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國文學作品模糊用語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文學作品中的模糊用語對于作品藝術水平來說尤其重要。20世紀90時代,針對語言中模糊語言的應用人們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研討,最終這種現象被定義為“語用模糊”。由此在世界語言學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模糊語言的熱潮。世界上任何語言都有模糊性這一特征,就橫向來看,無論是生活語言還是模糊性語言,都具有模糊性這一特征。語言的色彩也正是因為模糊性這一特征而表現得更加多樣和精彩,人們的交流和欣賞樂趣也由此變得更加豐富。在模糊語言的參與下文學作品的創作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作者觀察世界表達思想的渠道和角度也更加多元。眾所周知,在人們抒發情感的時候,往往會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尷尬。這些難以用語言形容的情感就是要依靠這些模糊語言形成強烈和簡潔的表達效果。模糊語言能夠表達出來的僅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保證讀者能準確無誤地接受。否則,作者只顧自己表達而忽視了文學接受的效果,則最終會影響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學價值。
一、文學作品中的模糊用語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以其幽默的語言風格深受全世界讀者喜愛。在他幽默的語言表達中不乏對于模糊用語的巧妙處理。例如他的《百萬英鎊》《競選州長》《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等經典名著中都有對模糊語言的運用與處理。模糊語言是一種具有極強的彈性的語言,它的外延和內涵都沒有固定的解釋,只能根據當時的語境進行判斷解釋。因此,模糊語言與生俱來就具有靈活性這一特點。在外國文學作品的創作中,模糊用語無不在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形象、構筑作品意境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學對模糊語言運用都有值得借鑒的豐富經驗。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中作者就大量地運用模糊用語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形容賈迎春肌膚細嫩,就像剛剝開的荔枝;以她的眼睛和眉毛的與眾不同形容她的氣質超凡脫俗,另外,在向讀者介紹了迎春、探春、惜春三個人物的形象時,也大量運用模糊性語言,使讀者通過自己的想象可惟妙惟肖地還原人物形象。通過諸如腮凝新荔等模糊詞語讓讀者對人物的形象在想象力之下給予充分的感知。外國文學作品中成功運用模糊用語增強作品藝術性的現象也較為普遍,甚至人們的生活語言中也時時刻刻離不開模糊用語。英語文學中的名句“tobe,ornottobe”則含有各種不同的意思,可以做“去還是不去?”也可以做“吃還是不吃?”又可以譯為“行還是不行?”等等,總之根據上下文語言環境的不同,這些模糊性語言也都有不同的意義。這給人們的想象力留出了充足的空間,大大增強了文學作品的可讀性。外國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效果為一部部精彩作品的問世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二、文化順應語境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影響
正如上文所述,文化語境主要是某一社會環境中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風俗等方面的集中體現。這些方面約定俗成的環境成為人們語言交流中的工具和橋梁。順應這種語境就會起到十分奏效的效果。同時,這些文化語境也成為影響文學作品創作與欣賞中的重要部分。
(一)風俗文化對文學模糊用語的影響
例如,英國文學《霧都孤兒》中對西方社會流行的成人禮的描寫,就是一種社會風俗文化對文學作品影響的典型例證,也是民族文化的內在特質的表現。它是不同語言環境中民族成員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的積累。因此,民族的差異也必然會產生不同的風俗文化,而不同的風俗文化的熏陶又會產生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其中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模糊用語的應用。因此,文學作品中的模糊用語應當表現出對自身文化語境的順應。比如,英語中的“old”和漢語中的“老”,都表示年齡大,時間久的意思,但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兩者卻存在一些差別,這些差別就是導致模糊用語性質不同的根源。在中國“老”可以表示對人的尊稱,如“張老、王老、老一輩”等,這是中華民族“尊老”傳統文化的體現。而在英語環境中對“old”一詞的運用和理解則更加強調舊的意思。在情感色彩上主要突出貶義,這就是風俗文化導致的文化語境造成的差別。因此,在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時中若不順應西方文化語境會給文學的如實傳播造成南轅北轍的后果。對于顏色的理解、應用和忌諱也是風俗文化的一種表現。在西方國家白色是圣潔、莊重的象征,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白色被視為不吉利的顏色,因為只有在人死去之后才會穿上白色的喪服,因此喪事又叫“白事”。紅色在兩種文化背景中代表的含義也有很大不同。漢語中的“紅”是喜慶的顏色,男女結婚用紅蓋頭,穿紅衣服,過年貼紅春聯。而在西方,“紅”這種和鮮血一樣的顏色則被視為不吉利、倒霉的象征。由此可見,同樣的字詞因為民族的風俗不同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對模糊性用語的選擇、應用和理解也應當順應這種文化定勢。因此,在外國文學作品中,若作品的創作主動順應這種文化語境,恰當選擇使用模糊用語,人們就能準確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含義和作者的思想。相反,讀者若對作品產生的文化語境了解不深或者不全面,就容易產生對作品的誤解。同樣,作者對文化的把握不深也容易在創作中產生對文化現象和文化符號的誤用,貽笑大方不說,最重要的還是使自己的作品不容易產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二)外國文學作品對價值觀的順應
文化語境中的價值觀主要根源于個人對客觀事物及特性的總體評價。民族成員的價值觀不同也必然導致民族成員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應用的不同。例如,西方國家對個人主義的看法就與東方文化存在明顯不同的價值觀念。[3]西方文化環境中十分推崇個人的地位和作用,個人主義濃厚。而中國文化中則以集體為核心利益,這種價值觀的差別就導致了外國文學作品與中國文學在文化語境上的不同。例如,西方的文學巨著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所頌揚的英雄主義,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來看,似乎是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作品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作為人類英雄與天神的孩子,其身軀刀槍不入,但腳踝卻是唯一的致命弱點。在特洛伊戰爭中,他為榮譽而戰,與領袖奧德修斯一起討伐特洛伊,但是在戰爭中卻有過拒絕出戰的意外,原因就是個人的尊嚴受到了挑戰。這一故事直接在西方產生了一種文化符號,即用阿喀琉斯的腳跟比喻某個人致命的弱點,因此在外國文學創作中用阿喀琉斯的腳跟作比喻的時候只能比喻他們的弱點,這就是對文化語境的順應。讀者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再見到這一比喻時也應立即想到“弱點”這層意思,這也是對文化語境的順應。
(三)文化語境中不同的思維方式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影響
文化背景是思維方式的基礎性因素,思維方式是語言產生的基礎,同時也是文學作品的靈魂。它對文化的影響是根本性的,人們的精神世界、物質生產方式、行為習慣、語言習慣等都與思維方式存在密切的、深層的聯系。而且,就語言學角度而言,不同的思維方式也必將產生不同的語言,一種語言往往是一個民族思維方式的集中反映。外國文學作品正是與他們自身的思維方式有著深刻而又密切的聯系。這種差異的表現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尤其常見。思維方式的不同必然會導致文化語境的不同,中國文化講究“中庸之道”、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等辯證思維方式,因此中國人在看問題,評是非,創作文學的時候都有意無意地受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而在西方文化中則更注重邏輯思維,他們常常習慣于透徹地分析事物本身。這在文學作品的創作與欣賞中有較為普遍的體現。
總之,外國文學作品中的模糊用語使得文學作品精彩紛呈,這是一種文化默契的表現,而模糊用語的應用和理解又需要文化語境的支撐,實質上順應了這種文化語境,模糊用語才是有效的。
作者:肖立章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