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教育改革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不僅影響了英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速率,也給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提供了極好的經驗借鑒。文章以英國高等教育改革得失為鏡,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實際,探討當前省屬高等職業院校辦學中存在的資源浪費、經費不足、投入不均等問題,主張政策性引導學徒制落地成實,探尋高等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之間的平衡點。
[關鍵詞]英國高等教育;學徒制;職業教育
引言
英國是世界高等教育的發祥地,其高等教育辦學歷史長達800余年,辦學水平始終走在世界前列。自20世紀90年代起,英國政府面向21世紀的知識經濟和全球化時展,積極推進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旨在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知識、技能支撐。1992年英國政府頒布《高等教育法》,以立法機制啟動了英國現代高等教育改革;英國政府規劃《高等教育的未來》(2003年白皮書)[1],著眼于“競爭”“選擇”與“機構”三大核心議題;以《激發高等教育的潛能》(2015年綠皮書)[2]為目標,推動《知識經濟的成功:教學卓越、社會流動與學生選擇》(2016年白皮書),推行科研和教學雙“卓越”框架下的辦學質量評估[3];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為知識經濟和文化發展提供的引領作用。與此同時,面對勞動力市場專門化和技能化的社會需求,曾經以精英和學術教育為取向的英國高等教育,開始規范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英國政府以《21世紀的教育和訓練》明確了國家職業資格框架,并指出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在國家戰略中具有相等地位[4]。高等職業教育自此納入英國高等教育管理體系,為國家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英國政府還引入“現代學徒制”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規劃《英國學徒制:2020年發展愿景》(2015年)以完善高等職業教育管理機制[5]。這一系列舉措使得近30年來,英國的高等教育改革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和市場化辦學,形成了多元化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加強了多級化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機制,并構建了科研卓越與教學卓越框架體系。教育改革成果不僅影響了英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速率,也給全球其他國家高等教育辦學提供了極好的借鑒。結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實際,本文在綜合分析與解讀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幾項主要舉措的基礎上,學習借鑒其改革理念與辦學發展經驗,探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應正視的問題及蘊藏的發展契機。
一、英國的高等教育改革現狀
英國高等教育辦學質量享譽全球,包括牛津、劍橋等知名高校在內,英國有學位授予權的高等教育機構168家,無學位授予權的高等教育機構200余家,另外還有600余家可提供高等教育課程的私立教育機構[6]。英國的高等教育改革肇始于20世紀60年代,1963年的政府白皮書《羅賓斯報告》,開宗明義“國家的辦學方針是使那些有能力、有條件、有愿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獲得機會”[7],將面向貴族精英式人才培養的高等教育導向平民化的社會應用人才培養,融合了古典大學、近代大學、多科技術學院、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開放大學的多元化高等教育體系漸次形成。1997年以“學習社會中的高等教育”為主題的《迪爾英報告》,將英國的高等教育辦學規模擴張、模式變化及經費政策等要素改革與國家發展的“未來戰略”相提并論,引導后20年來英國高等教育從宏觀制度設計到微觀課程教學改革[7]。2016年的政府白皮書《知識經濟的成功:教學卓越、社會流動和學生選擇》標志著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最新動向。
(一)學制改革一直以來,英國高等教育實行精英型大學和技術學院的“二元制”辦學結構。二者均提供全日制教育:精英型大學學制3年,授本科學士學位,以知識學習與創新研究為主,培養研究型人才;技術學院學制1~2年,授副學士學位,以技能、知識的短期培訓為主,培養技能型應用人才。這種“二元制”的高等教育辦學結構在1992年被打破。時遇英國經濟持續滑坡,企業面臨經營困境,一直以來由業界支持下的“學徒制”式人才技能培訓實施遇冷,政府隨即撤銷了國家學徒制辦公室,著手進行專科層次學制改革。56所技術學院經政府批準擢升為新大學,學制也由原來的1~2年轉為3年制的本科教育。以1992年為界,英國高等教育辦學出現了傳統老牌大學和新大學之分。
(二)學費改革自二戰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高等教育享有政府拔款、研究理事會資助、企業與社會捐助的政府與社會雙重經費資助體系,在校學生實行免學費制,高校為學生提供生活補貼。1981年后,政府開始以每年15%的幅度削減大學拔款經費,到如今,大學經費中除接受捐贈外,來自政府的資金占比不足15%,其余來自學生繳納的學費[8]。1998—2012年短短10余年間,學生學費由1000英鎊/年增長到9000英鎊/年。政府為促進高等教育公平原則,提高弱勢群體的就學率,一方面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提供3387鎊/年的生活補助,另一方面通過銀行提供助學貸款方式資助學生完成學業。需求者可向銀行申請21000英鎊/年、還款期為30年的助學貸款,且利息隨通脹波動;但畢業后需將每月工資稅后收入的9%作為固定還款額,30年還清;若到期仍未還清者,政府將承擔欠交額。盡管如此,昂貴的學費與貸款對于弱勢群體或畢業后就業狀況欠佳者而言,仍然是一筆沉重的經濟負擔。據銀行提供的信息,自學貸發放至今,接近45%的貸款未能如期收回[9]。英國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員會的設置隨著政府拔款消減而退出舞臺,由“研究與創新辦公室”取代其對高等教育科研與創新研究成果轉化予以經費資助管理的職能。來自政府的有限經費以項目補貼方式面向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s)類專業(簡稱“STEM”)。而STEM專業普遍存在實驗室建設投入且課程實習與實驗成本高昂,因此,英國很多新的大學對開辦STEM類相關專業持審慎態度。
(三)監管與評估方式改革英國高等教育辦學之初確立了慈善公益的地位,不以盈利為目的。20世紀80年代轉為就學收費制后,政府在制度層面對高校的管控從前期的辦學規模與經費控制、分類辦學注冊審核與資助分配、高校研究評估考核與經費資助,到現今的“研究卓越框架”(ResearchExcellenceFrame-work,簡稱“REF”)和“教學卓越框架”(TeachingExcellenceFramework,簡稱“TEF”)體系下的辦學質量評估,并依評估結果提供相應財政獎勵經費[10],主要用于資助與科研、教學、學生培養質量相關的建設項目,成立專門機構督促項目的落實。REF評估引導研究型高校專注于科研和創新,突出人才知識能力發展;TEF評估則督促升格后的技術學院回歸教學本真,重視課程建設和人才實際應用能力培養。值得一提的是,“教學卓越框架”中最顯著的改革動向是對高等教育接受者———學生群體利益的關注。政府整合原有的10多個監管部門,成立一個新的高等教育市場監管機構,即學生事務辦公室(TheOfficeforStudents,簡稱“OFS”),具體負責高校準入、注冊、質量標準制訂、風險監控、教學經費分配管理等事項,保障學生享有高等教育公平權、教育市場信息知情權和學生學業興趣選擇權[11]。
二、英國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學徒制”消失1992年技術學院普遍升格為大學后,學制與課程設置變化導致延續數百年的傳統“學徒制”被迫叫停,1993年政府推行的“現代學徒制”直到2008金融危機之后才被廣泛重視。在長達15年的時間里,“學徒制”處于隱形狀態。2013年政府始以《英格蘭未來的學徒制:執行計劃》正式推動“以雇主設計的標準為基礎,以滿足雇主、行業和更廣泛的經濟的需求”為目的的學徒制標準[12]。
(二)學生學費負擔沉重由于高等職教體系與業界對接的崗位學徒式培訓取消,技術學院以學位課程取代崗位培訓,不僅造成因學制增加1年、學生求學成本相應增加的事實,而且與學生完成學業后的工作機會獲得、技能水平提升、職后收入提高的期待相左。
(三)課程設置與市場脫節,浪費教育資源許多財政拔款來源有限的高校,因辦學經費的壓力,大量開設投入低的教育、經濟、管理、商貿、藝術類專業,面向全球招生,專業辦學規模遠大于經費投入高的STEM類專業。其辦學結果與人才市場需求不匹配,導致結構性就業不均衡,浪費了高等教育資源。
三、英國高等教育改革帶給我們的啟示
中、英兩國雖國情不同,但政府對高等教育這份“最寶貴的國家資產”的重視程度是相同的。高等教育作為“社會流動引擎、經濟增長動力和文化繁榮的基石”,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6]。新常態下,隨著我國經濟“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業態正朝集約型、效益型方向轉型發展。為經濟騰飛提供動力的創新研究型人才和技術技能型人才,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當前包括本科院校、獨立學院、成人高校在內,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機構達2914所,高等教育中包括了雙一流大學、教學科研綜合型大學、應用型大學和高等職業院校4個分層,且高等教育與職業技能教育形成了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及以上學歷對接的完整教育生態體系。受全球化經濟時代的影響,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辦學既給我國高等教育辦學提供良好的借鑒,也帶來了壓力與挑戰。據光明網2018年7月的統計信息,2013—2017年間,內地學生赴英國注冊高等教育的人數從6.2萬人增至8.8萬人,增幅為42%。英國高等教育網HESA同期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2017年注冊就讀的95090名中國學生中,以一年碩士就讀者為主,占注冊學生人數的85%[13]。一方面是我國經濟轉型與社會發展對創新與實用人才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適齡青年選擇出境求學的比例逐年上升的事實。這種現象,透視出我國高等教育辦學與人們的期待之間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借鑒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得失經驗,能給我們如下啟示。
(一)加強職業教育中的學徒制管理,避免過度教育目前,眾多高職院校都懷有強烈的升本愿望。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建設正急需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從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的立場出發,要避免像英國的技術學院集中升本后出現的專門人才應用能力下降、崗位對接性弱的問題,需將“學徒制”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經環節,政府以政策牽引企業協作,為學徒制實施留出市場空間。我國現有高職院校是職業教育的根基,讓學習者享有選擇權,接受與其學習興趣和就業愿望相一致的教育,避免集中辦高等本科教育而形成過度教育,造成人、財、物資源浪費。
(二)完善高校的收費制度,維護教育公平高等教育非義務性教育,人們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選擇接受高等教育,利用獲取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為國家、為服務對象創造財富,同時為個人謀取生存利益。高等教育使國家和個人均成為受益者,因此,個人分擔高等教育的成本具有合理性。但從高等教育辦學服務于國家經濟發展的根本利益而言,仍應以政府投入為主,對學生的收費不宜過高。目前,我國的公辦高校收費較為合理,但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民辦高校和高職院校卻收費高且辦學質量堪憂,學生對高等教育公平性的訴求應引起重視。
(三)完善生均經費撥款省級統籌機制,為地方高校提供運行保障現行財政拔款從部屬院校、省屬院校到地市州辦學呈現倒三角式拔款級差。部屬院校撥款充足,而分布在地市州的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卻因拔款經費不足,常導致教職工工資發放與辦學發展投入顧此失彼的問題。這種源自制度設計所帶來的拔款差別,是一種不公正不合理的存在,政府應該通過省級財政統籌本省高校的生均經費撥付,維護教育公平,使地處偏遠山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亦能充分發揮人才培養和服務地方的功能,激勵地方政府支持高等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辦學的積極性。中央轉移支付經費和其他獎勵經費,亦可參照英國“雙卓越”框架體系,通過完善的評估考核,實行分級授權、分類資助,科學、公正、合理地支持各類高校建設項目,為地方高校提供經費保障。
(四)加強對高校辦學質量的監控,促進評估審核常態化我國的高等教育已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對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評估活動已持續了近20年。但現有評估中自評痕跡過重,未突出第三方評估對高校辦學行為、質量運行和辦學成效的反饋和促進作用。此外,應借鑒英國高等教育改革以制度設計、考核方式、評估標準先行調研咨詢,形成具有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評估要求。反觀當前優質高職院校建設,政府并無指導性建設標準要求,各校自成一體地摸索建設,缺乏實質性評估標準將導致沒有可比性,不能為常態化評估提供有參考價值的信息。英國的高等教育改革體現了政府主導關系平衡與配套機構整合、市場競爭定位辦學目標與人才類別、教育主體把關科研與教學質量、學生選擇決定專業與課程發展的基本特點。政策上既放開辦學規模控制,給予學費收繳決定權,又以審核、風險評估方式強化質量監控,以制度保障學生的權益。這些舉措應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鏡子,同時也幫助我國高等教育辦學管理者和參與者厘清辦學思路、拓寬專業辦學與市場對接的模式,找到屬于我國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平衡點。
作者:王育仁 單位:湖北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