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鄉村治理與發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先說一句愛因斯坦的話,他說“不可能用造成這些問題的思路去解決問題”。這個道理是很清楚的,我們現在出現這些問題的思路其實我們大家都很清楚,我們能不能還用這些思路去解決這些問題呢?愛因斯坦說不能,也許我們說能,創造奇跡吧。
其實我們現在面臨的既有城市化又有去城市化的問題,實際上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應該說是我們進入了一個資本過剩的階段,此前我們是資本短缺,大家都知道在發展主義導向的發展中國家,無論何種主義,何種黨派,只要你面臨經濟基礎領域中的資本短缺,政府都會親資本,這都是必然的。而只要你引入外資,就會按照外資的要求來構建該國的上層建筑,也因此必然造成對外的負債,這幾乎是無一例外的。因此不論何種主義,意識形態固然重要,但在經濟基礎這個決定性因素面前似乎就退而居其次了。只有告別了資本短缺時代才有可能出現戰略性的政策體系調整。現在我們進入了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金融資本都過剩的時代,也因此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等等相應提出,這本身就是回應階段性變化的產物。第二個階段性變化也得提,這里面沒有寫,我在內部的會議上和一些國外的會議上提了,這個會上概括性引述一下。出于政府善意,我們在2003年10月份頒布了農村土地承包法,全面穩定農民的土地承包權是好事,但任何事物都是兩面性的。剛才陳錫文主任講到日本是長子繼承制,我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今后永遠不再分地制度比長子繼承制有過之而不及。鄉土社會過去賴以生存的機制,其中的一個是分家析產機制,因為分家析產不至于產生嚴重差別,因為分家析產需要勞動力維持,但這兩個東西都在帶有政府善意的法律出臺之后都不再存在可能了。因土地不能再分而使得現在所謂的新生代農民工正在自我階級化、自我政治化,這也逐漸演變成了新的變化,也就是重大的社會結構變化。新生代農民工變成了新的工人階級,因為他不再是過去的農村小資產者。以前為什么叫“打工者”,他家里都有一份產,我們叫做“小有產者”,他們部分勞動力是小有產者派生的打工者。為了追求短期的經濟收入,以防止小農經濟不足以擴大再生產,你把這部分擋住的時候,這一部分人就變成了新一代的工人階級,對抗性矛盾將在今后一段時間主導社會結構變化,這一點我們必定會再重復昨天的故事,不如講新故事。同理,中國的資產階級是不是也有了自我階級意識,從一個自在的階級變成自覺的階級了呢?多大程度上能夠從政府經濟中自我異化獨立成一個階級,這需要過程。當這兩個對立階級都成為獨立的階級的時候,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將會出現經典意義的變化。
重大矛盾在于歷史階段性變化,我們已經應該告別親資本的政策體系了,應該變成親勞工、親貧困,這個變化正在發生,但因原有利益集團很難被調整,因此出現了變化。需要講到,這個階段恰恰是人類安全、社會安全最容易產生矛盾并且爆發的階段。最近社科院的報告有關方面的分析認為最近十年中國中產階級的人群將從1.3億上升到7億左右,相應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我們說這不能解決什么問題,因為盡管中國會有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但始終是金字塔結構的,因此中國仍然在未來可見的十到二十年內還是一個勞動力總量不斷增加的國家。我們每年相對能夠解決的新增就業大約在1千萬以下,我們新增的就業恐怕不在這個數之下。未來2010年之后中國會有9億以上的勞動年齡人口,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主義,任何體制、任何制度、任何政治能解決9億以上的勞動力就業問題。我接觸過的所有的西方人士也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我跟他們說,能不能搬用你們的體制解決我們的問題,他們說千萬別,你們還是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吧。我們看,現在中國人有8億勞動力,當我們講到第二個重大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時候,就會演變成直接威脅所謂社會安全和人類安全的問題,這時候我們再用微觀的機制來分析,就很難解釋這一些重大的宏觀社會結構變化了。
這一點可能還得再講一下,中國的農村條件本身不足以養活這么多的人。我們知道我們是一個在地理位置上和西亞北非干旱帶相似的地區,中國有季節性的降水,有所謂的灌溉農業,如果把村舍文化破壞掉,就沒有村舍這種理性;沒有村合理性,灌溉農業就無法維持,非灌溉與灌溉之間的產量差別是70%。如果我們只用所謂現代農業的方式,增加現代要素投入,其結果一定會造成農業成為高污染的行業。大家知道最近剛剛公布的全國污染普查指出,農業是第一大面源污染的來源,占全部的47%,超過了城市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這是我們以有限資源追求高產量必然帶來的結果。農業問題絕不是簡單的過去說法,我們面對的新問題是如何使農業不再成為一個過度污染的領域。怎么解決,因此中央提出農業多功能性,這個我不多講了。
農業另外一個問題是越多的農業就越貧困。從世界各國的分布圖中看,這似乎是發展主義導向下難解的一個問題。只要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就都是貧困的國家,當然以工業為基礎的國家是中等發達國家,以城市為基礎的國家是高度發達國家。我覺得討論最好復雜一點,這張圖告訴大家,上面那個打圈是農業國,屬于高度貧困的國家;這一部分(中間)是所謂工業化的國家,正在轉型的國家;(左下角)這部分是城市化、工業化的國家,不貧困的國家恰恰是工業化、城市化搞得好的國家。我們到底怎么走,我們的城鄉二元結構就產生于我們追求工業化的過程,無外乎是兩大資源的流出:第一就是勞動力,計劃經濟也是大規模使用勞動力替代資源稀缺的資本;第二就是通過以鄉為單位的成規模發展規模農業,使中國完成了工業化的原始積累進入了工業化。同時因為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過程,使得工業化內生機制導致了排斥農業發展的結構。在這個過程中間,不僅農業提供了剩余,而且農業承擔了工業化過程因大起大落帶來的問題。中國自1949年以來已經有了七次金融危機,每次都等著“三農”軟著陸,他就軟著陸。我們現在面對巨大的問題是嚴重的不安全,因為我們大量的原材料、能源要靠進口,從2002年以后中國的食品也出現貿易逆差了,也就是進口大于出口,所有的進口基本都在嚴重不安全地區,而我們又沒有任何保障中國原材料和能源進口的能力。美國靠霸占軍事基地,他的軍費占了世界軍費支出的一半,我們不知道靠什么,這不是我研究的領域了,比較麻煩。為什么內部社會安全問題也很嚴重呢?是因為大量的積累,從“三農”積累,導致農民生存所需要的要素大幅度減低,即使能夠隨工業化增加,也不過從過去零點幾公頃提高到現在兩公頃,這意味著中國老百姓說的“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但這絕不意味著改善。放棄那個夢吧,這個世界上找不到農業現代化成功的典范。
我們看,當這樣大量的資源流出的時候,農業剩下的剩余是否可以足以支撐現代上層建筑。這些事情不僅今天,百年來歷朝歷代、歷黨歷派沒誰解決好過鄉村治理問題。到我們這兒為什么上世紀90年代鄉村問題更嚴重?財政占比在1993、94大規模推進經濟改革的年代下降到最低,11.3%,連城里的干部都無法養活,更遑論支撐鄉村的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導致了80年代以來的三次圈地,90年代來以地生財,當代的曲線很小了,那是因為50%以上不報,違規違法征占,現在叫“以地套現”。三次圈地各有各的特征,第一是生產性的,第二是消費型的,第三轉變成負債性的,現在有多少萬億的土地負債誰也說不清楚
>> 試論我國鄉村旅游的休閑治理 試論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 試論我國協商民主實踐的發展 論我國鄉村旅游的和諧發展 試論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推進策略 試論我國社區協商民主的困境及對策 試論我國證券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與完善 試論我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防范與治理 試論我國農村公共危機治理的困境與對策 試論我國果樹科技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試論我國果樹科技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論我國實行協商民主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論我國股份制高職院校的組織治理與發展 論我國西部新農村治理模式的選擇與發展 論我國網絡社會的秩序與治理 論我國協商民主的發展趨勢 試論我國虛擬經濟的良性發展 試論我國住宅的未來發展 試論我國生物農藥的發展 試論我國農業物流的發展 試論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7]王德祥,羅藝.近10年中國農村建設的成就、經驗及存在問題[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15.
[8]約翰鄧恩.民主的歷程[M].林猛,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9]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協商民主:論理性與政治[M].陳家剛,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10]林尚立.協商政治:對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一種思考[J].學術月刊,2003(10):19-25.
[11]何包鋼,王春光.中國鄉村協商民主:個案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7(3):56-73.
[12]陳剩勇.村民自治何去何從――對中國農村基層民主發展現狀的觀察和思考[J].學術界,2009(1):42-50.
[13]張小勁.民主建設發展的重要嘗試:溫嶺“民主懇談會”所引發的思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3(1):21-25.
農業的自然資源越來越短缺隨著平涼市的發展,耕地嚴重短缺。截至2006年年底,平涼市耕地減少418.5公頃。其中,建設占用耕地280.67公頃,占全市耕地總減少量的67.07%;農業結構調整占用耕地28.67公頃,占耕地總減少量的6.85%;生態退耕占用耕地87.25公頃,占全市耕地總減少量的20.85%;因耕地棄耕、修建農村道路和生產道路等造成耕地減少21.91公頃,占耕地總減少量的5.23%。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城鎮化的發展、城市的擴張、各種建設是引起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另外,農村自身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耕地減少。隨著農村的發展,水資源的短缺比耕地資源的短缺更為突出。平涼市水資源總量約16.69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約760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的三分之一,只有全省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另外,由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全市涇河等主要河流1086.5公里中,六類、五類水質河長達30.1%。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使水資源短缺問題更為突出。這無疑給平涼市本就不富裕的水資源雪上加霜。水資源短缺成為平涼市農業發展越來越嚴重的制約因素。
生態的惡化導致農業生產條件也不斷惡化經過長期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平涼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生態環境問題得到初步控制緩解,但生態問題依然比較嚴重。生態恢復的數量型增長與質量型下降并存,生態要素人工化趨勢加劇,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生態功能不明顯。水資源短缺,生態平衡失調,農村面源污染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民重要的生活環境,農村環境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活條件。以農村能源為例,由于煤炭價格較高,大多數農戶無法長期負擔,新能源又未普及,所以廣大農民“就地取材”,將村前村后的植被“一掃而盡”,以便節約生活生產成本。如平涼市的靜寧莊浪兩縣,年均鏟草皮面積占“三荒地”面積的74%,約有13%的農戶要常年收拾柴火,每年約有90萬噸秸稈被焚燒。燃料緊缺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平涼市水土流失面積約9859.6平方公里,年泥沙流失量約7471萬噸[3]。由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面積增加,自然災害日益頻繁,形成“廣種薄收糧不夠,山大草稀牲畜瘦”,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
環境污染平涼市農村環境污染除了城市、鄉鎮工業發展帶來的越來越多的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以及城市、農村發展帶來的越來越多的生活廢棄物之外,農業自身對環境的污染也非常突出,最主要的是大量無機物投入耕地之后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質的大量殘留。平涼市主要是化肥和農藥的污染。近幾年經過治理,化肥施用強度已經降到了266公斤/公頃,農藥施用強度0.45公斤/公頃[4],但還是超出了在一些發達國家被認為的化肥使用的安全上限225公斤/公頃。因此,導致土壤的有害物質殘留非常嚴重,同時也造成了農產品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殘留,這就帶來食品安全問題。
平涼市農村環境治理的對策
㈠加強環保宣傳,轉變農民觀念廣大農民群眾既是農村環保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做好農村環保工作的主力軍。可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通過宣傳轉變農民觀念。可充分利用廣播、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采取制作播出專題片、刊登公益廣告、設置戶外宣傳牌、懸掛宣傳橫幅、張貼宣傳標語、散發宣傳資料、展出宣傳牌、編發手機短信等形式,廣泛宣傳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政策,大力宣傳農村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及重大意義。結合實際,引導農民把環保工作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
㈡建立健全農村環保制度要把城市和農村的環保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為使農村環境管理有法可依,就要建立涉及農村資源與環境保護、農產品生產安全和鄉鎮企業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針對農村環境管理體制不健全、缺少環保機構,要設置專門機構,充實環保人員。同時,積極培育民間環保組織,有利于環境控制與監督,節約管理和監督成本。農村環境的多樣化和復雜化則要求創新環保機制,保護農民的合法環境權益。
㈢加大對農村環保的投入政府對農村環境建設的投入有限,只能通過間接方式增加投入。首先,通過各種方式增加農民收入,使其有能力改善居住環境。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生態無公害農業,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樹立自己的品牌,對于發展農村環保事業和增加農民收入可謂一舉兩得。其次,創新環保融資機制,引導社會參與,建立與公共服務籌資相聯系的財政保障體系,可以解決部分資金。再次,依照“誰得益、誰付費,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明確污染責任和收益權利,通過市場交易獲益權和排污權,可以補償遭受外部污染的農業和農村。最后,增加針對農村地區和鄉鎮企業的研發投入,降低污染和消耗,從而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
㈣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農業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應用無污染、無公害和節地、節水、節能等農業生產技術和污染治理技術,實現區域內的循環發展和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提高資源使用率。要轉變農業經濟發展傳統理念,在農業生產中注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