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藥學信息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因特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供人們進行資源共享的由網絡互聯所形成的全球性電子信息世界。我部已于1996年8月初通過撥號上網的方式接入了因特網,通過半年多的實際應用,獲益匪淺。
1因特網簡介
因特網是一個全球性的計算機網絡,國內又把它稱之為互聯網絡。也叫Internet。自1993年因特網引入我國以來,先后建成了六個因特網國際出口信道,如中國科學院科技網(CSTNET)兩條,國家教委科研網(CERNET),郵電部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電子部金橋網(CHINAGBN),國家科委的科技信息網(STINET),并且在數量上還在不斷增加,帶寬及速率也在增加。這些網絡的建成在促進學術交流、獲取最新信息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中國醫學信息網于1995年聯接Internet網絡,該網絡在全國設立11節點,其中包括地區。
2因特網提供的服務[1~2]
2.1遠程登錄(telnet)
telnet服務資源可用來連接和使用因特網主機,連接建立之后,該用戶所在的計算機就可以作為遠程主機的終端一樣使用。通過使用telnet,因特網用戶可以與全世界的許多數據庫、圖書館、文件庫、大學信息系統以及其它信息資源建立聯系。目前世界上許多大學圖書館、研究所、政府機構等向用戶開放他們的數據庫,對我們醫藥工作者來說,可通過Telnet進行醫藥文獻查閱或獲得任何所需信息。
2.2電子郵件(electronicmail,E-mail)
電子郵件允許向一個或一組因特網用戶發送消息或電子郵件,也可以用來接收和存儲從其它用戶發來的消息或郵件。優點是快速而可靠,使人們不再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障礙。電子郵件是為世界各地的因特網用戶提供的一種快速、簡單和經濟的通信或信息交換的方法,是因特網的重要應用之一。數以百萬計的因特網用戶都有自己的E-mail地址,E-mail改善了他們與世界范圍內的同行或朋友們的通信能力,也為他們在信息獲取、科研合作和專業發展等方面提供了新的非常重要的源泉、動力和手段。電子郵件還支持主題范圍甚廣的電子討論會,這種討論會把持有不同見解的人組織在一起,討論問題,共享成果。
E-mail還為因特網用戶提供另外一種服務,那就是電子期刊(electronicjournal)。雖然某些電子期刊需要某些特殊的軟件才能顯示他們的內容,但是更多的電子期刊是以文本方式分發給所有訂戶的?,F在因特網上有許多與藥學有關的電子期刊。
2.3郵遞表(mailinglist)
郵遞表是由一系列E-mail地址構成的郵遞清單,或者是說由許多郵件接受者的用戶名及其域名組成的花名冊。當你把電子郵件發往郵遞表時,你的郵件就會自動發往這個郵遞表的每一個成員。
2.4查詢服務(finger)
查詢服務包括以下3個方面:①可以用來顯示因特網主機上任意用戶的個人信息。②可以查看哪些人正在使用某個因特網主機。③可以與那些提供某些特殊信息而建立的因特網主機進行通訊,從而獲得某種信息如天氣信息、地震信息等。
2.5匿名文件傳輸(FTP)
匿名文件傳輸FTP是因特網中最重要、應用最廣泛的服務。利用這種服務你可以從Internet中的數以萬計的分布在世界不同地方的計算機中免費拷貝到各種文件,這些文件包括各種各樣的信息和軟件。如果你需要某個應用軟件,技術文件,需要閱讀某種電子雜志,作為一個因特網用戶,你就會發現,匿名FTP會對你的學習和工作給予極大的幫助。
2.6文檔服務器(archie)
文檔服務器是因特網資源的一種檢索工具,它提供了一種在因特網環境下的以信息查詢為目的的電子目錄服務資源。這個數據庫系統定期查閱因特網各文件庫,確定可以提供給因特網用戶的文件。這樣,任何一個因特網用戶,只要訪問archie,給出需要查找的文件名,就能知道該文件的出處了。
2.7新聞論壇(usenet)
新聞論壇是涉及全世界數百萬人的為數眾多的多樣化綜合性新聞或專題討論組的總稱。每一個討論組(discussiongroup)都圍繞某一個專題開展討論。
2.8查訪信息(gopher),廣義信息服務系統(WAIS)和WWW
查訪信息和廣義信息服務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因特網用戶。這兩種軟件是菜單式(menu)驅動程序,用戶不必再鍵入長長的命令來完成某一操作,而只要以菜單的方法發出命令或請求,服務軟件就會自動地去完成你指定的任務。WWW則是另外類似的服務系統,但與gopher和WAIS不同,它是一種被稱為“超級文本”為基礎的信息檢索系統,應用越來越廣泛。
2.9聯機交談(talk)、IRC(internetrelaychat)及其它
與電話相似,因特網同樣也具有交互式(interactive)“同步通信”的能力。這種“同步通信”要求信息交換的雙方同時進入因特網工作,而且信息交換是實時完成的。
talk可以把你的計算機與其它用戶的計算機連接起來,并可以把雙方鍵入的內容實時的傳給對方。這種對話的表現形式是通過鍵盤輸入信息的同時你可以看到他(她)鍵入的內容,他(她)也可以實時地閱讀到你鍵入的信息。
IRC是通過使用信道(channel)完成信息的交換。你在鍵盤上鍵入的內容會立即出現在那些恰好與你使用同一信道的各用戶的屏幕上,有點象通常的電話會議。
其它服務資源還有whitepages,whois,布告欄系統BBS,電子雜志和多用戶空間MUD等等。
3應用
我部自1996年8月通過撥號上網的方式接入了因特網,通過綜合因特網上的各種服務資源與國內、外的同行進行了聯系,與美國、日本和英國醫藥科研機構聯系,得到了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最新信息、AIDS研究進展、新藥信息、日本的醫療科研信息、英國的公共衛生信息等,在mailinglist中,我們用lists命令獲得了諸如BIOMED-L(biomedicalethics),APADivision12(clinicalpsychology),MEDNEWS等醫藥衛生方面的專題討論組的地址。我們通過telnet了解到由FDA的數據庫提供的最新報告和期刊,我們通過gopher查找美國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中包含數據庫(CATLINE)的圖書、包含數據庫(AVLINE)的視聽資料、以及包含數據庫(SERLINE)的期刊,獲得了與在研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FTP獲得了一份涉及到藥理改革的清單,通過FTP和gopher了解了自公元前5000年以來的藥品禁用簡史,也了解到一個匯集藥品信息,包括藥用簡史、文章,苦艾酒的FAQ、麻醉劑、大麻、LSD、菌、鴉片乃至等的pharmacologicalcornucopia。通過usenet圍繞biotechnology展開討論,充分利用生物技術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將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如細胞識別,蛋白連接等應用于自己的實際工作之中。
網上提供的與醫學有關的另一個服務是由生命衛星Satelife提供的衛生網(healthnet)信息服務,它是基于現代衛生信息的嚴重短缺和衛生人員與院校、圖書館、醫院及其它組織分離,沒有足夠資金訂購醫學雜志或保持訂閱,并由于電話、傳真與交通費用昂貴,妨礙了衛生人員共享有關信息。通過藥物電訊網進行討論。Healthnet的進入有E-mail,gopher及WWW方式,此外,healthnet的E-mail(基本藥物目錄電子郵件)可用于向E-mail索取文件目錄,把新的報告如基本藥物目錄、國家藥物政策、標準治療指南通告有關人員,獲取諸如WHO基本藥物行動委員會出版物及《INTRUD通訊》等。在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網上()我們得到了在研課題的有關信息[3~8]。
4因特網上藥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未來
4.1藥學資源的開發利用
因特網上最重要的醫藥信息網絡僅舉一例:醫藥信息網(PharmInfonet)是由美國VirSci公司創建的,通過因特網免費向醫生和患者提供最新的和可靠的醫藥信息,其幾乎涵蓋了醫藥信息的藥品數據庫(drugDB),疾病數據庫(diseaseDB),醫學專題綜述(medicalsciencesbulletin),新藥數據庫(drugPR),用藥問答(drugFAQ),醫藥市場(dharmmall),最新醫藥信息(electricalhighlightbulletin),安全用藥指南(safemedicationpractice),醫藥新聞組(sci.med.pharmacyarchive),醫藥信息網的主要電子出版物,醫藥信息服務等十二個方面。
其它醫藥信息資源還有PharmWeb(),FDA(http//WWW.fda.gov),軍事醫學科學院()[3,5]。
但要在數量龐大、日新月異、高度分散的因特網上獲取所需的信息是相當不易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瀏覽、分類檢索、關鍵詞檢索三種方法,最常用為分類檢索、關鍵詞檢索,其包括使用網上最常用的檢索工具如Yahoo(),Infoseek(http:
//),FDA(),Altavista(http:
//),Webcrawler(),Lycos(),OpenText(),Excite()等,此外通過網上SOSE-mail也可得到所需信息[6,8]。
4.2未來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而因特網是我們通向信息社會、達到信息資源共享的一座橋梁,全球教育已成趨勢,許多大學已在網上開設了醫學教育課程,甚至出現了網上虛擬醫院,科學研究不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一種集體合作的產物,因特網使之成為全球性的合作,通過這種合作,科研經費和儀器設備將被更有效的利用,科研的進展和數據將會及時地交流和通報(以最小的代價和最快的速度),相同水平的重復項目將會減少。此外,全球性的醫療保健、全球圖書館、全球會議中心、全球娛樂、全球商業已指日可待(有些已成現實),或許有一天,我們還可以旁聽WHO的各種會議,并對有關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作者單位:張勤曾仁杰鄭慰孫偉張張麗如(成都610083總醫院藥學部)
高偉(成都610013四川省第五人民醫院)
參考文獻
[1]馬鴻飛主編.Internet資源與使用.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45~64.
[2]夏云編.Internet實用技術與生物醫學應用.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1997:152~173.
[3]黃國志.醫學網址大放送.電腦報,1998-03-30(18).
[4]USAFDAHomepage,1998-09-27.
[5]軍事醫學科學院主頁,1998年9月2日.
[6]PharmWebHomepage,1998-08-18.
中醫藥學強調整體功能,用陰陽五行學說描述疾病性質及人體病理;視邪正交爭、陰陽失調為主要的疾病觀;形神合一為主流的健康觀;診斷利用四診合參;貫穿治病求本、辨證論治、防重于治等理念。而西醫則強調局部微觀分析,內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衛生、藥物等;主張重視實驗、疾病局部定位思想;研究對象為分子、基因、蛋白、亞細胞、細胞、組織、器官、個體、公共衛生等。不論是中醫學還是西醫學,從二者現有的思維方式的發展趨勢來看,均是走向現代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的思維,故可引入“三論”,用科學的方法論指導中醫藥信息學學科發展[1]。
2從概念比較
中醫藥信息學是基于動態現象運動規律理論,遵循整體準則和動態準則,運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研究中醫藥學領域信息現象和信息規律,對中醫藥信息進行表示、管理、分析、模擬和傳播,以實現中醫藥信息的獲取、轉化與共享,提示中醫藥信息的實質與內在聯系的一門科學[2]。醫學信息學是探討生物學、醫學或者更廣義健康數據的采集、存儲、交互和展現過程的科學,探討如何利用信息科技來優化這些過程的科學,以及探討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實現信息和知識層次各種應用的科學[3]。
2.1研究對象不同中醫藥信息學以中醫藥信息為研究對象,強調以“人”為中心,包括健康的、疾病的及其相互轉換的,并且是在時間、空間維度及背景方面的綜合多維信息;醫學信息學是以生物學的、醫學的或者更廣義的健康數據為研究對象,強調以“病”為中心,主要針對實驗室疾病數據的防病抗病信息。
2.2研究內容不同中醫藥信息學以中醫藥領域信息動態現象運動規律為研究內容;醫學信息學是以生物學相關領域的信息采集、存儲、交互、展現及優化,實現信息和知識層次的各種應用為研究內容。中醫藥領域信息強調動態的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整體觀,說明中醫藥領域的信息主要反映人與自然、社會、人文及其相互關系的人體整體動態功能變化及其規律,所以中醫藥信息學與醫學信息學研究內容有著根本的不同。
2.3研究方法不同中醫藥信息學與醫學信息學研究對象、內容迥異,必然導致研究方法的不同。醫學信息學以信息科學方法論為研究方法,運用信息觀點分析和處理信息流程。中醫藥信息學也模仿和借鑒其研究方法,但中醫藥強調功能和整體準則,以中醫藥理論和經驗作為分析和處理人體生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側重人體解剖結構及其運動形態的改變。所以,在研究方法上需結合自身特點應用醫學信息學方法并予以升華。如研究時需要中醫藥領域專業知識平衡語義關系存在用自然語言描述時的多義性與用形式化語言描述的確定性之間的矛盾;需要領域專家對知識的準確理解和內涵外延的精確把握;需要結合時間維度體現哲學、自然科學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專業知識等。
3從知識框架比較
中醫藥信息學知識框架與醫學信息學知識框架可概括如下。兩圖中從左至右分為四列,左起第一列為中醫藥信息或醫學信息研究的對象,第二列為由基本信息轉化專業應用領域的相關學科,第三列為兩種信息學均由相關專業學科組成,第四列為兩種信息學的知識結構,說明兩者都是交叉學科,涉及到一些中間領域學科的知識門類。雖然二者構建模式相通,但研究內容不同,因此其研究領域及方向必然不同。
4研究方向比較
中醫藥信息學研究范疇可概括以下3個方面:一是基礎領域研究,如中醫藥信息論、中醫藥知識整合論、中醫藥信息學原理等;二是技術領域研究,如中醫藥信息的收集、存儲、處理及輸出等技術;三是應用領域研究,如中醫藥信息標準化研究包括信息表達標準化、信息交換標準化、信息處理及流程標準化等,中醫藥知識體系計算機表示與模擬研究包括功能診斷信息系統、整體數據處理系統、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等、醫院管理系統、電子病歷、圖像處理等、中藥質量控制、中藥藥效評價、中藥優化設計與研發、中藥知識發現與管理等,中醫藥數據分析與利用研究包括利用文本挖掘方法、關聯分析方法、信息計量方法等對中醫藥研究中獲得的數據與信息及科技文獻信息進行分析與利用研究等,中醫藥文獻信息資源研究包括中醫藥文獻信息資源的獲取、保護、存儲、處理、傳播等,中醫教育科研研究包括多媒體教育、網上教育、遠程教育等[2]。醫學信息學研究范疇可概括以下4個方面:一是原始健康數據,如影像、微陣列、生理數據等。涉及到的研究包括數據采集和集成,如實時的生理信號分析、語音識別、傳感器采集、條形碼掃描等;二是從原始健康數據中分析出來的有組織的綜合數據庫,如基因分類及其外在表現形態。涉及的研究主要是數據整合及數據處理,如數據倉庫、數據模型、語義網絡、本體論、數據儲存、提取、可視化及圖像處理等;三是從數據庫中抽象出來的知識庫,如詞表、術語學、本體庫、語義網等。涉及到的研究主要是推理及知識管理,如自然語言處理、信息抽取、數據挖掘、文本產生、統計處理、自動學習及知識表達、知識模型等;四是從知識庫中驗證出來的可直接應用的知識結晶和理論,如協議、臨床實用手冊、概論等,涉及到的研究主要是知識獲取及知識應用,如機器學習、文本解釋、知識工程、決策理論及診斷、治療、預防等。綜上,中西醫在對待臨床信息的觀念、臨床信息的放置位置、采集內容、采集方法,尤其是臨床信息模型以及信息分析方法等均有很大區別。目前中醫藥數據庫系統廣為應用,用中醫電子病歷來保存臨床中醫病案,用數據挖掘技術來整理及查詢電子病歷等。中醫醫院已經普遍吸納了現代醫學的診療方法,如電子病歷在受到中醫學自身發展規律的約束之外,也必然兼容有西醫學的許多內容,體現著中西醫的有機結合。當然還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空間,如中醫專家系統進入了低潮期,中醫的四診信息還未達到客觀化、規范化,對于人工智能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等。
5總結
1.1抗菌藥使用情況分析
統計抗菌藥使用人數、抗菌藥使用率、治療性抗菌藥使用比例、微生物送檢率、抗菌藥使用金額和抗菌藥使用金額比例??稍O置任意時間段范圍,統計全院所有住院患者和門急診患者,也可具體統計到各臨床科室和每名醫師的上述指標。
1.2藥品使用強度計算
統計同期收治患者人數、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數、藥品使用頻次、藥品使用金額、藥品累計用藥頻度(DDDs)、藥品使用強度。
1.3處方點評
系統按照《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衛生部2010年2月頒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38號文),對處方包括抗菌藥處方進行點評,點評結果分為合理處方和不合理處方,不合理處方包括不規范處方、用藥不適宜處方和超常處方,顯示所有處方的藥品名稱、劑量、使用頻次、給藥途徑和療程,描述不合理處方的問題。
1.4圍手術期抗菌藥使用點評
系統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38號文,對圍手術期抗菌藥使用進行點評,評價指標包括圍手術期使用的抗菌藥種類、抗菌藥給藥時機、抗菌藥療程和抗菌藥使用比例。
2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實施后對抗菌藥管理的影響
2.1實施前后對抗菌藥使用情況的比較
按照原衛生部的要求,2011年5月我院組建了包括醫療機構負責人、主管院長、醫務部門負責人、感染疾病專業醫師、感染疾病專業臨床藥師、臨床微生物專家、信息系統專家和感染控制專家的抗菌藥管理小組,對我院抗菌藥的使用加強了監管。在監管過程中,需要定期測定全院和各臨床科室抗菌藥使用的各項指標,和原衛生部規定的目標值進行對比,找出不足以及原因。最初由藥師手工查閱處方和病歷的方式統計各種抗菌藥指標,2012年2月引進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根據系統統計各項指標監控抗菌藥的使用,并對科室和醫師進行考核和獎懲,各抗菌藥指標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011年門診患者抗菌藥使用率為32%,2012年降至25%;住院患者抗菌抗菌藥使用率由70%降到59%,見表1。
2.2節省抗菌藥管理人力
在我院引進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之前,統計抗菌藥管理的指標需要臨床藥師手工翻閱處方和病歷,對抗菌藥的使用進行計數和評價,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我院46個臨床科室,每月進行抗菌藥指標統計,需要抽取約460份出院病歷和1000張門診處方,對抗菌藥的使用進行查閱、記錄、計算、統計并制作表格文檔,至少需要耗費1名藥師10個工作日。而使用該系統統計,僅需30min即可統計全院所有科室住院患者的抗菌藥使用指標,并自動生成Excel報表。
2.3輔助抗菌藥處方點評
抗菌藥處方、醫囑實施專項點評要求每個月組織對25%的具有抗菌藥處方權醫師所開具的處方、醫囑進行點評,每名醫師不少于50份處方。我院具有抗菌藥處方權的醫師612人,每月需要抽取153名醫師所開具處方點評,每位醫師50份處方,共需點評處方7650份,初步完成該項點評工作需要2名臨床藥師10個工作日,以現有的臨床藥師配備人數,點評處方數量很難達到要求,通常是抽取處方500份進行點評。而使用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系統可對抽取的處方進行初步的預判和點評,藥師再審核系統點評的結果,予以必要的修改,這樣得到的點評結果更全面準確,也節省人力時間,在系統的幫助下,2名臨床藥師2個工作日即可完成規定數量的抗菌藥處方點評工作,達到抗菌藥專項整治工作的相關要求。
2.4抗菌藥管理數據全面客觀
我院為大型綜合醫院,開放病床2200張,每月門診患者約40000例,每月出院患者約5000~6000例,患者基數龐大。在引進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之前,臨床藥師通過手工抽樣的方式統計抗菌藥數據,因人力有限,手工只能抽取1%門診處方和10%住院病歷,統計抗菌藥使用數據并進行評價,數據樣本的代表性和隨機性均較差,部分科室出現對抗菌藥數據有爭議的情形。而使用該系統,既可統計全部門診患者和住院患者的抗菌藥使用指標,數據覆蓋范圍100%,也可隨機抽取一定比例的處方或醫囑進行處方點評,抽樣方法科學靈活。數據樣本兼備代表性和隨機性。
2.5抗菌藥管理動態監控
在引進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之前,因人力有限,我院臨床藥師只能做到每月抽樣統計各臨床科室的抗菌藥管理指標,抗菌藥管理的指標以月為周期,以科室為單位統計。而使用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可以統計任意時段抗菌藥指標,根據管理需要,可以細化到每周、每天。不僅可統計出院患者抗菌藥使用情況,還可查看在院患者抗菌藥使用情況,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提高了管理的時效性。
2.6提高了抗菌藥管理的針對性
在引進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之前,抗菌藥指標主要以科室為單位統計,比如抗菌藥使用率、抗菌藥使用強度、微生物送檢率等??己撕酮剳痛胧┮仓饕钥剖覟閱挝贿M行,針對性不強,從而影響了抗菌藥管理的有效性。引進該系統后,所有的抗菌藥指標不僅可以以科室為單位統計,還能以醫師個人為單位統計,進而采取的考核和獎懲措施也針對醫師個人實施,提高了抗菌藥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7促進了抗菌藥管理的依從性
抗菌藥管理將抗菌藥使用指標和科室、醫師的考核獎懲掛鉤,各科室和醫師對公布的抗菌藥數據十分關注和敏感,在引進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之前,臨床藥師通過手工抽樣的方式統計抗菌藥數據,數據樣本的代表性和隨機性均較差,導致部分科室和醫師對數據的準確性有疑問和異議,進而引起對相應考核獎懲措施的爭議,妨礙了抗菌藥管理措施的順利實施。而使用臨床藥學信息管理系統統計抗菌藥指標,由于納入全部的病例數,得出的結果沒有爭議,相應考核獎懲措施順利實施,促進了科室和醫師重視抗菌藥管理工作。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