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哲學理論論文范文

哲學理論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哲學理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哲學理論論文

第1篇

創造力的研究是一個不斷深入的研究過程和演化系統,隨著創造力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根據創造力本身的特點,綜合運用多學科、多視角的方法來研究創造力的產生、發展和應用,得出了多種與創造力有關的跨學科的應用理論[2]。創造力在心理學、教育學、藝術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人們對創造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別是浪漫主義藝術家認為,藝術是“生命自由的重要表現形式”,藝術是美的締造者,同時也創造了生活,而哲學家謝林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藝術創造是人類文明史以來的最高成就。這些研究創造力的理論被廣泛地應用到各個學科的研究探索之中,與此同時,現代許多學科領域的最新理論和實驗成果也都成為了創造力研究所關注的領域。人是創造力的主體,創造力的生理研究是研究創造力產生和應用的根本出發點,它主要關注的是與創造力有關的行為和傾向。霍佩(Hoppe)和凱爾(Kyle)對人類大腦左右半球的研究指出,人們對只是對他們所看到的事物進行描述,而不是表達他們對事物的反應;他們的想象力也相對貧乏。這方面的研究多反映在腦電圖(EEG)上。馬丁代爾(Martindale)和漢森福斯(Hasenfus)指出,EEG也隨著創造力產生的不同階段而變化。他們在對位于右腦顳葉區的EEG的檢測結果中發現,在一些杰出的創造者身上,豁朗階段的a波要比驗證階段顯得更加頻繁,出現的次數也相對較多,這表明其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梅德尼克(Mednick)等研究者描述了聯想過程是如何有助于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的[3]。心理學家越來越重視對元認知的研究,認為創造性思維是個體在元認知的自我監控下,從而達到個體自身的發展,在監控的狀態下可以更好地發揮自我的創造力。弗爾登豪森認為,除了知識基礎、人格因素之外,元認知技能也是創造力產生的重要因素,創造性的過程是一種元認知的策略,是對一系列新信息的加工和對原有經驗知識的運用。多數研究表明,創造力的產生不僅與先天的生理機能相關,而且與后天的培養和環境因素也有關。創造潛能可能與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出生順序、家庭規模、兄弟姐妹的數量等密切相關,其中關于出生順序的研究成果最多,在青少年時期反叛的孩子在長大以后并不一定從事創造性的工作,但是根據研究表明,大多數創造性的個體具有叛逆和反傳統的精神。萊什納(Lesner)和希爾曼(Hillman)提出,個體創造力的發展需要經歷創造性的內化綜合階段、創造性的外化綜合階段、創造性的自我評估和提升階段,并且每一個階段對創造力的形成都會有不同的影響,上一個階段與接下來的進程是密切相關的,每個環節緊密相扣,否則都可能對個體創造力的形成產生不良效應。教育對個體創造力的影響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關注和認同,在傳統教育中,個人和團體往往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對知識的教授和學習中,忽視了對創造性技能的培養。杜德克(Dudek)等對1445名小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行研究后指出,不同學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這與社會經濟地位(Socio-EconomicStatus,SES)的高低緊密相關。他們還發現學校內部的課堂間也存在顯著差異,“中間課堂”(IntermediateClassroom)對發散思維有影響。

二、有關“創造”概念的哲學考量

從廣義上理解,創造力研究(CreativityResearch)應包括“創造心理學”和“創造工程學”;狹義的理解,則指的是側重于理論研究的創造力心理學。發展之初,創造力的研究是心理學領域關注的熱點之一,到目前為止,關于創造力的研究已經成為眾多學科不可回避的研究領域之一。但就其本身而言,至今為止還沒有哪一個學科領域可以給創造自身特殊性所涉及的問題給予一個科學而全面的回應,文章希望通過哲學的視角對該問題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關于創造概念的出現,漢語“創造”一詞出現在文獻中,最早是在陳壽《三國志•魏志》,“諸葛誕創造兇亂”作“制造、引發(某種局面)”講,但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創(造)在公元前476年左右成書的《考工記》中就已出現。中國古代的創(造)一詞體現在禮儀制定、基業開拓,物器制造、文章創造等方面,內涵豐富,特點鮮明??梢钥闯?,我國古代對“創造”的考量不僅涉及政治決策、社會管理等社會科學領域,而且在制造工具和器具方面的自然科學領域也開始有了創造的思想。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張岱年認為“新類與新級由未有而為有,謂之創造,亦曰創辟,亦曰開辟。創造即前所未有之出現。宇宙歷程之中常有新類發生、新級成立,幫宇宙為創造的歷程”。創造其實就是一個從無到有,從死亡到新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新的事物,這就是創造的目的和結果,唯有不斷地唯創必“新”,整個人類世界,甚至宇宙才能不斷的進化和發展。傅世俠、羅玲玲提出的“元創造”現代創造學或“創造力研究”將“唯創必新”作為研究創造力的理論前提,但是其中的“新”已涉及到從何而來的問題,是誰創造了世界,世界的本原及其發展又是怎樣,因而是一個形而上的哲學問題。對于該問題的解讀,僅僅依賴自然科學的研究是無法達到的,只有通過哲學形而上的思辨來進行探索,應當說創造的產生過程是人類身體機能(物質的)和主觀能動性(精神的)發揮共同作用的結果,創造的產品也是自然界中原本沒有的,它既可以是人工的物質產品,也可以是精神產品。研究世界的本原及其形成過程、人和宇宙的關系、人的內在本性,是古希臘哲學家的主要任務。雖然有關自我意識的知識并沒有明確顯現在古希臘的哲學中,但是已發現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古希臘的哲學家已經認識到理性的作用,認為人們只有通過理性才能認識知識,并且在知識中部分有了關于真理的邏各斯,以普羅泰格拉為首的哲學家首先提出了關于人的感性的低級的自我意識,而柏拉圖對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了系統的闡釋,從理性的角度開啟了人們對創造思考的萌芽。柏拉圖認為,真正的實在是理念,人們可以通過對事物理念的不斷思索,從而使心靈和靈魂上升到完滿的、德性的、正義的實體,也就是達到古希臘哲學家一直所追求的“最高的善”,一種幸福和快樂的狀態,他認為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也只是對事物本身的摹寫,并沒有從中產生所謂“新”的東西,所謂的“新”其實早就存在于理念之中,人們所要做的只是把這些知識或技藝通過思索的方式體現在現實生活之中。雖然這種哲學的邏輯進路其實并沒有給研究創造性留下任何余地,但是它預示了人的主觀能動和自我意識的出現,這種自我意識不是來自“神創”,而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人才是創造的主體,人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所達到的,心靈才是創造力本原的驅動力。14世紀,人們在經歷了中世紀“神創論”的黑暗以后,迎來了人類思想解放史上的重要變革之一:文藝復興。在文藝復興運動中,對“人”內在本性的研究成為了關注的焦點,人性得到了廣泛的重視,人們開始崇尚人文主義,人本身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和尊重,人們認識到了自身的力量,對自身的價值也有了重新的認識。人們通過理性認識到了自身,人的能力不是上帝所賦予的,而是人生來就有的,人們懂得了用科學和技術來武裝自己,尊重科學知識,為近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等一些文藝復興運動的倡導者,紛紛以作品的形式來表現對思想自由和解放的渴望,要求進一步打破“中世紀”以來宗教神學的思想束縛,他們的藝術作品大多“摹寫”自然界中的事物,大膽的設想自然界中不曾存在的事物,在大腦中形成“摹寫-加工-創作”的一系列過程。但是他們認為的藝術作品還沒有上升到獨立創造的成果境界,始終認為是一種臨摹的創作狀態。雖然這些天才藝術家的作品都是對自然事物的摹寫,但是正是人性光輝的顯現,他們意識到自己可以創造自然界中沒有的事物,也許這些所謂“創造品”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們對人類自身創造力探索所做出的努力。在這個時期,個人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彰顯,人的主體意識得到了進一步的發現。凡此種種,可以說“創造”在文藝復興時期已經存在,雖然還沒有完全清晰地顯現出來,但是它已經確實地存在在那里了。19世紀,偉大的德國哲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卡爾•馬克思通過對人類的實踐活動的認識,他認為勞動是人的本質,從而將人放到了創造主體的地位。馬克思認為,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物質交換的過程是人自身通過實踐活動對自然界中的客觀物質進行調整、控制和改造,為了滿足對自身有用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質,人就利用自身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人類通過自身的自然力來作用于自然并且改造自然的同時,也認識到了人類本身的自然,這種人類本身的自然也會隨之變化。這種人類本身擁有的自然是人類潛力的發揮,并且人類一直努力將這種自然力控制在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圍之內。馬克思認為,人們只有認識到了自身具有創造能力,才能以勞動的形式將這種能力運用到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中去,人是創造的根本主體。19世紀后期,法國哲學家亨利•柏格森對創造力進行了哲學的解讀,基于他自己對哲學、生物學、心理學的濃厚興趣以及知識功底,他提出了創造進化論的觀點。他認為創造是一個不斷的、可持續的系統演化過程,生命的本質在于創造,生命的每一個瞬間是一種創造,我們在連續地創造我們自己,人的生命的存在是因為變化,變化是因為成熟,而成熟在于不斷地自我創造。創造保證了生命的不斷延續,生命的每一次新陳代謝都是對創造最好的闡釋,正是由于這些“新”的變化才保證了自然界的生機盎然。創造的顯現是一個不斷進化的過程,是生命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自然進化和人類進化的統一,是自然界賦予人類的本能與人的非連續性的自我意識和智力的良性綜合。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認為,創造力的產生沒有任何邏輯推導性可言,從經驗上升到公理的邏輯推理中,這個過程既沒有完全拋棄經驗,也沒有和經驗相結合,更不是憑借純粹的邏輯思考從經驗中獲取,科學概念和公理是人類思維從無到有、自由創造的結晶。對于創造力的理解,不同的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創造”的概念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這些成果為哲學研究創造性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有益的啟示。

三、技術創造力的哲學意蘊探析

首先,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推動認識不斷地變化,發展創造力的發揮和應用是一種特殊的實踐形式。對創造的哲學意蘊探討,必須進一步引入實踐的概念,并把它作為全部哲學的出發點和基礎。不同于一般的生命活動,實踐是人的主動的、能動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存在的具體形式。實踐是“做事”,是行動,是實際地改變物質世界的過程。它面向未來,把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其中包括了選擇和創造。直覺、想象、設計等觀念中的東西也是在實踐的探索過程中得以具體化、現實化、實在化的。實踐哲學超越了意識哲學,也不同于生命哲學,它為哲學安置創造性提供了適當的框架。海德格爾從生存論著手分析切入存在論問題,實際上就是把哲學本身確立為一種實踐的哲學,雖然他本人并未使用“實踐哲學”這個術語。用實踐哲學取代意識哲學或知識論哲學,已經成為今天哲學發展的主要趨勢。馬克思、杜威、海德格爾都為此做出了貢獻??陀^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們的認識對客觀世界的本質規律進一步地揭示。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個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使人們的認識能力和認知水平也不斷提高。因此,可以說,實踐是認識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列寧也曾經指出:“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奔夹g創造力的發揮和應用是通過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創造出自然界中本來不存在的事物,對這些技術人工物和人工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來達到和滿足人類本身的目的以及欲望。創造力是人類的特有的自我認知意識,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人們運用自身智力優勢來利用和改造客觀世界。創造力不一定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存在物,但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它指導人們利用周圍一切可利用的工具來改造自然界,物質工具成為了創造力得以實現的中介,甚至可以說創造力成為了實踐的“主人”。從人類的漫長科技史中考察得知,人類的每一次科技進步都離不開創造力的發揮和應用。太陽中心論的發現者伽利略通過長期的天文觀測,得到了有關太陽、地球、月亮軌道距離的觀測數據,創造性地提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打破了地球中心論,為后來的天文學發展,甚至可以說為人類登月的偉大創舉奠定了基礎。其次,創造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時代特性人作為人是一個可以認識、可以確定的實體,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利用和改造了自然界,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人是創造力的主體,在創造力的產生和應用過程中占主導地位,離開了人這個主體創造力將不會技術哲學視野下的創造觀探析存在。創造力是人類所特有的能力,是人類大腦所特有的機能,創造是人類大腦對外部信息和感性材料進行選取、加工、整理,進行跳躍性地思考產生新的有價值的東西的過程。黑格爾曾經指出,只要人不摧毀世界的那種死氣沉沉的客觀性,不認識到處在事物和規律固定形式“背后”的他自身以及他自己的生命,那么這個世界就是疏遠和不真實的。一旦他達到了自我意識,那么他就踏上了通向它本身的真理的征途。這里提到的自我意識可以理解為人所具有的創造力,這種自我意識是一種潛在的認知過程,并沒有直接地顯現在人們面前,創造力是一個需要人們長期不斷地發掘和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永遠是創造力得以實現的物質載體,創造力是人自身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要求。最后,創造體現了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性發展的實質就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創造的本質就在于“新”。自然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類社會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人們通常將“創”和“新”聯系在一起,對創新最早的解讀開始于經濟學領域,認為“創”的目的在于推陳出新,有效地利用現有的資源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哲學范疇下的“新”更多地表現事物在變化發展的過程中,擺脫舊的關系的束縛,打破以往的規矩,產生新的事物或者發現新的客觀規律。創造使人們不斷發明和創造新的事物,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欲望和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包括物質上新的技術人工物和人工自然的出現,也包括精神上和思想上新觀念和新理論的提出,可以說這些人類迄今為止的文明成就都是創造的結果。工業遺產作為工業時代最顯著的標志物,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已經逐漸被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的技術人工物所取代,這是創造過程的必然結果,人們正是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創造和發明,造就了人類引以為豪的現代化的今天。

四、創造力研究發展的未來與反思

第2篇

我國正在經歷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從思想到制度的轉折期。處于這一過程的同學們既要遵守原來的教育制度的延續,又在內心渴望新的制度代替,內心充滿著掙扎。而現行的教育制度下,高考幾乎是教師和學生的唯一目的,也是衡量教師是否優秀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相反,如果學習不好,也就是分數不高,那么你將在很多方面受阻,分數無形之中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升入大學的同學們沒有了高考的壓力,在大學哲學理論公共課中難免會覺得空洞無味。包國祥教授在《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淪為空洞的理論說教,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問題,而是思想政治理論脫離社會實踐的問題。事實上,學生們也存在學習、生活脫離社會實踐的問題。作者從以下四個方面簡要分析:

第一,住宿生活導致的遠離生活實踐的客觀性。談到對哲學的學習,我們不能脫離生活實際,這也就是有的老師提到的學習哲學理論不能與實踐相脫離。我們想要分析深層次的原因就必須問問,為什么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把理論和實踐脫離呢?我們難道不愿意結合實踐來學習嗎?當然不是,這一代學生埋頭在象牙塔里一直為得高分奮斗著,并沒有那么豐富的生活實踐去感知課堂或者是書本上的哲學道理。生活中我們會聽到在這樣的話:滿腹經綸的哲學家未必真的就懂哲學,而那些連字都不識的鄉下老人說得話卻句句蘊含著豐富的哲學道理。年老的人經歷了實踐了的人生,驗證了“實踐出真知”、“生活決定意識”的道理。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一方面我們出于考出好成績的需要,努力學習;另一方面確確實實感受到了哲學的奧妙和偉大。但是從中學時代,有的同學可能更早,從入小學開始就讀寄宿學校。寄宿的校園生活確實帶來了方便,但是學習不是人成長的全部。家庭里父母的言傳身教,爺爺奶奶的人生閱歷的滲透,周圍鄰里街坊的日常生活這樣豐富的生活題材一旦嚴重忽略,我們在學校里的生活無疑進入了的知識的神圣殿堂。在這樣的環境的熏陶下,對于哲學的學習,不是從內心的感知和結合生活閱歷的感悟,反而變成了條條框框的東西,靠背誦、記憶就可以拿到高分,這樣便漸漸丟掉了真正的哲學,丟掉了思考,丟掉了想要進行哲學思考的源泉,在高考的任務面前成為了得高分的機器,純粹把哲學當成了知識。孫富江在《論哲學教學的價值》一文中說到:哲學教育不是知識教育,哲學教育的目的本身不在于引導教育對象個體掌握相應知識,應用知識和發展知識,它需要對象對相應知識的掌握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形成堅定地信心信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所以說,高校大學生對哲學理論公共課并不單單是在上大學形成的。這樣的課堂表現是之前教育“后遺癥”的體現。

第二,好奇心的丟失?;仡櫸覀兊某砷L:好奇心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可貴品質,在一個特殊的成長期里,人會不自覺的拿起手邊的東西丟在地上,使家里的一些東西遭殃,這就是好奇心的開始。而每一個階段的好奇心如果沒有發揮的余地,直接扼殺在搖籃里,漸漸地便很少去思考“為什么”了,以為那些熟知的東西就是真知,但其實恰恰熟知未必就是真知。記憶中,多數父母會因為孩子的“好奇”“、淘氣”、“追問”而責罵過孩子。只有少數會因勢利導引導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的探索精神,開動孩子的大腦。孩子喜歡問問題,有些問題還很“傻”,但無論孩子問的是什么樣的問題,父母都不要嫌孩子煩,更不能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而應盡可能多地給孩子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并且引導孩子從多個角度考慮問題的答案,讓孩子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家長的過度關愛剝奪了我們的思考權利。現在很多家長,習慣于給孩子指路和包辦。孩子養成了依賴家長的習慣,就不知道什么是思考,也不會去想如何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只會人云亦云。如果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善于發現問題,擁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品質,就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機遇,更容易擁有成功的生活和事業。第四,現代生活遠離實踐,高科技懶于思考?,F代化的教育無疑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全新的突破,多媒體的應用已經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工。但是,科技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執著于快節奏的獵取知識,忽略了放慢節奏進行必要的思索。這不只是我們大學哲學領域教學困難要進行的探討,而是全民現代生活的一個現象。與讀課外書和聽廣播習慣相比,孩子業余時間的主要活動是看動畫片或者是玩電腦游戲。能幫助家長做家務的孩子也使用洗衣機、微波爐、吸塵器等設備,孩子們覺得做家務很簡單,就連削鉛筆也是“自動化”的。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需要孩子動腦筋解決問題的機會確實不多。都市人成長雜志通過調查發現,造成孩子們懶得動腦筋的一大原因,是高科技時代的生活讓一切都變得輕松,減少了孩子們動手動腦的機會。而充斥在孩子生活中的動畫與電子游戲,也因為聲、光、色彩、圖像的越來越完美而擠占了孩子們想象的空間。

二、中西文化根基不同的客觀性——努斯和邏各斯精神的缺乏

高中的政治課中我們才開始正式接觸西方哲學,這里的西方哲學其實主要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以及唯物史觀。我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并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詳細把握思想的來源,更談不上來追述西方思想的根源。尤其在文理分科的情況下,理科的同學把哲學課作為“副科”大致了解,而文科的同學們在有限的時間里為了考取更高的分數只能走“捷徑”。于是乎,我們的哲學是有關“背”的學習,誰背的多,誰背的快,誰應用答題模板最好,誰就獲得了“成果”。這樣,我們就把哲學當成了一條條知識點,忽略了真正的哲學,從而“誤解了”哲學,而大學哲學公共課堂面對的學生群體既有理科的同學,又有文科的同學,既有對哲學感興趣的同學,也有對哲學不太了解的同學。造成了大學哲學理論公共課教育的進一步困難。不得不承認,我國的哲學教育在此階段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什么是教育?涂爾干在《教育與社會學》這部著作中談到:所謂教育無非就是一種代際關系的變化模式。他對教育所提出的幾種定義莫不如此:“教育若想成為教育,就必須有成年人和年輕人這兩代人的互動,有成年人對青年人的影響。”“教育是年長的一代對尚未為社會生活做好準備的一代所施加的影響。今天我們在討論有關哲學課的問題的時候,首先要了解我們在哲學教育中是否有代際互動的意識和行為。我們的成年人,既家長們在代際互動方面有何作為?我們的互動多數是在討論學習成績高低的互動,討論誰家孩子上的名牌大學、誰家的工作好、誰家的房子大、誰家的汽車貴的互動,討論如何在商品社會中獲取更多的利益的互動。這些討論與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有極大地關系,因為我們整個社會生活的教育起點就是我們學習的起點。當我們有的放矢的探討哲學教學困難的時候,其實也反映出我國公眾的哲學認知。于是,我們不得不把問題轉向我們整個社會對于哲學認識的普遍的問題上來。鄧曉芒教授在《黑格爾辯證法講演錄》中系統地闡述了這一問題:“20世紀初許多西方思想傳入我國,引起了國內思想和實踐領域的新變化。開始在思想上接受的西方哲學,是用中國傳統本根論的形而上學來闡釋的。這種形而上學發端于周易,張揚于老子,完成于宋明理學。因此,國人最初用程朱陸王的心性心學的眼光去接受西方哲學的?!彼M一步指出:根據當代解釋學的文化傳播和接受原理,這也是只能如此,必須如此的,否則是無法接受的。在實踐領域我們開始就看中的是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學說,而且是在不了解或不很了解馬克思哲學的來源的情況下接受哲學的。只是在后來,人們才開始對馬克思思想的來源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黑格爾的辯證法與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史甚有淵源,其中古希臘哲學可以視為黑格爾辯證法的源頭。這個最初的原始形態就是古希臘的辯證法。黑格爾的辯證法明顯是從古希臘的辯證法發展而來的,而且還與古希臘人的生活方式、政治體制、、文學藝術這樣廣闊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鄧曉芒教授從對黑格爾的研究入手來闡明長期以來我們忽視了西方哲學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個是體現為能動的自我否定的努斯精神,另一個是體現為反思方法的邏各斯精神。而這種忽視的根源,是由于中國傳統哲學中恰好缺乏這兩種基因,既缺乏主體能動性的動力,又缺乏邏輯反思的要求。這種文化基因上的缺陷就使得我們在理解黑格爾辯證法,以至于理解哲學時,帶來一種不自覺的遮蔽性,產生了一系列的誤解。我們只能在一個相當表面、相當膚淺的層次,在這里那里隨意選取一些適合自己固有思維框架的觀點加以解釋,這些解釋不僅毫無內在關聯和邏輯,而且由于它們往往基于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本身就是誤解。這樣一來,辯證法這種原本是生動活潑、充滿生機的思維方法,竟變成了一條一條僵硬刻板的教條,或成為了某些人戲弄群眾、玩弄權術的詭辯術。

三、總結

第3篇

論基礎勞動創造了人,也是人與自然界分離的標志。從此,人成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主體和主導,對人自身和人性的認識,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及其評判與標準,對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理解和詮釋便成為社會實踐和政治致思的永恒主題。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它一方面是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則是人生而固有的社會本性”。古代哲學家大多認為:人之為人,在于人“成神似的自戀”,成了“萬物之靈”,成為一種超越性的存在,人能夠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克服有限局限,為自己構建充滿理想的真、善、美相統一的現實社會,達到道德至善、價值完美、理性無限。這種完美主義播下了的恰恰是不寬容意識,培育了政治不寬容的土壤。的人性論認為,人是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皩捜荨弊鳛橐环N社會屬性,與人的兩重性———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矛盾共存有密切的關系。再三重申:對于客觀存在的現實社會的人而言,“他自己的實現表現為內在的必然性,表現為需要?!薄八麄兊男枰憩F為他們的本性?!毙枰侨祟愖陨砜陀^存在的內在必然性?!澳阕约旱谋举|即你的需要?!薄耙磺腥祟惿娴牡谝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笨梢?,需要是人的內在特性,人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生命方式,首先需要的是滿足生存和生理方面的需求,哪怕是世俗的需求,其次才是尋求更高層次意義上的生存價值和生活意義的精神需求以及社會屬性方面的需要。首先,人具有自然屬性。人源自于自然,這一點注定了人永遠不可能擺脫“自然性”。恩格斯晚年在《反杜林論》中說:“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弊匀恍允侨酥疄槿说幕疽幎ㄖ唬捌咔榱笔菍θ说淖匀恍缘母叨雀爬āR虼耍镔|利益的需求,感性的欲望、利己的動機,都是人性不可抹殺的題中之意。

第一,人有一定的物質需求。這是人得以生存、發展的根本條件。離開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人的衣、食、住、行就無法進行,更談不上發展了,因而,社會中的人對物質的追求是客觀的,也是必需的。這是人的自然性的最根本表現。

第二,人有感性的欲望。人的種種需要、欲望,在社會歷史長河中,是普遍的、絕對的與永恒的。馬斯洛將人類的基本需要按順序分為五大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高級需要以低級需要為基礎,當某種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他就會對更高層次的需要產生動力。

第三,人有利己的動機。人是從生物進化而來的,是生物中的一員,生物的基本特性在人身上起著作用。生物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具有自我復制、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趨利避害的反應本性。這種反應本性對外的反應就表現為利己的反應。只要人還是生物界的一員,人的這一利己本性就不會改變。承認人的自然性,就需要我們用一顆寬容之心,去真正地體諒和理解別人。對追求正當物質利益的個人不屑一顧,或者對追求自我實現的人嗤之以鼻,這種做法都是不夠寬容的,因為,私人利益不是恥辱,更不是罪孽,而是每個人須臾不可缺少的起碼的生活權利。無論富裕貧窮,無論高低貴賤,都擁有同樣的追求私人利益的自由。我們寬容人的正當的塵世欲望和需要,就是尊重每一生命個體最基本的生命權利。人是不完善的,我們不能以“完人”的標準去衡量他人,不能動輒就給別人扣上自私的帽子。人的自然性的客觀存在,要求我們必須正確地審視他人,要把他們放到平凡人的位置上,寬容他們的不完美。其次,人具有社會屬性。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不可避免地要和他人發生聯系,單獨的個人是無法生存的,原始社會就是最好的明證。在原始社會里,殘酷的自然環境,使人們聚集在了一起。在對付兇猛的野獸和獲取維持生命的食物的過程中,他們互相依賴,互相幫助,互相啟迪,互相效法,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同大自然作著斗爭。那時候的人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為了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彼此寬容和合作,進行相互交往。如果有人不能寬容,而要離開這個集體,結果不是餓死就是被野獸吃掉。社會歷史的發展已經證明,“人只有在社會中并通過社會來獲得自己的發展”。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人們生存和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和精神產品,要靠別人提供。任何人都有不同的需要,既有衣食住行等物質方面的需要,又有求知、娛樂、自尊和成就等精神方面的需要。盡管這些需要在不同的時代和民族,水平與層次不盡一致。但是,最基本的需要從來都要靠別人的幫助才能滿足。尤其是當人類走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以后,幾乎任何消費品都具有合作的性質,都是社會的產物。而生產社會化的實現,更使得人們越來越依靠別人的勞動成果實現自己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所以,對待他人,我們應該持平等和寬容的態度,因為我們自身的發展有賴于他人得到同樣的發展,對他人寬容也就是對我們自己寬容。雖然人們在追求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需要,都是在自己的利益驅動下活動的,不同個體之間在利益上就必然有互相排斥、互相限制、互相否定的一面,這就可能會導致不寬容態度的產生。但是,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就意識到了個人利益實現的非獨立性,意識到了個人利益對他人利益的依賴性,這就使相互沖突的利益之間又表現出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聯結的一面。這種利益的共同性使人們認識到,要實現自己的愿望就必須相互合作、相互寬容。

二、政治寬容的認識

論基礎政治寬容是人類理性的產物。所謂理性,常被看作是人類獨有的用以調節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為的一種精神力量,它是指人的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受這種思維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克制的、自覺的能力和存在屬性。理性使政治寬容成為了可能,理智、克制和自覺這些“理性品質”使人們可以冷靜而審慎地看待這個世界而不至于陷入盲目、迷信與狂熱之中,從而為寬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政治寬容正是對“人是有理性的”這一命題的認可。人是理性的,這不僅表明人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思考,而且可以基于自身的利益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權衡利弊,從而在最大限度上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這樣就有必要給每個人留下自我選擇和活動的空間。然而,理性的合理內核和功能含義如何界定?這一直成為人們探討和深究的話題。迄今為止,理性幾經嬗變,因其概念泛化,仍難被人們表述清楚,乃至眾說紛紜,歧義百出。綜而觀之,我們可以從四個維度概述理性的功能含義即本體理性、認知理性、價值理性和方法理性。但是,理性的這些功能含義卻暗含著另一種危險,即對理的無限夸大和盲目崇拜,又會陷入理性主義的泥潭。理性使寬容成為可能,而盲目夸大人類理和作用的理性主義,又會導致人類走向寬容的反面———不寬容。特別是近代以降,隨著自然科學的顯著發展,人們對自身理性能力的自負達到了極致。尤其是西方啟蒙哲學家們不僅把理性看作是一種先天具有的邏輯思維能力,試圖從一個確定無疑的邏輯起點,經過理性的演繹、歸納和推理,架構起邏輯上自成的知識體系,從而獲取某種預設的、具有確定性的結果,并以此用以分析對象、認識事物并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拔宜脊饰以凇闭堑芽枮槔硇灾髁x辯護的最好回應,而且經過康德對“理性”的偏執,特別是黑格爾的過分偏愛,“理性”最終被推到了終極真理的高度。理性成為最高裁判者,除此之外,一切皆被置于理性天平的審視之下。如是,理性便生成為一種主宰本體的決定性因素。它是道德至善、人性完美、絕對真理的堅強支柱,也是政治實踐、政治致思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從而阻礙了人們進一步探索真理的可能,探索真理的過程成了符合論,是一種向本原復歸的過程。人類在消除神秘虛幻的宗教外衣,掙脫宗教神權的控制,從漫長的神學崇拜中解脫出來之后,卻又掉入自我設計的理性主義的陷阱之中,一切任由理性裁斷其存在的合理性,并獲得至高無上的權威,進而伸延至社會政治生活領域,走向絕對理性,導向政治神話,產生因過分夸大理性的作用而引發政治不寬容的悲劇。從政治寬容的角度審視,反思政治實踐和社會歷史發展的歷程,人們在承認理性的功能和作用的同時,也看到了理性的局限性、過錯性和相對性。理性常常與主體的抽象思維能力緊密結合在一起。主體可以通過抽象思維能力,通過概念、判斷、分析、推理獲得對客體抽象形式的認識。倘若這種抽象形式是事物的本質形式,人類為此也就獲取了對客觀事物的本質認識,獲得人們所需要的科學知識、絕對真理和永恒價值標準。其實不然,抽象思維能力之所以被重視,恰恰是因為人類理性是相對的和有限的,它自始至終受到人的有限理性的局限和制約,所謂的“全知論”者是不存在的?;谌祟惱硇哉J識的有限性,認識主體才需要通過各種抽象思維形式來分析、判斷、認識客觀事物,得出對客物事物的最可能正確的認識,即相對真理和科學知識?!叭说挠邢蘩硇詫Τ橄笏季S的制約表現在抽象思維并不總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形式,而且所把握到的本質形式也總是具有歷史相對性?!?/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欧美自拍|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在线看|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国产色综合色| freehd182d动漫| 新疆女人啪啪毛片| 久久精品韩国三级| 欧美性另类高清极品|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国产免费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性欧美videos高清喷水| 国内免费在线视频| jizz国产在线播放| 忘忧草社区中文字幕| 主人丝袜脚下的绿帽王八奴| 旧里番yy4480在线高清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五月| 哈昂~哈昂够了太多太深小说| 青青草成人免费|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在线视频网址免费播放| youjizz国产| 成人性生免费视频|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无码| 日韩三级在线电影| 久草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法国性XXXXX极品|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不卡视频 |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码|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com| 玖玖爱zh综合伊人久久| 免费视频你懂的|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91|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