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代教育論壇雜志》2015年第三期
一、調查結果分析
(一)自我責任感存在認知與行為的脫節現象從表1中可以看出,選項給出的結果不盡如人意,在回答“是否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以保持身體健康”時,有22.28%的學生認為“不會”;在回答“你熬夜上網看電視、聊天或者打游戲嗎?”時,有16.43%的學生認為“總是”。可見,當代大學生對自己要求不嚴,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和貪圖享樂的傾向。這種現象折射了一個社會問題———逐利性和享樂主義傾向,同時,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在思想上追求自我,但在行動上表現的卻是放任自我,一種認知與行為的矛盾現象。
(二)家庭責任感整體較強從表2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的家庭責任感較強,比如在贍養父母這一方面,在359份有效卷中只有兩份選的是“不會贍養父母”,占0.56%;但當回答“‘不以結婚為前提的戀愛甚至男女之間的性行為也是應得到允許的’你的觀點是”這一選項時,有五成以上選的是“不贊同”,另有兩成以上選的是“無所謂”,還有兩成以上選的是“贊同”,可見,有一半以上的大學生有一個根深蒂固的中華傳統的戀愛觀,認為愛情是為婚姻服務的,愛情只是手段,婚姻才是目的,盡管這樣的愛情觀幾近世俗,卻是符合當今的社會道德規范的。但有近一半的大學生,具有西方人的愛情至上觀,這雖然捍衛了神圣的愛情,卻與當今的社會規范道德相違背,同時,對愛情和家庭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三)集體責任感呈現出功利性據表3可見,大學生集體責任感整體較強。編號第14項“在大家自覺排起的很長的隊伍中,如果有機會插隊,一般情況下(非緊急情況),你會怎么做”,從調查的結果看,集體責任感“較弱”這一欄,數據顯示較高,竟有8.36%的大學生選了“會插隊,反正也沒人管”。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時(排隊耽誤時間,麻煩),有將近一成的大學生是不能自我要求的,有利即圖,體現了自私自利的品德。值得提出來的是,第11項,如果你在公共汽車上看到小偷正在行竊,而那位被偷的旅客沒有發覺,你會怎么做時,雖然有15.32%的大學生選了“挺身而出,制止小偷”,但選其他如“大聲叫喊有小偷”或“悄悄打電話報警或制造聲響,引起受害者注意”或“通過其他方式悄悄提醒受害者”的占78.55%。可見,當代大學生在危及到自身利益時,往往比較理性。理性是民族進步的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非理性的特征,它是區別于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領域的一大特色。大學生處世方式的理性趨勢,說明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直面現世的社會、政治、人生等問題,實現從經驗主義文化模式向現性主義文化模式的轉型,因為,大學生思想觀念的轉變、生活方式的改變是實現這種轉型的內力。同樣是這一選項,有6.12%的大學生選了“裝作沒看見”或者“趕快避開,離遠點,保護好自己”。這是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突出表現,也是大學生功利思想的又一集中體現。
(四)國家責任感更具理性從表4中可以看出,當祖國需要自己的時候,大學生會奮不顧身,勇往直前。有52.09%的大學生對參軍的態度明朗,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踴躍參軍,有83.84%的大學生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主流意識在大學生中的反映,是值得高興的事,但在愛國的方式上,又存在著功利的傾向,選“關注國家大事,積極投身于振興中華的愛國事業之中”的只占近四成,有57.38%的大學生認為愛國是“好好學習、生活;做好本職工作”或者是“注意文明、環保意識,樂于助人,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而選“沒感覺,平時感覺不到愛國,別人一說自己就跟著憤慨”的也占了3.34%。可見大學生的國家觀念還有待于加強。對于18和19這兩項,我們得認真探討一下,18項是“你是否注意維護國家利益和國家尊嚴,對西方文化和制度保持警惕”。這一項是考慮當代大學生在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強大的文化攻勢的情況下,設計的一項選項,主要考察當代大學生對中西文化的取向問題,結果讓我們不是很滿意,14.48%的大學生表示“完全贊同”,也就是說,有一成以上的大學生贊同西方社會制度,在某種意義上有崇洋媚外的思想。這個問題是當代大學生認識上誤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著重要解決的思想難題。選項第19項“我偶得一幅古代名人的書畫,我會賣給博物館收藏而不是高價賣給他人”,從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的功利思想嚴重,在利益面前(偶得一幅古代名人的書畫)毫不猶豫地作出我們期望的行動,與他們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做出的選擇是一半對一半,而另一半(實際上還不到,只占46.52%)大學生在利益面前是很猶豫的。
(五)人類社會責任感還有待于加強表5顯示,當代大學生對人類社會責任感(生態環境責任感)普遍比較關注。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大學生表現出對生態環保問題要么比較關心要么有顧慮(想關心但無能為力)。如在第23項中“是否愛護環境,愛護動物,對一些生態危機表示擔憂”有59.33%的同學選了“一般”,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大學生的生態環境責任感或者人類責任感還有待于加強;第21項“您有使用一次性筷子或一次性飯盒的習慣嗎?”,選“經常”的占了17.83%,可見大學生在社會大環境(有一次性的筷子或飯盒)下,無法做出自我的選擇,也反映他們想環保卻遭遇了大背景不容許的尷尬。這一點還可以從第25項“若發現有污染現象,你會怎么做?”反映出來,將近六成的大學生選的是“想參與但由于身單力薄而放棄”。這從反面告訴我們: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力量是不容忽視的。生態文化的構建仍將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如何構建生態環保體制,如何理順社會各要素如政府、組織、個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關系,如何做到各盡其責,各行其是,尤其是高校德育界,通過人人必須關心的生態現象,培養大學生的生態環保知識,讓每一個大學生“參與”到現實生活中,“參與”到廠礦生態環保建設中,切身感悟到生態環保的重要性,從而加強生態環保教育,培養生態環保意識。這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做的工作,也是作者為培養其他責任感的一個切入點和突破口。
二、結論
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開始承擔社會責任,表現出較高的社會責任感,他們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心,具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對國家觀念表現了較高的認同,理國,理智務實。這是我們對大學生長期思想教育的結果,是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反映。但是,大學生同時也表現出主體意識強、集體意識較弱的特點,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表現出社會責任感缺失。影響、制約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與大學生的行為習慣、行為模式有一定的相互關系,突出表現在大學生思想品德自身素養、社會文化背景、學校教育等方面。
(一)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大學教育大眾化、文化多元化以及網絡信息化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大學生思想品德偏離了人們的預期,不懂尊敬師長、不知勤儉節約、不愿刻苦學習等基本道德素養的缺失,大到涉及賭博、色情、校園暴力等違法犯罪活動,進而引起社會責任感缺失。
(二)社會文化背景多元文化下的社會逐利性是現代社會務實的一個負面表現,也是市場經濟對德育建設的負面作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給當代大學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使大學生容易忽視責任,甚至為了利益不擇手段。雖然社會在傳遞著正能量,但企業一次微小的失職,會讓大學生獲得一次較大的反面教育的作用,所以在環境保護日顯重要的今天,企業的社會責任更大,所表現出來的社會責任也更有意義。社會逐利性還表現在家庭教育上,家長往往教育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便有好工作,而好工作的標準便是待遇高,大學生擇業,必須要選擇待遇好的,而并非自己喜歡的,這樣大學生一開始就追求的是一種務實而少了一份為了社會為了民族的責任。另外,社會體制的某些弊端,讓大學生降低對社會的責任,以求安穩。所以,構建生態文化體系,明確社會主體職能,明確高校在加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方面的主導作用,強化生態德育,勢在必行,尤其是在“美麗中國”語境中,從加強高一層次的責任感(人類責任感)的培養入手,為其他低一層次責任感(個人、家庭、集體、社會)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
作者:周翠嬌 單位:湖南城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