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美國大學辦學理念的啟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代教育論壇雜志》2015年第三期
一、堅持辦學特色,保持大學個性
特色立校,特色強校,特色名校,是美國大學辦學理念的重要特征之一。關于什么是大學的辦學特色,我國政府對此明確進行了界定:“辦學特色是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優質風貌?!盵2]由此得知,辦學特色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一所大學通過辦學實踐,經過歷史的積淀逐漸形成的,初期它可能僅是基于辦學者的理想作為一種目標存在,但真正體現出來卻需要時間的考驗,既具有穩定性,也具有發展性。辦學特色屬于“人無我有”,或者“人有我優”的部分,是一所大學的獨特優勢所在,它既可能是獨特的辦學理念,或者獨到的辦學風格,也可能是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校園文化等方面的別具一格。美國第28任總統、普林斯頓大學校長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Wilson)在哈佛的一次講話中提到:“普林斯頓不像哈佛,也不希望變成哈佛那樣;反之,也不希望哈佛變成普林斯頓。”正是由于它們擁有各自的辦學特色,成就了它們各自超凡的一流。在這一問題上,我們要有清晰的認識,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沒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大學就會缺乏競爭力,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中就會缺乏生命力。在我國,同類學校培養目標趨同性強,沒有各自的特色,不能體現人才培養的層次性。[3]相同類別的高校,其辦學特色往往大同小異,只是表述上略有差異,可見,我們對辦學特色的認識和理解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辦學特色在我國近代幾所大學的發展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它們快速發展并一躍成為國內知名大學。首先是20世紀20年代的北大,當時北大確立了“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受此影響,北大網羅眾家,促成了學術和思想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使北大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迅速發展。緊接是30年代的清華大學和南京大學。清華大力倡導“教授治?!焙汀巴ㄗR教育”,南京大學則創造性地從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的思想出發,堅持大力發展應用科學,正是這些獨具特色的辦學方針促進了清華和南大的快速發展。從美國一流大學的辦學理念和中國近代著名學府的成長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的發展不僅要符合社會和時代的需要,更需要探索與自己學校傳統相結合、培養目標相一致和地域環境相適應的學校發展的特色理念,形成獨特的辦學理念,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當前,要很好地保持大學特色和個性,一個重要條件是政府要擴大高校辦學的自主權,積極推動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
二、堅持質量第一,防止盲目擴張
廈門大學“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最終成就了廈大這個中國老牌大學中唯一的“好漢”。[4]大學之“大”不在于規模大小,而在于特色與優勢;不在于有多少個學科,而在于學科中是否有一流;不在于人才培養的數量,而在于人才培養的質量;不在于科研成果有多豐碩,而在于研究水平是否頂尖。美國知名學府中的好幾所“袖珍”大學,它們以一流的教學和一流的研究,在美國高等教育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不僅對世界高等教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給了我們很好的示范和啟迪。原哈佛大學校長德里克•博克曾強烈呼吁:“教育工作者須使公眾相信———更需要使他們自己相信———他們會把教學質量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盵5]英國高等教育家阿什比先生有句名言:“大學的進化很像有機體的進化,是通過繼續不斷的小改革來完成的。大規模的突變往往導致毀滅。”[6]大學的類型可以而且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但不同類型的大學,其應有的內涵和定位也是有著顯著的差異。綜合型大學多學科齊頭并進的現象往往有歷史的積蓄,也有現實的基礎和需要,而??菩痛髮W,包括一些地方性大學及職業院校等,有其特有的歷史使命,質量是立校的關鍵,有時不理智的外延擴張,甚至舉債擴大規模,結局可想而知。當前,專注于并長期堅持作為大學軟實力的質量工程建設,是對辦學者素質的極大考驗,這里既有歷史的影響和制約,也有人民大眾對于大學評價要素的扭曲,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對“高、大、全”的追求。近年來,政府對高校評價的導向正在發生轉變,新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體系中,已經顯著增加了人才培養、制度安排、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比重,而對于學校的規模等已經在刻意淡化,這個信號值得我們辦學者積極思考。當前,很多高校已經明確提出了內涵式的發展道路,通過實施教學改革和強化學科建設,不斷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致力于回歸大學的本質,形成了良好的風氣。同時,防止盲目的規模擴張,還需要我們清晰地看到,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和適齡入學人數增速的放緩,學生的總體規模實質上是在減少,這更需要我們堅持質量第一,秉承質量立校,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最好,避免人為的頻繁改變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定位,致力于精品打造,而不是一有成績就想著上規模、上學科,否則前景令人堪憂。
三、堅持育人為本,狠抓培養質量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區別于其他部門的本質特征?!盵7]精英教育階段轉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并不代表高等教育就放棄了精英教育,甚至我們可以講———大眾化教育是更高層次、更大規模的精英教育。前文中已多次提及人才培養質量對于大學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在此之所以仍單獨羅列淺談于此,是因為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質量的總體水平上出現較為嚴重的下滑,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最直接的體現,是就業質量的大打折扣,大學生廣為流傳的調侃是:畢業就意味著失業。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本,是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美國高校在育人質量的重視上,幾乎是高度一致,其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如普林斯頓大學同樣把本科生的培養做到了極致。在美國大學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從助教到教授,都十分樂意為本科生上課,學生隨時可以面對面地和知名教授交流,而知名教授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們也把此視為自己重要的職責。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以及如何服務于人才培養,很多美國大學都明確地將其體現在了辦學理念之中,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精神”“讓海龜們去干苦活,讓人們去思考問題”,作為以工程教育為特色的大學,這種辦學理念直接體現出要不斷探索培養與工業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也正是清晰的人才培養理念,使麻省理工獲得并保持著世界一流大學的殊榮。縱觀西方大學發展的歷史,其最大的驕傲和自豪正是來自于培養了多少頂尖的人才,有多少學子獲得了諾貝爾獎。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之所以不盡如人意,其中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不完善是一個重要原因。[8]為此,我們應積極探索和開展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大學管理制度的安排上,要充分體現育人為本的理念。目前,有的大學教學制度,已沿襲多年,教學改革時常見諸各種場合,但實質上的教學改革幾乎為零,也沒有組織專家仔細、深入研究,教學改革就是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務長的個人探索。人才培養理念滯后,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是影響我國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原因。等、靠、照等思想也嚴重存在,如何培養人才,如何教學改革,主要等上級意見,照搬文件執行,而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和特點進行更加有效的實踐。其次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使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制度化、常態化。在我國,教師多追逐于學術的名利場,而不是從事“出力不討好”的教學工作,很多教師一旦成為研究生導師,就不再為本科生上課,有的即使有課程安排,也讓自己的研究生代勞。同時,要充分立足當前實際,切實采取措施大膽實施教學改革,確立培養目標,改革課程計劃,克服大學生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讓學生扎扎實實掌握基礎知識,并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
四、堅持學術自由,引領文化繁榮
愛因斯坦說過:“發展批判的獨立思想,對于有價值的教育是性命攸關的?!盵9]學術自由是大學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也是大學在建立之初就得以確立的基本精神。在分析和梳理美國有關大學發展歷程的過程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學術自由既是它們永不放棄的堅定信念,也是它們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芝加哥大學前校長赫欽斯曾經說過:“如果在一所大學里聽不到與眾不同的意見,那么它就沒有盡到應有的職責?!币虼嗣绹髮W鼓勵學術上的不同見解,老師和學生的思維也都十分活躍,批判、反思等學術活動和交流頻現。對學術自由的堅持,也造就了對學術研究以及學術大師的尊重,許多知名教授,專注于學問研究的由衷熱情,堅持潛心研究幾十年如一日,使得一大批頂尖的研究成果得以面世。我國著名高等教育家朱九思先生也曾提出:“大學生命的真諦在于學術自由、追求真理?!钡诰唧w的辦學實踐中,我國對學術自由的堅守卻存在很多問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研究方針早有提出,但學術界的浮躁和功利性卻使我們的學術研究環境始終不夠健康,也少有頂尖成果問世,老師從事研究的目的大多與津貼、職稱、地位等掛鉤,為的是個人利益,對知識的滿腔熱誠以及“為了研究而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國家應為大學的學術自由創造條件,解放思想,解除禁錮,形成爭鳴討論的機制,要充分信任知識分子,尊重知識分子的創造,尊重知識分子的人格,營造寬松的學術環境。學術自由也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條件。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作為傳承知識和文化的大學,要在這一歷史機遇中發揮引領作用,這也是美國知名大學文化育人、文化實踐的重要啟示。大學,是用人類歷史積累的優秀文化遺產和當代思想文化精粹,教育、引導個體的發展和升華,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思想的交流、碰撞以及學術的研究、討論,進一步創造知識、豐富文化、傳承文明。可見,大學在推進文化的發展和繁榮上必將發揮重要作用,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該有意識地在其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上不斷加強,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同時,大學在提高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過程中,必須解放思想,遵循學術邏輯,正確認識學術規律,完善學術制度。
五、堅持服務社會,促進社會進步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開創的大學為社會服務的思想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是重大而深遠的。作為大學的四大功能之一,我們在服務社會特別是主動為社會服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我們認真的借鑒、總結和思考。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倡導“教育要指導社會”,而大學服務社會不僅僅是適應社會,更要促進和引導社會前進。1925年清華學校設立大學部后,也提出了“以在國內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才為目的”的辦學目標和定位。[10]還有學者指出:“高等學校社會服務職能,就是高等學校將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管理等推廣、應用于社會。”[11]作為大學來講,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認識不足、主動性不強,很多地方性院校和??菩源髮W,本身就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行業發展服務的,但真正的校地結合、校企合作等十分成功的案例還很少,專業設置、課程安排和人才培養模式等也沒有充分考慮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需要,過多的專注于學科本身的研究,而缺少對社會以及學科與社會聯系的研究。這樣,我們的大學往往被社會牽著鼻子走,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引領作用,培養超前意識的人才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等就沒有其土壤。應該說,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多樣化為高校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總之,強調和發揮大學服務社會的功用性,需要進一步從實質上加強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通過與企業密切合作獲得了巨大成功,而舉世聞名的“硅谷”在闊步前進的同時又反過來促進了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實現了雙贏?!岸裉?,正是這些公司為大學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提供資金?!盵13]這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楷模。然而,在強調大學為社會服務的同時,我們還應清晰地認識到,社會應積極營造有助于大學形成科學合理的辦學理念的外部環境。大學不僅要服務社會需要,更需要借助社會的力量促進大學自身的發展。高等教育的發展是綜合施加影響的結果,大學的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當前,我國大學辦學理念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盲目攀大、重官輕術等問題,可以說是整個社會的真實寫照,是社會大氣候的直接影響,是社會的縮影。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辦學理念的這些問題,需要為大學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大環境。大學,也只有在同社會的良性互動中,才能回歸“象牙塔”的圣潔。
作者:王方國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