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學專業人才的培育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建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
重慶大學建筑系的建筑教育具體分為三個階段,即“2+2+1”階段教學模式。具體規劃為:第一階段為大學一年級、二年級基礎階段,通過“建筑學”、“城市規劃”、“景觀建筑學”等課程教學,打好職業建筑師培養的基礎,并增加設計方法論等方面的基礎專業系列課程。第二階段為大學三年級、四年級提高階段,課程教學以建筑專業設計課程為核心,提高整個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對社會需求變化的適應能力。第三階段為五年級知識綜合階段,教學內容主要是實踐教學,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開展以設計工作室為教學單元的開放教學模式。
我國五年制建筑學專業教學一般安排第五學年為生產實踐時間。國內生產實習的方式有以下三種:一是由學校聯系單位,選擇一些有意義的單項工程或城鎮規劃、農村住宅設計,由指導教師帶隊進行;二是由學校與建筑設計院所合作,學生參與建筑設計院所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工作,由建筑設計院所的建筑師指導;三是由學生自己聯系建筑設計單位進行實習。從近幾年建筑學專業生產實習的情況來看,上述三種實習方式的實際效果并沒有達到預先設想的效果,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一是有些實習單位并沒有按照制訂的教學計劃安排實習,如施工圖環節、設計方案投標環節沒有安排,實習的重點只是建筑設計方案環節、表現圖等繪圖。二是實習時間也沒有按照制訂的教學計劃安排。生產實習時間正好與學生考研、擇業時間段相重合,有的學生考研復習、找工作占用了實習時間。三是實習單位對于實習的管理缺失,一方面實習生人數、實習時間長短給實習單位造成了一些不便;另一方面實習單位的建筑工程項目安排針對學生實習考慮不周全,使建筑學專業學生實習效果受到了一定影響。
二、建筑學專業“一心兩翼”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了《建筑學專業本科教育五年制培養方案》,在該方案中建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獲得建筑師基本訓練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其中,學生畢業后獲得建筑師基本訓練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是對全國同類院校統一的要求。當前,畢業生到設計院從事設計工作并最終成為職業建筑師的人數比率已開始下降,而從事城建管理、房地產開發、營銷、監理工作的非職業建筑師不斷增多?,F在培養的學生規格過于專門化和單一化,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需要多種多樣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為了使地方院校建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能夠符合社會需要,符合當今社會對這類人才的期望,地方院校建筑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著重突出重技術和強適應性兩個方面。一方面要加強工程背景的建筑職業訓練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使學生得到較全面的專業素質教育,畢業后能直接從事中小型工程的建筑設計;另一方面應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實行“強適應性”建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已是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
構建“一心兩翼”的課程體系就是將建筑設計系列課程作為編織課程體系的主軸線,通過它將相關課程結合成為整體,總體上形成以“建筑設計”為核心、以歷史人文類課程群和建筑技術類課程群為兩翼的課程體系。
1.課程設置建筑學專業課程設置,除了傳統的本科教育培養計劃中的功能空間、繪圖基本功、美學教育等基本素質訓練外,還要安排生態學、心理學、行為學、節能、房地產管理等輔助課程,作為選修課程。而在必修課程教學中,應將以功能空間組合訓練為主線的單一教學體系,拓展到以建造、建筑技術、建筑環境為主線的復合型教學體系?!耙恍膬梢怼钡恼n程體系探討將建筑技術、建筑經濟、建筑管理、建筑法規與規范等多方面的工程技術知識切入設計課程教學之中的課程設置方法;調整人文素質、美學修養課程平臺和建筑技術類課程平臺的關系;加強工程背景的建筑職業訓練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使學生得到全面的專業素質教育,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課程體系將四年制建筑學專業課程分為四大塊:一是由數學、哲學、計算機技術、畫法幾何及外語等課程構成的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群;二是由建筑設計原理、建筑構造、類型化的建筑設計系列課程構成的核心課程群;三是由中外建筑歷史、美學、中國傳統文化、中外文化比較學、美術等人文學科構成的人文素質與美學修養課程群;四是由建筑力學、建筑物理、建筑設備、建筑結構、建筑環境行為學、建筑節能技術等課程構成的建筑技術類課程群。這樣就形成了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建筑設計”為核心、以歷史人文類課程群和建筑技術類課程群為兩翼的課程體系。
3.教學模式考慮到低年級階段學生尚未形成建筑設計理論知識體系,普遍側重于對學生進行單一的建筑形體基礎訓練,也就是人們通常稱的建筑設計基礎,這為學生以后的深化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在中、高年級(三至五年級),學生通過低年級的學習積累,相應的教學目標也逐步提升,應偏重于技術型職業建筑師的訓練模式,強調設計的完整性。改革一個學期兩個設計的傳統教學模式,使部分設計的深度要求達到可實施的施工圖設計層面。在五年級期間,如何有效地構建教授、建筑師等為主的工作室,是達到培養技術型職業建筑師的關鍵手段。
4.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校內實踐教學中,強調多選用模擬建筑設計現場的設計課題,這樣能使學生有機會在每個設計項目之前先進行建筑場地環境的調研與分析等前期工作,例如查閱有關的各種技術文件資料,接觸建筑項目附近的居民與各相關政府管理人員,做出調研報告,這些都是建筑設計的基本依據。然后邀請建筑項目開發商、建設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和使用者的代表,分別給學生介紹和說明項目的某些原則與需求,從而使建筑設計更符合實際。
將學生派遣到建筑設計院或建筑師事務所實踐,是一個連續的教育過程?!斑B續”是指從三年級開始實踐直至畢業,而教育任務由學校和建筑設計單位共同負責完成,在時間安排上也是在學校和實習單位穿插進行。建筑設計院所直接參與到建筑學專業教育過程中來,不僅可以吸收高年級建筑學專業的學生加入到設計的輔助工作中去,而且可以按照學生自己的發展方向進行教育和培養。經過連續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實踐,建筑設計院所與學校和建筑系雙方增進了了解,為培養單位和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與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孫超法張萬奎單位:湖南理工學院土木建筑學院副院長湖南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