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特色農業發展現狀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圖分類號 X17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7-0274-03
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世界著名長壽之鄉,位于廣西西北部,是傳統農業縣,全縣糧食作物種植每年穩定在1.67萬hm2左右,以水稻和玉米為主,常年種植水稻5 333.33 hm2、玉米7 333.33 hm2;經濟作物以甘蔗、蔬菜、火麻等為主,2013年全縣種植糖蔗7 733.33 hm2、火麻3 333.33 hm2、龍骨花3 333.33 hm2、蔬菜5 333.33 hm2、桑園866.67 hm2。林業以種植油茶、八角為主;畜牧水產業主要以養殖香豬、山羊、麻雞、銀魚為主。巴馬縣山青水秀生態美,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被譽為“上天遺落人間的一塊凈土”,農業生產以傳統方式為主,多數農林產品生產多施用農家肥和有機肥,較少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田間農藥、化肥殘留少,十分適宜發展生態特色農業。
1 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巴馬縣委政府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提出打造生態特色農業“一園六基地”(華昱有機農業示范園和油茶、糖蔗、香豬、龍骨花、火麻、五谷雜糧原料基地)的格局,并取得初步成效。
1.1 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
以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園、甘蔗、龍骨花、火麻、五谷雜糧基地等為重點的農業產業項目建設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全力打造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園。全縣建設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133.33 hm2,其中,巴馬華昱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園取得歐盟有機認證證書,2014年順利通過德米特有機認證,成為巴馬有機農業、循環農業、休閑農業的典范和最閃亮的“名片”。二是致力推動甘蔗產業發展升級。糖蔗業是巴馬農業的支柱產業,2013年全縣糖蔗種植總面積達7 733.33 hm2。榨季進廠原料蔗逾30萬t,農民種蔗收入1.5億元,人均種蔗收入1 000元以上。三是大力發展龍骨花種植。龍骨花是巴馬縣大石山區終年生長的綠色植物,因其形似龍骨而得名,屬多年生肉質草本,無葉,與蓮藕一樣結節而生,花可入藥,也可食用,是上等的佳肴。當地群眾把它加工成特色的長壽食品,遠銷粵、澳、港。目前,全縣龍骨花種植面積逾2 000 hm2,年產量1.8萬t,實現產值近3 000萬元,是石山區群眾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推進火麻生產開發。火麻是巴馬縣特有的長壽綠色農產品,2013年巴馬火麻產品被國家質監總局列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亞麻酸等,是唯一能夠溶解于水的油料,是巴馬長壽老人經常食用的農產品。目前,巴馬縣年種植火麻3 333.33 hm2以上,年產量1 000 t以上。五是積極發展特色雜糧生產。巴馬縣雜糧品種主要有飯豆、粳米、珍珠黃玉米、芭蕉芋、高粱、芋頭等,是縣內長壽食品加工企業的重要原料,其中加工產品在全國享有較高知名度。目前,全縣雜糧種植面積1 000 hm2,滿足縣內長壽食品加工企業生產原料需要。
1.2 特色林果業穩步發展
巴馬縣把特色林果業列為黨委政府農村工作重中之重來抓,結合國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制定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重點抓油茶種植及油茶低產林改造工作,建立“百里油茶開發長廊”。目前,全縣建設有連片66.67 hm2以上的優質油茶示范基地28個,縣內每條公路沿線都建設有連片66.67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每個鄉鎮都建設有連片3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適合油茶種植的每個村也建設有連片13.33 hm2以上的油茶基地。其中“百里油茶開發長廊”總面積達8 640 hm2,成為巴馬縣最大的油茶生產基地。2013年,全縣油茶種植面積達2.03萬hm2,投產面積1.61萬hm2,年產山茶籽1.36萬t左右,產值近1億元。
1.3 特色畜牧業發展較快
依托“世界長壽之鄉”和“中國香豬之鄉”2塊品牌,重點抓以巴馬香豬飼養為重點的特色畜牧業,通過扶持巴馬原種香豬農牧實業有限公司等一批漁牧業企業,加強龍頭與農民的合作,形成利益連接機制。目前,全縣在巴馬鎮、燕洞鄉、那桃鄉、百林鄉、鳳凰鄉、西山鄉、東山鄉等7個鄉鎮公路沿線村屯建立巴馬香豬生產基地,養殖戶發展到1.7萬戶,全縣2013年香豬出欄37萬頭,農民銷售收入1.7億元。
2 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面臨的困難
生態特色農業的發展為推動巴馬縣農民群眾持續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但因整體水平仍處在初級階段,故尚存在一些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入相對不足。縣財政困難,對生態特色農業發展的投入十分有限;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力度不夠,造成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的項目、資金、技術普遍缺乏,制約全縣特色種植業的發展步伐。二是農民群眾參與特色種植業發展的積極性不高。部分群眾只顧眼前利益,看不到長遠利益。如實施龍骨花項目開發,由于其生長周期長,短期之內看不到效益,群眾生產積極性不高;火麻由于單產低,效益較低,部分群眾不愿意種植生產等。三是農民科技培訓工作不夠系統科學。在培訓中,只單一地培訓一些相關的種植、管理技術,而關于如何參與市場競爭、抵御市場風險等方面的知識培訓甚少,造成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四是龍頭企業發展滯后,帶動能力不足。生產基地規模小、產量低,農產品原料不能滿足企業生產需求;政府對農業龍頭企業扶持力度不夠,其精深加工能力不強,帶動力較弱。
3 巴馬縣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的有利條件
當前,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的發展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從發展的角度看又具有獨特的發展條件,發展生態特色農業潛力巨大。一是土地資源豐富。全縣國土總面積1 971 km2,耕地面積為1.87萬hm2。豐厚的土地資源為生態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二是交通便捷。巴馬縣東臨大化瑤族自治縣,西鄰百色市凌云縣、右江區,南與平果、田東、田陽縣接壤,北與東蘭、鳳山兩縣交界,交通便利,境內有巴馬―鳳山、巴馬―東蘭、巴馬―田陽等二級公路,距全國南菜北調基地――田陽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僅70 km,縣內實現村村通公路,便利、快速的交通條件為巴馬縣農產品銷售提供了良好的流通平臺。三是氣候條件適宜。巴馬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0.5 ℃,日照時數達1 605 h,年平均降雨量為1 500~1 800 mm,無霜期為337~358 d,春秋季溫暖,夏季濕熱,冬不甚寒,晝夜均小有溫差,氣候條件十分宜人,非常適合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四是發展潛力較大。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開發較晚,開發程度較低,這決定了農業生產仍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現代化程度較低,化學要素投入較少,從而農業生產及工業生產的環境污染較輕,加之地域遼闊,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等狀況要明顯優于開發較早、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區。
4 推動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
通過分析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目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結合全縣農業生產實際及發展需要,突出科技投入、組織經營、項目招商、企業帶動、品牌發展等措施,下大力氣發展生態特色農業優勢產業,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增加農民收入。
4.1 堅持科技興農,健全服務網絡
按照農業產業化的要求,巴馬縣發展生態特色農業要在提高科技含量上狠下功夫,從良種、良法到加工、包裝、運貯、營銷等整套系列化的新技術,把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配套到產前、產中、產后的每個生產經營環節,積極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農業。一是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全面推廣優質農產品品種,使全縣主要農產品優質率達95%以上。二是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采取激勵政策,使全縣科技人員的服務深入生產第一線,搞好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的試驗示范,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科技服務網絡。三是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建設。重點培訓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技術等,全面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使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走上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
4.2 加大土地流轉,突出基地創建
按照巴馬縣委政府發展思路,結合實際,進一步擴大主導產業如甘蔗、油茶、龍骨花、火麻等生產基地建設,以基地建設擴大規模生產;通過招商引資,把茶油、香豬、龍骨花、火麻等深加工項目引進到縣工業園內落戶生產,打造成為巴馬縣的生態特色農業加工示范園區。同時,一手抓新基地創建,一手抓現有基地管護。突出東山、西山、所略、燕洞等重點鄉鎮為主的火麻、龍骨花、雜糧基地創建及管理,著力打造一批火麻、龍骨花專業村和重點村;繼續抓好管護技術措施的推廣,努力提高火麻、龍骨花、雜糧等的單產,增強生態特色農業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加強生態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生產技術,聘請國際國內相關機構到巴馬縣開展技術培訓,指導巴馬縣有機生態特色農業開發;按照“公司化生產,市場化運作,集約化經營”的要求,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申報及認證工作,為通過GAP基地認證和國家“有機產品”認證打好基礎;以年產20萬頭原種香豬生產基地項目建設為契機,大力宣傳引導農民群眾發展香豬生產,擴大種群規模,滿足企業生產需求。
4.3 加大農業招商,增強發展勁頭
以農業招商為抓手,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生態特色農業開發示范及興建農業科技示范園等,培育農業經濟新亮點,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推農業產業發展[1-2]。加大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如加強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等的招商力度,利用社會資金優勢,實行基地種植、規?;l展,使生態特色農業種植上規模、上水平。同時,加強對開工在建、列入上級計劃項目的發展,如年產20萬頭原種香豬生產基地項目、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項目等的跟進服務工作,力爭早日發揮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繼續組織力量搞好農業項目申報、爭取工作,力求早上項目,多上項目,增強全縣農業發展勁頭。
4.4 培植龍頭企業,完善運行機制
農產品加工企業擔負著連接群眾生產的責任,也擔負著支持農戶發展生產的重要責任。在引導和培植過程中,將本著“企業壯大產業發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理念,下大力氣抓好農產品基地建設,使基地建設上規模,滿足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原料生產需要,促進龍頭企業發展壯大,促使其產品上檔次、經營上規模、效益上水平;同時,積極引導和規范“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戶”等多種企業與農戶利益聯接模式。一是處理好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建立風險基金等方式,規范產加銷三方責權利,解決“同體不同心”的問題。二是處理好龍頭企業之間的關系,突出強調“誰建設基地,誰提供服務,誰收購產品,誰獲得利益”。三是處理好龍頭企業與為生態特色農業發展提供服務單位的經濟利益關系。實行“分工協調,有償服務”,由龍頭企業向提供服務的單位和個人支付服務費用,使一個產業從生產、加工到銷售形成一體化管理體系。四是處理好農民自愿組織起來的專業協會與農產品產銷的關系[3-4]。按照行業分工和“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加快建設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和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引導農民群眾進入市場,使農民群眾最大限度地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環節的利益[5-7]。
4.5 抓好品牌創建,促進質量提升
以龍骨花、火麻、雜糧、無公害蔬菜、粳米等巴馬特有農產品為著重點,以商標注冊、加工包裝為手段,突出抓好農產品品牌創建,提升巴馬縣農產品知名度,促進銷售暢通,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增加農民群眾收入。進一步抓好農業綜合執法、動物檢疫防疫、獸醫衛生和漁政管理等行政執法力度,維護農資、獸藥、飼料等市場秩序和農民群眾合法權益,確保農業生產安全,為農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生產和經營環境;以取得巴馬香豬、火麻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為契機,開展巴馬香豬、火麻及其系列產品打假專項整治行動,規范生產加工及供銷市場,維護巴馬特色農產品聲譽[8-9]。
5 結語
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因為其鮮明的巴馬長壽特色,產品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若能夠因勢力導,找對癥結強化項目建設和產業開發,將成為推動巴馬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通過筆者不斷深入調研,提出科技投入、組織經營、項目招商、企業帶動、品牌發展等應對措施,切合巴馬縣生態特色農業發展實際,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實踐性,切實可行。
6 參考文獻
[1] 廖靜,劉振東,廖倩.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9):319-321.
[2] 余德鴻,余德貴,白銀鳳,等.“六位一體”高效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模式與實施途徑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09(12):122-126.
[3] 張冬梅.生態農業的發展趨勢及存在的障礙[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5(S2):203-206.
[4] 徐東瑞,馬禮.壩上生態農業工程生態效益監測與評價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3(2):114-117.
[5] 肖忠東,周密,孫林巖.中國生態農業模式研究與實證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5(2):65-69.
[6] 周小萍,陳百明,盧燕霞,等.中國幾種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及其實施途徑探討[J].農業工程學報,2004(3):303-307.
[7] 王繼軍,謝永生,盧宗凡,等.退耕還林還草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初探[J].水土保持學報,2004(1):134-137.
關鍵詞:懷來縣;特色農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DF413.1 文獻標識碼:A
懷來縣氣候適宜,物產豐富,自古就有“千里桑洋,唯富懷來”之譽。充分發揮懷來縣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農業資源豐富等優勢,進一步建立和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懷來縣農業的發展方向,也是懷來縣農業的必由之路。
一、懷來縣特色農業發展條件
1、氣候資源條件
懷來縣屬大陸性半干旱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晝夜溫差大,年平均降水量400mm,年平均氣溫8.9℃,年平均日照數為3018小時,年無霜凍期150天,平均日溫差高達12℃,對農作物、果品積累干物質和糖分非常有利。
2、農業資源條件
懷來縣農業資源豐富,有耕地面積50萬畝,經濟林面積47萬畝,各類果品達3科、55屬、360多個品種,年產干鮮果品13萬噸,無公害蔬菜12萬噸,是全國經濟林建設百強縣之一、河北省首批糧食基地縣、省級“雙環”菜籃子基地縣、全國最大的雜交谷子種子繁育基地、“中國葡萄之鄉”和“中國葡萄酒之鄉”。
3、區位條件
懷來縣地處冀西北,東臨北京,西接晉蒙,是溝通京津與西北地區的主要通道,區位優勢明顯,是河北省實施環京津發展戰略的“金三角”之一、環首都經濟圈14縣市之一,張家口市對外開放的窗口縣。境內交通四通八達,京包線、豐沙線、大秦線、沙蔚線及京張城際鐵路縱橫全縣,京張、京化高速、110國道、寶平、康祁等國道、省道貫穿全境,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出行極為便利。
二、懷來縣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1、特色農產品種類和產量增加
種植業方面,農作物播種面積達47萬畝,糧食產量達15萬噸,蔬菜產量13萬噸,推廣了芹菜、大蒜、豆角、大蔥、西紅柿、茄子、甘藍等優勢品種30個系列150個品種。林果業方面,發展迅速。葡萄種植幾乎覆蓋所有鄉鎮,葡萄產業已成為全縣獨具特色、鏈條完整發展巨大的龍型產業之一,其它一些特色農產品生產已初具規模,如蘋果、梨、桃、金絲小棗、核桃等。畜牧業方面,持續增長,發展態勢良好,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生產方式轉變明顯加快,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養殖發展迅速。
2、培育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按照農業特色化、基地規?;l展產業化的思路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重點扶持了一批從事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售方面的農業龍頭企業,延長了產業鏈條,促進了特色農產品的轉化增值。懷來雙大食品、河北鴻潤食品、中國長城葡萄酒、容辰葡萄酒園、河北沙城家和酒業、懷來華宇食品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場開拓能力強、輻射農戶面廣的現代化農業龍頭企業,發揮了產業化龍頭項目、農產品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拓寬了農民就業渠道,帶動了農民增收。
3、建立了一批標準化特色農產品種養基地
建立起的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產品涉及糧食、蔬菜、果品、畜禽等,分布于全縣的11鎮、6鄉(其中1個回族鄉)、279個行政村,重點發展了龍眼葡萄、八棱海棠、金絲小棗、石片黃杏、橫嶺核桃、草廟子國光蘋果、東八里“富士”、北新堡鴨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項目,圍繞葡萄酒文化旅游,規劃發展了“一群兩帶”60個葡萄酒莊、酒堡的建設,這些項目確實起到了很大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4、培養了一批比較知名的特色農業品牌
已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特色農業品牌。原產地品牌方面,“官廳湖”和“暖泉”鮮食葡萄、八棱海棠、舊莊窩金絲小棗、石片黃杏、橫嶺核桃、草廟子國光蘋果、東八里“富士”、北新堡鴨梨、老君莊草莓、紫皮大蒜等弛名長城內外,紫皮大蒜不但在北京、張家口、內蒙享有盛名,還出口日本、加拿大和美國。企業品牌方面,長城牌干白、干紅系列葡萄酒先后80多次在國內外獲獎,被譽為東方美酒;家和牌干白葡萄酒獲1999年北京國際農業博覽會優質產品獎;容辰莊園生產的干白、干紅葡萄酒并被釣魚臺國賓館指定為國宴特供酒;龍徽牌懷來珍藏葡萄酒成為上海APEC會議專用酒?!肮扰d源”牌“桃園貢米”以其品質優良、質量上乘、價格合理贏得了消費者的特別青睞,實現了懷來農產品進入全國大型連鎖超市零的突破,提高了“張雜谷”在京城的知名度。
三、懷來縣特色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民認識不到位
大多數農民市場意識淡薄、超前意識不強,對特色農業發展缺少明確的認識,在接受新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時心存疑慮,大都持觀望、等待的態度。在宣傳、指導、規劃等方面,缺少政策支持,造成農民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有些特色農業生產規模小,難以發展壯大,缺少市場競爭力。
2、組織化程度不高
從生產領域看,缺乏商標、專利、訂單等方面法律保護。從生產上看,市場競爭充分性和有效性只表現在農民之間的競爭,許多農產品,特別是加工產品,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原料生產者關系不密切,原料生產者利益未得到有效保護,原料質量沒有保證。在銷售上,未形成合力、集團銷售,無序競爭,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益。再者農村經濟中介服務組織發育滯后,尤其是專業合作組織雖有一定發展,但在開拓市場,推廣新技術、引進資金、維護農戶利益等方面的作用發揮的不夠,有些主導產業專業協會尚未建立,已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運行機制和內部管理上也尚需完善。
3、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高
由于農產品生產的特殊性,從農田到餐桌,生產環節多、周期長,影響安全因素涉及到產地、生產過程和采收儲運等諸多環節,這些環節大都存在控制技術復雜、評價污染手段有限、檢測強度不夠、監管主體不明確等問題,特別是在當前的農業生產形勢下,農產品生產經營方式分散,農業生產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一家一戶單獨面向市場,缺少統一的管理和檢測,增加了監管難度。同時質量標準檢測監測體系建設嚴重滯后,對農業生產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帶來嚴重損害。
四、懷來縣特色農業發展對策建議
1、轉變觀念,提高對特色農業發展的認識
發展特色農業,首要的是轉變觀念,重視特色農業,將農業的發展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融為一體,賦予農業以新的內涵,將農業轉變為高新技術產業,按現代產業發展的理念發展農業。制訂科學合理的特色農業發展規劃時,必須對特色農產品的開發給予重點的政策傾斜,并保證各項規劃和政策的落實,讓農民通過發展特色農業切實得到實惠,并加大對農戶的宣傳力度,增強農戶的市場經濟意識,提高農戶對特色農產品開發的重視程度及其務農的積極性。
2、培育壯大有競爭優勢和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
要實行扶強扶優,按照誰有本領誰牽頭的原則,鼓勵興辦各種形式的龍頭企業,要加快培育一批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要選擇一批有優勢、有特色、有基礎、有前景的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扶持,要實施重點管理和指導,并從財政、稅收、物資、技術、外貿出口、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并積極倡導“公司+基地+農戶”、“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帶動特色農業向產供銷一條龍方向發展,使農民與企業、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結合起來,形成特色農產品的基地化、規?;a,實現規模效益。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戶與龍頭企業的利益聯動機制實現利益共享,風險承擔。
3、建設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
按照產業化的思路,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加強基礎設施、良種供應、技術服務體系、質量檢測體系和機械化作業體系等建設,實現良種、成套技術規程、產品質量的標準化,幅射帶動周邊地區。對特色農產品生產要進行全程標準化管理,加強對生產過程、生產投入品和產品質量的檢測,全面提高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創立一批特色品牌產品。全面增強農業標準化意識,加強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技術的培訓,普及生產技術和操作規程,以點帶面,逐步擴大,帶動標準化進入千家萬戶。把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成為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龍頭企業的原料供應基地和名牌產品的生產基地,創立立地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
基金項目:河北農業大學社科基金項目“太行山農業綜合開發試驗示范區特色農業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SK20121302)
參考文獻:
[1]劉生瑞.環縣發展特色農業的優勢與措施[J].甘肅農業, 2004,(08)
[2]姜 謂.建平縣特色農業發展對策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 2010,16-17
[3]何國祥,李挺盛,吳福音,等.廣西發展特色農業的現狀和對策[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
>> 昆明市寶珠梨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昆明市東川區核桃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馬龍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昆明市官渡區綠化苗木培育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慶陽市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墊江縣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淺議昆明市社區體育發展現狀 景谷縣碧安鄉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昆明市網球俱樂部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昆明市高校武術社團的發展現狀及對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研究 昆明市嵩明縣嵩陽街道森林防火現狀及對策研究 昆明市高爾夫俱樂部經營現狀及對策研究 區域特色農業保險業務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云和縣高效生態特色精品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隴南市特色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 吳忠市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寧國市生態及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黃驊市冬棗產業特色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昆明市青少年足球運動發展現狀分析 昆明市校園足球發展現狀的調查與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5] 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發展研究院.昆明市“十三五”時期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對策研究[EB/OL].[2016-12-15].http:///html/2015/0707/20587940.shtm.
[6] 昆明市“十三五”高原特色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A/OL].[2016-12-15].http:///c/2017-02-13/1703578.shtml.
[7] 孔垂柱.l展高原特色農業 建設綠色經濟強?。涸颇习l展農業特色產業的實踐與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13(1):5-11.
[8] 李繼云.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戰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3(16):14-15.
[9] 李宏,孫炎,李皎.云南省姚安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22):98-99.
[10] 阮建雯,可斌,張汝坤,等.云南高原特色農業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要求[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