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文化適應理論論文范文

文化適應理論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化適應理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文化適應理論論文

第1篇

關鍵詞“三個代表”企業文化對策

1企業文化建設的意義

1.1企業文化是企業改革發展的強大精神推動力

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是企業全體員工的精神糧食,是凝聚員工隊伍的重要力量。從許多企業多年來的實踐看,他們之所以能夠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健康快速發展,銷售和利稅連年翻番,逐漸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具備強勁的發展潛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得益于企業內部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文化結構,形成了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和一種強大的“文化力”,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證和輿論環境。

1.2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

企業的產品要依靠企業文化來宣傳,良好的企業聲譽要靠企業文化來傳播,優秀的企業形象要依靠企業文化來塑造。只有建立先進的企業文化,才能真正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因而長盛不衰。

1.3企業文化是增強企業凝聚力和發展后勁的有效手段

新的經濟環境下,優秀的企業文化對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對企業發展方向、水平和速度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企業只有建設適應“三個代表”要求的企業文化,塑造良好的企業精神,進一步增強企業凝聚力、向心力,培養員工的榮譽感、信任感、使命感,才能在充滿希望和挑戰的21世紀和知識經濟時代,適應加入WTO后企業改革、發展的需要,促進企業健康成長。

2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

任何企業及其領導,不論其是否強調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所起的積極作用,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建設著自己的企業文化,推行具有自身特色的價值觀念、經營理念,培育自己的企業精神,并藉此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鼓舞員工士氣。

我國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已經形成了內容豐富、各具特色的文化,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發展相對滯后,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明顯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從企業識別系統導入的角度進行分析,不少企業還停留在最低級視覺識別系統的層面,即只是將有關標志、標準字、標準色等基本要素規范應用于辦公場所和用品、交通工具等方面,而在企業識別戰略實施過程中,最關鍵的理念和行為識別系統方面差距甚遠,即在企業使命、經營哲學、行為準則和活動領域,特別是企業精神等的理念識別系統方面還剛剛起步;在企業組織制度、管理培訓、行為規范、公共關系、營銷活動和公益事業中體現并貫徹企業精神等行為識別系統方面更是幾乎空白。

事實表明,企業文化建設的情況是與企業現狀相適應,不少企業雖然在過去的幾年中實現了高速成長,但與其擁有的資源和優勢相比,很多工作還急待改進,企業文化建設仍任重道遠。這也從一個方面印證了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

3企業文化建設的策略

3.1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中心,實踐“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我們認為只有通過企業內部的機制創新,通過員工觀念的轉變,積極面向市場,才能贏得市場,才能在市場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施展才華。確實,企業要適應新形勢、新變化,就必須轉變觀念,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機制,面向國內國際市場,以價值為導向,積極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充分調動和發揮員工的潛能,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符合社會需求,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第2篇

高校既是先進文化傳播的中心又是先進思想的交流中心。大學生是我國實施科教興國的人才強國戰略的中堅力量。目前,社會上假冒偽劣產品頻出、食品安全危機日益嚴重、社會責任感缺失等現象層出不窮,更需要具有道德和責任感的優秀員工和有良知和底線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而這種人才的培養,高等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大學生在校園里是學生,一旦進入社會成為企業的員工,將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培養高素質的大學生需要大學在日常的生活管理中和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建立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商業倫理道德教育體系,幫助學生建立職業道德思想,培養學生的正確擇業觀念,養成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

2商業文化倫理教育課程與實踐環節設置

首先,在各門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強調各種職業崗位需具備的標準和準則,使學生在感知實踐的過程中,將遵從市場規則變成一種文化自覺性。其次,要專門開設文化倫理類課程,如商業倫理、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等課程,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未來相關崗位的職業道德要求。具體課程設置如下:

(1)通過開發具有文化傳承功能的特色課程,如“商業文化倫理”,此類課程應當結合學校所處的地域特點和當地的經濟環境,通過編寫配套教材,強化商業文化倫理教育,在課程中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營銷價值觀和培養學生優良的素質。所謂的優良的素質包括職業道德、科學知識、素質、審美觀點、勞動技能等方面。這些需要在大學生四年的學習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才能夠深入學生的思想中,進而引導他們的行為。

(2)“商業文化倫理”課程還可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講授。專題的內容包括:商業文化倫理的形成與演變,成功企業的文化倫理特點,產品因素中的倫理問題、渠道競爭中的倫理問題,營銷競爭中的倫理問題,服務營銷中的倫理問題等等。商業文化倫理所涉及的內容應該貫穿在營銷研究的方方面面。在實際的企業營銷管理實踐中,有關于營銷管理的環節確實需要高素質、高品德的管理人員承擔社會責任感,樹立榜樣,為企業發展貢獻力量。所以可以以專題的形式,將“商業文化倫理”研究的問題融合到營銷管理的方方面面,培養學生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以道德為準繩、以法律為準則、保持道德底線、不弄虛作假,這種企業人才才能夠真正的給企業帶來利潤和長久的發展。

(3)針對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設立專門用于培養大學生的“抗壓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的特色課程。同時大力支持營銷專業的學生參加營銷技能訓練、口才能力培養訓練、挫折訓練。對于企業針對大學生設立的各種技能評比和營銷大賽更要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大學階段就能夠具有自主學習、創新、團隊合作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很多企業都反映招進單位的營銷專業畢業生,學習能力很強,但道德品質欠缺,如離職后帶走客戶資源,甚至向競爭企業泄露企業的經營機密;更有甚者,離職時帶走產品銷售貨款。從大學校園走出去的營銷專業畢業生普遍存在適應能力差、抗壓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在于客戶打交道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后很容易放棄,不愿意再去嘗試的現象。而這些表現恰恰是企業最忌諱和反感的。所以要滿足企業對營銷人才的要求,就必須在大學教育階段就開始著重培養營銷專業學生的心理素質、抗壓能力、與人交往溝通能力和職業道德素質等。這些能力的培養絕不能僅僅靠書面和課程的培養,而是需要將學生推向實踐環節,多和社會接觸和企業接觸,通過營銷類的競賽活動培養學生的抗壓、抗挫折能力。

3商業文化倫理課程設置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1)“商業文化倫理”教育作為對大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教育的專門課程,教師在講授中需要具有較為全面的社會文化知識和透徹的問題分析能力。大學生的大學生活是他們進入社會的最后一道門檻,很多學生沒有社會工作經驗,又不愿意強硬接收老師的訓誡。所以,在開設此相關課程時,教師講授一定要生動、有趣、具有說服力,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將案例和理論相結合,多舉案例,以真實企業的發展成功與失敗來告誡學生,只有員工具有職業道德,能夠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學生才能夠真正對企業有益。

(2)“商業文化倫理”相關課程的設置一定要與理論基礎課程相互結合,相互滲透,才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現今很多企業為了成功不擇手段,通過不道德手段操縱市場,獲得暴利,教師對這類企業一定要有甄別能力,為學生選取的案例企業一定是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公德,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企業。通過課程向學生介紹文化和倫理在企業的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提高學生對企業文化與論文問題的認知能力,并且掌握正確處理文化、道德與企業利潤之間的關系,通過文化倫理的分析,深入剖析成功企業如何成長與壯大的深層次原因。這些課程知識的講授對于未來都要進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無疑是非常難得和寶貴的。

第3篇

一、民族倫理文化研究

(一)民族倫理的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應該如何定位民族倫理,是研究民族倫理文化的前提和出發點。樊和平探討了現代倫理形態下的民族倫理,認為面對全球化的沖擊,“民族倫理”不僅面臨繁重的文明任務,而且面臨被分裂和自我分裂的危險。在現實中,尤其當“民族倫理”與“應用倫理”結合時,必須特別警惕由文明霸權演繹為倫理霸權,進而演繹為倫理帝國主義。倫理覺悟是人類的終極覺悟!“21世紀倫理覺悟”的根本乃是告別韋伯,在民族倫理、應用倫理的研究中開創一個倫理覺悟的新時代,開創一個人類倫理的新時代!

在整個民族文化中,倫理文化具有特殊地位。馮慶旭對民族作為倫理實體作了探討,認為作為倫理共同體的民族與作為普遍物或普遍定在的精神的結合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倫理精神的具體化,倫理精神內在于民族精神之中。倫理精神和民族精神實質上是一個精神,即民族倫理精神,亦即民族作為倫理實體的精神。倫理關系與倫理秩序共同構成民族倫理實體。

孫春晨提出以人類學的立場和方法研究民族倫理學,認為民族倫理學應主動采用人類學的研究方法,以推進民族倫理學研究由抽象演繹向實證分析和文化解釋的轉變。深化民族倫理學研究,需要研究者面向普通人的生活世界,深入民間進行田野工作;需要研究者以歷史主義的學術立場,探究民族倫理文化的歷史變遷和現實狀況。民族倫理學應關注不同民族用自身的道德話語和道德行為“書寫”出來的道德生活史,在對人們日常交往生活的微觀敘事中展現民族豐富多樣的倫理文化。

(二)民族倫理文化的形成規律

一個民族自我意識的形成既是民族成熟的標志,也是認識和反思民族倫理的前提。徐嘉對“中華民族”的觀念形成與傳統倫理之轉型進行了探討,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共同體,近代以來,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中華民族”觀念逐步確立,這一民族意識促進了傳統倫理的轉型,成為中國近現代民族倫理的重要基礎。

鄭維銘、鄭丹凌對民族大融合與中華傳統道德文化進行了分析,認為中華民族在其形成發展中,經歷過不斷的民族融合、民族同化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華傳統道德文化對于促進民族和諧共處、鞏固民族融合成果、協調民族矛盾、奠定民族融合基礎、加強民族凝聚力都起到了不可抹殺的作用。

趙慶杰對民族倫理的路徑選擇作了探討,認為中華民族之所以走上了一條“人本”的、以家庭為核心的倫理型文化發展道路,是與民族童年時的經歷密不可分的。從文化的源頭上看,商周時期的“人學”轉向決定了中國文化的“人本”而非“神本”的倫理型走向;西周時期周公的“維新”確立了家庭在倫理中的始點地位。

在民族融合過程中道德有何交互影響和意義?關健英以魏晉隋唐時期的道德生活為例說明,民族共同體不僅表現為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的經濟生活,也是文化的共同體和道德的共同體。在魏晉隋唐時期,民族沖突、對抗、融合的過程,也是各民族道德交互影響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民族的道德既保留著本民族特性的一面,又表現出相互吸收、彼此接納和認同的一面,造就了中華民族共同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觀念。民族融合不僅是血統融合,更是道德與文化融合。

(三)民族倫理與多元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認識世界民族倫理文化之問的復雜關系?李偉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民族倫理文化的碰撞和對話作了深入分析,認為全球化自身的矛盾對世界民族倫理文化產生了兩個重要的影響:一是現代性中的核心價值與世界各民族的倫理文化價值之間的碰撞以及世界各民族和多民族國家內部的倫理文化沖突加劇,從而使得世界各民族倫理文化間的對話顯得更加迫切;二是總結人類歷史上民族與宗教文化間的對話實踐,和而不同、理解尊重、互愛合作、正義團結應成為世界各民族倫理文化間對話的基本原則。

田海平、張軼瑤對“倫理”的異域與世界主義的民族倫理觀作了闡釋,認為為了避免世界主義倫理和民族倫理兩種倫理的“暴力”,世界主義倫理問題的討論,只有置于多元民族倫理文化的“異域”,才可能具備一種使“他者成為他者”的文化理解。這是世界主義者的民族倫理觀應當具備的民族性內涵。同樣,民族倫理的價值承諾與文化守望,必須兼具一種合理的世界主義的倫理觀——一種將“倫理”不僅帶回到“民族家園”,而且帶回到“人類家園”的價值關切,應成為世界主義者的民族倫理觀的人類性內涵。

晏輝對現代性與倫理多樣性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在一個以家庭、家族、村社為基本交往空間的社會結構中,倫理生態或倫理多樣性便不會成為問題,也不存在相互間的承認和尊重問題。當將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之下的人們置于同一個社會結構之下時,倫理多樣性就成了一個必須正視也必須重視的問題。在現代性語境下,如何承認和尊重相異的倫理體系就成了應用倫理學和民族倫理學不得不重視的課題。過一種整體上的好生活是這種研究所追求的最高目標;承認和尊重各種倫理文化體系的正當性是這種研究應該堅持的原則。

(四)少數民族倫理文化傳統的現代轉型與重構

潘忠宇對社會轉型期民族倫理文化發展的方向、路徑和任務作了分析,認為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現代化趨向使民族倫理文化面臨向主流倫理文化趨同、被邊緣化、被湮沒的三重困境。由傳統向現代的轉換是民族倫理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對現代性的積極適應、對自身傳統的主動揚棄、在新條件下的創新是民族倫理文化消解沖突并獲得發展創新活力的基本途徑。創建能夠促進相互理解、寬容和共存的倫理文化將是未來民族倫理文化領域的客觀需要和艱巨任務。

習俗文化是以風俗習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閆平對少數民族習俗文化的道德功能及當代傳承作了探討,認為習俗文化是民族倫理文化的集中體現,我國少數民族的習俗文化與漢民族的習俗文化相比,有其自身的特色,少數民族的禮儀、信仰、飲食、服飾、居住等習俗文化蘊含著重要的道德功能。面對少數民族習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困境,必須通過綜合創新尋找有利于少數民族習俗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出路。

在少數民族地區,如何促進少數民族道德生活健康發展?郭春霞、于蘭提出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少數民族道德生活,認為在當今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其體現時代和實踐發展要求的本質規定性,為中國少數民族道德生活提供了精神導向和動力支持,而中國各少數民族道德生活的和諧發展又會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具體實踐行為的轉化。

西部地區如何建設和諧社會?王永和對中華“和合”文化與西部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和合”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合”文化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歷史進程具有“黏合劑”的作用;“和合”文化與“和諧文化”一脈相承;“和合”文化是西部地區和諧社會建設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撐。

二、應用倫理研究

(一)政治倫理

當前,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正在全面啟動。如何實現中國夢?道德何為?陳少峰認為,誠信與愛是中國夢的基礎。他認為沒有誠信就不會有信任和五個文明發展質量的提高,沒有愛就不會扭轉誠信危機的現狀。我們第一個中國夢是建立誠信,但是建立誠信不是靠提倡誠信,也不光靠制度,還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做慈善和公益。

公正是應用倫理中的基本原則。馬永慶對應用倫理中的公正原則作了深入探討,認為在應用倫理的視閾中,公正是其內在屬性,是調節各種利益關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成員對社會整體的夙愿。公正是道德義務與道德權利的統一,道德與幸福的一致。實現社會公正,既需要完善社會機制,讓社會成為“公正的社會”,也需要加強公正意識的培養與教育,使個人成為“公正的個人”。在公正社會和公正個人的相互作用中,普遍提高社會的公正水平。社會公正是社會和諧有序的基本訴求。

詹世友對政治領域中促進美德的方式及其限度作了探討,認為傳統社會把政治促進人們的美德看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因為那時個人處于政治的垂直統治之下,所以政治以培養民德、化民成俗為務。但是,近代以來,權利進入了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的核心,故政治領域中,權利的平等保護與對人們的高階美德要求拉開了距離,政治要求人們具有基于權利的基準政治美德,同時也為人們自主追求更高階的美德提供物質條件和精神文化環境,并容留足夠的自由選擇空間。

(二)行政倫理

行政道德文化是指直接影響行政道德活動與行政道德關系的各種心理、行為和精神活動狀態的總和。鄯愛紅對當代我國行政道德文化現狀作了深入分析,從組織文化與社會文化兩個維度,圍繞行政道德原則、道德評價標準和道德行為習慣三個方面,對當代行政道德文化的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與分析,提出了建設當代中國行政道德文化的思路與對策。

王瑩、景楓對社會管理創新的倫理路徑作了探討,認為倫理是人的內在軟約束力量,它在管理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從社會管理的領域來看,倫理發揮作用主要是在職業生活、公共生活和家庭生活三個領域。倫理要在社會管理中充分發揮作用,還必須有制度的支持與保障,形成倫理與制度的整合與互動。

節約行政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廖小平、孫歡對節約行政進行道德考量,認為節約行政的核心價值觀是節約為民,它與效率、公平、服務、責任等價值觀具有內容上的交集。節約行政的道德規范是一定社會對行政機關與公務員履行節約之德的基本要求,包括肯定與否定的道德規范兩個維度。

(三)生態倫理

曾建平、黃以勝對“生態人”何以可能作了探討,認為“生態人”是基于人性的自我反思和應對當前人類面臨的生存困境而產生的,融生態意識、生態智慧、生態行為于一體,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生存為準則,以人的生態性存在為目標的一種新的人的范式。她是一種對接生態時代的更高境界的人性假設,具有其存在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功利主義的滲透和消費主義的盛行給“生態人”的培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為此要變革思維方式,確立生態思維;要變革消費方式,踐行低碳消費。

路日亮、提出了生態倫理與理性生態人培育的內在關聯性問題,認為生態倫理必須通過具有生態理性的人才能發揮作用。他們從“當代倫理精神的生態訴求、理性的偏失是生態危機的深層根源、培育理性生態人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途徑”三個方面,闡述了當代倫理學的生態轉向,剖析了工具理性和經濟理性在指導人們生產、生活時所導致的理性偏失和道德缺失,闡述了生態理性人培育的具體內容,論述了生態倫理與理性生態人培育的關系。

(四)道德治理

道德治理是當前的熱門話題和難點問題。龍靜云提出,道德治理是核心價值觀價值實現的重要路徑。她以為,道德治理是我國各級政府和各類社會組織以及公民個人攜手合作對道德領域突出問題進行克服和消除的活動和過程;道德治理同時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內化和轉換為人們的行為實踐的活動和過程;道德治理從價值實踐的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價值引領的層面,共同推進我國社會秩序的完善,社會資本的創造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周中之、王亞娟對道德治理與法律治理的思路進行了反思,認為當前中國要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必須將道德治理與法律治理結合起來。從現實生活看,道德治理與法律治理相結合是治理根本之道,為此,必須建立事實的記錄和跟蹤檔案。規范倫理可以通過相應程序,直接轉化為法律規范,而德性倫理難以直接轉化為法律規范,可以制定一些法律規范來支持德性倫理。法律治理必須體現道德的原則和精神,在立法、執法和司法中支持行善的行為和當事人,

(五)社會倫理

在社會交往活動中,人們應該如何處理交往關系?柴艷萍對社會交往的利益原則進行了分析,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中有著多種身份和角色,經常處理不同的人際關系、利益關系,與之相對就應該堅持不同的利益原則。經濟生活中要進行等價交換,集體生活中要堅持集體主義,私人生活中要遵循禮尚往來,公共生活中要熱心公益慈善。總之,不同的領域就要運用不同的利益原則,才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

發展現代慈善事業,必須實現我國公民由傳統慈善意識向現代慈善意識的轉型。單玉華對中國公民慈善意識轉型的利弊因素進行了分析,認為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傳統文化的沉積、現代慈善意識的提升、西方慈善意識的影響、經濟的發展、有關立法的出臺,構成推動我國慈善意識轉型的積極因素。與此同時,我國現代慈善事業基礎薄弱、傳統文化某些特質的制約、慈善事業負面事件的影響、慈善立法不健全,成為我國慈善事業轉型的制約因素。

韓國徐圭善教授對體育運動商業化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進行了論述,提出了體育運動商業化的倫理困境。

(六)道德教育

何為道德?如何教育?王露璐、李明建對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及其資源意義進行了反思,指出在法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時期,涂爾干提出了重建社會道德體系的思想,他以社會為基點,闡述了道德三要素,分析了學校對兒童開展道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他們認為涂爾干道德教育理論對轉型期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陳桂蓉對傳統美德教育制度化作了探討,對傳統美德教育制度化提出了三點建議:在國民教育體系中適度增設傳統美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課程,加大社會公共體系宣傳傳統美德的力度,糾正傳統美德教育中的各種偏見;在道德典范的選擇和樹立上,積極挖掘傳統美德內涵,實現公民道德與傳統美德的有機契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在线免费h视频| 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欧美激情观看一区二区久久| 免费真实播放国产乱子伦| 草久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2022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剧情|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 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观看大全中国 | 免费成人激情视频| 老子影院我不卡| 国产传媒在线观看| 国产玉足榨精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大片天天看片| 97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奇米影视中文字幕| 一级做性色a爰片久久毛片| 新人本田岬847正在播放|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 人人澡人人澡人人澡|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女人说疼男人越很里寨| 一本大道久久东京热无码AV| 成人在线免费网站|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站| 日本高清二三四本2021第九页| 九色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激情三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不卡视频| 男男同志chinese中年壮汉| 动漫精品动漫一区三区3d| 美女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33|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观看| 国产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韩国伦理片久久电影网|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