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農業發展的歷程范文

農業發展的歷程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業發展的歷程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農業發展的歷程

第1篇

[關鍵詞]日本現代農業;一改三化;農業現代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中圖分類號]F331.3;F320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20

現代化既是人類社會經歷的一次巨大社會變革,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次重要轉換,它不僅體現在工業文明的發展程度上,也體現在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就是建立現代農業的過程[1]。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和政策選擇,不僅需要明了我國的基本國情,清楚現代農業的內涵和特征,還需要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的成功經驗。應該說,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并沒有一個普適的范例,不同的歷史環境、發展條件、制度背景,甚至不同的社會文化基礎,都使得農業現代化過程表現出各自的發展特色。但對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如土地制度變革、農業生產方式轉變、農業勞動力轉移、城鄉結構的演變、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以及政府農業支持政策、產業結構的變化等進行分析、比較,對后發國家來說有借鑒意義。

日本的國土面積為37.8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我國國土面積的1/25;人口 1.27億,相當于我國人口的 1/11。日本農業發展的客觀條件與我國有許多相似之處:山地較多、人多地少、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等。日本的農業現代化,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現代化。因此,相對于美國、法國等農業發達國家,日本農業發展過程的許多成功經驗對中國更有借鑒價值。

本文擬在梳理日本現代農業主要發展歷程的基礎上,找出值得我國借鑒的經驗,以期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一、日本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歷程

嚴格來講,日本農業現代化始于二戰后,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1)戰后恢復期,從二戰結束到1950年代中期,大致經過10年的經濟調整,農業水平有較大提高;(2)經濟快速增長期,從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通過大致10年的時間,日本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目前,日本農業的機械化、信息化、良種化水平居世界前列,標準化、產業化、組織化程度非常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追溯體系完善健全,農戶收入、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與城市沒有太大差別。

日本農業現代化開始時存在著“三利三不足”。“三利”是指戰前農業基礎較好(通過明治維新,日本的農業生產率有了較大提高)、廣泛使用化肥(農民科技意識較高)、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除本州西北部和北海道,其余地方四季溫暖濕潤);“三不足”是指二戰后果沉重(青壯年勞力大量損失、經濟損失巨大、生產癱瘓),耕地面積少,小塊土地多、生產規模小。戰后初期日本的農地改革徹底完成了地主制度的解體和自耕農的創設[2],日本農村成了小生產的“大海”。日本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與歐美國家完全不同,這種基本國情決定了日本農業現代化不可能走歐美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而是要選擇先改良土地和農作物品種、再實現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路徑,即以“土地改良―化學化―良種化―機械化”為路徑的“一改三化”。

1.土地改良

土地改良重在改變土地屬性、提高土地利用價值。日本的土地改良包括農戶個體和國家兩個層面,除了農戶個體的自發行為,如對土地進行修整、改造外,日本政府還通過立法、政策和資金支持在短時間內有效地對農田進行了規劃、開墾、土壤改良、農業生產災害預防、水利工程建造、農田道路建設等。日本土地改良的目的在于提高地力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耕種面積。這是日本特有的農業現代化開端。

日本的土地改良大體經過三個階段:一是以1949年出臺的《土地改良法》為標志的對水田的改良;二是始于1960年代初的對旱田的改良,這主要是為了迎合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居民膳食結構中對蔬菜、水果、畜產品的需求;三是1960年代中期開始的對草地的改良,主要是針對城市居民對畜產品、奶制品的需求和發展畜牧業。

2.化學化

所謂“化學化”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廣泛地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類物質,這既對農業生產率的提高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農業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日本是世界上農藥使用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日本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過度的化學化曾經造成過巨大的危害和污染,包括濫用化肥破壞了土壤中的微生物,改變了土壤的物理成分和化學成分,使地力下降、農作物生命力減弱,從而導致病蟲害增多,農藥使用量增加。這樣,化肥、農藥輪番增施造成的惡性循環,不僅破壞了自然環境,而且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食品污染、飼料污染進而導致畜產品污染。

3.良種化

日本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始終把農作物品種改良尤其是水稻改良(日本水稻品種改良在世界上堪稱一流:根據氣溫有特寒區、寒冷區、溫暖區、暖區等水稻品種;根據災害有抗風性、抗濕性、抗旱性、抗災性、耐肥性、抗病性等水稻品種;根據季節有早熟、中熟、晚熟等水稻品種)放在重要地位。在旱田作物方面,1960年代以后日本蔬菜種植主要采取設施型生產方式,并在水果質量和品種多樣化方面進行研究,使日本水果業的發展同樣位于世界前列。

4.機械化

機械化是日本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始于1950年代,全面實現于1970年代。1960年代是日本農業機械化全面普及和改良時期,也是日本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最重要時期。日本的農業機械化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適用性強。日本水田多、山地多、土地分散,對此,日本采取了不同的辦法,例如,根據水田多的特點要求農業機械能夠基本適用于從育苗、耕地、整地、灌溉、插秧、除草、病蟲害防治、收割、脫粒等水稻生產的整個過程;根據山地多和土地分散的特點,要求優先發展小型農機。日本農業機械在向適用化、小型化、輕型化、系列化、高效化方向發展方面卓有成效。二是種類齊全[3]。農業機械有適用水田生產、旱田生產、果樹業生產、畜牧業生產的系列機械,甚至還有病蟲害防治機、供料機、自動真空青貯室、自動擠奶機等。總之,到1970年代日本已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牛馬等農用畜力結束了其在日本的歷史使命。

正是由于機械化和化學化的實現,日本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有了明顯提高。從日本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日本農業現代化所選擇的路徑符合當時日本的國情、國際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和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

二、日本現代農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在世界范圍內,各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發展路徑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地廣人稀的國家所采用的先機械化、后生物技術化的道路,二是法國、德國、英國等工業發達但土地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所采用的機械化與生物技術并進之路,三是日本、韓國等人多地少、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所選擇的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先推廣生物技術再機械化的勞動密集、技術密集之路。作為后起的農業現代化國家,日本基于自己的國情設計了獨具特色的農業現代化路徑,這種理性的路徑選擇有利于此后各項農業發展措施的有效實施。可以說,日本農業現代化開辟了農業現代化的“東方道路”[4],對東方各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中國不具備農業現代化之歐美模式所要求的人少地多的條件,因此,日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成功先例對中國有更大的借鑒意義。

1.依法治農,加快農業發展

日本于1961年頒布實施的《農業基本法》作為農業“母法”確立了農業發展的基本方針和政策,并對生產、價格、流通、農業結構調整、農業行政機關與團體等作出了規定,加之配套的200多部農業法律法規,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農業法律體系。日本的農業立法具有嚴密性、權威性、穩定性的特點。日本不僅通過嚴密的立法程序進行農業立法,而且立法內容嚴密,不僅包括國家的方針、政策等原則問題,也包括具體的措施、辦法、程序等操作性問題,此外還明確規定了違法后應承擔的刑事和民事責任。依法治農保障了農業各項改革的執行力度。日本關于農業發展的政策、資金、科技三大要素幾乎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不受政策更迭和人事層領導變動的影響。1999年日本頒布的《食物、農業和農村基本法》作了較大的修改,確定了未來日本農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目標:一是穩定食物供給;二是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三是實現可持續的農業和農村發展[5]。日本政府還依法建立了嚴格的農地保護制度,對土地流轉實行嚴格限制,堅決排除非耕用地、利用農地獲利,從而保護了有限的農地資源。這對于我們守住全國耕地不少于18億畝這條紅線有啟發意義。

2.完善農業支持政策,重視對農業的投入

日本政府先后完善了相關農業支持政策,如財政信貸支持政策、價格補貼政策等。價格補貼主要通過三種具體制度來操作:穩定的價格制度、最低價格保證制度、差價補貼制度。補貼政策盡管在一定時期內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也容易造成資源的損失和浪費。故此,日本政府從價格支持轉向生產能力支持,從而在不放棄政府職能的前提下為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間,這種調整保護方式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3.建立網絡龐大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

日本為了克服小農經濟本身對農業現代化的阻礙,建立了各種類型的合作組織,幾乎所有的日本農民都參加了一個或多個合作組織。日本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

一是農業協同組織(又稱“農民協會”或“農協”)。這是日本網絡最龐大、功能最齊全的合作組織。在日本,99%以上的農戶都屬于農協會員。從中央到都道府、市、町、村,都建立了經營上彼此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民間農協組織。農協的業務范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共同銷售、采購農業生產資料和部分生活資料,信貸,保險業務。日本農協的合作保險事業在農民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6]。在世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日本農協是管理小規模農戶的一個創舉,是幫助小農參與現代化進程的典型組織形式。農協設有營農指導員,在生產、經營方面給農民以指導,使農民可以集中精力去搞好農業生產。農協組織不僅大大提高了農戶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抵御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的能力,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為日本農業走向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農業生產合作組織。主要是由兩個以上農戶組成的、共同利用大型設備的合作組織。這類組織的主要形式有集體栽培組織、共同利用組織、畜牧生產組織等。

三是地區農業集團。以村為基礎,把區域內所有農戶組織起來,對生產進行統一的調整、指導和管理。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農協取得的巨大成就與政府的支持和農協對內的公益性是分不開的。一方面,日本把農協制度作為發展農業的組織措施,通過1947年的《農業協同組合法》以法條的形式為其發展創造前提條件并予以規范,同時加大政府對農業和農協在財政撥款與稅收方面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農協對外追求利潤,對內體現公益,成為日本國內最能維護農民利益的實體組織。同時,各地農協和各種研修中心非常重視農業科學技術普及與農業技術人才的培訓。如何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并使他們具有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素質,是我國農業合作組織面臨的課題,而日本農協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4.建立完善的農業科技教育、科研和推廣體系

日本政府和民間團體十分重視農業教育、科技服務和技術培訓,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科技推廣制度,民營的農業推廣體系也是推動日本農業推廣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7]。

遍布日本各地的國家級或縣級農業科研機構分工明確、各有側重。各縣的農業綜合中心下設農業實驗場、農業大學、農業技術普及改良所和綜合調整部。農業實驗場負責新技術、新品種開發,屬于研究部門;農業大學負責人才培養,屬教育部門;農業技術普及改良所負責新品種、新技術的普及與推廣,屬于推廣部門;綜合調整部統一協調上述三個部門,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同時,隨著市場對農產品質量要求的逐步提高,日本的農業科研管理部門加強了對有機農產品的認證管理,建立了嚴格且完備的有機農產品認證制度。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日本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具有主體多元化特征,包括各級農業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農業院校、企業或民間的培訓服務機構、各級農協、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農業改良普及系統等。這種多層次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培養了大量實用型農業人才和經營人才,提升了日本農業發展的科技實力。我們在發展有機農業、培養農業人才等方面可學習借鑒日本的做法。

5.重視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發揮農業的多重功能

日本農業不僅重視經濟和社會效益,而且十分重視生態效益,把農村的農作物與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個休閑場所。觀光農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旅游業與服務業的發展。1955年日本農林大臣提出了“新農村建設”構想,經過前后三輪的新農村建設,日本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其中“一村一品”運動是日本新農村建設的成功模式。日本各地以村莊為單位,以特色資源條件為基礎,開發特色產品,使每個村莊都擁有自己的拳頭產品,這既發展了地方經濟,促進了農村繁榮,又使農民真正成為農村發展的主體,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同時將農村自然生態環境、傳統文化與現念相結合,形成當前日本農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現代氣息與傳統特色共存的特征。這對于我們構建特色農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有借鑒價值。

6.多種途徑化解農村剩余勞動力,理性推進城鎮化發展

各國農業現代化均不同程度地面臨過 “錢從哪來”和“人向哪去”兩大問題。日本解決這兩大問題的做法是錢靠工業反哺、人靠城市吸納,不僅為工業增長和城市建設提供了勞動力,也實現了就業結構的現代化。日本一方面發展農村合作事業,就地轉移勞動力;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培養非農人才,在農村推行職業訓練制度,為農村謀職者提供學習機會,提升其勞動技能。這為我們正確處理工農城鄉關系,解決農村勞動力發展問題提供了經驗。

三、結語

二戰后,由于日本制訂了適宜的農業政策,選擇了適合該國的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的小農經濟基礎的農業現代化之路,現代農業發展迅速,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完全自給并由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成為高度發達的農業現代化國家。其主要標志有:實現了農業機械化、鄉村城市化、農業高效益化和產業化,農戶家庭收入不低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消費水平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化,農業科學技術的高科技化,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網絡化。

日本在二戰后經過60多年的發展,在人多地少、自然資源極為不利的條件下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其特點主要有:非農化和城市化達到較高水平;農業生產過程實現了機械化;農業勞動生產率高;農業內部結構中,農產品商品率高;有健全的農業科研推廣體系和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些對于當今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當今中國農業所面臨的時代條件、科學技術條件、發展基礎等,都不能與世界范圍內早期農業現代化時同日而語[3]。就農業層次來看,目前我國農業發展基本呈三種態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東部沿海地區、農業現代化基礎較好的處于經典農業現代化起步期的中部地區、尚未起步的西部地區;就化肥污染來看,我國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且土地退化加重,自然災害頻繁,各地區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因此,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或模式的選擇,在借鑒日本成功經驗的同時還必須因地制宜并有所創新。如要設計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現代化路徑,依法治農,建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重視農業經濟、社會、生態的統一,發揮農業的多重功能等。

[參 考 文 獻]

[1]

蔡世忠.河南農業產業化與現代農業建設探究[J].河北社會科學,2008(6):120.

[2] [日]暉峻眾三.日本農業150年[M].胡浩,譯.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1:85.

[3] 楊紹先.日本農業現代化之路徑[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90.

[4] 史美蘭.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國際比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2-124.

[5] 孔凡真.可供借鑒的日本農業現代化[J].吉林農業,2007(5):12.

第2篇

【關鍵詞】農業合作社經濟組織發展模式

一、國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歷程

自從1844年世界上第一個合作社——英國羅虛代爾公平先鋒社成立以來,合作經濟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很大發展。是一個有了近200年歷史,有著許多豐富經驗和模式可供學習和借鑒,成熟的制度形式和組織形式的事物。一些發達國家已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合作運行模式,它們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保護農民利益,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家的經濟體系中還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價值與作用受到了非常廣泛的關注。

1972年,歐盟開始啟動共同農業結構政策,以促進農業的發展。它對農業經營組織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首先,支持各成員國農業經營單位進行組織結構改革,擴大經營規模和提高其現代化水平。對于符合條件、訂有發展計劃并得到本國政府批準的農業經營單位,在給于優惠貸款的同時給于其購買或租用土地及興修水利工程等方面的資助,所需資金25%由歐洲農業指導和擔保基金支付,其余部分由本國政府承擔。其次,為促進農業經營單位整體素質的提高,歐盟要求成員國建立專門的信息服務機構和農業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為農業經營單位提供有關經濟和農業技術方面的信息和咨詢服務,幫助培訓農業經營所需的各種人才,所需費用一部分由本國政府負擔,另一部分由歐洲結構基金提供。最后為鼓勵農業經營方式的改進。歐盟和各成員國政府共同對農業經營單位為改進經營方式而進行的互助合作、聯合經營、扭虧轉產等活動提供技術知道和經濟上的資助。

在發達國家,農業合作社發展一般都受益于國家的扶持。國家設有專門的機構負責農業合作社的管理,主要從立法、稅收、財政信貸、合作教育和專業人員的培訓等方面扶持合作社。對農業合作社的經營與增長起積極影響與推動作用。

20世紀六十年代后期,法國政府特別重視并積極推動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與完善,并從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對農業合作社的發展給予最大的支持,如給予農業合作社創辦投資補貼、免收各種賦稅、提供低息貸款等。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法國農業合作社發展極為迅速。法國農業合作社的蓬勃發展及其提供的良好服務,為法國農業經營單位的規模擴張和公司化、資本化農業企業的順利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澳大利亞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規模發展壯大,約有400多家農業合作社。組織內部成員約有35萬人,占農業勞動力的80%,資產22億澳元。農業合作社主要從事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銷售以及提供各種專業服務。

在同一時期的比利時,農民聯盟所屬合作社的正式名稱是“市場供銷公司”。在比利時全國900個村莊都有基層商店,在合作社內部成員中,農民持有股權,基層供銷社的經理由社員選舉。基本任務是有效地組織和集體購買農民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集體銷售農民的農產品。

還有一些國家盡管他們的起源、基本規定、組織機構、業務內容等有所不同,但存在著共同的成功經驗,在農業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農業合作社,也叫農協它是日本目前最主要的合作經濟組織。日本的農協是半官半民的組織,而不是完全的集體或民辦組織。它即是農民為保護自身利益而自發建立的群眾機構,也是日本政府借以推行農業政策的中介機構。其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日本農戶家庭經營規模小,在生產中為了對抗風險需要組織起來;另一方面,二戰剛剛結束時,日本農業的形勢比較嚴峻,要讓農業合作社自然發展將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因此,政府對農業合作社給予了大量的財政支持并進行了直接干預。

美國的農業合作社則被界定為實行生產者(勞動者)聯合、民主趕里和平等合作的集體組織。具體規定了合作社的集體性質包括三條:第一,合作社的社員必須是生產者。第二,不論股份多寡,任何社員只能擁有一票的表決權。第三,合作社每年與非社員的交易額不得超過與社員的交易額。

德國的合作社是社員群眾共有的合作經濟組織,具備民有、民辦、民享、自主、自治、自助的特性。合作社積累的公共資產(固定資產和自有資金)的所有權歸社員集體,并由國家基本法和合作社作保證。它具有完全的法人地位,具有獨立的權利和義務。通俗一點說,它是由社員群眾自愿組織起來,通過“民辦國助”和相互資助,促進社員經濟發展的合作經濟組織。

可以看出日、美、德農業合作社的群眾組織色彩順次加強,而政府的作用則依次減弱。日本的農協是半官方組織;德國對合作社的規定中提到了“國助”;而美國的農業合作社,政府只在法律上和經濟上給予一定的優惠,其他干預則較少。

第3篇

通過對國外屋頂農業景觀發展歷史的回顧,將其分為三個時期并總結出各個時期所具有的特點,闡述了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在屋頂農業景觀上不同的發展模式,通過案例研究進行總結與思考,在以上論述基礎上提出對于我國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農業景觀 都市農業 屋頂農業 景觀 城市化

1.基本概念辨析

借鑒CAST(The Council on Agri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組織對都市農業的定義,在這里將屋頂農業景觀定義為:“基于傳統的屋頂農業概念,屋頂農業景觀是結合城市綠色基礎設施、生態技術、先進設計理念而形成的新型城市屋頂綠化。是一個與城市規劃、綠色建筑、景觀生態、循環經濟以及社區鄰里等多方面密切聯系的復合體。

2.國外研究綜述

屋頂農業景觀是現代城市背景下興起的一種新型屋頂綠化模式,同時也是都市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屋頂農業景觀在很多歷史時期都曾出現,但多數為偶然或自發行為。因此,在研究過程中需要結合都市農業及屋頂綠化的發展歷史進行研究。

從4世紀以前的古埃及陵墓壁畫開始到18世紀后的英國自然風景園,在整個西方古典園林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都是實用性和觀賞性兼而有之,在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不同態度中致使其功能和形式上的變化。18世紀中葉以后,園林逐漸體現出民主的思想內涵,與社會、經濟、生態、文化及普通大眾的生活發生更為聯系緊密。隨著城市化問題不斷加劇,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受到農業景觀影響,逐漸出現相關理論的探索: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在他的《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中對城市提出一套新的概念和模式,主張城市與鄉村融合;弗雷德里克?勞?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認為應該將田園引入城市;“斯德哥爾摩學派”(stockholm School)主張在城市中創造田園風光;米歇爾?高啥汝(Michel Corajoud)提出應該喚起人們對農業景觀的關注;施羅墨?阿龍森(shIomo Aronson)則主張傳承本土的農業文化等。如果說1898年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概念是最早都市農業的萌芽,那么1919年德國建立的“市民農園”則是其最早的雛形,在這些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直到1935年日本學者青鹿四郎首次提出了都市農業的概念,隨后,一些學者及國家機構相繼展開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屋頂農業景觀便是在都市農業的概念下提出來的,但它早在公元前6世紀就已出現,作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用拱券支撐的高臺建筑,屋頂形成庭院,種植果樹、蔬菜、花卉及其他觀賞作物,形成一個非常宜人的居住環境。它是園林、建筑和植物結合非常早的案例。隨后的古希臘阿多尼斯花園(Adonis Garden)、法國現代建筑師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新建筑五要素》提出的“屋頂花園”概念以及1959年由塞?奧斯蒙得松(T.Osmundson)設計建成,被認為是現代屋頂花園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的“奧克蘭港市凱澤(Kaiser)中心屋頂花園”,它將現代技術、建筑藝術與園林藝術完美地結合。

20世紀60年代,隨著綠色屋頂技術在歐洲各國廣泛開展,到20世紀末已經逐漸成為一項產業,隨著技術和觀念的更新,關于屋頂農業景觀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在一些發達國家之間逐漸展開。美國是屋頂農業景觀實踐的領導者,在西雅圖、紐約、芝加哥等地有著很多優秀的創新實踐。2007年啟動的“PlaNYC 2030”――“規劃紐約”項目,將減免建造綠色屋頂者的稅收,這將為屋頂農場的建立帶來更大的動力。德國在屋頂綠化技術上屬于領先的國家,1982年,德國政府開始立法,強制推行屋頂綠化。200]年開始實施的2000年東京規劃(Tokyo Plan 2000)以及2002年開始實行的屋頂農場計劃,種植果樹和蔬菜,為人們提供所需食物的同時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加拿大蒙特利爾1995年成立的santropol Roulant廚房使用社區屋頂花園的產品為超過90人提供外送食品,這是一個慈善性質的義工計劃,食品都供應給社區的老年人和窮人。由于各國、各地區、各城市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的差異性,發達國家在政府相對成熟和完善的資金及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通常以商業貿易形式發展,與經濟利益掛鉤,同時伴隨著一些非營利社區服務計劃,在保障城市食物安全和體驗自我種植樂趣的同時,也推動社會公平公正、健康、可持續發展。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更多的是在特殊時期下政府的一種緩解手段或一些市民自發的種植行為,它是一種提供食物保障、解決溫飽和城市減貧的重要力量,這些地區的實踐活動多采用簡易種植方式。古巴在上世紀90年代的“特殊時期”為應付食物危機進行非傳統的食物供應計劃,旨在提高地方食物自給自足的能力,減少交通運輸、冷藏、儲存和其他資源消耗活動。可以說,無論從市民的個人參與還是政府的戰略支持,古巴都可以作為都市農業解決解決食物危機的最成功案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首都雅加達政府于1998年3月9號頒布了題為“將大雅加達特區私有的閑置土地用于都市農業發展”的“第184號政府法令”作為應對經濟危機的短期策略。由此可見,不同國家地區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屋頂農業景觀項目帶有各地特色和明確的發展導向性。

3.案例解析及小結

3.1日本澀谷表參道屋頂菜園(Japan Shibuya Omotesando roof farm)

位于日本東京銀座商圈的屋頂農場――日本澀谷表參道屋頂菜園,成立了銀座農園株式會社進行統一管理,進行本地生產和本地消費。它是住宅公共屋頂農場的典型代表,是一個以社區為基礎,大家共同經營的種植場所。管理者在屋頂上開辟一塊集中的地塊,分成若干小地塊,每個小地塊租給社區周圍的居民進行種植,這些小地塊彼此之間是相互獨立的,由租用者自行管理,居民可以在公共屋頂上按其愛好種植喜歡的蔬菜瓜果、香料及藥材等。住宅公共屋頂農場不僅具有生產及綠化功能,讓周圍居民能夠體驗自給自足傳統農耕文明的樂趣,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公共活動,促進鄰里交流的絕佳場所。

3.2布魯克林農場(Brooklyn Grange)

紐約皇后區的布魯克林農場由Ben Flanner創辦,是美國紐約目前最大的商業性質的屋頂農場,農場面積40000平方英尺,它利用倉庫的屋面,鋪設7.5英寸厚的多空隙的富含有機質的輕質土壤Rooflite soil,種植了100多種蔬菜。農場中采用不施農藥化肥的有機種植方式,一年種植期為9個月,冬季采用傳統農業中作物覆蓋的方式,保證土壤肥力。生態、有機的種植模式受到周圍社區居民和附近的各大餐廳的青睞。布魯克林農場的農夫們希望在他們的努力下使市民們在吃上健康優質食物的同時,也能夠參與其中,體驗最原始的勞作,參與定期舉辦講解農業知識的免費課堂,為城市人提供放松心情、接受教育的好機會,建立城市與農業、社區居民與農夫的橋梁。此外,他們更希望通過這樣的實踐來證實都市農業是可以在城市生存的,商業性質的屋頂農業保障了其正常有序的運營,同時增強了社區鄰里的凝聚力,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課外學習的機會,有利于經濟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3.3蓋瑞康莫爾青年中心屋頂花園(the Gary Comer Youth Center Roof Garden)

蓋瑞康莫爾青年中心屋頂花園是由美國芝加哥Hoerr Schaudt Landscape Architects設計的一個都市農業項目。這個總面積為8160平方英尺的綠色屋頂,利用了傳統上我們容易忽視的建筑空間,營造出一個屋頂農業與景觀設計相結合的休閑場所,為周邊的青少年提供了一個戶外學習與實踐的公共場所。2010年ASLA專業獎評委會對它的評價是“這個項目是如此簡單、直接,顯然是景觀設計師和建筑師之間良好合作的成果,成效顯著”。

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屋頂農場概念,蓋瑞康莫爾青年中心屋頂花園是一個集生產、藝術、生態及教育于一體的新型城市社區屋頂綠化形式。在建成后的第一年就生產了近1000磅的有機食品供學校學生、本地餐廳和咖啡廳食用。屋頂土壤層為18-24英寸,可以滿足多種農業作物的生產要求。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其設計靈感來源于美國傳統的農業形式與現代審美的結合。花園中線性的小路是由可回收材料鋪設而成,同時,建筑屋頂形成了一個與周圍環境有很大差異的微氣候環境,減少了氣候變化引起的成本控制。穿插在花園里的環形設施,為樓下健身房和咖啡廳帶來自然照明的同時也給整個線性、規則的布局帶來不一樣的節奏感。在設計之初,景觀設計師、建筑師以及學校教師密切合作制訂了一個屋頂花園的生產、管理和維護計劃,保證其正常有序的運營。

3.4小結與思考

日本澀谷表參道屋頂菜園是住宅公共屋頂農場的一個典型代表,它是傳統意義上的屋頂農業,由社區統一管理再出租給個人,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管理模式;布魯克林農場是在公共建筑上建造的大型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商業性質的屋頂農場,它是一種集中的管理與運營模式;蓋瑞康莫爾青年中心屋頂花園則是景觀設計師與建筑師密切合作,給人們提供戶外學習與實踐的一個公共場所,是一個集生產、藝術、生態及教育于一體的新型城市社區屋頂綠化形式。以上三個案例從設計理念到技術措施有其相似與不同的地方,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屋頂農業景觀解決城市化問題的可行性,引發了我們對新型城市綠化從形式到功能的反思:在設計中除了考慮其所帶來的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同時,應當更多的將其作為一種社會性的景觀,賦予更多的綜合功能,包括用來加強城市與社區內部間的聯系,緩和社會矛盾建立和諧的人居環境等。在城市居民對可持續生活的訴求下,實現對未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規劃與設計,從設計以人為本的視角,回歸設計的本源。

4.對我國發展屋頂農業景觀的借鑒意義

據估計,世界城市人口到2025年將達到55億,其中80%將居住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中心。隨著土地稀缺、能源匱乏、糧食危機、食品安全等城市問題愈演愈烈,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此外,我國近年來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失業和過早退休常常意味著被排除在社會生活之外。屋頂農業景觀的理念在這樣的形勢下產生。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結合我國地域性特征,屋頂農業景觀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有效緩解當前社會問題的手段。相較于傳統的農業景觀,節約城市用地,發揮景觀生態性的同時,它能有效地發揮城市失落人群對社會的責任感與熱情,讓他們幫助建設與管理城市中的灰空間,美化城市的同時他們也將從對社會的貢獻中找到自己的歸屬;也能用一種積極的方式提供給小孩們一個體驗自然的課外學習場所;促進了城市社區鄰里間的交往,緩解城市生活壓力,也給一部分失業人群帶來就業機會等有效補償;此外,當國家面臨比較嚴重的經濟問題時,它能起到重要作用。

我國要真正實現城市屋頂農業景觀的構想,還要解決當前設計中可能面臨的幾個問題:一,需要政府相對成熟和完善的資金和相關政策支持。二,提升我國屋頂農業施工技術和材料的成熟度。三,建立一些非營利組織的慈善機構。四,需要打破農田與城市對立的傳統觀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jizz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完整版在线|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久小说|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国产色司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小视频|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推出| 三级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性生活| 99re99.nat| 日本三区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亚洲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性色生活片久久毛片| 打开腿我想亲亲你下面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精品网|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公司在线| 黄色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先锋资源站先锋影院 |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无翼乌邪恶工番口番邪恶|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色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萌白酱在线观看| tube6xxxxxhd丶中国| 成人免费网站视频| 丰满少妇作爱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三区四区| 国产乱女乱子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黄色网址|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一区| 久久久久久久97| 日本道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精品69久久久久久99|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AV无码久久久久久不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