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語文探究式教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直以來,傳統應試教育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根深蒂固,所以,新課改強調,變我們的“傳授型教育”為“創新型教育”,變學生的“接受型學習”為“創新型學習”,因此,探究式教學便進入了廣大教師的視野并受到了廣泛應用。那么,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實施探究式教學策略呢?下面,筆者就從三方面對此問題進行說明與闡述。
一、精心設疑,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主要根源。而且,小學生好奇心強,對于有疑問和困惑的問題,喜歡追根究底,結合小學生的這一特點,身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就可以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向學生提出富有趣味性的問題,做到精心設疑,創設出一種比較復雜的問題情境,從而促使學生以最快速度投入到文本內容的學習與探索中。
比如,在學習《神奇的鏡子》一課時,一上課,我給學生出了一個謎語“我非繪畫家,來者被我畫,繪畫不用筆,勝過繪畫家”,“是鏡子!”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沒錯,是鏡子,愛迪生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小時候用鏡子做了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樣的事情?你們想不想知道?”“想!”“好,接下來,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去看看愛迪生究竟用鏡子做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這樣,我通過在上課一開始給學生出謎語,并提出富有趣味性和懸念性的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思考,學生都想知道鏡子神奇在哪,于是,都對本課內容產生了強烈的探究興趣,進而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對課文的閱讀和探索中。
二、編制導學案,給學生提供獨立探究機會
導學案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都是按照自己所設計的教學步驟走,即以自身為主體,向學生詳細講解課文中的知識點,學生基本沒有自主分析、探究問題的機會,而導學案則可為學生提供這種機會,我們可以結合具體文本內容編制一份導學案,課堂上,讓學生參照導學案上的內容對課文自主閱讀,并通過認真分析和深入探究,在課文中找出導學案上問題的答案。
如,在學習《凡卡》這一課時,我就給學生編制了一份導學案,課堂上,要求學生以導學案上的內容為參照,對課文進行閱讀,導學案上的內容大致如下:(1)了解作者和本篇課文的寫作背景;(2)掃除字詞障礙,弄清楚作品中的人物關系;(3)思考問題:凡卡是怎樣的孩子?他有著怎樣的身世?凡卡給爺爺寫信的目的是什么?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是哪幾個自然段?哪些段落是描寫凡卡的學徒生活的?讀了凡卡乞求爺爺帶他回家的部分你有什么體會?文章是以什么為主線表現凡卡的悲慘生活的?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按照這個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出段意。然后,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內容的仔細閱讀與分析,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這樣,我就給學生提供了獨立探究的機會,實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也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深刻的認知與理解。
三、設置合作討論環節,積極調動學生的探究思維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我們總是一節課都為學生講解課文中的知識點,還要依據具體的課文內容,為學生設置合作討論環節,從而調動學生的探究思維,讓學生通過與學生的合作討論,尋找出合理的方法與答案。
比如,在學習《驚弓之鳥》這一課時,在授課過程中,我向學生提出了問題“更嬴是怎樣一步步推斷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來的?”然后,讓學生朗讀第九自然段,四人小組合作討論,經過一番討論后,學生很快得出了答案,即“更嬴說‘它飛得慢,叫的聲音很悲慘……就掉了下來’”這段話,而后,我又繼續提出了問題:“更嬴這一番解釋總共有幾句話?每句話分別講了什么?”讓學生繼續合作討論,如此,在課堂上為學生設置合作討論環節,積極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思維,學生會一直處于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中,有利于提高本節課的教學效率。
以上為筆者對小學語文探究式教學策略的幾點意見,在此與大家分享,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參考文獻:
一、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小學語文要進行探究式教學,首先應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為教學中的合作與互動過程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是離不開良好的師生關系作為依托的,這樣有利于教師進行組織、引導、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的全過程。
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根據小學生自身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第一,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并鼓勵學生勇敢地去探索課本以外的知識,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外面的世界來接受新知識的洗禮。第二,創設探究式教學情境,和諧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接受探究式教學模式并且能夠誘發學生的探究式學習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探究式學習氛圍,創設探究式學習情境,鼓勵學生產生質疑,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
三、開發探究式教學新課題
在探究式教學過程的開展中,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拓展教學內容,注重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結合,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在學生接受不同內容和方法的學習過程中給他們滲透探究式教學,以達到教學目的,因此,積極開發新課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成長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6-061-01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動態生成――探究”式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要高度關注教師與學生教學活動中的多樣性、教學環境的復雜性,重視每一節課,把握每一節課,把每節課都看作是師生激情、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實施這種模式的教學可以從“目標發展性、過程生成性、感悟獨特性”這三個階段進行。
一、目標發展性
教育的目標是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培養人才需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依據。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目標分為三個層次的目標,概括來講就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我們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時,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把握好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有意識地開展我們的教學。
二、過程的生成性
1、營造“動態生成――探究”的空間。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除了傳授學生知識,進行知識學習外,還是師生共同成長的樂園和搖籃。作為充滿靈性和人性的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應是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的,應是充滿了帶有學生獨特個性的包括學習方式又有獨特領悟的精彩的“生成”。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命。教學中需要不斷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教師與學生都融入到語文學習之中,才能融入到生命成長的歷程中,學生才會成為學習的主體,才能夠成為課程的學主動構建者。
2、從期待的答案中走出來。
比如,在一次公開課教學中,教學《狐貍和烏鴉》一課時,執教老師讓學生談談喜歡狐貍還是烏鴉?并說說理由。一位學生說:“我喜歡烏鴉,它太可憐了,千辛萬苦找到了一塊肉,一不小心還被狐貍騙走了,我覺得這對烏鴉特別不公平。”執教老師聽了后以后,表示贊許。這時,又一名學生站起來,對老師說:“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我覺得狐貍更讓人喜歡,它聰明,愛動腦筋,能夠通過自己的能力換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不動腦筋,理所當然就不能有吃的。狐貍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展示自己,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正是我們需要的。”聽到這樣的說法,執教老師一下子愣住了,不知說什么好,只是無奈地讓學生坐下,這位學生覺得很茫然,只好悻悻地坐下。
案例中一個致命的問題是執教教師僅僅滿足于預設的、期待著的答案,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獨特個性,沒有重視學生獨特個性對課文的理解?!皠討B生成――探究”式的教學,就不能僅囿于標準答案,囿于預先期待的答案和預設的目標。作為教師,要能夠從期待的答案中走出來,使“動態生成――探究”教學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不斷地形成獨特的感受,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
3、讓個性化的表達更盡興。
有了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和知識積累,便會激發表達的欲望,也必然產生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內容。教師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下的獨特表達。
比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少年閏土》一文時,先讓學生思考,選擇一件自己覺得有趣的有關海邊的事情講給大家聽,在講的時候最好能夠加上自己的想法。大多數同學的講述都大同小異,都是根據原文的內容進行了簡單或具體地的復述,沒有太多的新意。臨到下課時,一位學生高高舉起了手,并急切地請求:“我、老師、我……”老師讓他站起來,他說:“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閏土同那些城市的少爺一樣,也是井底之蛙,他們之間知道的內容是不一樣的,城里的少爺們雖然不知道海邊的趣事,但是閏土同樣也不知道城里的新鮮事呀。城里的少爺們是井底之蛙,但同樣有辦法讓他們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梢詾樗麄儨蕚湟慌_電視機,讓他多看看‘動物世界’;我還可以送他們一臺電腦,教他們如何上網,如何在網上尋找有趣的內容……”這位同學剛講完,聽課的老師們都情不自禁地送上了熱烈的掌聲。
三、感悟的獨特性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豹毺匦园ǜ兄绞降莫毺匦?、思維方式的獨特性、思想見解的獨特性。只要是真實的感受,教師都應加以保護,尊重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不能用自己的感悟標準去簡單評判。
要尊重學生個性,誘導質疑,激感,鼓勵學生發表獨特的、創新性的見解。小學生由于年齡特點的原因,發散性思維非常強,有時候的想法令成人無法想象,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比培養成人這樣的思維更容易。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敢于懷疑教材,對不同的文章,盡可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談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見解,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比如,在教學《狼和小羊》這篇課文時,課文的結束語是:“說完,狼就向小羊身上撲去?!本涂梢蕴岢鲞@樣的問題,讓學生大膽想象:“最后狼吃掉了小羊嗎?你們覺得會不會有另外的結局呢?”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的回答變得更加精彩了。
生1:“狼向小羊身上撲去,機靈的小羊往旁邊一躲,老狼碰到石頭上撞死了?!?/p>
生2:“正在這個危急的關心,羊爸爸回來了,它用有力的羊角一下子就把狼頂到河里,老狼被淹死了?!?/p>
生3:“這時候,一個獵人過來了,他開槍把老狼打死了,救了可愛的小羊!”
孩子們的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呀!只要我們珍視和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他們的個性就能得到張揚,思維的火花才會綻放,我們的學生也才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