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國院校的思想教育與啟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美國的高校思想教育
(一)課程的隱蔽性在美國學校的課程表上,看不到“思想政治教育”一類的專門課程,但走進美國學校的課堂,隨時都能感受到思想教育的氣息。這種氣息不光表現在文學、歷史、地理、社會等課堂上的正面“灌輸”,更多地滲透于各專業課的授課過程。美國學者N•V•黑沃勒在1970年首先提出了“隱蔽課程”的概念,主張學校應著力創設情境,組織活動,讓學生在無意識中獲得經驗,受到啟迪。這樣的教育不帶任何強制性,而是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參與交流,感悟真諦,從而自然而然地達到教育目的。這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克服學生對單向灌輸教育模式的抵觸心理,利于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也會取得更為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方式的多樣性美國高校的思想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自主參與,講究教育藝術。為實現其政治教育目標,一般是按照“場景設置—引導角色進入—體驗—選擇”的模式來進行的。美國更有數不清的博物館、紀念地、慶典活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政府高度重視大眾傳媒在輿論引導和意識培養方向的積極作用,他們利用高度發達的信息化平臺,打的旗號是客觀、超脫、輿論自由,但各大媒體無不把宣揚國家的政治理念放在突出位置,盡管在很多時候對這種宣揚進行了巧妙的包裝,學生也被包圍在這種濃厚的宣傳氛圍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在有意無意中接受著美國式價值觀的熏陶。采取多種措施,將思想教育蘊含到有形的服務之中,是美國高校比較普遍的做法。為了解脫學生的心理困惑,各高校都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圍繞大學生的就業需求,不少高校配備了足夠數量的職業規劃師,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此類措施的綜合運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思想教育與學業發展“兩張皮”的現象。另外,美國政府和聯邦各州對教師的任職資格要求都很高,只有學識、品格等綜合素質達到相應標準者方可準入,從而保證了師資隊伍的總體質量,教師在言傳身教中贏得了學生的信服與尊重,無形的教育也就蘊含其中了。
二、前蘇聯和俄羅斯的高校思想教育
近百年來,從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到解體變質,在這塊橫跨亞歐兩洲的廣袤大陸上,演繹了一場政治風云劇烈變幻的人間活劇。隨著政治體制的變更交替,意識形態領域也發生著巨大的動蕩和變化。如影隨形,高校的思想教育更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動蕩和演變的影響乃至左右。回顧前蘇聯和當今俄羅斯高校思想教育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簡約地勾畫出一條軌跡,那就是探索→僵化→混亂→真空→復蘇。蘇維埃政權成立后的相當一段時期內,蘇聯共產黨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圍繞培養“能夠徹底建成共產主義的一代人”的終極目標,大力加強各級各類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1935年,最高蘇維埃頒布《國民教育綱要》,以國家立法的形式明確了高校政治教育的任務,即“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樹立共產主義信念”。[2]9同時,各級政府教育部門,各級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廣泛深入地開展了關于學校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理論的研究與實踐。其中馬卡連柯倡導的集體主義教育理論,強調“尊重與要求相結合”,充分信任教育對象,讓學生在共同參與中培養責任意識和團隊精神,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3]44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和諧教育法”,充分肯定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大力倡導“自我教育”,讓學生在一系列社會實踐中感悟真理,增添智能,實現知識的積累和思想的升華等等,對蘇聯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青年學生的成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4]104各個學校也都從實際出發,完善課程體系,改進教育方法,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建設人才。令人深感遺憾的是,這種理論上研究和實踐中探索的良好態勢未能與時俱進,得到很好的創新和發展。蘇聯后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現了僵化的傾向:教育者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差異,不切實際地提出“一刀切”的要求,漠視學生的個人需要,課程設置單調,教育方法呆板,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未能實現與時展協調合拍,致使學校的思想教育嚴重脫離實際,陷入了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泥潭。學生學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產生了教育內容與行為的背離,思想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大大貶值。加之西方文化的極力滲透,不少青年學生由過去崇拜保爾•柯察金,到向往西部牛仔,厭倦學校的教育方式,思想上出現了極大的波動和迷惘。1986年,蘇共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推出《改革與我國和全世界的新思維》一書,徹底攪亂了思想教育的傳統局面。戈氏推崇的以“民主化、人道化、公開化”為特質的“新思維”,給教育界包括整個意識形態領域帶來了一片混亂。馬列主義的指導思想地位被動搖和否定,代之以魚龍混雜的所謂“政治思想多元化”。特別是在高等學校流行著“多一些民主,少一些社會主義”之類的論調,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被全面否定,思想的混亂直接助推了國家政權的旁落。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思想教育曾一度出現“真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原有的帶有社會主義特征的教育體制和機制被全部拋棄,新的思想教育規范的建立又未提上日程,國家不再制定統一的德育大綱,一任地方和學校各行其是,思想教育被極度邊緣化,方向迷失,措施失位,直接的結果是造成了青年一代嚴重的精神危機,無所追求也無所適從,國家意識、群體意識和責任意識降到了最低點。以至于“尊重俄羅斯國家、熱愛和忠于祖國這類感情遭到了不假思索的嘲笑和戲謔”。[5]葉利欽時期已注意到了問題的嚴重,1996年7月,葉利欽在總統競選講話中談到“思想教育”在凝聚民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繼任總統普京主持制定了教育振興戰略,并頒布《關于2010年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構想》,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教育被重新提上重要地位。同期頒布的《1999—2001年俄羅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綱要》再度確立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任務和方針等。在這些體現國家意志的法令法規的統領下,各地學校在改進學生思想教育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目前俄羅斯在實施學生思想教育上呈現出以下特色:突出思想教育內容的時代性,跟上社會發展的潮流;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加重俄羅斯悠久歷史和國情教育的份量,讓學生在不著痕跡的感悟中培養愛國情操;力圖以人為本,教育方式充分考慮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注重發展學生的自覺能力,引導他們關注自身發展和行為后果,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等等。
三、日本和新加坡的高校思想教育
日本和新加坡同屬亞洲國家,和我國有著相近的文化背景,東方價值觀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儒家思想千百年來深深地滲入國民的心理,盡管經受了近現代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但這種植根于民族血脈的東方情結仍然表現出頑強的活力。尤其在東南亞島國新加坡,這種文化情結更為濃重。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曾發起過自上而下反對全盤西化的社會運動,時稱“文化再生運動”,其要義就是倡導以儒家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八德,作為新加坡公民的行為準則。[6]73雖然中國與該兩國的政治、社會體制存在很大差異,但其施實思想教育的做法中仍有諸多可取之處。日本是一個善于學習、借鑒、整合和發揚的民族,古代學中國,“明治維新”以后推崇“脫亞入歐”,積極學習西方,學校的思想教育也呈現中西合璧的特色。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有頑固的自己的本土思想—神道教、武士道,又有積極汲取的外來思想,如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主義思想,思想教育的內容主要是民主主義教育、國體教育和集團主義教育。長期以來,日本非常注重吸收和消化他國文化為我所用。一方面,他們繼續探索東方傳統的國家思想和奉獻精神,把愛國思想與鄉土觀念有機地協調起來,同時又緊隨時展的步伐,大力推行“個性教育”和“國際化教育”,在不否定社會、團隊利益的前提下,強調尊重個人價值,鼓勵每個人都要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和獨創精神,達到自我覺醒,成為一名“獨立”的人。[7]日本對學生進行“國際化”教育的思路也頗有見地,他們主張,學生應廣泛了解世界,熟悉別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等各個方面,學會用國際眼光認識事物,在廣泛的接觸與鍛煉中,增強適應能力,去科學應對各種考驗和挑戰。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注重這種國際化意識和專業、非專業各項技能的提升,其用心是頗為深遠的。新加坡思想教育的成效也是廣受稱道的。他們的學校普遍開設諸如《儒家倫理》之類的思想教育課程,旗幟鮮明地對學生進行正面傳授和引導。同時實施“社會認同工程”,開展“共同價值觀”討論,使華人、印度人、馬來人凝聚成為“新加坡人”。在學校則積極推行“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的價值觀教育,努力培養具有獨立人格和高尚品德的社會公民。新加坡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全方位展開的,但是在教育過程中則針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及認知特點傳輸不同的內容,分階段,分層次展開。政府頒布了詳細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綱,從小學到大學,課程循序漸進,涉獵不同主題。即使是同一主題,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教育內容也有所不同但又相互銜接。不同年級思想教育的具體要求不同:低年級偏重發展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高年級則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種由淺入深的教育,符合教育對象心智的成長發育規律,也符合教育活動循序漸進接受的規律,體現了思想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新加坡的教學方法也不乏新意,比如熱情鼓勵學生開展討論和辯駁,讓各種真實的思想觀點直面交鋒,通過陳述爭辯,加深理解,取得共識,這樣的教育勢必要優于傳統的單向灌輸。而且新加坡學校十分重視包括小區服務等社會實踐在內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社會現實,踐行道德規范。他們還十分注重學生對自己行為表現的自我評價,引導學生反思反省,主動提高個人修養。參觀、旅游等方式也常為高校所采用,這種寓教于樂的活動方式,深受廣大在校生的歡迎。
四、若干啟發
各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差異很大,但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基本規律是相通的,從前述幾個國家的主要做法中,我們可以受到以下啟發:
(一)科學的規劃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敝贫茖W的教育規劃是完成好大學生思想教育系統工程的前提條件。國家層面的規劃應涵蓋學校教育的各個階段并注重之間的銜接,高校則應在國家宏觀規劃的指導下,結合專業特色,設計系列活動,并把責任落實到相關部門和人員,確保教育意圖落到實處。
(二)合理的內容組織教育活動,內容的設計是基礎,是根本,關涉培養目標,牽動資源配置。內容設計,要把國家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用統一的意志構建大學生的精神支柱。要加強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的協同推進,逐步建立與人才培養標準相吻合的思想教育內容體系。各門專業課程中也都蘊含著思想教育的資源,要熱情鼓勵任課教師深入挖掘,有效開發,把思想教育貫穿到專業學習的過程之中,形成“高校無處不教育”的文化氛圍。筆者認為,某些國家在思想教育方面的“隱蔽性”特征需要我國高校的各級領導和教育工作者認真地思考和借鑒,改善當前普遍存在的單向的、帶有某種強制性的灌輸教育模式,化解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的抵觸心理,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這樣的教育效果會更加理想。
(三)靈活的方法方法為內容服務,卻又是制約教育績效的關鍵因素。時展了,教育對象的思想基礎和接受意向也較以往發生了很大變化,需要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和創新,積極創設新載體,開辟新途徑,嘗試新方式。尤應注意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明確目標,激發內在動力,自覺提高綜合素質。
(四)完善的機制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項事關大局、事關長遠的戰略任務,不可缺少機制的保障。首先是從準入、培訓、激勵等多個環節入手,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全面提高廣大教師思想教育水平的同時,引導大家嚴以律己,以身作則,用人格的魅力影響學生。其次,進一步探索和完善評價體系,包括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對教師和學校思想教育總體績效的評價等,用評價促導向。最后,要進一步制定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使學校的思想教育始終沿著科學、規范的軌道健康運行。
作者:白君堂單位: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