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科學生物知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從課程設置看銜接
小學從三年級至六年級均設置了《科學》課程(江蘇教育出版社),有8個分冊;初中在七、八年級設置了《生物》課程(江蘇教育出版社),有4個分冊;高中設置《生物》必修和選修(人民教育出版社)各3冊,本文只涉及必修3個分冊。下面表1、表2分別是小學《科學》各分冊和高中必修3個分冊中與初中《生物》有聯系的部分內容比較。
仔細比較上述兩表中顯示的各教材分冊中所涉及的內容可知,在有關生物學最基本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小學《科學》和初中《生物》之間有關聯的內容很多,并且在初中《生物》中這些內容的闡述比較仔細、深入,涉及面更廣,技能要求更全面;而高中《生物》在遺傳變異、生態系統、生命活動的調節、科學探究的過程、生物技術等方面與初中《生物》聯系緊密,在初中《生物》的基礎上,更加加深拓展了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再加上選修的內容,為學生以后接受專業生物學教育做了很好的鋪墊。其中,初中《生物》教材的設置起到了很好、很明顯的銜接作用。
二、從教材內容看銜接
鑒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小學《科學》中的有關生物學的內容,較少涉及生物體的組成結構、生理功能,較多描述外部形態、生活習性,例如“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吃的學問”“養蠶”“我們長大了”等,因此明顯側重于宏觀知識方面。
高中《生物》加大了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學習,例如:細胞膜的有關知識、酶的作用和本質、核酸、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及基因的有關內容等。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也從小學、初中的定性分析的要求向定量分析轉化。隨著高中學生身體、心智、能力的水平發展,研究學習的內容也向更深更高的層次發展,高中《生物》更側重于微觀知識方面。
而初中《生物》在比較詳細闡述各典型生物體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等宏觀知識外,也開始涉及生理功能的實現等一些微觀方面的學習,例如:營養物質在體內的消化吸收過程、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方式――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細胞核的作用等,知識認知開始由宏觀向微觀發展,初中《生物》教材的這些內容安排起到了“承下啟上”的銜接作用。
三、從教學策略看銜接
生物科學不僅是事實和理論眾多,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因此,在小學、初中、高中的生物課程中安排有不少科學探究的內容,也是學生必須理解、掌握的內容。對于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策略,3個階段也各有側重。
小學《科學》側重于讓學生觀察和體驗,用學生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來達到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識記。例如:觀察小動物、怎樣搭配食物、養蠶、種油菜、做酸奶等。學生通過觀察,親眼目睹了一些奇妙的生命現象的產生、發展,而對懷有極高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兒童來說,沒有比看一看、摸一摸、種一種、養一養等更好的策略來提高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了。
高中《生物》的教育策略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研究,即科學探究,并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勤于動手和動腦”[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1]。在高考試題中有一種非常重要的題型是“實驗設計”,強調排除偶然因素對實驗的影響,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較高,能體現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該題型完成的程度能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這一策略實施的程度。
在初中《生物》中也安排有不少實驗,絕大多數是科學探究的驗證性實驗。要求學生在了解科學探究一般過程的基礎上,要會“提出問題”、要知道如何針對問題“作出假設”,并能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及時記錄、分析數據,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并相互“交流”。在探究的過程中已開始對“如何讓實驗更準確”、設法排除偶然因素對實驗的影響提出了初步的要求。
從小學《科學》的觀察,到初中《生物》的驗證,再到高中《生物》的研究,初中《生物》無疑又處于“承下啟上”的銜接階段。
四、從學習方式看銜接
無論是小學《科學》,還是初、高中《生物》,其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準中,有兩點是一樣的,即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2]學習小學《科學》如此,學習初、高中《生物》也是如此。學生在像科學家一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增強了探究能力,在獲取生物學知識的同時,也形成了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為進一步學習和步入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
教師只需提供科學探究的機會,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境,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精心組織,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主體即可。在此過程中,初中《生物》中的一些實驗,理所當然在小學《科學》和高中《生物》之間起到了“承下啟上”的銜接作用。
五、從本地區教育實際看銜接
眾所周知,初中生物學在初中課程設置中必不可少卻又“無足輕重”。由于高考指揮棒的作用、社會對減輕學生負擔的要求等原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市的“中考”科目中沒有生物學,小學畢業會考當然也不考《科學》。所以,初中生物學的“地位”一直不高。
但在七八年前,為了使高中生物學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加強了對初中生物學的要求,我市實行了在初中八年級進行生物學會考,并將會考成績納入中考考生的總成績的方法。從一開始的只統計“優、合格、不合格”,到以滿分5分計入中考總成績,再以滿分10分計入中考總成績(最近幾年又不計分數了),近幾年來小學畢業會考也將《科學》列入考查范圍。
在小學畢業會考、初中中考、高中高考三級考試制度中,初中生物學要為高中生物高考作鋪墊。而初中生物學會考的內容當然更注重與高中生物學的接軌,凡高中生物學中涉及初中生物學的部分(如表2),都成為會考重點。這更實際地體現了初中生物學“承下啟上”的銜接作用。當然,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及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全心全意為學習服務。
綜上所述,初中生物學在小學和高中相關學科間起到了橋梁作用。作為初中生物學教師,為了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物學的教育教學,應該對小學《科學》、高中《生物》中的相關內容了然于胸,做好學科知識的“承下啟上”的銜接工作,為教育事業多作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減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21世紀,是生物科學飛速發展的世紀。生命科學的研究與當今世界面臨的糧食、人口、環境、資源等重大問題直接相關。不論是從科學發展,還是從實際需要看,我們都必須加強生物科學教育,中職生物科學教育的主渠道是生物課堂教學。如何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就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課題。我認為要想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率,生物教師必須做到:減負,提高教學效率。
1 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原因
1.1 教材沒吃透
教師在教學中出于多種原因,隨意拔高教學要求,或對教材作不適當的處理,使教學目標發生偏離。新教材注重先觀察、實驗,后概念、結論的過程式的敘述體系,仍舊被結論式的教學思路所替代。于是就會“穿新鞋,走老路”結果把活生生的新教材教得支離破碎,或成為舊教材的翻版,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人為地加大了學生的負擔。
1.2 對學生情況不了解
相當一部分教師不考慮中職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不以學生的認識規律處理教材,而以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結構為出發點鉆研教材,教學遠離學生實際,重點處理不得當,難點突破不得法,讓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成為兩張皮,各管各的。無形中造成學生學習負擔加重。
1.3 教學方法不當,課堂效率低
有些教師搞“教師中心論”,用 “填鴨式”教學,把學生置于消極被動的地位一味地“滿堂灌”。也有些教師搞“學生中心論”,以加強學生的主體地位為由,一味地讓學生自學,或搞一些新名堂,讓學生分組討論,而教師“滿堂轉”,不加以指導,結果導致一堂課學生嘻嘻哈哈好不熱鬧,但問題解決了嗎?教學任務完成了嗎?這兩種教學方法都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無法“消化”,只有課后“加班加點”,必然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2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1 依“綱”扣“本”,結合實際,設計高質量的教學方案――備教材
教學大綱和課本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教師只有吃透教學大綱和鉆研教材,才能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中職生物課堂教學的目的要求,要從知識教育、能力培養和實驗教學三方面綜合考慮,不能顧此失彼。
教學方案是教師對整個一課教學設計意圖的體現。教學方案設計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一定要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與思想水平,符合學校現有的實際條件。這樣設計出的教學方案才切合實際,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2.2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備教材
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生受教育的環境,以及學生的學習愛好,創設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教師應充分利用生物學的這一特點,通過有趣的演示實驗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并且把難理解的抽象知識具體化,使學生盡快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實質。
2.3 精講精練,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既要高容量,又要語言簡練。教師講課,主要是講重點、難點和疑點;講知識結構和內在聯系;講知識歸類和知識規律;講解題思路和作題技巧等。在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思考生疑,促進知識遷移。練習題要精,解題方法要活,盡量做到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以提高應變能力。
2.4 恰當設問,巧用實例和數據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堂上恰當設問是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落實啟發式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具有啟發性,鼓勵學生提問和爭論。不論是講解還是做觀察實驗,都要設計好調動學生思維的問題,突出啟發性,而不是告訴學生結論,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在講新陳代謝時,教師作下列設問:1)新陳代謝是一個什么過程?2)新陳代謝通過哪兩方面的作用來實現?它包括哪兩個方面的代謝?3)新陳代謝的本質是什么?隨著上述問題的逐步解決,學生自然主動地歸納出新陳代謝的概念。
生物學知識中實例和數據比比皆是。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用實例和數據,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生物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講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時,教師引用海島上的植物大多矮小或蔓生,島上昆蟲的翅大多退化或特別發達的實例就能形象、生動地說明島上植物、昆蟲對島上經常刮大風的自然條件的適應。
恰當設問,巧用實例和數據,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實現生物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3 結語
減輕學生負擔,不等于降低教學要求,而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以及不合理的心理負擔,減輕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負擔,但不是不要教學質量。通過減輕過重負擔,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從而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月瑩.如何提高中職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J].現代教育,2013,5:55-56.
[2]劉海燕.優化中職生物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學習(下),2011,11:82. [3]董洪軍.優化中職生物課堂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考試(教研版),2012,9:31. [4]徐華輝.對中職學校生物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3,42:142-143.
關鍵詞: 文學知識 生物課堂 教學效率
一、巧導課,喚起學習欲望
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課堂伊始,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二,既可豐富教學內容,又可最大限度地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在講《生物與環境》時,可運用優美的古詩來導入新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樣的詩詞,只要我們平時多加注意和收集,并在課堂上巧借善用,就能使生物課變得生動有趣,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適當引用成語、諺語和俗語,也能增強學生的興趣。例如,我在講《遺傳和變異》時,就借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和“一豬生九子,連母十個樣”這樣的諺語和俗語來引入。
二、巧授課,激發興趣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而課堂提問又是教學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師生感情交流的紐帶,是課堂教學中信息反饋的主要途徑。同時,也能誘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其思維,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課堂中精巧的設疑,恰似“引車入軌”。好的提問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激活酶”,強化記憶的“催化劑”。在講授某一內容伊始,可先用適當有趣的事物來設置疑問,以誘發學生急于解疑的思維活動,引起他們強烈的學習欲望。例如,在講《人和高等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中的“體液調節”內容時,對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補充講授“昆蟲外激素”,這時可引入如下典故:“楚漢相爭,垓下一戰,項羽兵敗,逃至烏江邊,正欲乘一只船渡江時,突然看見江岸沙灘上有黑壓壓的螞蟻群集成‘楚霸王死’四個大字,他仰天長嘆:‘此乃天意,非戰之過’。說完,便拔劍自刎。”之后便設問:韓信設計謀害項羽,其計謀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學生們開始互問互答,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對此,教師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應有意識地留時間給學生稍作反思。這樣,抓住學生熟悉但又不完全了解的事物,提出問題,設置懸念,不僅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而且會收到如同章回小說、電視連續劇中“懸念”的效果,從而使老師的總結更具準確性和權威性,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問題設計的成功關鍵在于了解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程度,然后據此設計出不同的提問形式。所設計的問題要嚴謹,有針對性、靈活性,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激發其興趣,啟發其思維,才能真正幫他們高效達標。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適當運用詩詞輔助生物學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學生思維得到啟迪。例如,在講授第八章第一節《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時,可引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從而形象地描述植物的生長與溫度的關系。又如,宋詞:“雙蛾來翩翩,慕此堂上燭,附炎盡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飛蛾的夜生活習性和趨光性描述得惟妙惟肖,這適用于《人和高等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中的“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的動物趨性的教學。
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若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則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正如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所說:“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風趣的語言、材料和與眾不同的思維,能將繁重沉悶化為輕松活躍,將繁雜化為簡潔,將單薄變為豐富。教師良好的幽默感,能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授《緒論》時,不僅告訴學生什么是生物學,而且讓他們知道生物學是非常有趣和非常有用的。我說:“現代人類的衣食住行沒有哪一種能離得開生物,如果沒有生物,人類的生活將會是什么樣的呢?”我向學生指出:“制作衣服的棉、麻和毛、皮,作為食物的糧、菜和肉、蛋,建造房屋用的木材和竹材,行路運貨用的馬車、木船,不都是取自生物嗎?如果沒有它們,我們的生活將……”學生被我幽默的語言感染、振奮,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如,我在講授《生物的進化》時,針對“人類的出現”,向學生打比方說:“動物園的大猩猩和我們還是一家子呢!”學生聽到這里,先是一愣,后又點頭稱是,高興不已。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機智和俏皮。事實證明,教師的幽默是贏得學生喜愛、信賴和敬佩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