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漢語國際教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突出特征
對外漢語專業1983年確立,1985年正式招生,當初國家設立這一專業,旨在適應世界范圍內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因此,對外漢語專業從設立之初就把培養高質量的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定為第一位的培養目標,即使是后期增設對外漢語專業的高校也不例外。這一時期,學者們主要圍繞如何培養合格且具有較強優勢的對外漢語教師進行討論,以凸顯出對外漢語專業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這一階段學者們討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設置的原則,一是課程設置的目的和課程模塊。課程設置原則方面學者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教育部《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和《國際漢語教師標準》(2007)是對外漢語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如李鐵范、楊同用、趙金廣、秦海燕等。關心地方高校專業課程設置的學者們還提出,地方高校在依據國家專業整體規劃或專業培養目標設置課程的同時,還應考慮學校的自身定位、特色、區域位置、教學實際、學生個性以及就業等因素,如熊素娟、石詩、黃劍濤、李丹、張靜等。課程設置目的和課程模塊方面,2003年,“第一屆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建設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與會的35所院校代表經過討論后認為,對外漢語專業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及教學技能,并確立了本專業的十二門主干課程,這為本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目的和課程模塊奠定了基調。此后的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對外漢語專業旨在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基于這一培養目標,學者們提出語言、文學、文化、教育教學四大課程模塊不可或缺,如李鐵范、白朝霞、楊同用、趙金廣、李紅、李建宏、范曉玲、劇朝陽、鄭茹娟、黃繼列、蔣協眾等。其中李鐵范、蔣協眾提出以語言學和教育學為主體,以文化和外語為兩翼的“一體兩翼”課程設置模式,楊同用、趙金廣、秦海燕等尤其強調跨文化交際、中華才藝、二語習得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以期凸顯對外漢語專業的特色。此外,學者們對其他相關問題也進行了探討。何建、李建宏、范曉玲、劇朝陽、鄭茹娟、黃繼列等學者認為,對外漢語專業應當依據漢語國際教師的知識、能力及綜合素質等要求,依據整體性、漸進性和連續性原則開展課程優化和設計,考慮開設基礎理論課、主干課,實踐課,以增強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詹向紅、張發清認為,對外漢語專業不能狹義的定位在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而應轉變培養模式,把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結合起來,強化學生外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宣炳善認為,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教師必須增加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傳承和傳播意識,為此必須增加能夠促進中國文化對外有效傳播的課程。羅小東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科性質進行了界定,提出對外漢語教師應“圍繞漢外對比、對外漢語教學理論、中介語和第二語言習得、跨文化交際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綜觀這一階段學者們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相關問題的討論,我們認為大家達成的基本共識是:對外漢語專業定位在師范性,旨在培養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是教育部規定的《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2012)以及《國際漢語教師標準》(2007),課程設置應集中在語言學、對外漢語教育教學、文化類、外語類等方面,地方高校還應開設凸顯地方特色、增進學生就業的特長課,這或許可以視為對外漢語專業從設立之初到目前為止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二)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不足
當初國家設立對外漢語專業的基本目標是培養“發展世界漢語教學,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專門人才,無論是1998版,還是2012版《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都明確規定,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有二:一是培養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專門人才,一是培養從事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專門人才。在實際辦學過程中,大多數院校都把培養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師資作為主要的奮斗目標,課程開設也主要圍繞“如何培養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展開,對于培養從事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人才則著力不夠。課程設置雖涉及文化類課程,但其主要目不是基于語言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而是基于對外漢語的教學需要。這一階段雖有部分學者如李鐵范、詹向紅、張發清、宣炳善等也注意到文化傳播類課程設置的不足,提議設置此類課程,但是這一階段對外漢語專業的主流專業課程設置仍在如何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的框架內進行。因此,過去三十年中對外漢語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的明顯不足是僅僅完成了教育部規定的專業培養目標中二分之一的要求,即培養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專門人才,而忽視了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人才的培養,忽視了交流傳播類課程的開設,使得課程設置中缺少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技能的課程。
二、新形式下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依據
新世紀以來,對外漢語專業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2005年7月首屆“世界漢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更標志著對外漢語專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國家漢辦主任許琳提出了針對傳統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的六大轉變。我們認為,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更面臨著自身職能的轉變:由過去相對單一的以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為主、轉型為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培養、語言文化交流及傳播人才培養并重的軌道上,這一發展變化本身要求傳統的專業課程設置進行轉變。教育部1998版和2012版《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明確表明:對外漢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應具備兩種職能:一是能夠從事對外漢語教學,一是能夠從事與文化傳播交流相關的工作。據此,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也應改變傳統的單一目標課程設置,增加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文化交流和傳播知識與技能的課程。世界文化豐富多彩,具有多元性特征。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理應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把中國的語言、文化、歷史、政治、經濟介紹給世人,必須擁有懂得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人才。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責無旁貸,理應擔負起培養從事文化交流與傳播人才的重任,使得本專業的學生通過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能夠從事文化交流與傳播工作。盡管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熱”催生了對外漢語專業,但是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真正到國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僅是13.53%,在國內高校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僅是4.51%”,因此,從學生的就業角度著想,改變專業課程設置,增加文化交流傳播類課程,使得學生畢業后既可以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又可以從事漢語國際交流與傳播類工作。
三、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課程設置的思考
(一)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背景
我國對外教育初期,其留學培養費用主要是由我國自主承擔,但到20世紀80年代以后,自費留學生逐漸增加,在原有的基礎上增長了7倍之多。由此可見,我國的對外文化教育已經呈上升趨勢。而主要自費學生的來源則集中在法國、德國、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對文化素質教育的認知程度要遠超于發展中國家。隨著我國改革開發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對漢語言的素質教育也逐漸備受重視。因此,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言教育事業也迎來了較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在國際上,各國人民也越來越希望了解中國的素質文化教育,以及相應的社會文化發展。因此,我國與他國的學術教育往來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留學生愿意來到中國感受中國的本土文化和風土人情。到目前為止,已有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只身來到中國,而學習者的教育層次也從本科延伸到博士不等,所學習的學科也由原有的漢語言類逐步發展到理、工、農、醫等各個專業,這對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②。
(二)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的發展
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相應的發展趨勢。第一,我國的留學生成分與往年相比發生時了一些變化,自費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超過了公費生,并呈上升趨勢。第二,在留學生的生源結構方面,已經從以往的東歐幾個友鄰國家上升到世界一百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屬日本、泰國、俄羅斯等國家的留學生增長速度最快,且這些留學生屬于自費生的占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國家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可以有效帶動文化素質傳播。第三,在學歷生當中,我國本土的研究生數量在逐年增長,而對外留學生的研究生數量卻明顯下降。第四,我國的對外漢語言教學理念發生了變化,從以往的簡單認知轉換到如今的教學方法水平的問題上。更多的教師更加注重多樣化、戲劇化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對之產生興趣③。
二、我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已將目光投向中國,為此,我國的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也將迎來新的發展和挑戰。為了應對新時代下的全新形式,我國對漢語言的國際教育教學工作作出了全新調整。我國在北京語言大學開設漢語言教學小組辦公室,現如今已可對國家漢辦進行獨立辦理,并成為知名品牌。其中,孔子學院已成為知名代表。在我國,孔子學院已創立了相應的教育機構,更是分布于全世界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傳播我國文化起到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國還多次舉辦海外中小學校長夏令營活動,為教師進行培訓,派遣志愿者去海外組織編寫材料,研究教學方法等內容。最為重要的是,海外教學及夏令營等活動都備受國家關注,并被給予大力支持。漢語言的大力推廣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六大轉變:第一,從漢語言教學到國際教學的轉變;第二,從語言教學的走進來到走出去的轉變;第三,向大眾化的應用教學轉變;第四,從傳統的教育推廣向系統的國際推廣發生轉變;第五,從政府推動運作發生轉變;第六,從傳統的紙質推廣向多媒體、多元化推廣發生轉變④。
三、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發展展望
我國斑斕多彩的地域文化現象就是其中一個需要重視的教學難點。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非全貌,卻是縮影。受地域文化的啟發,本文主要以浙江文化為例探究地域文化在漢語國際推廣中的地位和價值,提出個人的教學思考。
一、地域文化對漢語國際教育的作用
(一)語言教學中的輔助因素
留學生所在地區的很多生活現象都和當地的方言、民風民俗息息相關,要通過語言來理解和表達,有時單靠普通話還遠遠不夠。以方言為例,現代漢語中的詞匯和語音受到方言影響。而我國方言眾多,教學中難以操作,目前漢語國際教育中很少涉及方言的內容。浙江大部分地區屬吳方言區,方言區內部差異明顯,和北方方言不同。吳語區雖是全國第二大方言區,在推普道路上依舊有許多阻力,尤其是一些方言詞匯、語法差異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本地居民和教師的語言組織形式。如吳方言中的程度副詞“蠻”,可能就讓留學生一頭霧水。因此在方言詞匯和語法教學上,需要教師多留心。
(二)文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浙江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也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因其屬吳越文化圈,內部還可分為吳文化圈、越文化圈和甌文化圈。優厚的自然地理環境讓這里形成了較獨特的水鄉文化,且受到海洋文化的影響,逐漸興起了商賈文化,因此本地域的文化開放性和包容性極強。浙江的文化源頭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的發端較早,余姚縣羅江河姆渡文化、嘉興馬家濱文化、余杭良渚文化等都具有原始南方農耕文明色彩。由物質生產衍生出的各類器物、飲食、技術、民俗和藝術也有可探究的空間。唐宋以來,市民文化、商業文化也逐漸興起,話本、詩詞和戲曲藝術斑斕多彩。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如今外國友人來中國,對語言和文化學習的需求各不相同。除了經濟情況和教育資源的考慮,也有不少人是出于對某一地域文化的喜愛而學習漢語。因此在漢語文化教學中,地域文化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中外人際交流和社會交流的解碼器
漢語國際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留學生實現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從個人而言,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從群體而言,則是實現社會團體乃至國際之間的交流合作。
我們不妨以民俗和方言文化為例來說明。鄉音是地域群體的凝聚因素之一,浙江地區方言復雜,反映了本地區地域認同感。方言易形成共同的文化習性和觀念,在語言表達上更加融洽。由于方言差異,很多地域性的風俗禁忌也需要通過諧音聯想才能更好理解。浙江一帶因為經商歷史悠久,素來有在農歷二十八日迎財神的習俗,因“廿八”與“年發”是諧音,寓意“年年發”。再如溫州地區春節常用瓶、碗來代指“平安”也是諧音。留學生若有方言需求,方言學習將是融入當地生活的好方法,只是其教學標準及設計還不成熟。不過在通識性方言概覽中,讓水平較高的留學生接觸方言的基本情況是有益處的。
從國際層面而言,地域文化的影響力更不能小覷。各類經貿文化的合作活動都需要溝通,而溝通的前提就是了解雙方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傳統風俗禁忌。譬如飲食方面,浙江人重清淡、喜稻米、好河鮮海產,這就不是“南甜北咸”能涵蓋的。浙江作為水稻產地,米酒文化興盛,紹興黃酒聞名海外,由此衍生的餐飲酒禮的地域特色也是社交的重要內容。
二、地域文化對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啟示
(一)教學內容的啟示
1.多樣化
浙江文化包含農耕文化、水鄉文化、海洋文化、商業文化等多種特質,在風俗、語言、思想上都有古越族的遺存。明清以來經世致用思潮盛行,使浙江文化和傳統中原文化差異明顯。這些抽象概括的地域文化特點總結需要通過具象內容說解。譬如從地理環境入手了解浙江的水文、土地和氣候情況,就讓留學生對稻米、桑蠶、漁業等農業生產有了具體認識,再談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絲織品、民俗、手工業、商品經濟、市民文化就不會太困難。在提倡多樣化的同時,我們需要重視章法和邏輯。
2.實用性
學以致用給學習者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激發其持久學習的動力之一。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很難達到我國傳統母語教學的規模,每個班級學生的漢語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我們需要了解班級學生的大體需求,注重生活中常用的文化內容教學,如浙江的飲食習慣、風味小吃、旅游資源、生活禁忌等。至于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容,則根據學習者的水平和需要再做取舍。
3.專業性
目前來華學習漢語的學習者除了語言進修生,還有眾多研修不同專業的人士,他們克服語言障礙的目標是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這類情況則需要專業性較強的文化內容,如經貿專業可能想了解浙江的區域經濟發展史和貿易模式;人文專業對浙江的藝術、文學和社會風貌感興趣;醫學專業希望了解浙江醫學技術和發展等內容。
4.選擇性
文化是一個中性詞,教學中的文化大多是傳統或優秀的文化。作為漢語國際推廣所宣揚的中華文化,同樣需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優質文化。然而有時本國國民觀念上認同的優秀文化,在其他文化背景的學習者看來未必盡然。若是過于渲染自身文化的優越性,反而會引發學習者的反感,所以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文化材料并非易事。在堅持“優多劣少”的基礎上,我們只有具備自我批評的態度才能贏得認同。以浙江商業文化為例,它為文化產品開發、經濟發展和市民文化推進提供了便利,但在重商意識下的迷信風俗、利益至上的偏狹觀念卻是糟粕。若是教師能在課堂中讓留學生參與話題討論,學習者則會對商業文化的理解更加到位。
(二)教學原則
1.總原則――雙“因”原則
漢語國際教育應當遵循“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這八字總綱。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母語文化背景各異,需要注重層級性。在初級階段,教師只需概括介紹較典型的地域文化;在中高級階段可嘗試系統的文化教學。此外,浙江各地的文化也不同。同樣是飲食文化,浙南和浙北卻有差異,嘉興有粽子、金華有火腿、溫州有鴨舌。又如農耕習俗,寧波流行“驅蝗蟲”、“稻花會”,金華崇尚“拜犁”,很多地區稻米有“嘗新”活動。
2.實用交際為主,人文情懷為輔
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和短期的語言教學中,我們還應把握為交際服務的實用性教學原則。根據留學生實際情況,很多專業性和思維性較強的地域文化無需過分強調,教師可一筆帶過或直接省略。同時我們也不能一味追求實用和效率而忽視文化的力量。比如多數留學生對飲食和旅游感興趣,我們不能只羅列食物和景點,還需說明飲食寓意、人們情感的表達方式、造景的匠心和審美意趣。教師應當建立這樣的人文關照情懷。
(三)教學實施方法
1.課程設置
和北上廣三地的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不同,浙江的高校自我獨立教學能力相對單薄。在短時期內提高師資以及科研建設很難實現,但區域內各個院校或機構的合作卻是可操作的。教學資源的共享會帶來相互之間的合作,實現共同發展。比如,對浙江地域的工藝美術文化感興趣的留學生通過組織到本地區的藝術中心或是美術學院學習,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漢語教師的文化素養缺失,克服學校課程設置的局限。但從長遠角度來看,提高院校的漢語國際教育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建設,強化教育科研團隊才是良策。
2.教材建設
由于北京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發源地,除了部分教育資源雄厚的南方高校有自己的教材外,很多院校仍采用北京高校教材。這些教材中北方文化內容所占比例較大,但地域文化差異有時會給授課老師帶來困擾,也影響留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這類問題也引起了教材編寫者的重視,在內容選材上也加入了地域文化因素,但總體上還不太成熟。由于教材編寫者自身的文化觀念局限,在內容的選擇上未必精準,有些內容略顯陳舊。
在教材的內容設計上,應重點關注地域典型性,而不是地域專門性。優秀的教材創建需要不同地域的研究者和學習者的通力合作,編寫能反映時代特色又不失文化底色的地域性課文內容。這樣就不會讓地域文化喧賓奪主。當然這一構想要付諸實踐還需考慮眾多現實因素,雖然亟待解決,卻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引發教材編寫的亂象。不過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具備可行性的。
3.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作用
教材編寫、培養方案和課程改革都是長期性的工作,在靈活度和執行度上還需要時間磨合,因而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不只是教授者、指引者,更是文化協調者、合作者、傾聽者,甚至研究者。教師在結合實際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可以選擇性地講授與學習者日常生活相關的文化現象,設計不同的文化主題,利用或創造教學資源。用真實鮮活的教學材料,由點及面、以小見大。
要實現留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融入中國各地區當地的日常生活,除了簡單的語言表達和交流,更需要文化的理解和融入能力。開展各類文化實踐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這樣體驗式的學習可以創造文化體驗的環境,形成有效的沉浸式教學,讓學習者快速進入學習狀態。當然這些活動不僅僅局限于校內,教師還可以積極地鼓勵留學生融入本地的居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