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金融系統行業分析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技術創新的動力和導向源于管理思想的進步與實踐需求,而管理創新又是建立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之上;在這個相互聯系和制約的系統中,統計分析是一個技術創新的典范。今天建立在概率、數理統計理論及各種信息化系統、數據庫的數據挖掘等分析技術基礎上的統計技術的應用正在許多領域改變著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對于金融行業風險管理來說,其管理對象是未來不確定性,量化分析評估風險、合理預測未來是其核心價值所在,也是難點所在;而統計分析帶來了新的技術、方法和思路,為此提供了有力支撐。系統地了解統計分析的技術應用與發展趨勢,對提高金融企業風險管理能力有著重要意義。
2 統計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
2.1 最小平方法
利用各年份的不良貸款數額與時間變量之間的線性變動趨勢,擬合一條反應不良貸款隨時間變量變動的趨勢直線方程曲線,以此作為預測模型,來反應不良貸款作為因變量隨時間自變量變動而發生相應變動的規律。只要外部宏觀經濟環境沒有出現根本性變化,銀行自身的經營條件等內部環境因素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不良貸款額一定遵循自身的規律而變動。銀行一旦發現某一期不良貸款額實際值和預測值偏離較大,就要及時找出問題根源,基于這個意義,這個預測模型為實現銀行的穩健經營的管理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起控制和導向作用的手段和方法。該方法具體過程如下:假定時間變量為x,不良貸款額變量為y,二者之間的關系為:Y=a+bt
①∑y=na+b∑t
②∑ty=a∑t+b∑t2
解由①、②式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組,就可確定a/b兩個參數,預測各年不良貸款額的直線預測模型也就建立起來了。
2.2 加權平均法
從商業銀行角度講,客戶信用等級的劃分和評級常常是用來指導授信風險的管理過程的重點依據,應通過多個維度去綜合考慮客戶的信用風險評級。此時綜合分析授信客戶的財務狀況、市場經營環境,以往信貸誠信度等等對于評估貸款的安全性類別是很有必要的。在授信實踐中,銀行的經營業績對其授信資產依存度較大,可是授信資產的單位資源報酬率卻不高的授信客戶大有人在,以此相反的客戶也不在少數。在風險可以接受的條件下,商業銀行應努力開拓前一類客戶的市場,并盡力提高單位資源報酬率,以謀求獲利最大化。因此在分析客戶對銀行的貢獻度時,既要仔細考慮客戶從總體上給銀行帶來的絕對意義上的獲利總額,也要重視授信資產的單位報酬率。建立客戶授信等級的多維度評判方法可采用如下步驟:首先,第一,在綜合評價基礎上界定客戶信用等級及其對銀行的貢獻等級,并賦予相應的權重系數。第二,依據加權平均法進行定量總體評估,以確定其授信等級。第三,依據有關評判標準及定量綜合評估結果,對客戶授信等級作出判斷。
利用加權平均法把客戶授信劃分成不同的等級,不同的等級又可分為不同的具有優先先后順序的類別,這樣就會產生多個具有不同優先先后順序的級別。授信決策必須建立在客戶授信等級級別的劃分的基礎上,客戶的貸款的前后次序可依據客戶授信等級的優劣表現確定。下一步就可以對貸款的額度大小、發放的先后順序、利率的高低等影響銀行收益和風險的各方面因素予以恰當安排。這種管理技術其意義非常明顯:如目標清楚,資源組合管理的效率較高,即可以將有限的授信資源有針對性地進行優選配置,對銀行的總體風險和各種不同性質的風險進行總量管理。從而確保銀行在總體安全的基礎上實現盈利的最大化。授信業務員也可以根據先前對客戶授信等級的界定,去分析客戶財務風險的狀況、發展趨勢,同時通過財務風險向貸款風險轉化規律來判斷其對信貸風險的現實影響程度,也可以及時有效的確立防范客戶財務風險向授信風險轉移的對策與措施。
2.3 指標法
銀行經常采用的衡量授信資產質量的指標是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指標。銀行作為經營貨幣和信用業務,為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生產的順利進行提供資金融通等方面的金融服務的特殊企業,經營風險可以說是其最本質特征,風險因素的衡量對于考評銀行的授信資產質量是必不可少的。采用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綜合考核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克服了傳統授信資產盈利目標未充分反映風險成本的缺點,將銀行的收益及風險二者聯系起來,體現了風險與業務發展二者辯證統一的關系:在業務的發展中必須關注風險,在規避風險的同時考慮到對業務的不利影響,始終追求二者的最佳動態平衡。使用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從根本上改變銀行過去的一味追求利潤而無視潛在風險的經營方式,促使銀行在審慎經營的前提下發展業務、創造利潤。在經風險調整的收益率中,目前被廣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是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RAROC=(收益一潛在損虧)/經濟資本(或非潛在虧損)
資本的收益與潛在的虧損之間的差值與經濟資本的二者比值決定了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的大小。銀行在投資決策時,決定資金的投資方向不是依據收益的絕對水平,大多依據剔除風險損失值后的資金投資盈利貼現值來做判斷。
[關鍵詞] 溢出指數;金融系統;風險溢出效應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 A
Abstract: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 mainly includes insurance, real estate, banking sector, securities and allfinanz.Starting with the related financial data of above plates, the study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the risk spillover effec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based on the overflow index, and 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results. It is found that the banking sector has one-way positive spillover effect o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in the financial systemic risk control. Therefore, financial marke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trol of banking sector, so as to have positive influence on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promote the bette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s: overflow index, financial system, risk spillover effect
前言
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和2010年的歐洲債務危機對全球經濟均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令全球的金融體系出現了較大波動,金融體系風險是金融危機爆發的最根本原因。基于此,必須要重視對金融系統風險溢出效應進行研究與分析,避免金融系統風險與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雖然至今為止我國并沒有爆發過比較嚴重的金融危機,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深,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使得金融業的混業經營比較明顯,系統風險不斷積累,若不能夠進行良好的金融系統風險監管,必然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嚴重負面影響。本文基于溢出指數對我國金融系統風險溢出效應進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為防范與控制金融系統風險提供參考。
一、溢出效應概述
溢出效應主要是指一個組織在進行某一項活動時所產生的活動所預期的效果,同時亦會對除組織之外的人或者社會產生的影響。具體而言,溢出效應主要是指某項活動能夠產生外部收益,且活動主體不能夠獲得收益,一般分為知識溢出效應、技術溢出效應和經濟溢出效應[1]。本文所涉及到的為經濟溢出效應。宏觀經濟分析中一般強調將全球經濟世界金融市場的溢出效應和經濟鏈環相聯系,希望說明各個部門以及國家之間存在著相互的經濟影響。在全球經濟下滑速度較快的情況下,各個國家的經濟效益便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反之各個國家的經濟效益則亦會獲得增長。基于此,本文展開了對我國金融系統風險溢出效應的研究。
二、國內外金融系統風險溢出效應研究
對于金融系統風險溢出效應的研究,國內外目前均形成了一定研究成果。國外學者Adrian等在其研究中主要對金融系統性風險以及不同金融機構風險進行了研究,認為某種金融機構出現風險時對于整個金融系統均會產生一定風險影響,需要作出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度量。各個國家的金融系統當中均主要包括保險、地產、券商、商業銀行等,分析金融系統風險溢出效應應該從上述幾個模塊入手。我國學者卜林(2015)和沈悅(2014)在其研究中基本上均針對金融機構系統溢出作出了探討,認為各個行業板塊之間均存在著一定風險波動溢出[2-3]。此外,米詠梅等(2014)亦對我國金融市場的風險溢出效應進行了分析,其認為在金融市場當中存在風險溢出效應,因而必須要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以及相關政策的協調,更要從金融市場全局發展的角度出發對政策進行完善,保證政策實施具有良好效果[4]。劉向麗等(2014)基于AR-GARCH-CoVaR方法的情況下展開了對房地產金融體系風險溢出效應的研究,認為房地產金融系統風險存在周期性,并且國家大經濟環境較差,房地產金融溢出風險效應便較大,反之較小[5]。
三、基于溢出指數下的我國金融系統風險溢出效應
(一)溢出指數
溢出指數這一方法主要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通過方差分解得到各類所需信息并將其提取成為一個指數,用于十分直觀的描述各個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為了解決向量自回歸模型當中由于變量的次序發生變化而引起的結果差異問題,必須要對該種方法作出進一步的調整與改進,并且要能夠應用溢出指數對各個變量之間的溢出效應進行度量,同時要能夠進行相關指數的拓展。具體的計量模型如下所示:
從該溢出指數計量模型中可以發現其主要計量的應該為N個變量之間相互的溢出效果對總預測誤差方差的貢獻。其中,i代表市場,j代表其他所有市場,在j≠i的情況下,其溢出指數為S,即得出公式:
此時,市場i對其他所有市場j,j≠i的溢出指數便可以表示為:
通過該公式最終得出相應凈溢出指數后能夠對單個市場和其他所有市場的凈溢出效應進行反映。
(二)數據說明
本文在基于溢出指數下對我國金融系統風險溢出效應進行研究時主要沿用了金融系統的一般分類,選取了房地產業、證券業、保險業和銀行業而四個大板塊作為主要的金融系統組成部分。其中,房地產業板塊主要包括了150家房地產相關上市公司,證券業模塊包括了含有證券以及期貨業的15家從業者,保險業模塊則主要包含了4家保險公司,銀行業板塊則包含了17家上市銀行。在此基礎上,本文主要選擇了金融指數用于代表金融系統,并且選取的數據區間在2010年12月1日至2015年12月1日的相關數據。具體研究的過程中,本文主要選擇了收益率數據標準差作為風險度量的具體指標,并且借鑒了國內外先進的做法通過當日的股價數據對收益標準差進行了計算。計算后可以對各個板塊指數的年化收益率標準差即波動性進行明確,發現全指金融板塊的波動性相對較小,而證券業板塊的波動性則相對比較大,銀行業板塊的波動最小但是標準差最大,保險業和房地產業模塊的波動性亦相對比較高,由此可以推斷全指金融指數的風險應該最低。具體數據如下表所示。
(三)溢出指數時間特性
基于溢出指數對我國金融系統風險溢出效應進行分析和研究時可以采用滾動窗口期的做法,對所選取的樣本區間內我國金融市場當中溢出效應和變化的時間趨勢。在此過程中需要將滾動窗口的樣本容量設定為500個,且要預測出12期的步長,而后方能夠采用標準化的滾動計算對溢出指數進行計算[6]。本次研究中總溢出指數歲時間變化的結果基本上如圖1所示:
從該圖可以發現,橫軸上所顯示的日期應該為滾動預測窗口期的最后日期,即2011年至2013年所顯示的總溢出指數區間基本上介于77.2至78.2之間,并未產生比較大的波動范圍。其中,2011年總溢出指數的數額相對較高,該時期我國房地產業的資金鏈相對比較緊張,主要受到了國家出臺的“國八條”以及二手房買賣正式營業稅,抑制房產需求的影響。2012年上半年的溢出指數出現了小幅度的波動,但是總體上呈現了下降的趨勢,該時期我國為了增加資金的流動性由央行積極推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等。2013年總溢出指數基本上在上半年圍繞著77.5波動,直至9月份以后方趨于平穩,該階段仍舊受到了我國樓市調控政策的影響。
(四)板塊間溢出效應
與總溢出指數的計算方法相同,分析各個板塊之間的溢出效應時同樣選擇500個滾動窗口樣本容量,預測12期步長,具體觀察某板塊與其他板塊之間所產生的溢出效應,具體如圖2所示:
從上圖的相關內容可以發現,全指金融板塊與銀行業板塊與其他板塊之間的風險溢出均比較大,但是房地產板塊、保險板塊、證券板塊對其他板塊所產生的影響則比較小,差距十分明顯。綜合而言,全指金融板塊與銀行業板塊對與其他所有板塊所產生的凈風險溢出基本上為正數,而房地產板塊、證券業板塊和保險業板塊對于其他板塊之間所產生的凈風險溢出基本上為負數。
結論
綜上所述,基于溢出指數下的我國金融系統性風險溢出效應研究中需要對溢出指數、溢出效應等作出詳細的了解和掌握,并且在選取研究對象時,即選取金融系統組成部分時要多樣化,本文所選取的對象主要為房地產業、保險業、證券業、銀行業和全指金融的相關金融數據。通過研究可以發現,金融系統性風險控制當中,銀行業對房地產業、證券業、保險業均會產生單向的正溢出效應。房地產業對證券業、保險業亦會產生單向的正溢出效應,保險業和證券業則對其他金融市場模塊不會產生較大影響。鑒于此,我國金融市場必須要對銀行業也加強控制,繼而對其他金融機構產生正影響,促使我國的金融系統得以良好建設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陳建青,王擎,許韶輝.金融行業間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溢出效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5,3(9):89-100
[2]卜林,李政.我國上市金融機構系統溢出研究――基于CoVaR和MES的比較分析[J].當代財經,2015,11(6):55-65
[3]沈悅,戴士偉,羅希.中國金融業系統溢出效應測度――基于GARCH-Copula-CoVaR模型的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14,6(6):30-38
[4]米詠梅,王憲勇.我國金融市場的風險溢出效應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4,7(11):63-67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系統;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129-02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近幾年供應鏈金融系統得到了飛速發展。其較好地解決了處于供應鏈之中的中小型企業發展資金問題,支持了企業的發展。但由于供應鏈金融系統中會出現多種行業、多種企業合作的局面,勢必會出現企業與企業間、行業與行業間的不平衡,協調同步運作就會因此而發生困難和失控,就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已經出現了諸多問題。為此,本文通過全面分析供應鏈金融系統協同發展的諸多影響因素,結合實際提出供應鏈系統系統發展的策略。
一、供應鏈金融系統協同發展模式的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供應鏈整體系統各階段發生的資金缺口,可將其協同發展模式分為預付賬款、存貨質押、應收賬款三種融資模式。
從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預付賬款融資模式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中小企業現金存量水平的變化。供應鏈金融機構的風險高低以及其利潤的獲取與中小企業的現金存量水平變化高度相關。因此,關注中小企業賬戶中現金存量水平的變化極為重要。首先,金融機構要對中小企業賬戶進行動態觀察,設定現金存量下限值,當出現下限值預警時,應該及時通知企業對保證金進行追加。同時,金融機構要建立與物流企業的緊密關聯,一旦出現資金風險,如現金存量不足時,即敦促物流企業停止發貨,同時通知企業及時進行處理。以此保證現金存量的波動總處于合理的區間內,共同達到最佳協同效應。二是控制保證金提交額度。所謂保證金即金融機構在進行融資過程中,為防止中小企業在一些不可控外在因素,如滯銷等影響下發生違約行為所設立的一種防范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保證金的提交數額并不與最終協同目標呈現正相關態勢,保證金并不能保證金融機構獲取更多的利潤。因此,在一定范圍內,允許保證金以科學的提交比例進行浮動,才可保證金融機構、中小企業獲得雙贏。
存貨質押融資模式是企業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并以存貨作為質押物的模式,影響因素有:一是質押率對融通倉模式的影響。融通倉運作過程中,企業質押物隨時間的推移出現價值貶值,就很有可能出現企業違約、拖延欠款甚至不予支付欠款的情況,這對于金融機構來說是最危險的問題。因此,控制質押率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金融機構應當注意,企業以存貨作為質押物申辦融資,其貨物的價格是否存在幅度較大的變化,如果存在就應為該質押物設置較低的質押率。我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可以看到,一般金融機構對于質押物貶值給予較大的關注,設定的質押率均較低,以保證在風險出現前即可進行預警,金融機構可以有足夠的時間督促企業加倉或加注保證金,使貸款額度與企業質押產品的價值保持一個相對的平衡。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質押率過低會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經營,使其正常獲利來源變得局限。因此科學控制質押率的設定,是系統協同發展的重要保證。二是中小企業現金存量水平變化對融通倉模式的影響。質押率的設定、贖貨保證金提交比例對供應鏈金融系統的整體協同運作會產生一定影響,實際上這種影響直接體現在了中小企業現金存量水平之上。我們知道,融通倉模式運作過程中,金融機構在放貸后進行管理的操作手續,如設定質押率等同樣會影響企業經營情況,導致中小企業現金存量水平發生變化,因此,企業銷售能力、渠道開拓、金融機構管理手續均可影響中小企業現金存量水平。因此,金融機構應當將融通倉運作慣例—強制性支付結算業務放置在開展融資業務的前提之中,保證金融機構對受貸企業每一筆交易資金的流動情況進行準確了解,將融資風險最大限制降低。
應收賬款融資模式即債權單位以沒有到期的應收賬款申辦貸款的融資模式。債權企業通常位于供應鏈上游,多為中小企業,而債務企業則為核心企業。因此,金融機構在運行該模式時可按照實際情況確定是否要求第三方物流企業充當第三方擔保人介入。金融機構控制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可將貸款利率和融資比例進行整合加以利用。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僅2007年部分企業的應收賬款動產就高達5.5萬億元,而相當數量的企業60%的資產均會以應收賬款和存貨形式存在。據此,金融機構應當重視指導企業將這部分資金進行良性運作,使其成為為雙方增加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二、供應鏈金融系統協同發展的策略
由于影響三種運作模式運作的因素各有不同,我們認為,在協同系統協調、有序的前提下,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最大限度減低資金風險系數,保證協同系統穩定、持續的發展才是該系統最主要的核心實質。為此,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加強行業間企業的合作。供應鏈金融系統涉及了多行業、多領域、多單位,因此,其持續、穩定的發展離不開系統內所有行業和企業的協作、配合、努力、理解。在供應鏈金融系統中,金融機構與物流企業會建立一種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二者的關聯直接影響該系統的發展。在與物流企業進行合作前,金融機構應對其資質、實力、信譽等方面進行透徹的了解,以期搭建具有良好合作關系的供應鏈金融平臺,利用雙方的能力互補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在融資運作過程中,物流企業只有和整條供應鏈中所有相關主體進行緊密、良好、和諧的合作,才能提升供應鏈企業運作水平,使供應鏈金融系統協同良性、穩定的進行發展。
第二,要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機制。供應鏈金融具有非常明顯的行業特征,需要諸多方面的支持,其中包括技術因素和非技術因素,通過多方參與,實現優勢互補。在整個供應鏈金融系統協同中,企業與企業間、行業與行業間既存在著合作關系,又存在著競爭機制。這就需要將技術因素與非技術因素進行統籌規劃和考慮,既有利于共享機制的建設,也會促進系統的各種協調功能,保證各企業的利益和權益。
第三,要提供規范有效的制度支持平臺。系統運作過程中,融資企業、物流企業、銀行等眾多企業均會參與其中,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變化無常,轉瞬即逝,因此就造成供應鏈金融業務具有了高難度、高復雜性、難控制的特征。金融機構必須制定具備統一規范性的、完善的業務流程和標準的合同,使每一個運作條款與系統內部協調步調一致,達成規范化業務運行。
綜上所述,強化系統中各企業間、行業間的合作是供應鏈金融系統協同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統一系統化管理思想的認知是協同發展的基石。
參考文獻:
[1] 李思.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的成本藍海[N].上海金融報,2013-07-16.
[2] 嚴廣樂.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博弈分析[J].企業經濟,2011,(4).
[3] 畢家新.供應鏈金融:出現動因、運作模式及風險防范[J].華北金融,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