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生心理課程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隨著前些年高校擴招,高校畢業生也逐年增多,隨之而來的就業壓力和社會適應問題顯著增加。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生轉變的階段,也是由心理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關鍵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重要,對其人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助于引導和調整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軌跡,使其能通過大學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逐步走向心理成熟。
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學教育的課程,并設為公共必修課或選修課,這對于大學生心理的成長和成熟起到了很好地引導作用。
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難點
2.1 學生對于心理健康課程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屬于選修課,部分高校即便開設為必修課,也屬于綜合素質類課程,因此在大部分高校實行學分制的背景下,學生沒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做一個重要的科目來學習。
另外高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時設置較短,往往只有幾周課時或者只是其他必修課課時的一半,使學生從心理上認為本門課程不重要。而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惡性事件逐漸增多,學生卻沒有將這些事件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聯系起來,學校和教師也缺乏必要的引導,沒有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性。
2.2 沒有統一規范的教材
由于多數高校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選修課來開設,因此很多高校并沒有指定教材,教師上課往往自備課程教材,或者直接從網絡課件中選取需要教授的內容,自己制作課件。這就造成了每個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不一致,甚至同一學校不同班級的課程內容也不一致,使學生的學習不系統、不全面。任課老師往往根據自己的專長或自認為重要的內容給學生講解,教學內容不規范。
對于學生來說,本身對課程的重要性就認識不夠,再加上沒有規范的課程教材,使學生更加不注重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同時學習內容沒有形成體系,只是對心理健康有一個粗淺的認識,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2.3 缺乏有效的課程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數高校所開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沒有統一的課程考核方式,并且考核方式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很多學校采用考查的方式,讓學生在期末節課時上交考查論文,以此作為課程成績。有的學校即便采用考試的方式,也大多采用開卷考試,并且試卷考題不能很好地考查學生學習效果。
但不論考查還是考試,學生都沒有將學習內容有效的體現出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專業課程,也不同于心理學專業學生所學習的課程,學生要將日常所遇到的生活心理問題用專業知識加以解讀,從而解決自身或他人的一般心理問題,這才能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 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效果的對策
3.1 通過多手段提高大學生對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效果欠佳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生對于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學校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大學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發生,但是僅僅依靠一門課程是很難達到這個目的的。在學生在校期間,甚至在學生剛入學開始,學校就可以通過輔導員案例講解、心理健康宣傳、心理方面的學生活動等多手段向學生灌輸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主導,其他多種方式為輔助的形式,最終達到保持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時也自然會提高學生對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從而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
3.2 規范教學教材,提高教學系統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長期缺乏系統規范的教材,即便在許多知名大學也是如此,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經驗和總結的材料案例給學生上課,這就造成了課程效果參差不齊。任課教師教學水平高,則上課效果較好;任課教師水平稍差,則上課效果較差。
各高校應規范訂制統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材,統一備課,提高教學水平的規范性,使學生在學習時能夠依據教材鞏固理論知識,教師在教學時也有章可依。學生依據教材學習理論知識,教師在課上除了理論講授外,更多的是依靠教材理論利用案例等形式引導學生,這就讓學生在學習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3.3 提高考核方式的多樣性和有效性
考核方式是反映教學效果的直接途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考核方式不能單純用考試分數或結課分數來衡量。綜合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教學方式來看,注重平時的考查分數并綜合期末考試成績分數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在學生平時上課時階段性的運用案例分析或結合自身情況撰寫小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查,以鞏固學生平時上課所學知識;期末再以考試方式綜合考核學生對于整個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以平時考查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相結合,綜合得出學生的課業成績,以此全面的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提高了教師教學的有效性。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師資力量有待提高
目前,嶺南師范學院擔任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師全部由二級學院的輔導員擔任。年輕的輔導員們幾乎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系統的心理知識的學習以及相關的培訓,多數輔導員并不是在與自身專業相關的學院工作。以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為例,四個輔導員都是文科出身,其中兩位輔導員剛就職,對學院各個專業在學習、培訓和就業等方面的情況了解不深,在給學生授課的時候尤其針對“學習”這一講的時候,未能很好地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給予學生指導。剛剛入職的輔導員由于工作經驗不足,課堂上缺乏對學生熟悉的案例的切入及分析,不能很好地結合與同學們相近的例子來闡釋相關的理論知識。
(二)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夠,缺乏吸引力
調查發現,大學新生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最關心的內容有:克服自卑及建立自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完善自我、如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戀愛與性等方面。目前,嶺南師范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自我認識、人際關系、學習、戀愛與性心理。這些內容并不能完全滿足大學生的需求,而且由于這一門課只有8學時,因此每一講內容只有2學時,有些內容只能粗略提及,無法深入詳盡地進行分析,有些問題只能點到即止,如戀愛與性心理。
(三)授課對象不分類,無法進行差異性教學
根據調查,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性別、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對于心理健康課程有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嶺南師范學院一般都是以專業為單位的大班授課,無法根據學生的年級、性別、家庭背景等的差異進行教學。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有其獨特性,若能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展開授課,因材施教,效果會更加明顯。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的發展。
下面筆者將以嶺南師范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2015級大學新生為例,探討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當中使用的可行性。根據調查數據,該年級新生的基本情況為:2015級的大一新生一共有504人,男生315人,女生189人,男女比例為17:10;其中農村孩子353人,城鎮學生為151人,農村與城鎮的比例為7:3,總而言之,該年級學生男生居多、農村孩子居多。以近幾年授課結束后學生提交的心理課程論文來看,絕大部分學生的課程論文都是抄襲應付了事,較少學生能在課程結束后根據自己的體會認真完成相關論文,這既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問題,更能直接體現這門課是否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需求,以及學生能否在該門課程中獲得實質性的指導。因此,作為授課老師,應該以積極態度對待自己的課程,如何讓學生愛上課,如何上好課,都是值得反復斟酌的。
二、改革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模式的建議
(一)提高授課教師的專業水平
大學生心理是否健康,對其大學生涯的學習生活是否能順利開展有著極大的關系。作為一名大學新生,剛進入大學的時候會有各種困惑,如果能得到老師的專業指導,將會極大地減少在新環境中的心理障礙。因此,學校應當重視對相關教師的培養,創造更多的機會讓輔導員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并定期召開相應的備課會,促進各位授課老師的交流,了長補短,也能讓剛入職的輔導員學習更多。此外,輔導員自身也應積極主動地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并根據所從事的學科屬性主動了解各專業學生的不同情況,以便能在給不同專業的學生講授時給予學生更好的指導,平時要注意積累相關的案例,用最貼近學生的案例使課堂教育的效果更加實用。
(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應當輻射整個大學生涯
前面已經提到,根據調查,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有不同的需求。但是目前這一課程主要在大學新生入學后、中段考試前給予授課。總的來說,該課程開展及時,有利于大學新生在懵懂階段及時調適自己,適應大學生生活。但是這雖然能及時解決大一的“迷茫”,可大學生接下來還會面臨大二的“彷徨”、大三的“瘋狂”、大四的“絕望”,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沒有輻射整個大學生涯,非常不利于學校對其后續的大學生活進行追蹤和指導,大大削弱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在大學生涯里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應當輻射整個大學生涯,契合學生不同階段心理的發展需求,滿足同學們的心理訴求,減少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
(三) 根據性別開設男女特色班
踏入象牙塔大門的青年們,如放飛的小鳥,想著能在自由的大學殿堂里自由飛翔。大學,也是戀愛的黃金時期,由于傳統教育的局限性,學子們被禁錮的戀望在大學里得到釋放,但如果沒有適時的、適當的指導,學子們的戀愛之花不一定能開得健康燦爛,在戀愛中令自己的身心受到傷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大學新生入學之時就開設,這對大學生的戀愛行為能及時地加以引導。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和女性各顯示出不同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如果能分別針對男女生開展區別教育,效果會更加明顯。目前我院是按照以行政班或者專業為一個班級來進行授課的,男女比例懸殊。如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男女比例為11:1。因這門課本來存在課時短的局限性,教師根本無法針對男女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未能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如戀愛與性心理這一講,如果能針對性地開展對男生的責任教育與對女生的自愛教育,相信教育效果會立竿見影。因此,開設男生心理健康特色班和女生心理健康特色班,讓大學生在屬于自己性別的課堂上更好地認識自己,讓男生和女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性去揚長避短,讓男生更謙遜更陽光,更有責任與擔當,讓女生更自信更樂觀更自愛,讓教育達到真正的目的。
(四)開設農村生源、貧困生心理健康指導班
嶺南師范學院的生源以廣東省為主,其中又以粵西地區為主,絕大部分是農村生源,貧困生又占為數不少的比例。根據筆者的經驗,農村學生較城鎮的學生更加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美國精神分析家哈內認為:很多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是由于對環境的適應不良而引起的,如果人原有的心理定式不能隨著外界的改變而改變,比如當人的思想、情感、態度、意志等因素來不及協調時,個體就會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就會與別人發生矛盾和沖突,當這種矛盾和沖突積攢到一定程度時,個體就會產生迷茫、空虛、焦慮、壓抑、緊張等不良情緒。當踏入大學之門的農村大學生(尤其家里經濟條件比較差的)面對跟自己之前生活不同的人與事物,更容易產生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
因此,筆者建議,專門針對農村生源及貧困生開展心理健康課,在自我認識、學習、人際交往、戀愛與性心理健康等方面給予他們及時的指導,會大大降低他們在大學最初的日子里的不適應及盲從,早日平衡自我、實現自我。除了學生本人受益,學校更是因能在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問題出現之前就給予及時的引導,從而減少了這類學生今后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使得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更加有效率、有效果。
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設置理應從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教學模式也應從大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心理特點出發,使大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然而近年來,現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升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文章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理論實踐與思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對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作進一步思考。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學內容缺乏實用性
據最近一項研究調查表明,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認為最迫切想解決的問題是“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優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緒”等方面的問題,調查結果進一步明確了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首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他們現存的心理不健康問題。目前,現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材編排上側重于心理發展規律及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與高校大學生平時學習生活明顯脫節,與大學生實際心理需求產生錯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往往存在“脫鉤”,教學內容實用性不強、內容陳舊等問題逐步凸顯。
1.2課程設置單一化
課程設置單一化,即是指眾多大學只在大一新生班級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在其他年級如大二、大三、大四等則未設置、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而導致整個大學的心理健康知識在大一已經全部講授完。然而,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有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大一新生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完成的首要任務是尋找自我和調節心態;大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健全人格”和“適應社會”;大三學生教學目標更多的是職業生涯規劃、求職心理、就業壓力等,然而現今大部分高校僅在大一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立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級特點、學生的實際需要,目標設置不具體、不明確。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不能針對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級分別設立針對性、具體化的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泛”而“空”,不具體不明確。
1.3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
通過作者對長沙理工大學、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等眾多高校的現場實地調研,并結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學經驗,不難發現,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而講授法受學生的歡迎程度卻比較低,因此常常出現學生厭學、逃學、“隱性逃課”等問題,導致教學效果極不理想。從目前的課堂情況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形式主要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方式過于傳統,為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聽課注意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緊迫。
1.4課程考核單一化
通過作者對長沙理工大學等五所高校現場實地調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其中開卷考試、撰寫主題論文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采納的主要方法,雖然有平時成績如作業提交、考勤、到課率、曠課率等方面的考核,但是很多流于形式,對實施全方位、全角度、全維度地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瓶頸。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2.1課程設置多元化
高校領導和心理健康教師應高度重,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不同心理需求,對課程設置實施全面改革,可實施“對癥下藥、量身定制”課程設置,實施課程設置多元化,教學目標具體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大學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在針對大一新生開設的基礎上,還應針對不同年級的心理需求作為公共選修課“對癥下藥、量身定制”開設一些心理健康課程,采取“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模式。公共必修課應涉及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和基本心理需求,公共選修課則針對大二、大三、大四學生開設不同主題或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分年級、分主題進行,設置系列化的課程,如學習心理學、戀愛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工作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團體心理輔導等,為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針對每個年級的需求不同“對癥下藥”、“量身定制”課程,針對性、具體性解決大學生每個年級階段的心理問題,推動課程設置多元化、教學目標具體化,避免一次課堂教學目標“泛”而“空”,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注意力,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2.2教學內容實用性
針對心理健康課程的教材及教學內容、章節的選擇,高校與心理健康教師團隊應通過眾多本科、高職院校實地調研,在遵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實地學情分析,通過問卷、調研、訪談等形式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調研、問卷與實地訪談與調查,了解大學生針對心理健康教學目標以及大學生現存的問題,喜歡教師“講什么、怎么講、如何講、什么方式講”等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需求“量身定制”、“對癥下藥”教學內容與教學計劃,強調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實用性的統一。有調查研究顯示,60.5%的大學生不喜歡老師講復雜難懂、理論性高的教學內容,這進一步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傳授、選擇應避免復雜難懂,應考慮到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實際接受的程度,應遵循“量體裁衣、對癥下藥”的法則,教學內容強調實用性,能解決孩子們的實際問題。
2.3教學方法多元化
針對心理健康教師課堂上教學方法單一、方式過于傳統、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體驗活動、小組討論、行為訓練等形式來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參與度、體驗度,引導同學們進行積極的師生互動。學習心理學理論提出:成人學習80%是由于自身體驗而獲得成長的。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由傳統的“我講你聽”的教學方法改為“你做我聽”,引入互動體驗式教學,教與學形成一種積極地互動,通過互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和統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是一門填鴨式的灌輸課,而是一門體驗性、參與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體驗課程。在課堂上,教師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并重視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增強課堂授課形式的靈活性,強化授課方式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
2.4課程考核方式多樣化
為全方位公平、公正地考核、評估大學生的課程教學效果和大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在設有撰寫課程主題論文、開卷考試、問題解答的基礎上,應采取活動展現、案例討論、比賽答疑等多種考核方式,對全面、綜合性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奠定基礎。
2.5注重優秀師資隊伍的培養與選拔
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學工作的主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要建設一支以專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為骨干,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應堅持少量、精干的原則,在按比例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基礎上,高校還應鼓勵、積極推薦高水平的、有豐富實戰經驗心理學理論背景的教師參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去。另外,學校應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培養,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方法討論,參加心理健康學術講座、學術研討以及教育教學培訓等活動,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師資隊伍水平,為保證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