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消費者行為分析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購買意向品牌信心品牌態度感知價值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變化,生產商和零售商都在通過各種營銷策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進而希望購買行為的產生。但在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消費者很難分清哪個產品更好,他們更加依賴于心理上的認同。當各種品牌以降價的方式促銷時,如果讓消費者感覺品牌品質有所下降,將很難引起購買行為;當選用不符合產品形象的代言人作宣傳時,人們可能不會喜歡上該品牌,更不會有購買的欲望。因此,在產品質量保證的情況下,我們要研究的是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意向的因素。
二、理論背景與研究假設
購買意向是消費者愿意采取特定行為的幾率高低。Mullet認為消費者對某一產品或品牌的態度,加上外在因素的作用構成消費者的購買意愿。Dodds等認為購買意愿指消費者購買某種特定產品的主觀概率或可能性。國內學者朱智賢認為購買意愿是消費者買到適合自己某種需要的商品的心理顧問,是消費心理的表現,是購買行為的前奏。
在對購買意向影響因素的研究方面,Howard和Sheth(1969)首先提出品牌信心的建立是產生購買意向的決定因素之一。消費者對該品牌評價的信心越高,越容易主動的收集該品牌的信息(Haward,1989)。當消費者達到了品牌信心與信息的平衡后,只需要很少的產品信息,并且更有可能購買。由此得出:
H1:消費者對某一品牌的信心與購買意向存在正向的顯著關系。
態度是指對某一刺激物所持有的贊同或反對的情感程度,心理學認為個人對事物的態度影響其行為意愿。態度代表對事物的情感(Bettmna,1979)。Lutz(1991)認為態度僅僅是情感上的構架并且反映了對某個事務的傾向性,“它能夠引發非常明顯的行為或行為意向”。
Simnoni認為對某個特定品牌的態度會影響到其是否選擇該品牌。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認為,他們沒有辦法證實品牌態度能夠非常可靠、穩定的預計購買意向或行為(Fairdot,Paella,Alofrd,2001)。由此得出假設:
H2a: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與購買意向存在正向的顯著關系。
H2b: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與態度存在正向的顯著關系。
感知價值是消費者對所能感知到的利得和其在獲取產品時所付出的成本進行權衡后對產品和服務效用的總體評價。消費者購買意向是由消費者對產品的感知價值來決定的。MONROE等提出價格、感知質量、感知價格、感知利失和購買意向的模型,認為感知價值與購買意向存在顯著的影響關系。THALE也指出,消費者的感知價值是消費者購買意向的一個原因變量。特別是當同時面臨幾個相似的競爭品牌時,感知價值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由此得出以下假設:
H3a:消費者感知價值與其購買意向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H3b:消費者對品牌的態度與其感知價值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三、數據分析及研究結論
本研究采用問卷方式對同濟大學的學生進行調查。在正式研究之前,通過預調查和對被調查對象的追蹤訪問,確定正式研究中的刺激物為手機。本文還對KELLER、DELGADO、的量表進行了調整,得到正式研究使用的量表。本研究通過現場派發和郵件方式對同濟大學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回問卷200份,排除無效問卷19份,有效率問卷共181份。本文主要采用線性結構關系進行模型分析,對模型和假設進行檢驗。
本文采用LISERL8.7對模型進行檢驗,以探索研究變量同時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情形。按照BEHTLER的評估標準,如果X2的P值﹥0.05,X2/df﹤3,RMSEA﹤0.05,NNFI﹥0.9,CFI﹥0.9,IFI﹥0.9,則模型的擬合效果是可以接受的。本研究中的模型擬合情況如下:X2為149,df=84,P=0.0013,RMSEA=0.06,NNFI=0.96,NFI=0.89,CFI=0.97,IFI=0.96,綜合分析,該結果達到了要求的標準,說明模型擬合的很好。
通過上述的實證分析,本文提出的假設均通過了檢驗,消費者在購買決策過程中,對品牌的信心和態度是影響購買意向的主要因素,同時品牌態度對品牌信心和品牌感知價值有正相關的作用,進而影響購買意向。
四、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和結論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態度、信心、感知價值均是品牌或產品形象反映到消費者身上的因素,不管是廣告亦或促銷,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產生購買行為,如果消費者心中的產品形象不如廠商的預期,則購買行為很可能不會產生。另外,廠商的市場推廣一定要能影響到消費者的態度和信心才會導致購買行為的產生,例如,頻繁的降價對于廠商來說,是為了降低價格吸引更多的顧客,但研究表明,價格的不穩定會降低消費者對該品牌的信心,從而會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買意向。根據本文研究結果,為了增強人們的購買欲望,在提高品質的同時,要考慮如何改變對產品的態度,如何增強人們對產品的信心。
此外,上述研究結論的推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樣本僅局限在在校大學生群體,并且樣本量有限;其次,我們沒有分析品牌態度、品牌信心是如何影響購買意向的;最后,購買意向的影響因素很多,不只本研究中基于消費者的三個維度,而品牌的外部線索(Extrinsiccues)對品牌的購買意向也會有一定的影響。這些局限都是今后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認知能力 情緒能力 消費者行為
論文摘要:縱觀目前國內外學者就認知及情緒對個體行為影響研究發現,大多數研究集中于分別討論情緒及認知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對于情緒及認知對消費者行為共同作用的研究較少。本文通過對認知能力與情緒能力的理論綜述,分析兩者對消費者行為的共同作用,最終為經營者提供經營建議。
近年來,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攀升,中國已經開始進入消費大國的行列,消費者在社會經濟中處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消費者行為逐漸影響著整個市場的變化與發展。本文旨在通過對國內外認知能力及情緒能力對消費者行為影響的理論綜述及其共同作用的分析,為經營者提供經營建議。
1.理論綜述
1.1認知能力
對認知的最早研究出現在醫學領域,1947年出版的《變態心理學雜志》對電擊休克中的認知功能損益進行了研究。美國心理學家H. A. Witkin通過對知覺的研究抽離出認知能力的兩種類型,分別為獨立型認知和依存型認知,所謂獨立型即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自己的內部線索(經驗、價值觀)為依據,不易受周圍因素的影響和干擾,所謂依賴型即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外部的線索為依據,易受周圍環境或背景(尤其易受權威人士)的影響。隨著消費力加強,研究者逐漸將對認知的研究延伸到消費領域。Oshikawa和Sadaomi指出通過認知失調的降低可以增加品牌回購率。Noel和Roger認為基本的認知能力措施是消費者信息處理策略的預測因子。丁麗敏指出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認知與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中的問題認知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企業必須從消費者行為角度出發,加強產品認知質量管理。同時楊偉文也指出品牌認知直接影響消費者的當前購買行為,并通過品牌關系影響消費者的未來購買行為。
1.2情緒能力
情緒可以劃分為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Kidwell指出消費者情緒能力是代表一個人能熟練運用情緒信息的能力,以達到期望的消費者購后,同時它也包含消費者解釋自己情感的能力,了解購買決策和消費如何在一個消費集中使消費者感受和調整他們的情緒。情緒能力不同于認知能力,它被定義為特定領域知識的數量,這種特定知識是由先天個體差異或者經驗久而久之產生的。張戈零和陳曉紅指出,當積極的驚訝情緒被啟動時,被試者的總體滿意度顯著提高。耿黎輝從廣告、消費促進和公共關系等多方面引起的消費者情緒對購后行為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表明以上因素引發的消費情緒對滿意有直接影響,并通過滿意間接影響重購意向。陳曉紅和張戈零探討了消費者情緒對口碑傳播意愿的影響,并指出處于驚喜情緒的消費者更易表現出口碑傳播的意愿。田巧玲從營業員情緒的角度進行研究,并指出營業員在商業營銷過程中應保持良好的情緒并傳染給顧客,從而使購物過程順利完成。
1.3情緒與認知共同研究
Yi-Ting Yu和Dean通過比較情感和認知的預測能力,指出正面情緒是消費者忠誠的預測因子。陳勁和李志探討了認知和情緒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指出認知是情緒的基礎,同時情緒又影響認知的加工水平。Sointu和Seppo研究了認知能力和情緒穩定調整的相互作用,并指出認知能力可以緩沖情緒對滿意度的影響。
2.理論分析及經營啟示
2.1情緒能力與認知能力對消費者行為的共同作用
在消費者的決策過程中,情緒和認知并不是單獨影響消費者行為,情緒在該過程中起到顯著的主導作用。當消費者處于正面情緒時其花費的金錢或時間將顯著高于負面情緒時的消費者。同時,如果消費者在決策過程中產生認知與情緒失調,為了減少認知失調,消費者將最大可能減少消費投入。因此,不同的情緒會對認知產生不同的影響,從而影響最終的決策。
而認知方式也在消費者接觸產品資料過程中同樣影響消費者情緒,從而作用于消費者決策。在相同的認知能力水平下,當消費者出現正面情緒時產品購買量將明顯高于產生負面情緒時的購買量。而在相同的情緒能力水平下,獨立認知型消費者產品購買量波動將小于依存認知型消費者產品購買量波動。與此同時當獨立型認知消費者在面對負面情緒時其產品購買量波動將小于依存型認知消費者購買量的波動。
2.2經營啟示
綜上所述,經營者在培育消費群時應著重于消費者情緒能力的培養。而消費者情緒能力的培養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刺激因素,因此應把關系投資作為一種經營方式,來滿足情感型消費者的需求,同時利用關系投資喚起獨立型認知消費者的非理性需求,增強這部分消費者的品牌忠誠, 為經營者提供更大的利潤空間。在經營者發展長久商業關系的過程中, 不能僅僅培養消費群的認知能力,而應通過認知的培養逐漸激發消費者的情緒能力,通過情感方式構建持久的買賣關系。
參考文獻
[1]Stone CP,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47,42
[2]Oshikawa Sadaomi, Can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Explain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1969,33:44-49.
[3]丁麗敏.談企業產品質量認知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職大學報.2007:99-100.
關鍵詞:社會化媒體;酒店;消費者行為
隨著國際酒店集團和本土酒店集團的不斷擴張,我國酒店業早已進入買方市場,進入微利時代。如今,社會化媒體風生水起,不但改變了消費者傳統的消費模式,酒店業的營銷戰略也悄然順勢而變,很多酒店開通了微博、微信、拍攝了微電影,說明其已意識到通過社會化媒體,酒店將有更多機會讓消費者參與到品牌的延伸與塑造中來,同時,在這一互動交流的過程中,酒店品牌也會被消費者逐漸認同與信賴。可見,社會化媒體已經影響到酒店企業的營銷手段,而本文對于社會化媒體對酒店消費者行為影響的研究,可以幫助酒店更好地了解消費者的喜好,也期望能為目前酒店企業社會化媒體營銷提供借鑒。
1.研究方案設計
1.1理論基礎
1.1.1信任理論
營銷學中對信任的研究主要是對信任在客戶關系維護方面的重要作用的關注。Crosby(1990)指出信任是消費者認為銷售人員會站在維護消費者利益的角度行事的一種信念。Moorman et al. (1993)認為信任是合作的雙方彼此對于合作伙伴有信心并樂于依賴對方的一種意愿。Morgan & Hunt(1994)認為信任是指合作雙方對于彼此的可靠性和誠實性有充分的信心。本文將信任定義為酒店消費者對于社會化媒體提供信息的真實性、準確度及其用戶能力的信心。
1.1.2 感知價值理論
目前在消費者感知價值概念方面,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加以詮釋。Zeithaml(1988)認為感知價值是消費者通過對感知利失與感知利得間的權衡,從而產生對一個產品或服務效用的整體評價。Monroe(1991)認為消費者對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間相權衡形成感知價值。Butz(1996)認為感知價值是消費者購買產品并使用過后所感知到的產品附加價值,從而與供應商之間形成了某種情感聯系。王高(2004)認為感知價值是消費者從所購買到的產品或服務中獲得的感知利益與消費者為獲得該產品或服務所付出的感知成本之間的比較。本文認為酒店消費者在通過社會化媒體平臺獲取酒店相關信息或預訂酒店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感知利益與其所付出的感知成本之間的權衡構成酒店消費者感知價值。
1.1.3技術接受模型
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稱TAM),是Davis于1989年在研究個體對信息系統的接受程度時基于理理論提出的一個模型,旨在研究個體接受或拒絕信息系統的決定性影響因素。如圖1-1所示, TAM 通過幾個簡單的概念,清楚地說明了用戶對于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因此很適合將其作為理論基礎,本論文將技術接受模型及其拓展模型作為理論基礎。
1.2模型構建方案
本文的模型構建將通過三個步驟完成:首先通過半結構化訪談初步探尋社會化媒體對于酒店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因素;其次通過理論推導進行模型構建與研究假設。
1.3訪談研究
根據實際訪談,筆者根據被訪者的回答做了歸納與提煉。
1.4模型構建
基于社會化媒體,消費者的感知價值和消費者對于社會化媒體的信任是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兩個重要因素,同時結合訪談研究的結論,以技術接受模型為基礎,將感知價值與信任引入作為兩個中間變量,將易用性、有用性、依賴性、參與性、對話性、社區化、連通性作為自變量,以消費者行為作為因變量構建理論模型,如圖1-2所示。
1.5變量定義和研究假設
1.5.1易用性和有用性
筆者將技術的有用性定義為酒店消費者感知使用某社會化媒體可提高搜索酒店信息效率的程度;將易用性定義為酒店消費者感知某社會化媒體易于使用的程度。同時,提出假設:
H1a:易用性正向影響社會化媒體有用性。
H1b:易用性正向影響社會化媒體使用的依賴性。
H1c:易用性正向影響感知價值。
H1d:有用性正向影響社會化媒體使用的依賴性。
H1e:有用性正向影響感知價值。
1.5.2依賴性
筆者將依賴性定義為酒店消費者對于使用社會化媒體查詢酒店信息的依賴程度。同時,提出假設:H2a:社會化媒體使用的依賴性正向影響感知價值。H2b:社會化媒體使用的依賴性正向影響認知信任。
1.5.3參與性
筆者將參與性定義為酒店消費者在社會化媒體中主動獲取、分享相關信息和積極響應相關活動的表現。同時,提出假設:H3a:參與性正向影響感知價值。H3b:參與性正向影響認知信任。
1.5.4對話性
筆者將對話性定義為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上,酒店企業和消費者以對話形式進行交流溝通的互動行為。同時,提出假設:H4a:對話性正向影響感知價值。H4b:對話性正向影響認知信任。
1.5.5社區化
筆者將社區化定義為通過社會化媒體,酒店消費者加入某社區就酒店相關話題和其他消費者進行討論、咨詢、解答等的行為。同時,提出假設:H5a:社區化正向影響感知價值。H5b:社區化正向影響認知信任。
1.5.6連通性
筆者將連通性定義為在社會化媒體平臺上,酒店消費者可以通過鏈接分享或了解更多酒店相關信息或進行酒店預訂。同時,提出以下假設:H6a:連通性正向影響感知價值。H6b:連通性正向影響認知信任。
1.5.7信任
筆者在3.1理論基礎中已將信任定義為酒店消費者對于社會化媒體提供信息的真實性、準確度及其用戶能力的信心。同時,提出以下假設:H7a:認知信任正向影響消費者行為。
1.5.8感知價值
筆者在前文中已將感知價值定義為消費者在獲取酒店相關信息過程中的綜合感知偏好與評價。同時,提出以下假設:H8a:感知價值正向影響消費者行為。
1.6問卷設計
本論文調查問卷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甄別部分,主要調查消費者對社會化媒體的使用情況等;二是主體部分,主要測量酒店消費者對于社會化媒體的接受程度等;三是基本信息,主要調查酒店消費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和月消費水平情況。
2.數據收集與分析
2.1數據收集
本研究的觀測變量達32個,按照測量問項與樣本數比例1[∶]5的最低標準,筆者將發放250份調查問卷。最終,網絡電子問卷回收77份,紙質問卷回收141份,其中無效問卷5份,有效問卷213份。本研究將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2問卷信度分析
本研究10個變量的Cronbachα系數都大于0. 7,雖然某些變量信度較低,但仍在可接受范圍內,本問卷總體來說信度尚可。
2.3問卷效度分析
2.3.1自變量效度分析
本研究得出數據KMO值為0.740。同時,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值為2304.971,顯著性概率為0.000,各變量之間有顯著相關性,適合因子分析。本研究的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共提取 6個因子,6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72.496%,說明這6個因子能較好解釋原有變量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由于適合提取6個公因子,與本論文原模型不同,因此得將正交旋轉后的各因子重新歸類,將那些在不同因子間重復載荷以及因子的載荷絕對值小于0.5的問項刪除,最終得出6個特性,即依賴性、互動性、連通性、有用性、對話性、易用性。由于互動性是參與性和對話性合并而得,所以對其重新定義:互動性是指酒店消費者主動參與社會化媒體平臺上各種營銷活動以及與酒店企業相互交流溝通的表現。
2.3.2中間變量效度分析
首先進行 KMO值計算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適合因子分析。提取2個公因子,2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63.582%。接著,再進行正交旋轉。8個測量問項相應的因子載荷絕對值均大于0.5,因此保留這8個問項。
2.3.3 應變量效度分析
首先進行 KMO值計算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適合因子分析。提取 1個因子,1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65.401%。4個測量問項的因子得分均大于0.5,因此保留這4個問項。
2.4模型修正
本文根據最終因子分析結果,共提取6個公因子,與之前假設的因子有別,修正后的模型如圖2-1所示。對假設也作相應修正,將H3a、H3b、H4a 、H4b這4項假設修正為2個假設:即H3a:社會化媒體的互動性正向影響酒店消費者的感知價值;H3b:社會化媒體的互動性正向影響酒店消費者的認知信任。
2.5假設模型驗證
本研究使用AMOS21.0軟件進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在前文已有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社會化媒體特性變量和酒店消費行為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采用最常用的最大似然估計進行模型運算,選取GFI、NFI、IFI、CFI和RMSEA共5個指標評價模型的擬合程度。假設模型的初次擬合結果如表2-1所示:
由于擬合指標與合理值之間還有差距,表明假設模型還需要做進一步的修正。
經過修正之后,最終得到了一個擬合程度較好的結構方程模型。擬合結果如表2-2所示:
3.研究結論
H7、H8成立,可得出:酒店消費者的感知價值和認知信任越強,購買意愿就越強。
H1a、H1b成立, H1c不成立, H1d、H1e、H2a、H2b成立,可得出,社會化媒體的有用性越強,酒店消費者就對其越依賴,購買意愿也會越強烈。社會化媒體的易用性雖然可以影響酒店消費者感知的有用性和依賴性,但不直接與酒店消費者行為成正相關關系。
H3a、H3b成立,可以得出:社會化媒體的互動性越強烈,購買意愿就越強。
H5a不成立,H5b成立,可得出:社會化媒體的社區化與酒店消費者行為成部分相關關系。
H6a成立,H6b不成立,可以得出:社會化媒體的連通性與酒店消費者行為成部分相P關系。
4.基于社會化媒體的酒店營銷策略與建議
本論文研究了社會化媒體對酒店消費者行為的影響,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分析出了基于社會化媒體的酒店消費者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即社會化媒體的易用性、有用性、參與性、對話性、社區化、連通性。結合研究結論本研究對基于社會化媒體的酒店營銷策略給出以下幾點建議:進行快捷有效的內容傳播;注重網絡口碑;進行“活動+娛樂”式營銷;進行多平臺互動營銷。
參考文獻:
[1]Crosby, L. A.,Evans, K. R.,& Cowles 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service selling: an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54(3):68-81.
[2]Morgan, R. M.,& Hunt, S. D.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3): 20-38.
[3]Alarie A Zeithaml.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a means 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33-53.
[4]James, F. Monroe.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M].New York: Arts & Licensing International,1996.
[5]Butz Howard E,Jr. Leonard D. Goodstein. Measuring Customer Value: Gaining the Strategic 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96(24):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