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關于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現狀的研究隨著高校繼續教育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作用的不斷凸顯,社會、政府和學界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現狀表現出極大關注,特別是對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問題的研究者眾多,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很豐富。一些學者從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出發,把研究的重心主要放在三個方面。一是,基于社會變革所帶來的挑戰。鄭義寅認為,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知識經濟等相互交織中,我國發生的社會結構變遷、城鄉結構變遷、市場就業結構變遷,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4]二是,關于傳統繼續教育觀念帶來的挑戰。曾青云認為,傳統的繼續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觀念根深蒂固,致使人們對高校繼續教育現代功能把握尚淺,給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帶來了思想意識方面的挑戰。三是,關于高校繼續教育市場化的挑戰。胡天佑提出,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關注高校繼續教育經濟效益的力量超過了關注其社會效益的力量,故決策層很容易將高校繼續教育作為創收增利的一項重要途徑。也有不少學者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機遇進行了研究。李遠芳認為,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外教育培訓機構的相繼而入,帶來了繼續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的模式,并逐漸為廣大繼續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為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提供了經驗與借鑒。趙敏霞認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都提出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的政策,黨的十八大報告又提出要“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這些相關政策出臺為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張玫玫認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的持續推進,社會對高校繼續教育的需求不斷增長,為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和動力支持。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隨著國內高等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高校繼續教育的教學設施、教師數量、管理手段、制度建設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為載轉型發展具備基本現實條件。盡管上述研究成果,反映了學術界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現狀研究的深入和深化,但從中也不難發現還是存在一些缺失,研究成果幾乎都集中在國外潮流、國內形勢、社會發展、市場需求等方面,所得研究成果雖然能為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提供一些信息與引思,但對以何種策略去迎接挑戰?以何種舉措去抓住機遇?等等實踐性問題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探索卻明顯薄弱,還難以從實踐的界面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提出富有價值的務實引導。
2.關于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方式的研究當下,社會和學界關于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方式的研究。主要表現文化傳承、市場開拓、社會發展三個方面。一些學者從文化傳承層面進行了透析。曾青云認為,傳承傳統優良文化、推進現代主流文化、創造未來新型文化,應是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式。徐進的觀點是,“依托本校的文化傳統,塑造培訓品牌。使高校的文化傳統蘊含于繼續教育中,培訓品牌因文化而長盛的生命力。”姜全紅則提出,高校繼續教育不但要使人掌握新知識與新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崇德廣業、與時偕行”的科學精神,以幫助接受繼續教育的人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楊安等人也認為,高校繼續教育功能與作用的實現,其根本就在于繼續教育之精神風貌、道德評判與價值吸引等內在文化精髓的存在。也有一些學者對市場開拓方面進行闡述。王智星認為,重視市場開拓,高校應在立足自身優勢并進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制定各級各類繼續教育培訓方案并將之推向社會。李萍提出,開拓市場是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式,其中,面向市場,滿足人們不斷高漲的高質量教育需求;面向社會,開展崗位職業培訓的教育;面向國際,進一步開展國際繼續教育對接,都是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方式方法。還有一些學者提出,高校繼續教育從高校自身的優勢出發,與社會熱點和需求緊密結合,結合社會各行業、各層次需求,進行系統推進,也是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方法選擇。還有一些學者從社會轉型角度進行了研究。陳葉海等人指出,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應不斷地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行業科技進步和人才學習的需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令赟認為,高校繼續教育機構應該以高校為依托,面向社區,面向基層,發揮其教育資源的優勢,以其靈活多樣的教育類型主動擔負起向社會成員傳播社會價值的重任。鄭義寅強調,進一步關注弱勢群體在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就業從業乃至娛樂等方面的需求,促進社會公平,也是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方式的應有之意。綜上可見,相關成果所表現的多角度與多層面的研究取向,無疑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方式的后續性研究大有陴益,但由于大多研究成果過于集中在市場開拓方面,而對于文化傳承、社會發展方面的研究與探索相對不足。特別是一些人把發展市場高端培訓作為轉型發展主要方式的論點,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有著誤導之嫌。因此,相關研究在注重開拓市場的同時,也要加強文化傳承和社會發展方面的研究。惟有如此,相關研究才能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實踐有著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意義。
3.關于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行為的研究迄今關于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行為的研究,主要表現在社會行為、管理行為、育人行為三個方面。關于社會行為方面的研究,主要反映了高校繼續教育與社會各方面的競爭與合作況狀。王培暄提出,要成功地開展高校繼續教育,一定要與政府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加強聯系,建立積極的合作關系。葉文忠等人指出,要加強高校繼續教育與各行業的合作,實現科研和生產力的轉化,最終實現雙贏。有的學者提出,要進行校企合作的創新。縱向深層次的合作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的培訓;橫向模式的合作突出訂單式和國際化的培養方式。毛金波認為“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提供教學資源,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這種合作模式實現了校企資源的互補和共享,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5]在管理行為研究方面,學者們主要就目前管理機制改革必要性進行了爭鳴。寧峰、馬啟鵬等人對我國高校繼續教育學院的辦學模式給予了充分研究,認為繼續教育學院在學校領導下,相對獨立地對繼續教育進行集中統一管理的一級管理模式,是指繼續教育學院和專業二級學院各有職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繼續教育工作的二級管理模式,以及繼續教育學院自我核算、自負盈虧的教育實體型管理模式,各有千秋,需要根據相關高校具體情況而選用,而不能一刀切。劉曉靈則認為,結合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繼續教育學院一級管理模式是可行的,高效的。張洪等人從管理團隊內部要素出發,認為要有專家型的領導班子,推進崗位競聘制,這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尤為重要。刁慶軍的觀點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人才競爭機制、考核制度、激勵機制,采用項目負責制充分發揮員工的主動能動性,這才是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必要行為。在育人行為研究方面,曾青云從培養模式出發,認為要嘗試學歷證書和職業(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學分積累、轉換的“學分銀行”制度。方光榮等人從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出發,大多數的研究集中在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推行遠程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學員的不同教育需求。侍建旻從加強繼續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視角出發,教師必須具有“雙師型”資格,既要理論基礎扎實,又要實踐經驗豐富和動手能力較強。上述這些關于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行為的最新研究成果,凸顯了社會和學界對轉型行為研究探索的深入與深刻,對轉型行為本質把握的準確與到位,尤其是諸多學者從行為模式、行為選擇等關鍵性環節的研究,以及所提出的可行性意見與可操作性建議,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有著實踐論意義。當然,這些研究優勢還必須有相關的成人教育行為理論研究作為基礎,而恰恰這正是目前研究所亟待補闕的問題。
二、關于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研究趨勢的展望
上述情況表明,盡管當前我國學界關于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研究成果不菲,但并不是完美無缺,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在后續研究中加以完善。
1.由“泛論”轉向“精細”縱觀現時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研究,可以說,還停留在對現象描寫和空乏對策的“泛化”研究層次上。具體表現為:一是研究的內容空泛,諸多研究者都希望自已的研究能面面俱到,從其認知、體系、機制、方式、策略等等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而正是這種“方方涉及,面面俱到”,使很多相關研究成果陷入“方方涉及難深入,面面俱到難顧全”的“空泛化”窘狀之中。更有甚者,一些人只是將“高校”、“繼續教育”與“轉型發展”等等名詞進行簡單湊合,而隨意發揮,并沒有揭示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特質,所謂的成果只能是一種浮華于表而空泛無物的妄言。二是研究的視野偏窄。不少研究成果囿于經濟學、教育學、心理學、行政管理等范圍之內,鮮有從歷史學、社會學、文學等角度來探究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研究成果,而這些領域都是與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息息相關,甚至具有成敗決定意義。這與高校繼續教育轉發展的所要求的多角度、多學科、多領域地“開放”式研究相距不小。三是頂層設計的研究缺失。大多學者或成果,只是以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基礎性問題作為主要對象,甚至熱衷于諸如市場開拓、高端培訓、聯合辦學、成本分攤等等功利性問題研究,而對于轉型發展的亟需的頂層設計則表現出整體性緘默,以至關于高校繼續教育整體性和全局性的研究,提升高校繼續教育應對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變化能力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快速反應機制促進高校繼續教育與社會和國際接軌的研究,如何充分發揮高校繼續教育應有價值與地位等等的研究成果,委實難與尋覓。由上引申,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并不是空洞泛化的高談闊論,而是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組成,相關研究由“泛論”轉向“精細”已如箭在弦。首先,研究的目標要精確。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研究的目標要的精確度,需要的是緊緊圍繞“轉型”與“發展”這個主題,進行有的放矢的研究,而不是那種地攤式的隨意性研究。其次,研究的方式要精密。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作為一項社會工程,準確周密、清晰細致的研究方式,必定是其方法論選擇,也是摒棄以往那舍本逐末、表里不一研究方式的最為有效之舉措。最后,研究的行為要精煉。在未來研究中,要以專業視角對研究行為進行必要凝煉,使規范、合理、程序成為研究行為的第一反映,徹底根治既往研究中出現的“前綴式”、“挪用式”、“應景式”的行為表象,促進研究行為與研究目標、研究方式的有機融合。由此,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研究才能經受時間的鍛打。
2.由“思辨”轉向“實證”當前,在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研究中,一些憑借主觀想象、運用邏輯推導進行純理論與純概念思考的研究現象應引起人們的注意。具體表現為:一是對理論建構的描述多。在理論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些許建議對策,但這些建議并未從我國高校繼續教育的現狀出發,未從中國目前的國情、各省的省情出發,只是憑著想象或推導進行的一些構想式思考,導致一些研究缺乏實證性的支撐,顯得空洞無力。二是僅從經驗的層面進行辨析。在研究過程中借鑒國外經驗無可厚非,對中國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比較性研究大有裨益,但一些研究牽強附會把國外相關經驗做為研究成果,硬照搬于中國高校繼續教育領域的狀況,就令人擔憂,更緊要的是,這些所謂國外經驗,大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與階段性,極易產生以偏概全,甚至“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認識誤區。三是僅從邏輯思維層面進行分析。一些研究只是從假設或推理的角度,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中的問題進行表象性研究,而對這些現象的具體狀況缺乏實證性調研,尤其是一些量化數據明顯不足,無法從本質與規律上,揭示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要害所在、關鍵所在。由上引展,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作為一種理論與實踐并行的宏大工程,由單一的思辨性研究向思辨性與實證性研究并重轉進就顯得十分重要。這種轉換,首先,研究內容要真實。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研究的內容要真實可靠,尤其是在個案研究中,研究背景、研究對策等內容要與客觀事實相符,認真的調研、分析、研究,而不是那種憑空想象的研究。其次,研究方法要求實。對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研究,要注重方法論的選擇,摒棄以往存在的“前綴式”、“套用式”、甚至“復印式”的研究方法,尋找或創造一些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又適用于轉型發展相關主題的新型研究方法,為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研究提供方法論基礎。最后,研究的取向要切實。在未來研究中,要針對國際與國內、行內與行外變化,不斷調整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研究取向,徹底校正既往研究中出現的“片面式”、“功利式”、“短淺式”的研究取向,促進研究方向始終與國家發展大勢、社會發展趨勢、行業發展態勢保持高度一致。唯有如此,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研究才能擲地有聲。
三、結語
本文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究了當代我國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的認知、現狀、方式、行為等方面,另外,對我國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研究進行了新展望,這也是一個在實踐中需要我們持續深入研究的課題。我國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要積極創新,走出一條多層次、多元化、多形式的特色之路,發揮高校繼續教育為社會發展的服務功能,發揮高校繼續教育促進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大作用。
作者:鄭玉雙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