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建筑設計的體制內模式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中國建筑設計行業中的“體制內模式”
建筑行業是設計實踐的基地,長期投身實踐而缺乏深層問題的思考及對本質的追問,必然導致僵化的“體制內模式”形成,這不僅影響建筑設計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影響建筑師在行業中的價值取向和自主立場。
1)短視、務實、缺乏創新意愿,將建筑商品化。改革開放以來,建筑設計行業與其他產品行業一樣一直陷入一種靠“引進、模仿、制造、廣告、降價甚至人情交易”等為手段的原始創新與惡性競爭模式,并以此維持經濟增長。這種基于建筑總量短缺、門類空缺、技術落后以及理論滯后或缺席等國情環境而形成的“引進式”創新模式,使我們長期以來只需要充當國外的“產品搬運工”“技術搬運工”或是“學術搬運工”就足以在國內爭得建筑設計市場和學術話語權。于是,建筑行業和其他產品行業一樣,“長期以來對自主開發缺乏重視,導致產品設計跟不上社會日益增長、深化的需求。設計行業也缺乏高層次的開發與創造型人才,無法創造出具有原創性的產品。國內企業對于原創設計的認知基本上停留在將設計理解為促銷技巧的層次,追求式樣的新奇與視覺的刺激,而未將原創性納入企業整體發展的策略性層面來考慮”。
2)建筑師喪失自主意識,立場甲方化、思路官員化、建筑工程化。由于自身原創能力的欠缺,加上緊張的工期壓力,幾乎整個建筑設計行業都只有選擇半抄襲半創作的快捷方式應對巨大的工程量,同時也開始逐步陷入那種從“形式推功能”、從“形式推概念”、從“形式推技術”等從“結果反推過程”的“自圓其說”式的建筑單向創作模式(因為這種模式能最快出成果)。而后,建筑師開始淪為業主的繪圖工具,或為其實現已經挑選好了的新奇形式的技術問題專家,設計過程過分被業主或官員的意見、官員思維甚至低級趣味主導、異化、投其所好,技術最后成為形式的附庸,建筑學淪為一項純粹的“商品工程學”。此時的建筑師已經無法確立其建筑行業中“導演”的應有角色,無法感受創作過程中的趣味、快感與智慧,最后,陷入疲態、激情不再、抱負淪喪,設計徹底淪為謀生的工具。
3)缺乏對理論認知的合理態度,把理論玄學化。應該說,設計行業的實踐受到學術界當代話語的直接引導,而建筑師的創作水平又跟自身理論修養密切相關。所以從當前設計行業中出現的種種頹廢現象去追問學術界的當代話語責任是尤為必要的。“主體一味地創作而不學習理論,那么他必然會枯竭”,沒有對創作本質深刻的洞察也勢必無法保持“可持續的創造力”。然而,“很有趣的是,許多建筑師拒絕接受抽象的建筑理論,認為理論太玄、太虛而距實際太遠”。甚至,很多學者都不愿去碰觸沒有及時收效的抽象理論(例如建筑創作思維、創作過程及其方法等相關理論),致使學術成果泡沫化、實用化、庸俗化。與此同時,建筑實踐也陷入各種各樣諸如“形式本位”“泛意識形態”“盲目崇尚西方先進技術”“忽略國情追趕時髦話語”等認識與創作的誤區。更為嚴重的是,整個設計操作體系是一種理論和實踐的分裂狀態,理論僅僅是拿來套用和戴高帽子的話語包裝之物,實踐卻依然沿用那一套狹隘的操作原則。
當前中國建筑設計教育問題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偏重設計問題而非設計(過程及方法)本身。設計問題指的是諸如空間、形式、功能、技術、構造以及地域、文化、傳統、人、城市、自然環境等因素之間的關系處理問題,它涵蓋了除設計思維、過程及方法學以外的所有建筑學理論,其內容主要來自建筑客體層面。例如,“一個建筑物的設計要考慮人、環境和建造等因素。每一項因素都可以是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比如我們需要深入和系統地研究人們如何使用空間、感知空間以賦予空間意義,需要研究建筑物如何適應特定的城市環境、自然環境和建筑場地條件,還需要研究建造的材料結構和建造技術所提供的各種可能性,以及節能和環境技術諸方面的問題。這些研究對于一個好的設計無疑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20世紀中人們普遍認為只要這些問題研究透徹了,就一定能產生一個好的設計。但是,我們現在意識到這些研究未必就一定能夠產生一個好的設計”。因為這些因素僅僅是設計的思維與操作的內容,它們還必須被帶入設計的過程中加以處理才有可能產生好的結果。這就好像計算機數據輸入,輸出的結果是什么還取決于整個計算機操作過程的程序機制及其內在的構造系統。試想,一個只精通“數據輸入和分析”卻不了解“計算機運作過程的內在機制”的建筑師如何能做出真正原創的優秀作品。
2)偏重手法問題而非設計方法本身。手法和方法經常被混淆,源于它們之間較為模糊的界限,導致很多學者容易把手法當作方法研究。設計方法具有深度的抽象性,它隱匿在設計過程的各種行為和設計問題背后,支配和影響建筑師的設計操作與思維判斷。可以說,手法是針對具體設計問題的處理策略的總結,方法則是指設計過程中一般性的工作方法,包括思維方法、圖解方法、人員的組織操作等工作方法,它具有普遍意義并能被廣泛適用。這就好比棋盤的操作規則與棋局的關系,操作方法與規則的界定并不影響具體的每一步棋子可能走出的變化手法,因為每一步棋面對的問題和應對策略都可能是不同的。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顧大慶在《空間、建構和設計———建構作為一種設計的工作方法》一文中就表達了“不但要去研究建筑物,還要研究設計建筑的方法”的觀點。他提出一種“建構設計方法體系”,核心即是用模型來構思和設計,用實際的材料進行“建造”的直接體驗,用不同的模型材料激發不同的操作,從而導致不同的空間形態以及建構表達。雖然建構設計方法僅僅代表了整個建筑設計方法體系的一個微小的具體延伸,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它本質上是通過模型圖解的方法創新來顛覆建筑的創作路徑,而這種顛覆性的創新方式無疑已經讓建筑師徹底走出那些容易約定俗成、壓抑創作靈感的“手法”,而最終可能提煉出因為方法的創新而產生的原創性手法。
3)偏重圖解能力訓練而非設計的思維能力訓練。思維和圖解是關于設計過程和方法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從主體自身的角度提高設計能力的兩項根本內容,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但是由于思維方式、思維過程是隱匿在作品以及圖解表象背后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長期以來,設計教育主要以圖解能力作為訓練的重點,使圖解能力的訓練與思維能力的訓練無法同步。此外,國內建筑教育的基本訓練是繪畫,所以對圖解的認識也經常停留在作圖構思或分析的層面,忽略圖解的廣義內涵。張永和把這種偏重繪畫的設計教育描述為“美術建筑”的設計教育。這種教育體制使人們用美術思維的習慣去操作設計的過程———用抽象而詩意的筆觸或色塊去表達建筑的視覺概念,然后才去尋求能實現其形式的技術方法。這種設計過程使功能、技術以及建構邏輯成為形式結果的附庸,剝奪了材料原本的物質性,造成設計者對物質本體建構認識的普遍缺乏,最后,思維方式隨著圖解的局限陷入單一模式,建筑創新也隨之受到限制。
事實上,國內的設計教育一直無法擺脫“布扎”式教學體制的后遺癥,并一直維持著傳統經驗式的師徒制教學模式,如今正面臨著一個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學術真空,這間接使得當前人們普遍重視建筑認識論而忽視設計方法論,過于關注建筑客體自身的問題,而缺乏對設計主體及其與客體之間關系的考察。慶幸的是,國內部分學者通過借鑒西方設計教育經驗,提出了“設計教學”“設計研究”“過程設計”等一系列命題,無疑把我們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設計主體、設計思維、設計過程以及方法等問題上來。他們呼吁回到“建筑設計的基本問題”,回到基礎教學的研究,用最基本的問題發展設計知識和設計方法,而非僅僅傳授基礎的或高深的關于設計問題的相關知識或處理手法。德國建筑師托馬斯•史密特認為:設計工作的基點往往來源于樸實的動機和簡單的原則,對于基本問題的全面認識才是構成我們正確設計觀念和設計方法的前提。他還強調在設計教育中,不是依靠學生“天才靈感”或者為師者的“老經驗”,而是應當總結設計規律轉化成為相應的設計觀念和方法。然而,“最基本”意味著“最抽象”,也意味著“最本質”的東西,也許,最基本的東西才是建筑師足以“以不變應萬變”的籌碼,才是棋盤下的那套規則體系,才是使建筑師保持可持續創造力的根本所在,這也即是一種類似于對本質的追問。
3結語
建筑行業與政治、經濟領域一樣因為長期的發展而積累了束縛發展的諸多問題,并形成一種特點鮮明的“體制內”模式,建筑行業和建筑教育都因此受到重大的影響。可以說,體制內模式的界定是發現問題的開始,也是解決問題的前提,當然對體制內模式的認識甚至引發積極的改革,這需要更為廣闊的視野以及對建筑本質更為深刻地關懷。
作者:徐偉單位:福建工程學院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