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小學音樂教學建議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歌唱教學中存在著三個凸顯的問題:第一是合唱音調不準,獨唱嚴重跑調;第二是小學生歌唱知識技能欠缺;第三個是教師過多的語言教學指導破壞了音樂鑒賞的完整性。
(一)教學資源匱乏,輕視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由于教學資源有限,且大部分學校不重視音樂這一學科的重要性,傳統和陳舊的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著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進程。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重視學生個性和全面發展,只是片面的追求升學率,一味的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缺乏教學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很少為學生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沒有一點創新和新穎,只是按照教材內容循規蹈矩,不能夠有效的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導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缺乏創新。
(二)合唱音調不準,獨唱嚴重跑調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一是有的找準音很困難,唱完上句下句起音就成困難。還有的學生不能夠把理論上的知識運用至實踐之中,例如學生心中明白如何起調起音,但是唱出聲來就存在很大的問題。歌唱教學中音準問題嚴重,使學生的歌聲缺乏美感,音準問題不解決,歌唱難以激起學生美好的感情體驗。長此以往的音準問題還會使學生對歌唱失去興趣。二是教師對學生歌唱音準的關注率很低,面對學生歌唱時音不準缺乏有效的方法。有的教師認為這么一點音準問題是很正常的,便忽略了;而有的教師則是關注到音準問題了卻沒有有效的方法去解決,也就跳過去了。在歌唱教學中請學生獨唱的機會少,檢測少給學生唱歌的時間不夠多。導致學生在歌唱時對準確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對聲音的控制能力不夠強。
(三)歌唱知識技能欠缺
中年階段(3―6年級)是小學教學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逐步理性,所要掌握的知識由感性到了理性,此階段的唱歌教學不但要與讀譜知識相結合,而且要求學生在唱歌中對呼吸方法、發生技巧等知識逐步的掌握和運用,從三年級開始進入合唱教學,要求學生在節奏和曲調上有比較準確的把握。
(四)教師過多的語言教學指導破壞了音樂鑒賞的完整性
在音樂欣賞教學課程中,大部分老師只播放一遍音樂,就向學生提出問題,而且還時不時地在學生體驗音樂的過程中插話,這就干擾了學生的音樂體驗,也會破壞音樂鑒賞的完整性。
二、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效果的對策和建議
(一)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由于小學生的心智發展不成熟,興趣成為了他們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小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他們熱愛音樂的興趣,才能在教學中事半功倍。音樂教學中的合唱隊學生的音樂素養能力要求很高,合唱比獨唱的旋律更為復雜,學生在掌握此技巧和知識也更為困難。在此種情況之下,培養學生濃厚的音樂興趣愛好十分有必要。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可以多播放一些音樂合唱作品,讓學生自己欣賞,從而引導他們說出感受。與學生共同分析合唱音樂作品的唱法和技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接受水平,對唱法進行調整,保證學生可以充分掌握合唱唱法,不斷提升合唱水平,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發展他們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二)加強歌唱技巧的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同步的音準和節奏訓練是開展合唱教學的基礎,對合唱水平的高低起著決定性作用,缺乏這兩種訓練將會無法進行較為復雜的合唱作品的教學。音準訓練在具體教學時應循序漸近,盡量采用無伴奏形式從橫向的音程練習開始,逐漸過渡到縱向的音程以及簡單的和弦,讓學生根據固定音高學會彼此傾聽,自己調整音高,以達到協和的狀?B。為了幫助學生訓練內在聽覺和掌握音準,在教學內容上應采用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伊的無伴奏合唱訓練曲,指導學生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內容上,確定合唱的音準、音色,然后反復訓練以達到作品需要的協和。
(三)關注音樂學科價值
關注學科價值落實的有效性,優化教學技能教學的過程。我們在音樂活動中,三維目標的落實就最終目標。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就展現在我們面前。因此,在音樂學習中,自低年級到高年級,我們不僅要使學生在音樂活動中享受愉悅,獲得音樂藝術帶來的審美體驗,同樣地要在過程中積累對音樂表現方法的理解與音樂表現、與音樂創造的具體方法。關注音樂本體的落實所謂本體,包括音樂元素的認知與音樂技能的訓練與培養。可以說,音樂的技能性是音樂學科特點本身所內涵著的,是最基礎的。
一、合理地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的合理性是實現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任何一堂成功的音樂課都有它吸引學生的環節。如在人教版《賣報歌》一課中,我在處理歌曲環節中,讓學生表演歌詞“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同學們積極分組討論,大膽上臺表演,參與興趣濃厚,課堂氣氛也推向了。這一環節不僅完成對歌曲處理這一目標,而且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合理地設計教學環節還包括教師能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合理的調整教學環節。由于音樂教師教授的班級比較多,針對不同班級學生接受能力和性格特點,音樂教師應具備靈活調整教學環節的良好素質。如在不同的幾個班上人教版學唱《晚鐘》,教師就對每個班的教學環節和側重點做了相應的調整。對樂感較好、表現力較強的班加強了學生對歌曲情感的處理;對于好動、學習興趣濃的班級增加了畫旋律線的游戲環節;對于樂感稍弱、接受較慢的班級則采取了“三拍子組詞”、“紅星評比”等游戲激勵環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音樂活動的主動性。總之,任何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必須從學生出發,從教學目標入手,這樣才能為實現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二、積極地創設課堂情境
全面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情境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我校“有效教學”模式研討活動的討論中,我們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出不同的課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戲引入、場景引入等。這些情境引入形式都將給我們的音樂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設計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打秋千》這課時,我創設了“三個小朋友”打秋千故事情境的方式展開教學。帶著學生“來到郊外”,接著課件中出現郊外美景圖,通過欣賞美景圖的方式使學生了解歌曲、感受歌曲,最終達到學習歌曲的目標。整堂課在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玩得不亦樂乎、學得更是輕松愜意。
三、靈活地運用課堂語言
教學活動的靈魂就在于教學的語言技巧,教學語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度。音樂課堂因其藝術性和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需要更精妙的語言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小瓜棚》一課時,教師課堂語言運用的最多的是“老師聽到幾句唱得很不好”“還不太好”“你們想不想再唱一遍”,學生在這種語言的引導下變得有些失去信心,對一遍遍重復欣賞音樂產生了審美疲勞,最終導致的效果就是:一堂課下來,不僅歌曲沒學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受到了打擊。在運用教學語言的時候應該注意抓住學生特點,對待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語言。記得剛踏上講臺的時候,我對五年級的學生說:“小朋友們……”而對著二年級的學生我卻生硬地講著“切分節奏是……”結果可想而知,五年級的學生說我太幼稚,二年級的學生都聽不懂我在說什么。而在上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吹起羌笛跳鍋莊》一課時,我充分了解五年級學生羞于表現卻又渴望表現自己的個性特點,語言中帶著對學生的尊重和挑戰。教師通過“誰敢來試一試”、“老師想請一個舞伴”等各種引導和激勵的語言,使學生一步步進入教師創設的課堂情境,最終,學生放下了羞澀跟著教師一起舞起了鍋莊舞,整堂課教師與學生全身心投入,自然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充分的利用課堂評價
任何的評價都不是隨意的,從新課改之前的吝嗇贊美到新課改之后到處泛濫的“你真棒!”教師們對課堂評價產生了許多誤區,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也發現課堂的評價體系也越來越完善了,教師對如何使用好課堂評價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但其中都遵循著幾點原則:
1.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進行評價,根據學生的心理成長進行評價 如低年級的學生的自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較重,上課時容易做小動作跟不上教師的課堂節奏,這時我們可以通過獎勵其他表現好的同學來引導表現不好的同學,并通過游戲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高年級的學生處于青春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但他們同樣希望得到好的評價,善意的批評、用心的引導他們是能感受到的。
2.課堂評價是為了引導學生更準確地學到知識,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所以評價的前提是尊重學生 尊重學生的怪異、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創新成果。
3.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 課堂評價有教師評價、師生評價和生生評價,而在以往的課堂中運用最多的是教師評價,壓抑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體現,所以在還課堂給學生的同時也應該還評價權給學生,他們更了解課堂評價與學生之間的重要關系。通過在課堂上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課堂,參與課堂,更好地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1.聽音練習要形象、直觀
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用心聽音樂,用心感悟音樂。學生不懂用耳,更沒有用耳的習慣,也不具備聽音的能力,所以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聽音興趣和有意注意習慣。如在一、二年級的聽音訓練中,可組織“打電話”的游戲。教師在琴上彈一個二度或三度音程,然后問:“喂,你是誰?”學生回答:“我是domi。”(domi用模唱),讓學生在聽音游戲中愉快地完成抽象、枯燥的聽音練習。在三、四年級的聽音訓練中,可用“游戲樂園活動”幫助學生進行聽音樂練習,在各個“游樂場”按音高規律由高到低寫上“do si la sol fa mi re do”,由教師當“導游”,先由“導游”發令,也就是教師在琴上彈出或用豎琴吹出標準音“la”,再彈奏(吹出)一個音或幾個音,讓“游客”在游樂園中找出游玩的路線,并同時跟唱(吹)出音符。當“游客”找到目的地時,表現出來的是無比快樂的心情。
2.引導學生學跳簡單的舞蹈
小學生天真活潑、熱情好動,單純的唱歌教學,他們很快會覺得乏味,那么舞蹈教學采用愉快互動的教學方式可讓學生伸臂展腿、扭頭擺臀,營造愉快、活潑、有趣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音樂。如教學《多么快樂,多么幸福》這一課,先讓學生了解藏族舞蹈中踢踏步的來源,然后示范藏族舞的幾個基本動作并讓學生隨著音樂一起做,從而不僅拓寬學生的音樂與文化視野,而且讓他們充滿好奇心和新鮮感。
3.故事引導,打造精美課堂
在音樂欣賞課堂中引入故事情節,更有益于學生對樂曲的把握和領會。將故事引入音樂欣賞課堂,需要教師智慧地導引。每一首樂曲都有其創編的背景,將這些背景展現給學生,音樂家的情感也會一起滲透到學生的心目當中,那么音樂所表露的情感就會被學生深刻地領悟。如引導學生欣賞《多瑙河之波》時,我一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傾聽,一邊深情地講述:“多瑙河,全長2850千米,蔚藍的色彩,就像一帶柔軟華麗的絲綢貫穿于陸地之間。她以母親的情懷養育著兩岸人民生生不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走進了樂章,音樂就像這條藍色的河流,流入了他們的心田。
4.挖掘旋律之美引感共鳴
教學前應細讀教材內容,仔細品味作品,深入分析,充分挖掘,再進行加工處理。只有老師對所教的內容有深入透徹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悟出音樂作品中更豐富、更深層次的細微變化,才能把它傳遞給學生,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如《冬夜靜悄悄》(人音版第八冊)前奏部分音樂在鋼琴的演奏下顯得特別飄揚,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我聯想到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師生兩人行走在獨木橋上的情景。于是,本課的教學設計就從這句旋律中切入,課的一開始,我就在鋼琴上演奏這一樂句,問:美妙的音樂藏著感人的一個故事,聽聽故事發生在一天中的哪個時間段?天氣如何?縹渺的琴聲飄揚在空中,如同雪花飄飄揚揚紛紛落下,音樂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同時被帶入一個大雪紛飛的情境,深刻體會歌曲中濃厚的師生情誼。
5.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情境是教學的突破口,有助于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處于最佳狀態,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好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學習活動,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濃厚興趣。
6.設計豐富課堂語言,自然銜接教學環節
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音樂語言的特點。語言是一種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學手段,巧妙地使用語言,語言便會發揮神奇的妙用。設計生動的“銜接性語言”會使課堂教學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為課堂教學增色添彩;設計準確的語言會使學生明其意、想其果,為學生的思維插上聯想的翅膀。
7.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進行針對性互動教學
音樂教學在開始之初,教師與小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和互動關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只有在良好的師生關系基礎上,教師的很多教學目標才能一一實現。隨后,通過良好的互動關系,學生可以利用與教師之間的充分溝通交流獲得更多的知識理解。對于教師來說,在音樂課堂上進行互動,一定要在一個良好的互動氛圍中進行,這主要是因為當前的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較快的年紀,好奇探索欲望較強,有很強的求知欲和模仿能力,耐心性較差。所以,在課堂互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小學生的性格特點,這樣才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互動。一般來說,常用、有效的互動教學方法主要有音樂表現和音角互換這兩種方法,前者是授課過程中教師通過豐富的感情渲染和肢體語言及表情等將所需要教學的音樂充分表達出來,以此讓學生更直接感受和體會音樂的魅力,后者則是完全擯棄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主要是改變學生被動聽課、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并通過積極有效的提問、思考、討論,讓學生自己找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