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產業融合趨勢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恰逢十七大召開之年的本次年會以“融合趨勢與產業結構調整”為主題,下設“政策法規與趨勢”、“新興市場與機會”及“技術與創新”三個論壇。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信息產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司長周子學、信息產業部綜合規劃司司長莫瑋、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副局長魯陽、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榮彬等相關政府部門領導,以及來自上海貝爾阿爾卡特、埃森哲、大唐移動等諸多知名企業的代表參加了本屆年會。
信息產業實現整體崛起
在7日晚的“成功企業家之夜”活動上,一年一度的年度盛事中國信息產業年度經濟事件、經濟人物、新銳人物、創新企業、年度成功營銷案例最終揭曉。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核心話題的本次年會還首次頒發了2007中國信息產業年度節能創新獎及2007中國信息產業年度商業模式創新獎。當晚,與會人士還就“成功企業家之夜”的主題“企業崛起與企業家精神”展開了高峰對話。
2007年注定是中國信息產業發展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年。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新命題,這要求信息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增長方式。在這一關鍵時點上舉辦的年會,為應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迎接企業國際化競爭加劇的挑戰及產業融合帶來的機遇,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對我國信息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十五大提出了“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到十六大明確了“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發展思路,再到今年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對信息化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已經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而逐步深化。
信息產業部綜合規劃司莫瑋司長在大會期間表示,作為一個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又面臨著實現信息化艱巨任務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必須走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新型道路。
融合趨勢期待產業深化
事實上,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繼蒸汽技術和電力技術之后,又一項全方位影響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通用性技術,其特征決定信息技術的應用本身就是與傳統技術融合的過程,信息化發展也就是與工業化融合的過程。
而長期以來,我國工業化發展的粗放式道路,使得我國工業化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資源與環境約束,也在客觀上要求信息化必須與工業化融合發展。
在產業融合的大勢之下,信息產業部經濟運行司周子學司長在發言中表示,信息產業應加速結構調整,著力打造大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與硬件結合的嵌入式軟件和行業解決方案,鼓勵在汽車、醫療、機械等領域發展大宗軟硬融合產品?!蓖瑫r,推動制造業與運營業的融合互動。
經過多年的規模擴張,信息產業開始出現一些有別以往的明顯變化。從往年看,電子信息產業的各項指標增速均大大高于工業平均水平,但今年上半年的電子信息產業增速卻一直低于全國工業平均水平。以今年八月份信息產業利潤增幅為例,比全國工業平均水平低11.4個百分點,信息產業出口增幅也低于全國水平1.5個百分點。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產業經過多年的規模擴張,是否已經到了一個拐點,開始要從高速增長轉向平穩發展?以加工出口和生態損耗帶動產業增長的模式是否走到了盡頭,下一步的增長空間和發展模式是什么?”周子學在年會中發出了自己的思考。而有關部門已經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曾經依靠低價能源和資源獲得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概念,要“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但在科學發展觀的視野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當然不能以遲緩甚至停滯產業發展為代價。那么,信息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又在哪里呢?
“軟件服務外包”是“十一五”規劃中給出的答案,而從制造向服務轉移成為基本發展思路。周子學指出,要以信息化發展為契機,推動各種基于軟件開發的信息服務,鼓勵業務類型和商業模式創新。同時,要在推動軟件外包的基礎上推動軟件“內包”,鼓勵和引導軟件企業承接國內傳統制造業和跨國公司的服務外包業務。
正如分析人士指出的那樣,如果能夠積極主動地通過發展服務外包,則將引領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向產業鏈上高附加值部分拓展?!斑@既有利于信息產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又將進一步鞏固中國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中的領先地位。”
鏈接2007中國信息產業經濟年會獲獎名單(通信業部分)
2007中國信息產業年度經濟人物
袁欣
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童國華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院長兼黨委書記•烽火科技集團總裁
2007中國信息產業年度新銳人物
錢建林
江蘇亨通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錢利榮
江蘇俊知技術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
2007中國信息產業年度創新企業
銀河聯動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
在剛剛過去的2005年里,IT業界可謂是風云變幻:國內網民數量突破一億、百度上市演繹神話、阿里巴巴鯨吞雅虎中國、龍鳳雙芯比翼齊飛……這一切,都給人留下了太多難以磨滅的印象。
截至2005年6月底,《IT時代周刊》以每期平均175,244冊的發行數據,再次順利通過BPA認證。關于IT界和IT媒體的現狀與未來,作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IT商業雜志的掌門人,曹健先生有什么觀察與思考?2006年1月11日,TOM科技訪談室邀請本刊總編輯曹健先生與廣大網友共同回顧了IT界走過的2005年。
2005年IT業大事聯想拔得頭籌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TOM訪談室榮幸地請到了《IT時代周刊》總編輯曹健先生。曹健先生在這個行業里已經做了很長的時間了,2003年曾被評為中國IT媒體10大風云人物。
曹?。捍蠹液?。
主持人:在過去的2005年里給您印象最深的IT事件是什么?
曹?。郝撓氤晒Φ厥召徚薎BM的PC部門,這應該說是2005年發生在世界更是中國最大的產業新聞。
主持人:事件發生在2004年的12月份,您當時在哪兒?是怎么得知這個消息的?
曹?。寒敃r我在廣州,一個朋友打來電話,開始還不太相信,上網看到新聞才相信。我當時的一大感觸就是他們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
主持人: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曹健:一方面是為聯想的勇氣感到高興,另一方面也為之擔憂。第一,中國企業成功并購世界巨頭的案例比較少;第二,聯想吞并了IBM的PC部門后業務和文化能否更好地融合也是我非常擔心的。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相同點存在,不同點更多,兩者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都不同。
主持人:2005年8月份,聯想和IBM PC百日婚姻之后的第一份答卷顯示盈收情況達到196億港元,增長速度非???。您對這份答卷怎么看呢?
曹健:他們剔除了過去應該支出的那部分錢,得到了盈利,因此這并不表明聯想已成功地并購了IBM。這只是萬里的第一步,聯想人應該更清楚地知道肩上的擔子還很重。
主持人:您預計在2006年,聯想可能會遇到一些什么樣的挑戰呢?
曹?。禾魬饡泻芏?。比如人才和薪酬體系的融合。過去IBM和聯想的員工待遇是不同的,聯想員工肯定沒有IBM員工的薪酬高,如果繼續實施原來IBM的薪酬,那么成本會太高。未來兩年這些矛盾將暴露出來,一旦削減薪酬,IBM一些員工肯定要走,聯想便要招聘新人,可這些新人能保證ThinkPad原來的品質么?
還有,聯想需要得到客戶的進一步認可,讓他們認為ThinkPad被聯想收購后服務和質量仍然保持原來的品質,甚至更好。
2005年的IT界特點:融合、低調、務實
主持人:您能否用三個詞描述一下2005年的IT熱點。
曹?。鹤詮哪憬o我出了這個題目,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也請教了一些人,得到的答案千姿百態,因為IT業界太豐富了。如果讓我用六個字總結,那就是“融合、低調、務實”。
3C融合的趨勢非常明顯。將來電視、計算機要和通訊融合在一起,家里可能沒有電話,電視就是家庭娛樂的終端。來了電話,一按遙控,就可以用電視接電話,還可以用電視收郵件、看IPTV。
2005年提出最多的是解決方案。一些廠商不賣硬件,不賣軟件,而是賣解決方案。IBM這樣的世界巨頭也在往這方面轉型。這預示著產業已經開始尋求新的增長點。新的增長點來源是什么呢?來源于市場對它的需求。什么叫營銷?營銷就是滿足需求和潛在的需求。我很高興看到2005年IT企業在競合、融合中不斷壯大。
第二點是低調。前幾年,IT企業相對來講還是玩高調概念。我每周都可以接到很多邀請,聽他們演講、炒作,把一個東西從一吹到十。而2005年我很少聽到有人不停地演講和炒作概念。大家以更加務實的姿態來思考自己和市場。
第三大特點是務實。務實就是實實在在可以賺到錢。企業是經濟實體,既不是慈善機構,也不是政府機構和所謂的協會、學會、事業單位。企業就是滿足市場、賺取利潤,利潤最大化。
2005年很多IT企業更加務實,更加滿足市場了。2004年,那些賣殺毒軟件的企業整天說這個能殺,那個能殺,病毒多得不行;去年一年沒有那么多的炒作,病毒卻比原來少了一點。ERP企業也好、CRM企業也好,都實實在在地去滿足相關企業的需求?,F在已經不是那種“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的時代了。他們開始真正解決企業的需求,比如酒店管理、中石油、中石化行業管理解決方案,已經踏踏實實、真正用心地去幫助客戶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幫助客戶增強利潤點。同時,IT企業本身也壯大了。
前兩天我見到用友的一個朋友,問他用友今年的形勢怎么樣?他說用友今年形勢比去年好了很多。我說用友前幾年炒作得很厲害,常常開會,花很多錢聘請國際的CEO來(當然我不是說聘請得不對),概念有很多,中國的事還沒做好就要國際化。走向國際化不是喊出來的,應該是水到渠成。
我最近看到柳傳志先生的一段講話――“一定要想清楚了,再去國際化?!蔽矣X得這句話講得很對?,F在我們很多企業,無論是炒作概念也好,提出口號也好,走向國際化也好,很多東西自己都沒想清楚就開始宣傳。2005年我覺得這方面的事情少了很多,所以我也為用友、金蝶這樣的公司感到高興。華為任總從來不接受媒體采訪,也較少出席演講。華為2005年海外銷售有60億美元,在中國的民營企業中首屈一指。我覺得真正把自己的事做好,把客戶的事做好,企業就一定會壯大,這也是2005年IT信息產業界可喜的一個變化。
主持人:可不可以這么理解,2005年IT業大家開始冷靜下來,開始做自己手頭的事,而且真正明白賺到錢才是硬道理。
曹?。簺]錯,他們真正為客戶著想了。就是幫客戶成功了,自己也就成功了。實際上這個概念已經滲透到很多企業中去了。我以前在新華社做記者的時候,采訪中央各個部委,他們從來沒有考慮到幫客戶、企業、消費者提升價值,只是考慮自己怎么管理。現在不同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網通、中國鐵通等國有特大型企業都知道怎么拿出解決方案,怎么提供完美、周到、細致的服務來給客戶、消費者創造價值。
互聯網行業需要進一步培育市場
主持人:對互聯網行業的現狀,您感到樂觀還是悲觀?
曹健:還是比較樂觀的,這條路堅持走下去一定會成功。但是我覺得第二撥互聯網起來還是有一定的泡沫。行業人跟我講應該有適度的泡沫才會帶動這個產業,我也同意這個觀點。沒有泡沫就沒有失敗,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耙粚⒐Τ扇f骨枯”,如果沒有把市場培育起來,沒有士兵就沒有將軍,沒有士兵的犧牲也就無法成就將軍。最近我訪問一些互聯網公司,有的找到了風險投資,找到了清晰的盈利模式,有的找到了風險投資,但還沒有找到盈利模式。總體來說,大家都很積極。
主持人:最近炒得比較厲害的概念就是Web2.0了。您怎么看?
曹健:對于互聯網用戶來說,Web1.0是被動的,但Web2.0是主動的,是個性化的。以博客為例,我可以寫日記,把內心的獨白都放在網上,建立我網上的社區。凡是認識我的網站都給我建了博客,挺有意思。
主持人:您每天都更新嗎?
曹?。焊虏涣?,只是讓我的秘書、網管幫我把每期為《IT時代周刊》寫的總編隨筆放上去。在這隨筆里面,我主要把對產業的思考或者觀察到的東西告訴大家,有敏銳的,也有講好話的。我寫東西喜歡發自內心,虛假的東西不愿意寫。讀者也有不同的理解,但都是發自內心的。
主持人:您對Web2.0看好嗎?
曹?。何矣X得任何一個新興的東西應該讓它發展,慢慢長大。現在Web2.0的前景是樂觀還是悲觀,成功還是不成功,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但是博客的出現使得人和人之間溝通的信息更加細膩、到位,更加清晰了。
它同時還一定要有成功的商業模式。服務器、光纖要給錢,人工要給錢,這些都要費用的。如果博客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肯定不行?,F在網站賺錢要么靠廣告,要么靠短信,或者彩信。博客能否找到新的盈利模式關系到以后它能否壯大。當它們無法適應環境,自然有新的東西來取代。講窮則思變,到了一定程度就變了。所以我還比較樂觀。
2006年:IT業將越來越熱IT媒體則再度步入整合期
主持人:您認為2006年IT領域的發展會怎樣?
曹?。篒T產業很難預計,新技術新科技總是不斷涌現,不知道從哪個角落跳出一個英雄,就非常厲害。但是它有一個發展趨勢,就是信息產業或者IT產業逐漸在和傳統產業融合。
主持人:那這種現象最主要表現在哪里?
曹健:最大的表現就是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解決了實際問題。我在廣州存錢,在北京可以取;我在工行存錢,在建行可以取,這就是IT的產物。
主持人:所以可以理解為其實2006年整個IT行業會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會讓我們感覺到越來越便利。
曹?。簺]錯!不光IT業,能源、冶金、勘探和醫療等領域也是這樣。生產將更加方便,當然在個人終端的表現上是突破性的。例如,3G融合將使用戶的手機成為小型電腦,無聊的時候可以下載電影到手機上看。
主持人:2006年整個IT行業會呈現什么樣的態勢呢?會是回冷、大熱或者說是平穩發展?
曹健:我個人認為將會從平穩向發熱過渡,更多的廠家將會走向競合,更多的技術也將會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我們自己開的汽車都會有很多IT的東西在里面。
任何一家IT企業都不可能滿足客戶方方面面的要求。比如只是軟件強大不行,還要有好的硬件來配套;一個解決方案需要涉及存儲、操作系統、硬件等多個方面,還要在平面上再開發,絕不是一家IT企業所能解決的。
主持人:所以會在融合中平穩發展,逐漸變得越來越熱?
曹?。簺]錯。但是我覺得肯定不會像互聯網第一次浪潮那么狂熱,第二次互聯網浪潮來得理性了很多。
主持人:2005年IT媒體的日子不太好熬,您預計2006年會怎么樣?
曹?。嚎赡苋兆釉絹碓诫y過。
主持人:《IT時代周刊》會出一些什么樣的策略來實現突圍呢?
曹?。何覀儚膭摽翘炀烷_始認為讀者是衣食父母,而并不是廣告商。要把媒體辦好,首先要賣給讀者,是賣不是送。有了廣泛的讀者后再把我們的讀者賣給廣告商。廣告商投放廣告絕不是因為媒體怎樣,而是要看這個媒體有哪些人在讀。最后我們才把品牌賣給社會,做一些活動。其實很多人說做活動很賺錢,某某雜志一個活動賺幾十萬、上百萬……《IT時代周刊》創辦了五年沒做一個活動,我們百分之百的精力都放在內容上了,考慮的全是我們怎樣才能滿足讀者真正的需求,他們為什么要讀這本雜志,又是什么時候讀?
主持人:同樣的問題,對2005年IT媒體的狀況您也能用三句話來概括一下嗎?
曹健:我覺得2005年IT媒體的概況,第一是日子很難熬,第二IT媒體整合即將開始,第三“內容為王”的媒體開始逐漸走紅。什么意思呢?像《中國計算機報》、《計算機世界》,過去非常輝煌,每年有幾個億的廣告,這是任何一個行業報刊都不具備的。但是互聯網起來以后,新興媒體起來了,傳播的方式改變了,就給他們提出了新的挑戰。一些內容做得不好的平面媒體,基本上2005年都非常痛苦,也有很多死掉了。IT媒體2005年是醞釀變革、合并的一年,可能在2006年會有更多體現。雜志、報紙之間將會合并,或者死亡,進入新的整合期。
什么樣的媒體將慢慢躥紅呢?就是始終堅持內容、滿足讀者需求的媒體。所以說2005年整個IT媒體用一個詞就能概括――日子難熬。現在我們這個時代并不缺信息來源,大家每天都能收到很多短信、網絡信息、電視信息、廣播信息、MSN和QQ信息,但真正能引人注意的信息才是有用的信息。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記者、編輯要在這方面下工夫,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媒體在讀者心目中的影響。雖然我們做得不是太好,但是一直在堅持以這樣的理念去做,所以我們每期都在進步。
主持人:您說2006年IT媒體會進入整合期,《IT時代周刊》有沒有這方面的計劃?
曹?。簺]有,我覺得我這一輩子能把這本雜志做好就很驕傲了,我不希望把一個媒體做得很大,其實真的沒必要。我覺得事情要做精,不能貪大,因為經歷、能力、管理水平都比較有限,能把這本雜志做到二十年、三十年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我沒有更多的奢想。
主持人:最后,您還有什么想和TOM網友說的?
摘 要:本文從產業融合的理論視角對當前旅游業多業態現象進行了分析,指出旅游業正在與其他服務業、制造業和農業進行產業融合,產業價值鏈不斷被解構和重組,并表現出生產性現代服務業特征。本文不僅對這種產業融合動因進行了具有旅游特質性的剖析,對融合情況進行分類,還指出其本質是一種創新。融合產生的效應反映在多方面:行業競爭格局發生演變,出現系統集成商和具有雙邊特征的平臺企業,非物質資源取代自然資源推動旅游業發展,旅游業出現模塊化跡象,跨行業人才成為稀缺資源等。
關鍵詞:產業融合;現代服務業;模塊化;旅游服務外包
一、研究背景
上世紀7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快速發展和擴散,一些基于工業經濟時代的大規模生產分工的產業邊界逐步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產業邊界處融合發展成新的產業業態,成為價值的主要增長點和經濟增長最具活力的源泉與動力。這一革命性的產業創新推進了全球經濟服務化趨勢的發展,并導致社會經濟的深刻變化。許多演化經濟學家就此提出了產業融合理論,較好地解釋了這種產業現象,即新型業態是產業融合的結果。對于產業融合的定義,理論界沒有統一認識,不同的學者給予不同的答案。美國學者格里斯坦和卡恩指出:“產業融合作為一種經濟現象是指為適應產業增長而發生的產業邊界的收縮或消失”[1]。根據歐洲委員會綠皮書的定義,產業融合是指“產業聯盟和合并,技術網絡平臺和市場三個角度的融合”。日本學者植草益在《產業組織論》一書中認為產業融合是這樣一種現象,即原本屬于不同產業或市場的產品,由于技術創新而導致具有相互替代關系,使兩個產業或市場中的企業轉為處在競爭關系中的一種現象[2]。而我國學者厲無畏的認識得到普遍認可,他指出,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內的不同產品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的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3]。產業融合最先出現在信息產業,此后蔓延至金融業、物流業、傳媒業、服務業等其他領域。服務業不僅進行著內部各行業的融合,而且與農業和制造業也進行著融合。服務業在第一、二產業增值中的作用凸顯,形成了跨行業、高知識密度、高投入、高回報的現代服務業。
旅游業在這個浪潮的帶動下,已經顯露出了“跨界”發展的跡象:新型業態不斷涌現,如工業旅游、會展旅游、農業觀光游、醫療旅游、教育旅游、房地產旅游;新型產業功能逐步顯現,如旅游景區兼具影視文化基地,養老、醫療方式借助旅游框架產業得到升級;新型企業組織結構不斷演進,如旅行社集會議組織、咨詢、人力資源管理、展覽策劃于一身,旅游系統集成商逐步出現,雙邊性質的旅游組織不斷誕生……種種跡象表明,旅游業悄悄地對其他產業進行著“滲透”,在各個層面與其他產業進行對接,在產業邊緣地帶激發出各種新的旅游產品和服務方式,以行業實踐豐富著產業融合的內容。
二、旅游產業融合的內涵及其本質特征
旅游產業融合是一個動態過程,最初是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分立,由于產業是生產同類或者有密切替代關系的產品或服務的企業群或企業集合,當兩個不同產業分立時,各自存在退出壁壘、相互之間則存在著進入壁壘,這時產業之間存在各自的邊界。此時,旅游業與其他產業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具有不同特性或功能,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要,他們之間的可替代性非常小,企業的競爭行為建立在邊界清晰的特定產業范圍之內。隨著信息技術和體驗經濟的興起,社會經濟狀況的相似性、消費者旅游偏好不同形成的跨產業需求、多種產品聯合使用的互補性、政府經濟性規制的放松等因素,推動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由分立走向融合。同時產業的單元化和模塊化方便了旅游單元嵌入其他產業體系,賦予了該產業以旅游功能,“使原先傳統的邊界模糊起來,彼此共生共贏”[4]。
目前的旅游業跨界融合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旅游業與其他服務業的融合,另一種是旅游業與非服務業的融合(見表1)。第一種類型屬于第三產業的內部融合,是出現兼具多個行業特征的新型服務業業態的過程。這種融合表現在相互滲透和交叉,從而使得融和后的產業兼具旅游業的特征,與原有的旅游業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補的關系。其中最典型的是由信息服務商、旅行社、航空公司、銀行業等融合而成的在線旅行社,它兼有各方的業務特征,又為客戶帶來了新的價值,對傳統業務進行了補充和升級。第二種類型屬于服務業的產業外融合,旅游與工業和農業的邊界模糊化,出現兼具農業和旅游業或工業和旅游業的新型產業業態,工業旅游和觀光農業旅游是典型的代表。旅游業與農業、制造業的融合使原本各自獨立的旅游服務產品和農產品,通過共同的標準束或集合后滲透結為一體[5]。觀光型農業由于旅游的滲透改變了原有農業生產模式,要具備知識性、觀賞性和參與性,其生產目的、產品價值、顧客定位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因此,盡管與農業有關,卻不能用農業生產觀念來發展觀光農業,觀光農業中的服務增值功能漸漸占據了主要地位。同樣,工業旅游的產生使制造業企業進行著各方面的改造,比如增加參觀和學習的場所,改進企業的一些工藝流程等等。融合后的新產業與原有產業之間或是替代、或是互補、或是結合。
產業融合是產業演化的高級表現形式,孕育著新產業的誕生,因此旅游產業融合的本質特質是創新。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經過創造性的破壞過程創造新的結構的產業突變。從產品角度來看,旅游產業融合是一種創新,反映在旅游動機和旅游線路以及附加服務上的創新。旅游不再僅僅是求知、休閑、健康、審美、娛樂,而是更多地具有咨詢、人力培訓、美容(不同于健康)、輔助銷售(房地產旅游)、傳播理念等作用;旅游的線路也不再局限于風景區和人造景觀的組合形式,而是多產業模塊的集成。從市場開發角度來看,會展參與者、企業內需要培訓的員工、力圖改變容貌的愛美之人、晚年享樂的老年人、尋找廉價優質醫療服務的患者……都在進入旅游企業的視野,成為最具增長潛力的新市場。參與融合的企業,無論是旅游企業、其他服務業企業還是農業和制造業企業都在業務和流程方面相互磨合,實現一種新的組織格局,這又是另一層面的創新。因此,產業融合是一個多角度、多方位的對舊有的突破和創新,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路徑。
三、旅游產業融合的動因
1. 旅游的體驗性
旅游體驗是旅游世界中的硬核[6]。因此旅游經濟是典型的體驗經濟。所謂體驗是使每個人以個性化的方式參與到某一事件中,是當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甚至于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時,在意識中產生的美好感覺。體驗的策劃者不再僅僅提供商品或服務,而要提供最終的體驗,充滿了感性的力量,給顧客留下難忘的愉悅記憶[7]。體驗經濟是終極的以客戶為中心的經濟形式,它具有終端性、差異性、知識性、延伸性、參與性和補償性。這就要求旅游業具備開放性,是一個按主題化要求為消費者提供各種價值的復合體。由于產業間分工的細化,多樣化價值的提供不能依賴于單一產業,而要靠跨產業的重組與融合,所以,旅游的體驗性特征要求旅游產業進行融合。
2. 閑暇的二重性
查理斯?布萊特比爾認為,閑暇是去掉生理必需時間和維持生計所必需的時間之后,自己可以判斷和選擇的自由支配時間[8]。馬克思把閑暇進行了二分:從事休息、娛樂等普通活動的時間,稱為第一閑暇;勞動者利用一部分閑暇時間進行學習與專業技術的培訓,不斷增長知識與提高生產技能,通過社交等有關活動豐富社會經驗與了解社會關系,通過文化活動,在精神上得到美的藝術享受,是精神、智力、交往等高級活動時間,稱之為第二閑暇[9]。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閑暇時間中的大部分不再用于消費物質資料,而是用于消費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為創造財富做著實質性的要素投入,因此,閑暇具有經濟二重性:消費性和生產性,而且生產性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在休閑視野下的“旅游”強調旅游是人類的一種休閑行為,是閑暇時間所從事的游憩活動的一部分,是第一和第二閑暇的復合載體,自然也具有二重性。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對其生產性的表達,在產業傳統邊界內不能圓滿完成,需要各分立的產業聯動形成融合載體,如體育旅游、教育旅游、醫療旅游等融合產物,都是對旅游這一內生特質的呼應。
3. 經營者對經濟性回報的追求
企業對經濟性的追求客觀上推動了產業融合的發生,主要表現在范圍經濟方面。范圍經濟最初是指“同一家企業生產兩種產品的成本小于兩家專業企業各自生產一種產品的聯合成本”[10]。后來這一概念被進一步地擴展,不僅僅指成本節約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還有可能是受益范圍增加所帶來的效益,如業務的協同效應、市場范圍擴大等。為此,錢德勒將范圍經濟定義為“聯合生產或聯合銷售所產生的經濟效益”[11]。在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旅游趨于無邊界發展,多業務組合分散了風險,多元化產生協同效應,多種資源的充分利用增強了可持續性,經營者可以獲得更多的回報。因此,企業對利益的追求,是融合發生的經濟性動因。
四、旅游產業融合引發的思考
1. 對旅游業的再認識
“綜合性產業”代表了以往對旅游業的認識,簡單而缺少理論思辨,使產業發展模式和產業組織結構始終不能在一個成熟的范式指導下進行,因此避免不了美妙而缺乏實際指導意義的境遇。借助產業融合的視角,旅游業的擴張軌跡似乎就清晰了許多:旅游業是以旅游需求為驅動力的產業,產業鏈是圍繞旅游需求構建的。由于旅游需求的動態性和多元性,使旅游業成為其他產業產出的組合,因而形成了廣泛的價值網,建立了一個開放性的系統,這個系統的邊界是隨機的、動態的,具體表現為旅游業與其他產業在功能、形態上的融合。旅游產業的外延得到了豐富,旅游產業的內涵得到結構性認知,拓展了以往的認識框架。在傳統的“六要素”基本架構上,以橫向和發散性的思維去拓展業務和創造增值空間,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外部資源,還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融入到更多相關產業價值的分配體系中,突破行業業務范圍窄和收益低的尷尬境遇。
另一方面,隨著人類社會從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旅游業發生著一系列深刻而富有深遠意義的巨大變化。知識經濟提高了旅游需求的廣度和深度,同時也提高了旅游供給的質量,知識作為主要的生產要素推動著旅游發展,與此同時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不斷深入,對其他產業的增值貢獻加大,使旅游業步入了現代服務業的行列。知識性、創新性成為旅游業進一步發展的根本。知識是融合的媒介物,是融合創新的源泉,知識性使旅游產品具有了高人力資本、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特征,這大大突破了原來對旅游業簡單的認識。旅游業正追逐著那些有跨行業思維的創新型人才,他們將給旅游業注入更多的創意,更密集的信息量,引領行業發展。
2. 產業競爭格局和組織結構發生變化
產業融合以后,市場結構會發生更復雜的變化,競爭合作關系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跨界”發展使企業進入到更廣闊多樣的競爭空間,同時樹立了來自不同產業的競爭敵手。比如,在融合后的金融服務市場上,金融企業不但面臨原有的競爭,還要面對保險業跨業經營的競爭,還可能受到來自傳統制造業企業的挑戰。現代物流業的融合把運輸、郵政、快遞、倉儲、通信并行入一個軌道,結果是重組并購不斷上演。至于旅游業,攜程旅行網這個融合產物正威脅已經運轉多年的酒店預訂系統和傳統旅行社,跨國教育機構和醫療機構也在與旅行社爭搶修學游和醫療旅游的新興市場……產業融合在帶來市場范圍空前擴大的同時,也使旅游企業面臨的競爭空前激烈。
一些新銳的旅游企業,其價值創造的基本邏輯在產業融合中呈現出新的變化,他們試圖構建整個價值創造系統。在模塊化、鏈條式、集聚式的運作模式之外,很可能使產業組織進入一種結構更為復雜,包含多個產業的價值星系模式,把市場從一個價值交換場所蛻變成價值星系中各交互往來的對話論壇,開拓出企業源源不斷的創造性與活力[12]。在體驗訴求下,讓生產商、供應商、合伙人、顧客組成的聯盟共同合作、創造價值,提供一次完美的旅行過程。
3. 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
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不僅導致了企業組織之間的競爭,而且引發了企業組織內部結構的創新。旅游企業組織結構開始由縱向一體化逐漸向橫向一體化、混合一體化、虛擬一體化轉變。企業為了達到快速響應,往往通過橫向聯合把握稍縱即逝的市場時機,抓住最核心的東西進行更大范圍的業務整合,從而有利于企業整體利益的實現和競爭優勢的形成。企業的結構更趨于柔性化和扁平化,具有以最短時間進入相關或非相關的業務市場,進行跨行業專業經營的能力。就獎勵旅游而言,旅游企業的產品設計過程實質上已經融入到了客戶方人力資源管理的范疇,要跨越市場的最基本接觸,進行深入的溝通、聯盟式的合作,才能開發出具有激勵效果的旅游方案。
另外,一般在融合地帶會產生具有組織信息交換功能的平臺性的壟斷性企業組織。例如在銀行卡業中,每個銀行卡組織與相連的發卡銀行的收單銀行構成一個平臺企業;在媒體產業中電視網絡、報紙和互聯網站等都是平臺企業。攜程旅行網正在逐漸顯現出類似的地位特征,市場份額2007年占據電子旅行社行業56.8%,將排位第二名的“e龍”遠遠甩在后面。這種企業可以牽制雙邊市場,一方是酒店,一方是游客。由于交叉網絡的外部性,所謂成功的商業模式是要吸引更多的雙邊市場顧客進入并使用它的平臺,而不是在每個單邊市場追逐利潤最大化。可見,旅游企業的組織結構和定價策略都要在產業融合中發生改變。
4. 旅游功能的模塊化
旅游業的產業融合過程帶來的另一個突破性的認識就是,旅游功能的模塊化,由于產業邊界的模糊,旅游成為一個價值模塊并嵌入到其他產業的價值鏈當中,成為產業鏈上的增值點。業態的混合型增長及旅游服務外包業務的開展,都是對這種效應的詮釋。以差旅管理為例,針對各類企業的出差旅行、會議展覽、獎勵旅游和商務考察的需要,提供專業化咨詢、系統化管理與全程化服務,即事前計劃控制、事中過程控制和事后做報表分析。將以往的旅行社業務融入到其他公司的整體運作當中,成為一個模塊,被分包出來。模塊化的發展模式意味著經濟資源的升級,組織、網絡、信譽和社會資本等高級資源成為了主導因素,超越了以往旅游業發展的推動要素(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存在),加快了旅游業與網絡社會的緊密聯系,達到了旅游業的轉型升級。
5. 對旅游教育的啟示
對旅游教育界來說,一直存在著“旅游人力資源高要求,高素質人員低進入”[13]的就業悖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設想的培養對象的就業范圍限在傳統資源型的風景區和接待業。若以產業融合的范式去理解旅游業的發展空間,我們不難看出,具有融合戰略觀、跨行業駕馭能力、多業務水平的人才才能適應未來行業發展需要,不管是尋求新市場定位的大公司還是在特殊領域生存的小企業都強烈需要這種創造性的人才[14]。因此,要以大旅游的思維,不囿于已有的學科體系,跟隨產業動態進行旅游教育體系的調整,既要培養提供行業基礎服務的技能型人才,還要培養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 Greenstein S,Khanna 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J].Boston,1997:201-226.
[2] 植草益. 產業組織論[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3] 厲無畏,王振.中國產業發展前沿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 王慧敏.旅游產業的新發展觀:5C模式[J].中國工業經濟,2007(6):50.
[5] 李美云.服務業的產業融合與發展[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25-60.
[6] 謝彥君.旅游體驗――旅游世界的硬核[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2005(6):25.
[7] 張承耀.體驗經濟的六大特征[J].t望,2005(4):35.
[8] 李仲廣.閑暇經濟論[D].東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5:24-25.
[9] 同上.
[10] 小艾爾弗萊德?錢德勒.范圍與規模[M].華夏出版社,2006.
[11] 同上.
[12] 厲無畏.創意產業價值創造機制與產業組織模式[J].學術月刊,2007(8):68.
[13] 周振華.信息化與產業融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4] 谷惠芬.中國旅游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旅游學刊,2005(12):23.
[15] 周振華.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16] 何建民.世界飯店百年發展的啟示[J].飯店現代化,2004(8):22.
[17] 施金亮,周德力.產業融合與旅游房地產發展策略[J].上海地產,2007(9):39.
[18] 芮明杰,劉明宇,任江波.論產業鏈整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52-54.
Industry Convergence:A New Perspectiv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rends
YANG Y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anghai 20043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