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音樂節奏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學生的學習行為中,能“動”本是天性。只有動起來,學生的興趣才會被體現出來。依照音樂教學的要求,遵循“有樂而教”的理念,主動去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到對音符時值的認知、表達、運用中來。在日常生活中,射箭、比賽中的節奏、動物跑步等,都可以被用來幫助學生對音符時值的理解。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相關動作、節奏形成模仿、理解。不僅使得課堂內容充實起來,更使得學生自身參與到節奏培養的習慣中來。
二、以肢體為語,于動作中體驗節奏
在音樂教學中,肢體語言即為利用肢體部位的伸展、節律性抖動來傳達出音樂理解、態度等。結合小學生成長發展規律,我們可以利用肢體語言的豐富性來提升小學音樂課堂的趣味性。學生在教師、同學的肢體表達中,感受著節奏,并形成了對節奏的慣性感知。在科達伊關于音樂教育的論述中,肢體語言被固定在學生所喜愛的游戲上。學生在游戲中運用肢體語言,感知節奏、欣賞韻律,其音樂感將被極大地調動起來。
(一)肢體語言之“聲勢”奧耳夫認為,在設計節奏活動時,要注重將最為簡單、最為便捷的動作做出來,并于節奏聲音中進行節奏訓練。這就是所謂“音樂聲勢”。這些動作可以是拍手、可以是跺腳,還可以是拍腿、踏步等。“聲勢”的利用,將使得節奏感在小學生身上得以理解、培養。學生的聽覺因之集中,學生的反應因之敏捷。
(二)肢體語言之“律動”在日常生活中,肢體律動是兒童節奏感培養的重要手段。音樂教師可以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將身體動作等融入其中,以達到“學生理解音樂,感知節奏”的課堂目的。筆者在音樂教學中,首先將一些音樂的快慢、延續、強弱及終止等作為引導性內容,對其實施“樂曲欣賞”教育,選擇節奏感明顯的樂曲作為欣賞內容,并依照音樂來對肢體的律動特征等進行編制。要求學生在欣賞時,也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如聽到《義勇軍進行曲》的激昂來感受行走規律、聽到《小夜曲》的幽美來模仿飛翔的飄然等。幼兒在這些節奏訓練間,真正做到了節奏的自我表達??衫^續讓兒童的手腳頭頸腰都參與到律動中來。如此切合學生實際的表演,將極大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借助肢體語言的靈活參與,他們在情感上得到最大宣泄,表現能力大增。當然,在肢體語言中,演繹舞蹈、演奏指揮等也在音樂教學的可用之列。音樂教師除了要具備其他科目教師的基本素質外,就是還要有一顆發現美、巧妙演繹美的能力。將肢體語言用于課堂,課堂必定更為活潑、有趣、高效。
三、以樂器為法,于打擊中強化節奏
在打擊樂器中,一些清脆的聲響、低沉的節奏等,體現出豐富的聲音美感。這些打擊樂器,將會成為小學生興趣的觸法點。筆者建議,在音樂教學時,可以將打擊樂器作為結合性的手段,貫之于節奏訓練中。小學低段學生,我們可以從認識打擊樂器開始,并對其分類、屬性及用途等,作為簡單知識加以介紹,同時,通過演繹打擊樂器,讓學生初步感知打擊樂器的魅力,培養打擊美感。小學中高段學生,我們須保證學生對打擊樂器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尋找自己的打擊樂器,如餅干盒、礦泉水瓶、金鈴兒或者碗筷等……這些奇特的聲音將為我們的音樂教學帶來足以豐富的教材。學生在選出自己的打擊樂器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走回教室,到課堂去演示自己的成果。他們輪流展示打擊樂器,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會更為濃厚,節奏感也在打擊樂中得以加強。教師還可以從這些打擊樂器中獲取靈感,并進行編排,組織學生嘗試練習并演繹“自然交響樂”。學生在開放、民主的課堂氛圍中,體會到音樂節奏感的魅力,不僅培養起音樂感知能力,更能夠引導其形成對生活的熱愛,培養其細心觀察的習慣,為其創作打開興趣之門。
四、結語
關鍵詞: 小學音樂教學 節奏意識 教學實踐
音樂語言是由音樂要素構成的某種聲響,并依靠這種特殊聲響產生的信號而激發人的想象力。比如,在音樂課《鴨子拌嘴》中,各種器樂的聲響節奏組合在一起,生動形象地創設出一群鴨子在河間嬉戲、捉魚、玩耍的情境。隨著音樂力度的強弱,使人聯想到鴨子們相互拌嘴的情緒如何從激烈到平淡……這些都是通過節奏意識所激發的想象力而獲得的聯想。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的啟發而來的?!币魳穯l了愛因斯坦對宇宙的觀察,從而發表了相對論。因此,良好的節奏意識是學生學習音樂應該具備的音樂基本技能,也是學生視唱、合唱基本能力賴以形成的基礎,在音樂教學中不容忽視,對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
音樂是活動性、實踐性的過程。無論是音樂表演還是音樂欣賞,其實都是一種審美實踐活動,對于音樂美的感知、鑒賞、理解和表現必須通過親身感受體驗才能實現。重視對音樂作品的分析,認真研究教材及經典作品,是搞好節奏意識教學的基礎。小學低年級以《數鴨子》為例,樂曲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節奏拍打,二是演唱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是對節奏的模仿和理解部分。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注意力不能長久地集中在抽象呆板的節奏符號上,只有利用有趣的、形象生動的感性認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欲望,有效地誘發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把生活中形象鮮明的聲音,變成生動有趣的節奏訓練,讓善于模仿的兒童在愉快的情緒體驗中輕松地掌握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將:X?搖X?搖|XX?搖X|念成:ga?搖ga|gaga?搖ga|同時加上拍手訓練,讓學生把節奏練習結合在生活里,在節奏意識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拍擊手、肩、臂、腰、腳等身體的各個部位產生不同節奏,請學生把節奏像照鏡子一樣重復一遍,把單項活動變成多項活動,既豐富節奏內涵,又增強趣味性。又如:××?搖?搖 ×× | ×?搖 × × | × -|| 拍手拍膝蓋踏腳打肩 拍手。
二
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充分利用和融會舞蹈、戲曲等其他藝術形式增強藝術欣賞效果,是改善音樂節奏意識課堂的有效途徑。學生的興趣廣泛,但不能持久;他們喜歡表現自己,卻又不愿意下工夫學習。他們只對感興趣的東西才愿意學,基本上處于不自覺的、被動的學習階段。音樂節奏意識教學的內容,涉及各種音型、長短,學生不可能對所有的內容都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運用相關的藝術形式增強節奏意識教學的實踐性,增強教學效果,并利用無意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和實踐能力。
一是在節奏意識教學中運用舞蹈的這種藝術形式,讓學生加深對節奏的理解。比如《新疆是個好地方》這首歌曲中感受新疆民歌×?× ×× |× × × |的舞蹈性節奏及手鼓 ××× ×× 的固定伴奏音型,引導學生把歌曲演唱形式中的固定節奏音型弄清楚、搞明白,并請某些同學隨著歌聲起舞,隨著節奏律動,在“耳聞”、“目睹”、“歌舞”中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連綿不斷的天山山脈、寬廣清澈的塔里木河、吐魯番的香甜葡萄,還有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人的縱情歡唱,讓學生在體驗新疆特色節奏的同時,大大增強對所學內容的記憶。
二是在音樂節奏教學過程中,運用戲曲這一藝術形式使學生的聽覺、感知節奏意識得到增強。戲曲分類頗多,曲調婉轉,跳度很大,節奏相對較復雜。比如教學小學十冊中“欣賞京韻”中選自現代京劇《紅燈記》的《都有一課紅亮的心》,節奏較難掌握,可引導學生通過模仿、演唱,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節奏意識的潛能,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更深地了解京劇中慢長錘的念法:嗆切 臺切 | 嗆切 臺切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將情、景、音樂、節奏交融在一起,學生在感受作品所描繪的情景時就有了更深的節奏意識體會。同時在自由探索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性,提高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充分運用情感體驗創設情境,實施節奏意識的教學。
三
音樂節奏意識教學是一門技能性很強的學科。要培養良好的節奏意識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逐步形成。
首先,在小學音樂節奏意識教學中節拍感是幫助學生理解節奏、組織節奏、表現節奏的重要手段。比如學生學習一首曲子時,都要做出節拍分析,主要是引導學生感受節拍的特點,分辨樂曲的拍號。教師應讓學生感受節拍的特點,分辨樂曲的拍號,然后要求學生拍譜子中的強拍,如:2/4 X 0 | X 0 | X 0 | X 0| 強拍指雙手敲擊,空拍雙手攤開。接著要求學生拍譜子的弱拍,如:2/4 0 X | 0 X | 0 X | 0 X| 空拍休止符雙手攤開,弱拍手指點擊手心。強拍(包含次強拍時)如:4/4 X X XX X | X X XX X| 雙手擊掌強拍,次強拍左右手分別拍腿。練習強拍后的后半拍,如:譜子4/4 03 0 02 0 | 03 0 02 0|拍成4/4 0X 0 0X 0 | 0X 0 0X 0| 后半拍雙手擊掌。經常做以上節拍練習,增強學生節拍律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能培養學生的節拍感,而且能培養學生完整聽辯樂曲的好習慣。
其次,在訓練節奏感時,我們要循序漸進。節奏結構千百萬化,但是只要掌握技巧,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地練習就不難掌握。我們可用以下幾個步驟解決。
步驟一:教師在黑板上寫出未組合的節奏。如:3/4 X X X X――然后讓學生聽老師擊拍或者口讀來辨別,根據拍號劃分節奏。也可以變換各種組合形式,加強對學生節奏變化的反映,提高對不同節奏的組合、感受和記憶能力。
步驟二:教師在黑板上寫出進行節奏組合的散板式音調時,讓學生根據拍號、聽琴劃出節奏和小節線,練習時候對于同音調可以多種節奏形式出現,通過訓練增強節奏的組合能力。
步驟三:聽辯節奏的區別,四小節為一句(方法是教師打出節奏,讓學生回答節奏的不同處)。
例如:
通過各種拍號,各種節奏型的聽辨,逐步提高學生的聽辨節奏能力。
步驟四:兩小節至四小節長度的模仿。
例如:教師讀 學生模仿。
步驟五:左右手分開打。左手打單位拍,右手打擊樂器節奏(訓練節奏意識二重思維)。
2/4左手
右手
步驟六:口唱曲譜,左手打單位拍,右手打擊樂曲節奏。三者密不可分(訓練節奏意識的三重思維)。
例如:口唱
左手
右手
在這些練習的方法里,利用眼、腦、口、手等器官感覺節奏,使學生對節奏的體會更深,既全面地培養節奏感,又集中注意力,頭腦反映靈活,對音樂作品中多層的節奏意識有多層的思維能力。
總之,音樂是一門既有技能性又有整體性的學科。音樂節奏意識教學兼顧了以上內容實踐性極強的分支,它是一種有探索性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將音樂節奏意識培養作為一種教育的手段,可以起到培養和發展人的想象力、創造力的重要作用。同時實踐又是有效結合節奏意識中“教”與“學”的橋梁,可以有效實現音樂理論與藝術時間的統一、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更符合音樂藝術極強的創造性特點。
參考文獻:
[1]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2.
[2]夸美紐斯(捷克).大教學論.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5.
[3]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5.
【關鍵詞】音樂 節奏 興趣 生活 游戲
一切音樂活動都離不開節奏,在我們的生活中節奏無處不在,它存在于每一首樂曲中。小學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應當特別對低年級的孩子進行節奏感訓練。因為只有擁有了強烈的音樂節奏感,孩子才會對音樂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培養音樂節奏感時,為了使其熟悉音樂節奏,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必須對各種教學活動進行靈活的應用,使其節奏感不斷增強。
一、從尋找自己身邊的聲音來發現節奏
對于孩子而言,興趣才是他們最好的老師,倘若孩子對音樂毫無興趣,并且對其毫無認知力,那么他們將很難掌握音樂方面的能力。低年級的學生都喜歡“猜猜看”一類的游戲,在課堂上加入這一環節,教師在教授音樂的相關知識時,應當讓學生逐漸學會去聆聽身邊的各種聲音,對不同的節奏進行感知,讓他們聆聽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聲音,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如清晨運動員的跑步聲、馬路上的汽車聲、起床時的鬧鐘聲、廚房的滴水聲、大自然中的鳥叫聲等,讓學生聆聽,學生在這個環節里,課堂氣氛非?;钴S。對各種聲音聽多了,學生便會將所聽到的節奏不費力地哼出來。只有讓學生對聲音有充分的認識,低年級學生才會對音樂這門學科產生興趣,對音樂的積極性才會不斷提高,從而在音樂課堂中暢所欲言。在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感時,應當讓其在不知不覺中感悟音樂節奏,這樣他們的節奏感才會慢慢增強。因此,聽拍節奏訓練,不僅使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也使得學生的聽辨能力、動口能力得到不斷的培養,為以后學習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
具體做法如:
1.讓學生拍節奏
2.運用節奏問好
(師) 小朋 友們 好!
(生) 你 好 你 好 老師 你 好!
當學生稍有基礎后,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加大一定的難度。一般可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1.重復作答:
(師擊)
(生答)
2.作變化作答
(師擊)
(生答)
二、在教學中利用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都比較喜歡模仿,如模仿各種小動物,模仿小花小草小樹,模仿飛機大炮,興趣十分濃厚。先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節奏,啟發學生模仿小貓叫(喵 ―)
X ―、雨聲(嘀嗒嘀嗒)X X X X 、公雞的鳴叫聲(咯咯嗒)X X X等;以及鋼琴在彈奏由 X ― 、X X X X 、X X X 等節奏組成的旋律來表現各種生活中的聲音,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形象的感性認識。然后,再讓學生親身感受音樂符號的時值:用拍手、拍肩和跺腳的方式感受這幾個不同的節奏。緊接著把這些節奏編入音樂游戲中進行鞏固,并采用打擊樂器伴奏。如在《鐘》這一課,加上不同的打擊樂器:
時針:三角鐵
分針:雙響筒
秒針:鈴鐺
這樣,學生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就接受了節奏訓練。
三、在學習新歌時進行節奏訓練
在學習新歌的過程中,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歌詞朗讀是一個重要環節。有節奏地朗讀歌詞,讀的時候還可以加入拍手或者跺腳的動作,也能提高學生的節奏感。在教唱某首歌曲時,可以先讓學生像語文課一樣有感情地朗誦歌詞,再讓學生隨著伴奏按節奏朗讀歌詞,使學生對歌曲的了解度不斷加深。這樣有助于增強他們對歌曲的感受力,鞏固他們的音準及速度,為學習新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合律動進行節奏訓練
針對低年級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通過音樂節奏的不斷訓練,不僅可以使學生好玩與好動的特點得以滿足,還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培養,從而使他們的音樂素質得到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適當教孩子們一些關于2/4拍、3/4拍、4/4拍
的基本的肢體動作,可以身體左右搖表示,可以通過拍手拍出強弱的方式表示,也可以用拍手加跺腳的方式表示。當學習新歌在聆聽時,他們就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邊聽邊把自己感覺到的節奏用身體語言表現出來,學習也非常輕松愉快。這樣既能啟迪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還讓原本枯燥的音樂課更加生動形象。
五、鼓勵學生大膽創編節奏
無論是基礎教學,還是歌詞的朗讀、打擊樂的運用,都緊緊抓住即興創作這一環節。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除了把歌曲中的重點節奏提出來讓學生練習外,還應給學生提供一些再創造的機會。在創作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在靈感的作用下,他們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大膽地對各種音符進行嘗試,從而創作出各種美妙的音樂和節奏。在評價環節,教師不僅要表揚積極參與創作的學生,還應當鼓勵那些能力較弱且膽小的學生,使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不斷得到挖掘。
六、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不斷滲透一些節奏理論
由于學生會模仿、會感受,在課堂中,以生動形象的方式適當地教低年級學生認識一些音符名稱、時值,掌握基本節奏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年級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通過模仿、游戲等來引導學生對節奏的感受和學習。
總之,感受節奏是音樂學習的啟蒙點,學生在學習節奏時,教師在課堂上要采用多種方法,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才能使學生的節奏感不斷得到提高,學生的音樂潛能才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只有老師的正確引導,從課堂各個細節入手,學生才會感受到音樂帶來的無限魅力,從而愛上音樂課。
參考文獻:
[1]容欣.奧爾夫教學法中的節奏教學[J].大眾文藝,2010(17).
[2]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