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安全工程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綜合就業特點、國家現階段的安全趨勢和企業需求,天津理工大學安全專業卓越工程師的目標定位為為企業培養“安全生產規范化及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卓越工程師為特色。在學生培養中,注重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相結合,特別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開設的專業課、認識實習及源自企業實際的畢業論文等主要環節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深入企業安全生產的實際工作,具備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排查治理隱患和監控重大危險源,建立預防機制,規范生產行為的能力,從而保障企業落實安全生產工作的規范化、法制化。在培養中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理論學習及企業實踐鍛煉,使學生具備應用系統安全先進的理論和方法對系統的設計、生產、使用、維修、報廢的全壽命周期、全方位的風險識別、分析、評價、控制及風險安排的能力,從而使企業實現安全生產管理的科學化和系統化。
2安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建立
2.1培養方案的制定根據培養目標,制定了卓越安全工程師四年本科教學的培養方案,該培養方案有以下特點:(1)形式上:采取“2+1+1”模式,即2年基礎理論教學,1年專業理論教學和綜合能力培養,1年企業實訓,其中,企業實訓以企業現場教學為主,校企教師聯合授課。(2)內容上:理論教學學分占60%;實踐環節占40%。理論課程內容覆蓋現場工程師知識要求和人文素質培養要求,強調安全管理能力提升要求;實踐教學系統化,著重現場工程師能力培養和工程素養的提高,取得從事安全工程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具備相應職業資格要求的能力。(3)專業課教學上:將人事部組織的國家注冊安全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勞動保障部組織的國家安全評價師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要求以及企業安全標準化相關要求納入專業課教學內容中;教學模式采用課堂教學和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將生產中的事故案例進行現場教學講解,加強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強化課程體系對于工程師能力的訓練功能。(4)企業實訓課程:企業實訓課程考慮目前的就業形勢,分為建筑安全及化工安全兩個模塊,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要求。
2.2校內培養方案校內培養方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基礎理論教學,該部分課程以數學、體育、英語、物理、化學、計算機等基礎課程為主,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工程職業道德和服務意識,通過學習獲得從事安全專業所需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經濟管理知識,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競爭與合作的能力。另外一部分是專業理論教學,該部分課程體系由安全系統工程、安全人機工程、安全管理學、工程熱力學、燃燒與爆炸原理等理論教學體系和安全工程實驗、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體系構成,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安全科學、安全工程、安全管理、職業健康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3企業培養方案企業培養方案分為現場教學及實踐教學兩部分,現場教學部分分兩個專業方向,其中化工安全方向課程體系由石油化工工藝及設備安全,化工安全設計,化工安全管理標準化,化工事故案例分析四部分組成;建筑安全方向課程體系由建筑施工組織設計,建筑施工安全,建筑安全管理標準化,建筑事故案例分析組成。授課教師采用校企聯合,要求企業教師專業職稱至少為安全高級工程師,并具備多年的從業經驗。現場授課重點提高學生分析能力、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安全技術管理能力以及技術創新素質的培養。內容側重行業需求、行業發展方向、工程師素質、工程倫理、工程技術理論、工程技術方法、企業的主要生產工藝流程、原料、物料及產品的理化性質,各生產作業環節及主要生產設備存在的隱患及危險性,初步認識和了解安全防護裝置、安全設施的維護與運行情況,一旦發生事故可能的事故類型、事故原因及防范措施等方面。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安全工程專業發展以及需求,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從介紹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知識和方法入手,對學生進行專業能力培養。
企業實踐教學部分由認識實習、專業設計、畢業設計三部分組成,認識實習主要通過現場參觀,使學生對各工藝過程、設備設施,尤其是安全設施作用有所了解,進而為后期的理論知識的學習提供基礎。認識實習時間為兩周主要內容。專業設計是畢業設計前的一項實踐教學活動,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專業設計,使學生掌握安全工程的基本原理及基礎知識,并用所學知識完成一個理論問題探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對所學專業的理解和認識,最后提交設計方案。與企業課程相對應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師專業設計分為兩個方向即化工安全方向和建筑安全方向。化工安全設計方向通過對主要工藝流程的危險辨識、評價提出保證工藝安全的設計方案。建筑安全設計方向通過對主要施工過程的危險辨識、評價提出保證施工安全的設計方案。畢業設計通過16周時間,學生在企業工程師及校內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選擇企業實際現場技術問題作為畢業設計選題,查閱、學習相關科技文獻資料,確定設計方案與技術路線,完成規定的設計任務,通過校企聯合組織的畢業設計答辯。
3結束語
近年來,畢業設計中存在著質量下降的問題,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畢業設計過程各環節存在著一些不規范、學生對畢業設計重視不夠,就業考研壓力大,前三年學習累積的綜合反映等。以上問題是對西南科技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南華大學等十余所高校的調研結果。目前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模式上也存在一些共性不足:一是,選題較晚,一般在大四第一學期末,此時直接就業的學生正在找工作或已找到工作,畢業設計(論文)不能有效提高找工作時的競爭力;二是,畢業設計(論文)題目來源單一,自選課題占的比例過大,結合工程實際和教師課題的較少,不一定社會需要,創新性不足。三是,抄襲現象比較普遍。畢業設計(論文)從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題,但是內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評價和人機工程方面的;而根據歷年的資料進行統計,設計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論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結合工程實際和教師課題的較少,自選課題占的比例過大。四是,學生在選題方面比較被動,無法主動將自己的學習興趣、可能就業去向兼顧起來。通過對全國部分高校畢業設計工作的調研,可以看到我校在畢業設計環節的管理工作方面制度是比較完善的,措施是嚴格的,應該說已走在大多數院校的前列,但是由于我校開設安全工程專業較晚,我們認為,我校的畢業設計工作的主要問題出現在沒能及時解決與應用型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本科生畢業設計的內容設置、教師指導以及考核標準等的改革;沒能及時采取對策減輕或降低就業、考研、出國等這些關乎學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對畢業設計的沖擊和影響;沒能充分考慮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所需要的工程訓練對學生團隊意識、團隊協同作戰能力素質訓練的基本要求;沒能完全將畢業設計的一些工作環節規范化、標準化;沒能從專業、組織的角度為學生畢業設計工作提供詳盡的服務手段等。比如,在畢業設計程序方面存在不足:一是,沒有畢業實習環節,不利于畢業設計聯系實際;二是,畢業設計成績,并未由非指導教師批閱畢業設計論文,并打分,答辯時指導教師也沒有回避,反而參與了答辯并最終給出了綜合成績。這些都是制約我校安全工程專業學生畢業設計工作上臺階、適應新形勢的瓶頸問題,我們應針對問題加以解決和改善。
二、社會需求和畢業去向雙重引導畢業設計選題模式
1.改革畢業設計選題模式。
基于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去向的選題原則,提高學生參與畢業設計(論文)的積極性和熱情,在畢業設計(論文)的題目選擇上考慮學生去向和興趣,在近年的局部試驗已證明這一模式可以增強讀研學生在研究生期間的競爭力,在很多高校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我校畢業生的科研能力較為突出。相信如果進一步改革,基于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去向的選題原則,將有效的提高畢業生在職業生涯的競爭力。
2.建立來源于社會需要并不斷更新的畢業設計題目庫。
通過編制調查表,選擇主要行業如化工、石油、消防、建筑、交通、煤礦、冶金等,在有行業代表性的企業開展調研工作,在對口的政府部門如安監局、消防隊、應急指揮中心等,開展調研工作。組織教師對獲取的調研材料和數據,進行分析,并利用頭腦風暴法確定可選的畢業設計題目。
3.建立一次多選題目,二次定題的選題程序。
將選題工作提前至大三第二學期末,并可多選題目,通過調研完成多個綜述,這樣通過畢業設計(論文)的前期調研,可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在學生進一步認識選題內容后,結合自身興趣和畢業去向,二次定題,并進一步調研,完善綜述。這樣可以拓寬學生知識面,保證所選題目是基于社會需要和學生去向的原則。
4.增加非導師對畢業設計(論文)的評審,并實行答辯時指導教師回避制度。
以上四項改革主要體現出本項目的“基于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去向的選題原則,提高學生參與畢業設計的熱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競爭力,規范畢業設計選題和答辯程序”的立題宗旨。
三、預期成效
1.可以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基于社會需求和學生就業去向雙重引導的安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模式,將一次選題定題的程序改為一次多選題,二次定題,并以社會需求視角,以學生就業去向為指引,規范畢業設計選題、綜述、開題、設計、結題等一體化流程工作模式,是以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工作能力主要目的,實現與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本科生畢業設計的內容設置、教師指導以及答辯考核等的改革,貫徹了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學原則。
2.調節學生就業和畢業設計間的矛盾。
1.1安全工程原理定義
安全工程學是一門多學科理論和方法交叉的科學,是研究人、機、環境之間互相聯系的工程技術科學,是研究技術工程中各種因素之間的聯系,以及應用相關的理論、原理和測量方法來達到系統安全的學科[8-9]。安全工程原理是專門研究如何利用各種工程技術的原理和方法來確保實現系統安全功能的科學思想。它以安全學和工程學為理論基礎,以系統工程、人機工程、環境工程和技術設施等為手段,對工程風險進行分析、評價、控制、改進、優化等,以期實現系統及其全過程安全目標的科學準則,是安全科學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安全工程原理是研究安全系統中設備設施的設計、操作應遵循的準則,如何保障人體行為活動的舒適高效安全,作業環境的安全性,機器裝備研發和運行當中應考慮的人體工效機理以及各種物質信息的能量和信息輸入輸出過程中固有的基本原則。
1.2安全工程原理的研究對象
原理是對學科領域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總結歸納,是學科發展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和規律,利于人們立于更高的思想高度、更深的層次來掌握所研究的對象,便于人們認識和利用事物的本質規律[10-11]。安全工程原理作為安全工程學的基本準則,有它本身的研究對象,一個安全系統通常包括3個組成部分,即從事安全生產活動的操作人員和管理人員,生產過程中所運用到的機器裝備、儀表設備等物質條件,以及工作人員所處的作業環境等。這3部分構成的人-機-環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的作業結果就會對安全系統安全性產生最直接的影響,安全工程原理就是從這3個子系統以及系統之間的關系出發,研究分析如何使用系統的原理和方法,來辨別、分析系統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并制定解決這些危險因素和保障安全生產的原則機理。安全工程原理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安全系統工程中人為主體的生理、心理特征因素與安全之間的聯系,以及各種工作方法、規章制度、管理手段是否符合人的特性,是否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研究分析人體在安全工作中的生物能量變化、運動動作和活動空間等各方面的適應標準,以及其對勞動效率和安全行為的影響。2)對安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到的各種機器設備的安全性和工效,從設備的材料、形狀、強度、大小、工藝、可靠性等方面來研究其與安全作業的關系,以及其對操作人員的舒適性和工作效率的影響。從人體測量學、工效學、生理心理特征等要求來對儀器和部件的設計提供要求和標準。3)研究人體勞動工作過程中所面臨的作業條件和環境的適宜性,分析各種惡劣環境因素對人體人健康和勞動效率的影響,以及各種職業因素危害的預防方法,其中包括高溫高濕、噪聲、照明不適、振動、粉塵、有毒有害氣體、輻射等因素。
2安全工程原理二級原理及其內涵
安全工程是安全工程與各種工程技術學科相互交叉的學科,它主要研究人、機器設備、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立這三者之間的平衡狀態,實現本質安全化即進行實時安全控制的技術和管理方法的工程學科[12-13]。安全工程原理[14]是研究事物安全與危險之間的轉變規律,分析事物安全的本質規律,揭示事物安全的相對應的客觀因素及轉化條件,研究預測、消除和控制事物安全與危險影響因素和轉化條件的理論和思想。基于安全工程原理的定義和研究對象以及一個工程系統的基本特征,筆者提煉出了安全工程原理主要涉及的下屬原理有:①設備設施功能安全原理;②人造物宜人原理;③環境安全原理;④人造物穩固原理;⑤合理空間尺度原理;⑥最小能量原理;⑦輸入輸出暢通原理。
2.1設備設施功能安全原理
設備設施功能安全原理是指機械設備在設計和研發過程中應考慮到能防止危險因素引起的人身傷害,其中危險因素包括設備故障、超載運行、人的誤操作和不安全行為等,能保障人身安全,指導設備設施安全功能的科學設計。設備設施功能安全原理要求設備通過自身的功能、結構來限制或防止機器的某些危險運動,或限制其運動速度、振幅、壓力等危險因素,以防止對人體造成危害或減小危害程度。設備設施功能安全原理的作用是杜絕或減少機械設備在正常或故障狀態,甚至在操作者失誤犯規或有不安全行為的情況下發生人身或設備事故,其特征下面舉例加以說明:1)防止機械設備因超限運行而發生事故,機械設備的超限運行是指超速、超溫、超壓、超載、超位等,當設備處于超限運行狀態時,相應的設備安全裝置可以使設備卸載、卸壓、降速或自動停止運行,從避免事故的發生,保證人身和設備的安全。2)防止設備設施因人的誤操作、犯規或不安全動作而引發事故對人體造成傷害,通過設備中相互制約、相互干涉的功能來避免危險的發生。當機器正常運行時,人可能有意或無意地進到設備運行的危險區域,或接觸到危險有害因素,設備的安全功能此時應能阻止人進入危險區,或在危險區令人免遭傷害。3)通過自動監測與診斷系統來排出設備故障產生的危險。通過監測監控儀器及時發現出現的故障,通過自動報警裝置提醒操作者注意危險,并通過診斷系統自動排出產生的故障和危險,避免事故的發生。
2.2人造物宜人原理
人造物宜人原理是指各種人造物包括建筑物、車船飛機、儀器設備,設計的核心都必須是以人為本,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體的各種需求,使人的活動舒適高效安全,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人造物在進行設計研發時,為了使產品更好地滿足人的生理特點,讓人在工作時處于舒適的狀態和適宜的環境之中,就必須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人體各種生理測量參數特征。在設計工作空間、機械、交通運輸裝備時,特別是設計各種運動式機械時,駕駛艙、座位等的相關尺寸時,也是由人體尺寸及其操作姿勢或舒適的動作來確定的。人造物宜人原理要求各種人造物符合人的特點,根據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來指導人造物的設計,以人為中心來設計人造物,使物的設計與人的特點更加匹配,達到安全、高效、舒適的目的。人造物宜人原理也指明了在人機系統中,應當以人為主體,機器設備為客體,注重人的主體感覺,要求客體必須符合主體特點,明確了主客體的地位作用。
2.3環境安全原理
安全生產與人所處的作業環境息息相關,環境安全影響著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工效以及設備的運行狀態[15]。安全合理的環境條件不僅可保障人的生理健康和安全作業,還能提高勞動效率和減小失誤率。環境安全原理是指在勞動作業過程中按照相關的環境標準和要求對作業環境進行改善和設計,形成一個安全、健康、舒適、高效的作業環境。不論在室內作業還是室外作業,地面工作還是地下工作,人都面臨著不同的環境因素,其中包括溫度、濕度、噪聲、照度、壓力、風速、光照、輻射、粉塵、有毒有害氣體等。環境安全原理是研究如何保證這些環境條件處于最適宜的狀態,避免惡劣環境因素對人體造成危害,使得勞動人員在作業環境中保持旺盛的精神狀態,減少疲勞感,保持高效率的勞動作業。環境安全原理要求對作業環境因素進行合理的設計和評價,找出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改善措施,把有害因素轉變為有利因素,采取防治措施降低惡劣環境因素的影響,盡可能地使各項環境指標處于最佳水平,完全符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而在這種無毒無害、無輻射、溫濕度和照明度適宜的環境條件下,人體工作效率提高,可長時間持續作業而不感到疲勞,也避免了各種惡劣環境因素損害人體健康,導致職業病的產生。
2.4人造物穩固原理
人造物穩固原理是指在人在平時工作、生活中所使用和接觸到的建筑物、公路、橋梁、機器設備等設施必須要有良好的穩固性,結構設計及材料強度都符合安全標準,避免垮塌事故的發生,保證人體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人造物的穩固性與人造物的設計、材料強度、使用時的承載負荷強度密切聯系,只有嚴格按照國家相關的建筑規范標準設計施工,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才能保證人造物的質量水平和穩固性,避免垮塌事故的發生。下面列舉一些人造物穩固性原理的應用例子:1)在設計階段,確定人造物的使用對象群體,根據使用對象的特征來規定設計標準,確保設計參數符合安全標準。2)施工工程中嚴格按照設計標準進行,工序和材料都符合國家標準,嚴禁偷工減料而降低了人造物的質量。3)不定期地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維護和保養。建立完善的監控管理體系,實時監測人造物的運行狀況和質量水平,預防事故的發生。
2.5合理空間尺度原理
合理空間尺度原理是指人從事各種工作時需要足夠的活動空間,作業空間上的活動范圍設計應該與人體的功能尺寸密切相關,符合人或人群的活動特點,有足夠大的空間來供人施展各種作業姿勢。作業空間設計應當以人為本,結合操作任務的要求進行設計。相關設備設施的布置應當滿足為作業人員提供合理的空間范圍,提供舒適的作業條件,以達到提高人體工作效率、保障作業者安全和減輕作業者精神與體力負擔的目的。合理空間尺度原理在作業空間設計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作業人員的工作位置與設備布置應符合人的生理活動特征,利于作業者迅速而準確地完成動作和使用機器設備。為了合理地提高作業空間利用率,作業中的人流和物流的移動距離應盡可能符合最短距離原則,以擴大作業者的有效活動空間,從而提供作業人員的工作效率。2)合理的作業空間尺度不僅要使作業者在工作期間操作、活動方便,并且當較長時間保持某種作業姿勢時,應盡可能使其少地產生疲勞感,同時還有利于整個作業系統的運行。因此在設計作業空間時,應合理考慮作業群體的人體尺寸、活動極限與作業范圍等。3)合理空間尺度的設計必須考慮到安全性,充分考慮作業空間對作業者的生理和心理影響,作業空間的通道設計必須保證人流的順利通行,設備距離足以避免行人無意碰撞而造成人員受傷或機器的意外觸發。
2.6最小能量原理
最小能量原理是指在生產作業過程中盡量保持勢能、電能、化學能、熱能、生物能等能量的總和達到最低,保持能量密度的最小化。當生產體系處于穩定平衡狀態時,其系統的能量狀態保持為最低水平。因此,在建筑物設計、產品設備研發、勞動作業輪換時應盡量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使各種機器設備運行處于穩定平衡狀態,減少能量的消耗,保障安全效率和減少資源的浪費。人體進行運動或作業所消耗的總能量稱為能量代謝量,它的大小與作業類別、勞動強度有著密切的聯系,是評價作業負荷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標。最小能量原理體現了能量與安全之間的相互影響,當人體在作業中消耗的能量越小,勞動強度越低,則消耗的體力減少,疲勞度降低,人的勞動效率就會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從而也減少了安全事故的發生。
2.7輸入輸出暢通原理
輸入輸出暢通原理是指在安全作業空間里必須有物質、信息、能量等的通道并保證人員能夠安全進入和疏散撤離等。物質、信息、能量等由環境向系統的流動就是輸入,而由系統對周圍環境的作用則是輸出。輸入的主要是人所需要的物質和信息源,而輸出則是經過人處理操作后的各種形式的完成品和信息。作業過程中,人在一定場所里使用機器設備和物質材料來完成生產任務的。作業場所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將作業需要的機器設備根據工藝流程、生產任務和操作要求進行合理的布局,給人、物等提供合理的區域和最佳暢通路線,為預防意外事故的發生提供安全措施。作業空間要保證作業者在操作過程中能夠通過聽覺、視覺、觸覺與所控制的設備進行信息交流;其次,應確保在同一作業空間內的相關作業者之間能夠實現語言或視線的溝通交流。在各種機器及生產系統中,人必須準確地獲得機器設備的工作狀態、性能參數、信號參數等信息,并將工作指令舒暢地傳至機器,實現人與機器之間的信息輸入輸出暢通,這樣才能實現人機系統的平衡。
3安全工程原理應用分析
3.1安全工程原理應用機理
安全工程原理的7個二級原理在安全工程整個原理體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各級原理相互聯系作為安全工程原理的理論支撐。安全工程原理可以分別從人、物、環境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分析,而各下屬原理也從不同方向來指導人-物-環系統的發展。人造物宜人原理是從人的角度來對人造物的設計構建提出指導要求;設備設施功能安全原理和人造物穩固原理則是從物的安全角度來對各種設備、建筑物的設計標準、操作制度進行指導;環境安全原理和合理空間尺度原理是環境發展必須遵循的安全原理,保證作業環境的舒適和健康;最小能量原理則分別從人和物的角度來對安全作業中各種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從而提高能量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也從能量方面將人因素與物因素相互聯系起來。輸入輸出暢通原理在人、物、環3方面都得到了體現,物、環境方面的信息根據輸入原理的基本準則傳入至人體,而在人體對外界信息進行識別、處理后通過輸出原理將指令下達至物和環境方面,完成信息在人-物-環系統之間的運轉。
3.2安全工程原理實際應用例子
筆者在設計研發深井受限空間環境與安全人工智能仿真試驗系統裝備時,曾根據安全工程原理對裝備的功能、空間、材料和內部儀器設備進行規劃與布置,使其運用起來達到安全、高效、舒適的效果。深井受限空間與安全人工智能仿真試驗系統是旨在模擬深井作業空間環境,研究人體在特殊作業環境中工作時人體各種生理、心率參數指標的變化規律及其對安全行為和勞動效率的影響。根據設備設施功能安全原理,試驗系統內均采用本質安全性的電氣設備,而且設有專門的人員操作區,人體無需與機器設備近距離接觸,即使出現機器故障或操作失誤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根據人造物宜人原理,該試驗裝備采用的是全自動化操控模式,人體只需在操作平臺上即可完成對整個試驗系統的各種參數的控制,從而使人的活動舒適高效安全。根據環境安全原理,該試驗裝備從溫度、濕度、噪聲、照度、空氣壓力、風速、粉塵、有毒有害氣體等方面來模擬深井作業環境,目的在于研究惡劣環境對人體生理健康和安全行為的危害,從而預防惡劣環境對人的影響。當然在環境模擬試驗過程中,必須保證各環境因素都在人體忍受極限范圍之類,保障環境的安全性。整個試驗艙采用鋼制材料建造,使其牢固可靠,并且整個艙體內外噴涂具有隔熱、消音、防輻射功能的涂料,可保證艙體放置在室外長時間不受損害,符合人造物穩固原理。試驗艙設計為正方體艙型,,長8.2m,寬2.5m,高2.2m,設置有專門的操作區、試驗區和儲存區,空間充足能供人自由地操作活動,滿足合理空間尺度原理。各環境模擬參數儀器均采取的智能化控制,即當參數水平值低于設定值時,儀器可自動啟動運行,當水平值高于設定值時儀器則自動停止來維持穩定值,從而避免了資源能量的浪費,達到了最小能量原理的標準。整個試驗系統安裝有聲音、圖像的監測監控系統,并艙體4面設有觀察窗,利用內外進行溝通交流,艙體前后都設有安全通道利用人員正常的進入和疏散等,保證了信息、人員、物質的輸入輸出暢通性。
4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