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生德育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關鍵詞:中小學生,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的發展是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在進行品德教育時必須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
一、引導學生正確掌握道德觀念
由于學生道德觀念的模糊性,會影響其道德認識和評價的正確性,所以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藥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地掌握某些道德觀念。教育中要做到具體形象,從實例分析中讓學生辨別是非,切忌空洞的理論說教。例如讓學生正確地掌握“朋友”這個道德觀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下面兩個事例:
1、肖小明和李大偉是好朋友,期末前肖小明因病不能上學,李大偉主動去
他家給他補課,堅持兩周,風雨無阻,期末考試肖小明取得好成績。
2、賴小娟和吳蓮花也是一對好朋友,期末考試時賴小娟有一道數學題不會
做,吳蓮花趁老師沒有注意把自己的卷子給賴小娟看了,因此賴小娟數學得了滿分。
讓學生討論他們誰和誰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教師針對學生的具體回答,再
去講解“朋友”和“友誼”的正確內涵,這樣可事半功倍。
讓學生正確掌握道德觀念德育論文德育論文,就必須澄清或消除某些模糊認識或錯誤觀念,其
常用的辦法有以下幾種。
(一)、通過討論指出某種看法的錯誤性質,教師和學生對其都采取一致的
否定態度。
(二)、借助于課文中的事例或現成事例使學生看到這種錯誤觀念以及由此
產生的行為后果,如用“狼來了”的故事說明說謊的危害。
(三)、用變式使學生分清道德觀念的本質內涵。
(四)利用學生的親身體驗,來證明某些錯誤觀念的危害性。
二、培養學生的道德信念
(一)教育者要言行一致
要把學生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教育工作者必須言行一致,身體力行,否則,不管教師講得多么有說服力,只要學生發現教師言行不一,就不會相信教師的教育,就會懷疑教師傳授道德知識的真實性,只有教師的言傳身教,學生才能對教師所傳授的道德知識堅信不移,并成功為自己行為的指南。
(二)給學生道德實踐的機會
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道德行為的經驗和情感體驗是道德知識轉化成道德信念的重要條件,所以教師要給學生道德實踐的機會,使他們親身體驗到由于按一定道德要求行事后,得到教師和同學的支持、贊揚的情感,這種情感就是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的催化劑。例如,在組織為孤寡老人服務時,為公共場所打掃衛生等各種公益活動中,學生會體驗到助人為樂的心情和榮譽感,還將有助于學生形成為人民服務的道德信念。當然,在實踐活動中有時也會出現消極的道德體驗,所以要注意防止,組織好活動。
(三)要注意防止“意義障礙”
在教育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要求都能轉化為學生的道德信念,有時學生不僅不執行正確的道德要求,甚至產生對立情緒,出現“意義障礙”論文格式模板。所謂“意義障礙”是指學生頭腦中存在著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礙他們對道德要求、意義的真正理想,從而不能把這些要求轉化為自己的需要。產生意義障礙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學生感到教育者在處理某些問題時不公正。
(2)教師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學生的需要,脫離學生實際道德發展水平和
思維實際。
(3)教育者向學生提出的要求過多過頻,學生無所適從,又不及時檢查執行情況。
(4)教育者向學生提出要求時采取了強制性手段,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5)教師和家長,學校和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
為了消除意義障礙,教育者要言行一致,做事客觀公正,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要求適當,且做到教師、家長、學校、社會相統一。
三、 正確的組織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
(一)深入開展道德問題討論德育論文德育論文,是提高學生道德判斷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討論的素材有兩個來源:一是各科教材中典型事例,如語文課本中的英雄人物的行為,思想品德課中的品德問題。二是日常生活中和學習中的事例,如王磊乒乓球打得很好,一次全校舉行乒乓球大賽,他想如果代表班級參加團體賽,即使團體獲獎,自己什么獎品也得不到,于是他只報名參加了個人單打比賽,最后,他獲得了全校男子單打冠軍,可班級團體賽因他沒有參加而沒有取上名次。讓學生討論王磊的行為是對還是錯,以此來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
(二)利用各種教育因素和教育環節,有意識、有步驟地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如學生的作文、墻報、學生的入隊、入團儀式等都可以成為培養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媒介。
(三)教師要做好示范。學生的道德判斷發展的規律是從他律到自律。學生的道德評價和判斷最初是在他人評價的影響下形成的開始常常是重復教師、家長或別人的評價,以后才慢慢的學會了獨立地對別人進行評價。因此,教師一定要做好示范,身體力行。此外,教師的評價不但要做到客觀公正,而且要注意講清為什么這樣評價和判斷,以利于學生模仿,學習,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自己獨立判斷和評價,并付諸實踐。
小學生思想品德課學習不良心態及對策
小學的思想品德課,是小學生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和重要陣地。但由于教師、學生的主客觀不利因素的影響,造成學生逆反心理,產生了對思想品德課的不良學習心態;具本表現如下:
(1)消極型的學習心態。這些學生在學習中,存在態度定勢,缺乏信心,心態過分緊張,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他們學習積極性不高,不愿動腦筋;沒有耐力,其情感、思維、求知欲等心理狀態都處于薄弱狀態;缺乏學習動力,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成績低劣。
(2)淡漠型的學習心態。這類學生表現為學習態度和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興趣不濃沒有意志力,思維消極定勢,缺乏靈活性;依賴教師支配,其心理狀態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認識模糊。
(3)消遣型的學習心態。這類學生主要特征是興奮好動。學習中不能認真思考課文中的觀點,而是各個環節跳躍,活動過多,激奮沖動,注意短暫,思維無定勢,缺乏意志力。
(4)沉悶型的學習心態。這些學生的特點是對學習思品課感到沉重而煩悶,沒有積極參與的心理,對課文觀點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經驗缺乏,學習感到困難,其心理狀態處于矛盾之中。
分析以上小學生不良學習心態的原因,主要是:
教師對思想品德課教學不重視;
教學方法單調呆板,不符合認識活動的規律;
傳授知識單性,教學內容枯燥無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教師的能力低弱,對復雜多變的教學動態,不能應急駕馭;
(5)來自學生主觀方面的問題,如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視語文、教學等學科,而忽視思品學習等原因,造成學生被動學習和厭煩學習的心理態。
綜上所述,我們采取的對策是:
中職學校德育的生活化所要解決的是學生的道德所“行”問題,即學生的道德生活實踐問題。學校德育中學生的道德生活實踐與非學校的社會人的道德生活實踐的主要區別在于:非學校的社會人的道德生活實踐完全是道德主體的自我行為,是一種非他人指導的道德生活實踐;而學校德育中學生的道德生活實踐則是在教師指導下的道德生活實踐。這種師導性道德生活實踐是經過學校和教師的設計和安排的,是在學校和教師道德要求的總體框架下發揮學生道德生活實踐的自主性、主動性,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在校期間通過開展有限的道德生活實踐獲得較為系統的道德實踐經歷,對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到積極的道德行為轉化和道德境界提升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要想使學生真正成為現實生活道德中的主人,則必須讓學生用自己的道德思維和掌握的道德知識,對自己的道德生活實踐進行自我設計和反思,能自主、自愿、主動地做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的、具有道德性的事,用自己的“道行”提高自己的“德性”。學生道德生活實踐中的師導性和學生的自主性是一種有機統一的關系,即教師對學生道德生活實踐的導師作用不是替代學生進行道德生活實踐,而是在發揮學生自主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必要的、適宜的“導行”;同樣,學生道德生活實踐的自主性也不是要放棄或擺脫教師必要的、適當的“導行”,放任自我道德生活實踐,而是在教師的“導行”中自主地開展道德生活實踐。因此,中職學校只有將德育的課程性與德育的生活化有機結合起來,即實現學校德育的“理實”一體和學生道德生活的“知行”統一,才能使學校德育在學生良好品德形成中發揮整體育人的作用,而輕視德育的課程性學習或忽視德育的生活化實踐,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學校德育教育。
二、中職學校德育的課程性教學和生活化實踐的有機結合
1.在學校德育教育課程性上,既要突出德育課程主渠道作用,又要發揮其他課程的德育滲透功能
德育課是職業學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這是由德育課的地位與性質決定的。德育課是職業學校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專門課程和主要課程,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關系到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和學校的辦學方向,關系到職業教育的質量和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它在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方面發揮著學校其他課程和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德育課的主渠道作用,就是通過德育課教學,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識。所以在德育課教學中,必須全面落實國家德育課程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就業創業教育、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開展以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預防教育、環境教育和廉潔教育為重點內容的專題教育。另一方面,要挖掘其他公共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的德育內容,發揮其德育滲透作用。全面挖掘其他課程中蘊涵的德育因素,將內隱的、零散的德育內容顯性化、系列化,發揮其他課程的育人功能。例如,在文化課教學中既注重提高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認知能力和對知識的掌握,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又要挖掘文化課的德育因素,發揮德育的滲透功能,教師在把膾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講精彩的過程中,還要用德育因素自然而然地潤澤學生的心靈,真正實現教學的教育性。筆者學校是涉農職業學校,在專業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樹立專業意識,增強學好專業的信心,了解專業發展的前景和人才需求,而且還應根據學校涉農專業特點,在專業教學中向學生介紹中職畢業生在農業現代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居民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紹學好涉農職業技能對改變三農現狀、提升三農水平、推進大連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意義,這些都是德育滲透的內容。
2.在德育生活化方面,既要注意學生德育生活實踐的師導性,更要注重學生道德生活實踐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