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校園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構建尊重、關心和支持師生發展、成長的文化模式,促進師生成就完善人性和健康人格,實現個體的順利發展及幸福美滿,進而保證校園和諧、社會和諧,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現代大學不僅是追求真理、授業解惑的地方,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精神殿堂,是樹人立人之所。大學應是“由科學而達至修養”。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注重從人的需求出發,體現“對人的尊重和培養”,確立人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真正把大學師生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師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良好運行機制,創造以人為主體的良好校園人文環境[1]。大學文化是體現高等教育價值觀的文化,高等教育價值取向是“全人教育”,即在健全人格的基礎上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讓生命個體的潛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諧、持續的發展,讓教育為個體而存在。大學文化模式的重塑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現代大學的教育目標為依據,倡導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堅持辦學以教育為主體,育人以學生為主體,尊重教師、關愛學生,把發揮師生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動力,不斷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輿論氛圍和文化環境。
二、大力培育和弘揚以獨立自由、批判創新為精髓的大學精神,打造大師級人才
不斷培育、升華大學精神,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目標和中心任務。大學精神是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淀而成的文化精髓,是一代又一代大學人心血和汗水的文化結晶,是大學的立校之本、力量之源和精華所在。沒有大學精神,校園文化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了支撐和動力。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就是要在繼承大學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革新大學的辦學理念,形成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創造并信守的精神品格和理想價值,并將這種集中反映學校品質、個性的精神文化內涵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培育大學精神,要挖掘和發揚大學的優良傳統,凝練學校的核心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既要符合學校的組織特性和發展定位,又要體現大學的辦學目標和師生的共同愿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要充分挖掘學校的歷史淵源、特點優勢,提煉大學的辦學理念,突出大學的辦學特色,培育出全校師生廣泛認同和大力傳承的大學精神。弘揚大學精神,還要著力打造大師級人才。大師是大學精神的締造者和發展者,任何一所大學的精神,主要是由這所大學的大師來代表的。有一流的大師,才會有一流的學生,才會有一流的學術成果,也才會有一流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通過建立一系列激勵人才成長的制度和機制,健全一套科學的評價和管理體系,培育獨立與自由、批判與創新的大學精神,為大師級人才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三、積極營造和諧的育人氛圍,建設崇尚人文、學術為先、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環境
營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創造和諧、文明、優質的校園文化環境,這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優質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大學辦學特色的重要表征,是大學的生命力所在,是催生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身心發展的深厚土壤,也是大學人文傳統和優良校風的根本之源。校園文化環境具有隱性教育功能,師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等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而內化師生的修養、外化師生的言行。創建和諧校園文化環境,既要重視硬環境的打造,也要注重軟環境的培育,要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建造精神內涵豐富的物質文化環境。不僅要達到校園的自然環境美,賦予自然環境以人文底蘊,實現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更重要的是,要達到人文環境和諧、育人環境優良、心理環境健康。要通過不斷探索、積淀、完善學校的文化體系和文化內涵,創建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教學文化、學生文化、課程文化、管理文化、環境文化、特色文化在內的文化建設體系,形成“文化效應場”,創設出能夠使全體師生員工奮發向上的物質環境、管理環境和人文環境來推動組織變革,使崇尚和諧、維護和諧內化為師生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促進學校事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2]。
四、廣泛開展形式多樣、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提升文化品位與文化自信
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營造昂揚向上、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的良好氛圍,提升文化品位和文化自信,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又一個重要目標。校園文化品位是指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的層次和水平,亦是從審美角度對校園綜合育人環境的一種審視,更是一種包含深刻思想內涵在內的文化形式和價值取向。校園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建設高品位、高格調、高層次的校園文化,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建設和諧校園以及促進高校健康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活動是文化的載體,校園文化活動是大學辦學理念外化為廣大師生員工行為的最有效的途徑。新時期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教育塑造、主體突出、開拓創新三大原則,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為一體,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寓教于樂的思想教育、學術科技、文藝體育等校園文化活動,讓師生樂于和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來,在活動參與中使思想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同時,要通過長期探索和實踐,逐步打造一系列具有學校自身特色的校園品牌文化活動,努力形成健康向上、富有生機、底蘊深厚的大學校園文化,不斷提升校園文化的層次與品位。
五、不斷推進文化創新,創設海納百川、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范式
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作為一所高等院校,由于社會對學校的認同度主要取決于就業率的情況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其壓力毋庸置疑,而這種由社會認同產生的生存壓力則會通過有形無形的方式轉加到教師和學生的身上。教師缺乏幸福感,學生學習不快樂這些都是應試教育下的通病。而武術文化視域下建設大學校園文化無疑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通過興趣愛好活動的開展,使情緒得以釋放;通過彼此間思想的交流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通過探究和創新而綻放自己的光芒。
2為構建和諧校園凝聚力量
和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即追求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統一,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人自身的身心內外和諧統一。和諧觀念始終貫穿于武術文化的思維模式與實踐規范之中,而這恰好與和諧校園的理念遙相呼應。通過具體實施途徑,充分發揮大學生在和諧高校校園文化傳播中的載體作用,激發他們對武術文化的學習興趣,更有助于推動高校校園文化和諧發展,為構建和諧校園凝聚力量。
3武術文化視域下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
“90后”已成為大學生主體,他們個性鮮明張揚,思想開放,早熟老練而又叛逆;生活去大眾化,追求非主流時尚。針對這一群體心理特征,應積極探索新的文化形式,進行文化嫁接和創新嘗試,適應他們的特點,引導他們的創造和學習能力。武術文化與校園文化在很多方面有許多的契合點,因此建設武術文化視域下的大學校園文化是必要且可行的。武術文化在大學校園中可以以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和制度層面三種形態呈現。雖然形式不同,但三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3.1物質層面
物質層面武術文化的建設可以通過一系列活動進行呈現,貫穿于學校發展的全過程,并體現到各個方面,把握時代對大學的要求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使武術文化成為推動高校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首先要有武術文化意識,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學上下要增強推動武術文化傳承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注重文化凝練,樹立精品意識,推進各具特色的武術院系文化活動、武術專業文化活動、武術課程文化活動、武術社團文化活動、武術網絡文化活動等。適應大學生特點,創新武術文化形式,發揮示范作用。例如:將武術與民樂結合并制作武俠音樂劇,在舞臺劇創編和演出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自,讓他們設計符合自己理解的人物角色,詮釋自己對武術“俠文化”和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
3.2精神層面
將武術精神層面的東西內化為思維模式引導學生遵紀守法,遵從高校內部制度管理,這將有助于管理人員凡事從高校辦學理念出發服從并執行高校制度管理。毫無疑問,從精神層面構建武術文化視域下的大學校園文化將成為校園制度力提高的得力助手。主要從以下內容建設:
3.2.1武德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武德作為傳統的道德規范,既有中國古代先進倫理道德,又融入了當今先進的意識形態,充分體現著中華傳統美德的延續,具有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性,即正義、公平、尊嚴、忠誠、節操、信義等,這些也是當代大學生所欠缺的精神。因此,不僅要讓武德精神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道德教化力”,更重要的是我們應使武德思想與時俱進。大力倡導武德,用時代要求賦與武德新的含義。崇尚武德,吸取其精華,使之轉型、升華,并最終服務于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惡者而改之”,使高校學生通過武德的洗禮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自我,并同時培養他們“厚德載物”和“自強不息”的精神[8]。
3.2.2民族精神
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在大學校園中可以大力弘揚武術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如:忠誠愛國、誠信守義、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尊老愛幼、勤勞勇敢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把愛國主義當作自身習武的精神支柱,促進高校學生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武術精神其實就是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塑造,通過武術教學來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發其愛國熱情,以達到習武的最高境界。
3.2.3和諧
和諧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和諧構成了武術發展的根基。因此,以和諧為價值取向的觀念可以貫穿于文化建設的思維模式與實踐規范之中。首先,身心的和諧是基礎。武術練習講求“內外合一、形神兼備”。長拳有“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太極拳講究“以身行氣,以氣運身”;萇家拳要求“以其外而達于內”;南拳“以形為拳,以意為神”;少林拳講求“內外兼修”;打拳要求“先在心,后在身”,從而達到自身的“和諧”。其次,人體自身是武術運動對象的主體,與作為客體的宇宙自然,二者有著內在的密切聯系,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受到自然法規制約,另一方面它也遵循著與自然界一樣的運動規律。武術若要達到莊子說言“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和諧追求,必須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以實現真正的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最后,武術還充分體現出了追求“人際和諧”的價值取向,特別注意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如“學拳以德行為先、以涵養為本”,“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習武之人講究禮讓,萬事以和為貴,但這并不是說習武的人就性格軟弱無能,而是習武之人的武德所在,與人發生矛盾時,先禮后兵,不輕易動武。無招勝有招是武術和諧的最高境界。再者習武之人見面會行抱拳禮,所謂抱拳禮意味著人不能自大、你強人更強,必須不斷的向他人學習,才能不斷進步,與他人共同進步、和諧相處。
3.3制度層面
歷史上武術門派眾多,各家自成一派,并師徒相授,決不外傳。因此任何一個武術門派,就好像一個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師父具有絕對的權威,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各門派的師門規矩也相當嚴格,如:少林拳的“十誡”,內家拳中的“五不傳”。要求凡在本門習武之人,習武之前必先修其門規。當然這些門規在各門派之間形式上差別很大,但并沒有質的差別。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全國各地莘莘學子聚集地的大學也不例外,要保證其正常運轉必須依靠合理的規章制度。
4展望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校園文化活動在開展過程中,學生們能夠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以全新的視角和思維解讀和詮釋文學,涌現出了一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作品。在活動過程中,我們以參與活動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為調查對象,設計了《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園文化活動調查》的問卷,以校園文化的視角,問卷主要涉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基本情況、活動作品的內容、活動作品的形式、參與形式以及活動效果等方面的內容。調查問卷在征求業內幾位開放教育和漢語言文學專家意見并做出修改后,發放52份,有效回收問卷50份,回收率為96.1%。用專業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參與對象
筆者對參與此次活動學生的性別、年齡、分校等情況進行了統計分析,根據數據分析,可以基本反映出國家開放大學西安分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整體的結構與層次分布,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分校直屬一分校占比12%,直屬四分校占比12%,長安分校占比8%,高陵分校占比68%。調查數據顯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男生占比28%,女生占比72%。主要年齡集中在25歲以下的占比54%,25歲———35歲的占比28%,大多為青年學生。根據調查,西安分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大部分集中在高陵分校。
2、作品內容
根據調查數據,西安分部的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作品中,選取中國古代文學為內容的占比72%,中國現當代文學內容的占比28%,外國文學的選題為零。大部分學生喜好中國古代文學題材,對古典文學情有獨鐘,由此可以反映出古代文學和傳統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國現當代文學題材也有涉及,對于外國文學題材較為陌生,無人選題。
3、作品形式
根據調查問卷,各分校參與學生采用的作品形式數據統計中,直屬一分校采用的形式主要有情景劇演繹、朗誦和茶藝闡釋等形式;直屬四分校有情景劇演繹、舞蹈詮釋、書法繪畫、攝影詮釋和朗誦作品等形式;長安分校主要以朗誦作品為主;高陵分校主要有書法繪畫、朗誦作品和版畫等形式。統計顯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作品形式呈現出多元化、豐富性的特點,學生能夠發揮自身特長和愛好,探索創新,凸顯個性化設計,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彰顯漢語言文學的風采。
4、參與形式
根據活動方案設計,參與活動的形式可以為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協作,西安分部各分校參與形式的調查數據顯示,參與活動的學生采用了獨立完成和小組協作兩種參與形式。其中直屬一分校獨立完成的學生占比8%,小組協作的學生占比92%;直屬四分校獨立完成的學生占比46%,小組協作的學生占比54%;長安分校和高陵分校的學生均采用了獨立完成的形式。根據整體數據統計,參與活動的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選題內容的需求,不拘泥于形式,能夠靈活選取合適的參與形式。
(二)活動效果的調查分析
1、活動效果調查
在調查問卷中,我們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園文化活動的實施效果,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以及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其中對于活動效果的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的學生為36人,占所選人次的76%,問卷中人數的72%;認為活動能夠發揮個人特長的學生人次為45人,占所選人次的95%,問卷中人數的90%;認為活動有助于豐富個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學生人次為47人,占所選人次的100%,問卷中人數的94%。該項調查顯示,小組協作的學生普遍認為該活動能夠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獨立完成作品的部分同學缺乏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大部分學生認為活動能夠發揮個人的特長愛好,有助于豐富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
我們對學生在活動中關于知識直觀化、提升專業素養、增進文化藝術素養和提高專業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數據顯示,95%的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專業知識的直觀化、具體化;91%的學生認為該活動有助于提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業素養;94%的學生認為有助于增進個體的文化藝術素養;100%的學生認為該活動能夠提高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興趣。根據數據分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寓學于樂,豐富學生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藝術素養,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對漢語言文
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在調查問卷中,對于此次活動是否適合開放大學的教育教學特點以及是否希望該活動繼續開展等問題進行了調查,學生對此次活動的態度調查數據顯示,96%的學生認為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能夠體現開放、自主、和諧的學習理念,更加適合開放大學教育教學的特點;對于是否希望繼續開展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的態度,其中60%的學生希望能夠繼續開展活動,26%的學生希望能夠推廣開去,讓更多專業的學生參與其中,8%的學生希望能夠改進完善。根據分析,學生對漢語言文學校園文化活動給予了充分的認可和肯定,認為該活動更加適合開放大學的教育特色,并且希望繼續開展甚至推廣到其他專業。
二.反思和探索漢語言文學
“初荷亭亭立,探淘索金者多元品文學”的校園文化活動從學生自身的愛好和興趣出發,結合自身的特長,以多元化的藝術形式詮釋文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專業知識直觀化,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藝術素養,活動效果顯著,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活動作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根據調查分析,此次活動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待反思和改進。
(一)存在的問題
1、作品內容的選題不均勻
根據調查分析,活動作品的內容選題大多集中在中國古代文學,其中外國文學的選題占比為零。究其原因,學生對中國文學的內容相對熟悉,對于外國文學的內容掌握不夠。此外,從藝術表現來講,中國古代文學的藝術效果更為明顯,也導致了學生選題的側重。
2、作品形式整體多元化、個別分校單一化
活動作品的形式整體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元化態勢,但是根據調查數據,個別分校的活動作品形式僅限于一種或者兩種藝術形式,仍呈現出單一化的傾向。
3、個別分校學生參與形式簡單化
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形式整體呈現出自由、多樣化的特點,但是個別分校的學生參與形式均為獨立完成,沒有小組合作的形式。
4、作品質量良莠不齊
雖然活動中呈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活動作品,例如《海棠詩社》情景劇演繹,《李清照詩詞解讀》情境演繹,《王維山水詩解讀》攝影作品等質量較高的作品。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作品形式單一,作品設計粗略,內容表達不夠充分,質量欠佳的情況。
(二)改進和探索
針對活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此次活動的總結和反思,對于“初荷亭亭立,多元品文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校園文化活動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和探索。
1、創建作品內容選題參考
對于學生選題不均勻的情況,可以創建校園文化活動作品內容選題參考,選題內容可以涵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外國文學領域的作家、作品、文學思潮、文學現象等內容,給學生提供詳盡、豐富的選題參考和輔助,提供支持服務,讓學生的校園文化活動的選題視野更加寬闊、廣泛。更大程度地豐富學生的文學視野和藝術視野。
2、加強對基層分校的支持服務
根據統計分析,部分基層分校的學生活動作品存在作品形式單一,參與形式單一化的情況。根據調查反饋,個別分校存在師資力量薄弱,指導教師和責任教師對活動內容領會不清楚,有趨于簡單化管理的思維,導致此次活動學生的參與形式和作品形式單一化。針對以上問題,需加強對基層分校的支持服務,完善培訓機制,讓分校的主管教師和學生能夠充分領會活動的精神,打破束縛和窠臼,以創新的思維、多元的形式解讀文學,豐富個人精神文化生活,構建生動、個性化的開放大學校園文化精神。
3、完善審核、監督機制
針對作品良莠不齊的情況,活動小組需完善審核、監督機制,加強頂層設計,逐級管理、質量把控。加強對活動作品指導教師指導過程的審核和監督,保障學生活動作品的整體水平和質量。
4、轉變觀念、打造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