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校園綠化的建議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校園綠化要結合校園實際情況,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設置綠化帶,有選擇地配置樹木花草,在整體統一綠化設計的基礎上,考慮功能分區的特點,努力創造出適宜的校園環境。同時校園綠化要遵循生態學原理和園林美學的觀點,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因地制宜地進行植物造景,創造出具有特色的校園環境。優美的校園環境,不僅可以為教學提供良好的場所,而且有利于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道德修養和行為習慣。
1.高校校園綠化建設的重要性。每所高校至少都有數以千計的教職工和大學生,在這里工作、學習和生活,他們的文化層次、素質修養、審美品味等都較高;他們思想解放,接收新生事物快,對精神文化生活欣賞和追求的檔次要求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他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尤其是校園綠化美化的高檔次、高品位的要求是迫切的。實踐證明:高校校園綠化美化狀況的好壞,與高校師生員工的思想作風、工作態度和道德品質都有極大的關系,美好的校園環境,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聯系實際,形象生動,可視可感,人們從中可以領略花草樹木的內涵,如松柏堅貞不屈傲霜雪,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等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師生員工,是一種感化心靈的教育方式,讓廣大師生員工在思想意識、道德情操、法紀觀念等方面受到良好的熏陶和影響,激勵師生員工勤奮學習,自強不息,樂于奉獻,促進文明素質的全面提高,推進高校精神文明建設,使高校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地。校園綠化是指以人工的方式在校園里栽種樹木花草,使校園環境更好地有利于教學、科研和師生員工生活,更有利于高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使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協調健康地發展。校園綠化不僅具有美化校園、凈化空氣、調節氣溫、降低噪音,促進身體健康等多方面的功能,而且為廣大師生員工創造一個清靜幽雅、舒適安逸的學習、工作、生活環境,使之盡情享受大自然,從而激發起師生員工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的思想情感,這就是校園綠化美化的精神因素的作用,也就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即人們常說的“環境育人”。高校校園的綠化美化,都是為了環境育人,環境育人既是管理育人的實施,又是服務育人的體現。
2.對高校校園綠化建設的看法。缺乏科學長遠規劃,缺少科學認識,由于重視不夠,有的高校在綠化景觀規劃設計上投資較少或不投資,只是簡單地在建筑周圍安置一些綠地或照搬照套公園綠化規劃模式,沒有體現自身的文化和美學內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資,在設計上過分追求新、奇等觀賞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標準設計,忽略了校園原有的經濟、環境、文化等因素,沒有把園林建設的基本規律與學校特點相結合,導致設計與操作脫節,不能體現校園文化特色,使得總體設計水平難以達到較高的層次。有些高校公共綠地反復多次改造,樹種頻繁更換,如此重復建設,造成資金浪費。綠化規劃設計缺少專業性,一些高校的園林綠化缺少專業的綠化設計,對植物生理習性、生態要求缺乏科學認識,物種選擇、配植缺少科學性,導致綠化植物種類單一,校園生態系統脆弱。例如一些高校綠化物種僅有一、兩百種,有的甚至才幾十種,綠化物種大多雷同,不能較好地體現自己的特色和風格;特別是隨著近幾年園林綠化中草坪熱現象的出現,有的高校甚至把成片的樹林砍伐后建成草坪,導致校園樹草比例不平衡,嚴重影響了校園綠化的生態功能和效益。缺少專業隊伍及科學的養護管理,有的高校對綠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缺少經濟、技術投資,沒有固定的專業隊伍養護和管理校園,把綠化管理工作理解為簡單的修枝除草、澆水施肥、防病除蟲,缺少植物生理的基本常識,在綠化管理的具體操作中缺乏技術性、針對性。許多新建成的綠化景觀養護管理不善,植物成活率不高,或生長發育不良,達不到預期的景觀效果。一些高校在校園基建工程中沒有對原地和工程邊緣地帶的植物進行移栽或保護,破壞了校園生態景觀,甚至造成許多物種的流失。
3.對高校校園綠化建設的建議。高校校園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不斷完善的過程。校園綠化作為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其整體性、系統性及宏觀性,設計方案要經過實際論證及專家評議,對已建成且為永久性的教學區或科研辦公區,可統一規劃設計進行綠化;對臨時用地,可通過興建苗圃、種植花草等方式,既避免空閑地的浪費,又可為校園增色添彩,增創經濟效益,減少投資浪費。
3.1 校園綠化要突出高校特色。每一個大學,都有其各自的重點建設學科和辦學理念。校園綠化要將各自的辦學理念及歷史文化融入進來,要有特性,以區別于其他大學,要突出自己鮮明的辦學風格及校園文化品位,在綠化設計上不能生搬硬套,要有新意和創新,使得校園的植物造景和學校的發展及歷史淵源緊密結合在一起。
3.2 校園綠化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校園的綠化建設要體現生態性,要具有綠化、美化、香化、亮化功能,綠化應根據不同地形、建筑群功能要求及文化背景。進行合理布局,使得校園的景觀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瀑布流水、亭臺樓閣、青翠的植被群落都應該充滿著自然風景的勃勃生機,以園林造景創造大自然的原貌。園林植物的栽植也應該結合地形地勢,順其自然,以達到人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達到建設和諧校園的目的。
3.3 要注重校園綠化的文化內涵建設。新世紀校園綠化建設應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多品種植物的配置,富有寓意的植物圖案設計,雕有名人字畫及詞曲詩賦的文化墻、歷史長廊、假山、牌匾的修建,悠悠小徑、亭臺樓閣、小品雕塑及立體藤架的布置,置身其中,能使人心曠神怡,能體味到濃濃的校園文化及其所蘊含的辦學理念,使人煥發出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能塑造人”。
3.4 要注重樹種的多樣性及植物的合理配置。校園綠化在植物配置上要注重植物品種的多樣性。植物品種的多樣性不僅可以綠化美好校園環境,同時還可以作為學校相關專業教學及科研實習基地。如在校園綠化中要充分利用西北地區的適地樹種及秦嶺山脈中豐富的植物資源,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特別是對瀕危、珍稀樹種的栽植和引種,并可嘗試性的適時引進外來新品種,校園綠化真正體現出“高等農林院校”的特色。同時在樹種、植物的搭配上要考慮其協調性,包括植物的季相變化、生長速度、陰陽性及病蟲害的交叉性等。
3.5 校園綠化要注重對名木古樹的保護。校園綠化在規劃建設時,要特別注意對名木古樹的保護。當規劃設計方案與名木古樹的位置發生沖突或不協調時,應優先考慮更改規劃設計方案。古樹名木是校園植物資源中的瑰寶,校園內的每一顆古樹,都是高校發展建設的歷史見證者,被稱為“活化石”、“活文物”,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政治、人文資源,具有很深的紀念意義,我們不應該對其隨意毀壞。當建筑物或設計方案無法更改時,應考慮將古樹名木移植到適宜生長的地方。
3.6 校園綠化規劃設計要具有世界前沿性。校園綠化在植物配置上除了考慮多樣性外,在植物造景規劃設計時,還要不斷學習國內外優秀的園林設計方案及理念,更新設計思路,取百家之長,融高等農林校園建設之特色。設計要具有“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專業定位,要充分采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如選用聲控、光控、激光、水幕等,產生自然的、新穎大方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園林綠化景觀,創建高水平的、富有特色的校園綠化環境。
3.7 校園綠化要注重投資的合理性及后期管護。校園綠化在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資金的合理使用及設計的科學性。不能一味追求高額經濟利潤,不考慮樹木及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植株栽植密度過大,使得后期苗木的生長前后擁擠,苗木成活率及美化效能大大降低。校園綠化應重視建立相對穩定的多樣化的園林植物復層種植結構,實行喬、灌、藤木、草坪及地被植物的多層垂直混交,以改善植物空間布置,減少單一草坪種植,減少后期管護的難度及成本。
參考文獻
1 宋德新.大學校園文化建設[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2 蔣英仙.浙江工業大學校園綠化總體規劃的初步構思.浙江林學報,1999
關鍵詞:校園綠化;多維養護;地域特色;生態效益
中圖分類號:S7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8—0187—2
0 引言
綠化景觀建設是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風貌和人文精神的外在體現,是生物學,景觀學和社會學等諸多學科的有機結合。正確的把握綠化景觀的建設可以促進校園的文化氛圍和人文氣息,可以積極推動校園的建設,校園綠化建設應遵循“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科學發展觀,對待不同學校應以實際特點進行分析與探討。本文擬對校園綠化景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此進行相應的探討,給出合理化建議。
1 校園綠地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學校園區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校園綠地是被使用頻率較高的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但校區內有大量的管線、較多的設施,綠地時常被分割的很零碎,給造景、種植和養護作業增加了難度。校園綠地經常會為了某種功能要求而進行改造。這種頻繁的變動難有大樹長成。因此,規劃階段就應該周全考慮今后使用功能,并留有變動的余地。特別要注意合理地組織道路系統,使種植與道路系統協調。同時,在設計道路系統時應充分考慮人們日常行走的習慣,不要過于拘謹,使人們為尋求方便而“開辟新道路”,使美好的綠地遭到嚴重的損壞。
2 校園綠地的分類
2.1 校園綠地中的廣場綠地
校園中的廣場綠地通常集中在校園入口處或者大型教學樓前,有統領校園綠地全局的作用,其形式多種多樣。如農大主樓前的廣場綠地屬于較密閉的綠地系統,其中富含大量的喬灌木及地被植物,又在樓前設置花壇、樹池。使其形成一個小的生態群落,并與道路系統緊密結合,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將綠色的信息延道路發散出去。而農大教學樓前廣場綠地則屬于開放式的綠地,十字形道路將廣場分成四個大小相等的區域,采取了對稱式的綠化布局,喬灌木較少,而多以草本植物見長,使得教學樓前一片生機盎然。但廣場采用光滑的大理石做鋪裝值得商榷,明朝造園家計成認為“各式方圓,隨宜鋪砌”。既方圓的式樣各有不同,須適宜環境鋪砌[2]。光滑的大理石在雨雪過后較為濕滑,使行走不便,應根據北方的氣候及環境條件選擇適宜的鋪裝,避免造成負面影響而使綠地的價值降低。
2.2 校園綠地中的道路綠地
道路是一個城市的走廊和櫥窗,是人們認識城市的主要視覺和感覺場所[3]。與之相結合的道路綠地在任何地方都是綠化的重點,同時也是養護的難點。好的道路系統綠地可以減低街道兩邊的空氣污染、太陽輻射、減低噪音并起到保護行人的作用[4]。但是道路綠地通常與城市中的各種管線處于一個地段而難以養護,甚至出現犧牲道路綠地為城市管線讓路的情況。校園中的道路綠地應盡量避免這種現象,如農大北門通向二食堂的道路綠地就十分成功,利用地形的變化組織了高低錯落的植物搭配,喬灌木使用合理,并與圖書館前的小型廣場緊密結合達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又如農大實驗樓與各寢室樓之間的道路系統,豐富的道路依據地勢延伸至各個寢室樓中,道路周圍綠化面積大、樹種多,給人以良好的行走感覺。并且在其中包含著大量的野生地被植物,產生了郊野的情趣。這時的養護工作應該是保留優良的野生地被植物,而消滅諸多惡性雜草。大樹移植問題值得注意,該道路綠地系統在建設之初共移栽三棵大型松樹,目前僅有一棵存活且長勢不良,這為養護管理帶來諸多不便,并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在校園綠化中對大樹的移栽一定要謹慎行之。另外,在進行有邊坡的道路綠化時,應根據目標植物群落與邊坡坡比、邊坡周圍的植物現狀和其動態發展規劃來確定[5]。
2.3 校園綠地中的辦公樓周邊綠地
辦公樓周邊綠地通常是與道路綠地緊密銜接,有時也和廣場綠地一脈延伸。因而在樹種選擇時應以色彩莊重、防噪音、抗污染強的樹種為主,且不應該遮擋室內的采光。同時也可是在樓門前設置花壇及鋪設草坪。花壇的布置應根據季節的變化種植不同的花卉,這在養護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花卉品種的選擇應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條件等諸多因素。盡量使工作者不會產生疲勞感,有愉快的精神狀態為宜。養護管理方面主要注意枯枝落葉的及時清理及病蟲害的防治,以免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危害。
2.4 校園綠地中的寢室樓周邊綠地
學生居住的寢室樓周邊是容易被忽視的綠化區域,取而代之的是晾衣場等功能性設施,這幾乎成為校園綠化的一大誤區。作為學生休息的環境應該有著更高的要求。本著寢室樓區旨在以人為本,改善生態環境的初衷,遵循植物造景的原則,因地制宜地設計出不同景觀效果的人工植物群落。在此基礎上,配置必要的功能性活動設施。那么寢室樓區的園林化、生態化目標就可順利實現。具有地方性的校區居住環境也由此指日可待[6]。同時,種植的方式也要考慮到養護作業的方便與低成本[7]。
2.5 校園綠地中的運動場周邊綠地
一說到運動,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健康。而完整的健康概念,應是人們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三方面的良好和完滿狀態[8]。學校中的運動場為師生提供了維護健康的場所。要使運動場真正發揮出健康的效益,其周邊的綠化必不可少。在種植上,特別注意那些妨礙人們進行運動的植物,不宜栽植易引起過敏癥狀和種子飛揚的樹種,如產絮的楊樹、柳樹等;不要種植有毒、有刺的花木,如刺槐等;不種植易生病蟲害樹種,以及有促癌作用的樹種,如油桐等[9]。應大量種植抗風沙的樹種,如家榆等;以及能夠滯納灰塵和吸收有毒有害氣體的樹種,如油松等。做到喬灌木高低錯落的層次搭配。規劃與養護時,既講究運動的功效,又要追求健康運動空間景觀簡潔而美觀的藝術效果,并與校園其他綠地結合,發揮最大生態效益。
2.6 校園綠地中的水生植物區及周邊綠地
如果校園中有較大型水域,則水生植物就不能不考慮了。凡是生長在水中或濕土壤中的植物通稱為水生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10]。與之相連的周邊綠地中的地被植物和喬灌木則可以和水生植物區域組成局部的植物群落。農大就有三塊較大的水域,如果能夠加強投入和養護,則在收到良好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又為校園風景園林的建設開辟新道路。
對于校園中不同的地段,其綠化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需要引進“多維養護”的理念,并加以應用。
3 校園綠化的“多維養護”理念
綠化的多維理念即指時間對綠化空間所起的作用。它要把過去和將來聯系起來,不僅以三維空間為基礎,而且考慮到隨時間的進程,綠化發生的改變[11]。從建設階段開始,時間因子就對設計效果產生影響,樹木就處于變化狀態中。校園的居住環境和人們的生活習慣,希望綠地消長有序,保持園林恬靜的氛圍及樹木整潔與合宜尺度。若任其生長,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4 建立校園綠化長效管理機制的幾點建議
4.1 明確管理定義,把握管理要點
校園綠化綠化管理涉及面廣、量大。管理人員既要通曉專業知識,又要具備業務監督和指導能力;既要保證綠化生長良好,又要善于做校園人員工作,取得師生對綠化的支持,才能落實工作目標,取得管理主動權。綠地的養護工作,無論范圍或程度,均與管理有區別。再借用英國風景園林師學會的定義:“綠化養護工作應負責有關土地、植被和硬質景觀的日常管理,按規定的方式和要求,使其得到合理的配置和維護,并能持續地發展其效益[11]。目前的養護,可分為初級養護和專業養護兩部分。專業養護,應委托專業隊伍完成。事實證明,一支有連續性,掌握高技術、高級能的專業隊伍,其養護管理才能得到可靠保證[12]。而初級養護則由普通工人補充完成。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既可以保證養護的質量,又可以降低成本。在養護中定植的苗木應該根據生長情況及時進行調整抽稀。調整抽稀就是擴大喬灌木間距,提供繼續生長必需的地上和地下空間。要充分利用原有樹木,它的美化效果,是經過多年的自然發展而成的,將對綠地景觀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任何新栽植樹木都無法比擬的。
4.2 完善綠地養護管理制度
管理部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任,充分加強監督、指導的職能作用,堅決杜絕以評比來代替管理單一模式。應當實施行之有效的長效管理機制,這才有助于綠化總體水平的提高,建議應盡早設立養護的獎勵制度。這樣可以有效地使用資金,把綠化養護工作做到實處,而且有利于樹立典范,提高專業隊伍的積極性,鼓勵養護中的高技術含量作業,扎扎實實地做好綠地養護工作。
4.3 應用多種植物材料,突出地域特色
校園的綠化經過幾十年的實施、總結、應用篩選形成了適應的喬灌草配套的基調品種,特別是推廣應用了一些適合北方氣候特點的植物品種,如:樟子松、油松、暴馬丁香、垂榆、核桃楸等,這些植物體量適宜,生態效益好,具備自我維護的功能。校園還保存了豐富的花灌木,如:錦帶花、紅瑞木、連翹、榆葉梅等。然而,隨著校園綠化的迅速發展,這些品種被反復使用,綠地給人以雷同感。因此應繼續擴大植物應用品種,建議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是提倡自然地被。要做到“黃土不見天”,地被和草坪很重要。但單一品種的地被,特別是草坪,養護工作量大,費用高。所以在大規模校園綠地的林緣內、林下和非主要道路兩側綠地中,應提倡自然地被,即以鋪設的草坪生長高度為標準,允許多品種共存,以降低養護成本。這也是實現低維護、經濟和自我維持的途徑之一[13]。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校園綠地特色與社會生活和歷史環境息息相關,它蘊涵著人及社會的內在素質,反映了人類文明的歷史積淀[14]。因此,校園綠地系統應該融合其所特有的自然地理結構、地貌特征、地帶性植物及其構成的生態系統與歷史、文化的凝聚,共同構成校園綠化的特色。它所反映的內容,是一個學校特有的文化資源。加強突出校園綠化的地域特色是我們實踐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5 結語
校園綠化養護管理是校園綠化長遠發展的必要手段,在校園綠化中的重要作用勿容置疑,同時,校園綠化在城市整體綠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校園綠化中運用植物多樣性和突出地域特色對建設生態校園有重要意義,具有很大的推廣價值,值得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楊增光.(日)高原榮重著.閻德潘譯.城市綠地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3.
[2] 劉乾先譯注,園林說[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3] 梁永基,王蓮清.道路廣場園林綠地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4]?楊賚麗.城市園林綠地規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5]?(日)山寺喜成,等著.羅晶,等譯.恢復自然環境綠化工程概論—坡面綠化設計基礎與模式設計[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6] 徐德嘉.淺談居住區的園林化問題[J].中國園林,2003,
(3):56.
[7] 江石萍,彭易蘭.居住區綠化養護管理研究[J].中國園林,2003(3):29.
[8] 李心天.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
[9] 孟祥彬,于濱.園林中的健康空間—城市健康運動公園[J].中國園林,2003,(12):50.
[10] Michael P. Masser, Water Garden, Southern Regional Aquaculture Center Publication No.435,March 1999.
[11] (英)Brian Clouston著,陳自新,許慈安譯.風景園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12] (德)A?Bernatzky著,陳自新,許慈安譯.樹木生態與養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13] 況平,關于城市草坪建設的思考[J].中國園林,1998,(1):22.
[14] 沈益人.城市特色與城市意象[J].城市問題,2004,(3):8
關鍵詞:校園綠化;載體;校園文化建設;宿遷學院
中圖分類號 G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14-137-03
Study on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y the Carrier of Campus Greening
Zhang Jia
(First department of 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Abstract:Campus greening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organic component.Taking Suqian college as an example,from the aspects of plant species,plant configuration,landscape layout,greening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it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campus greening;from perfecting maintenance system,improving soil,riching plant species,adjusting regional landscape,establishing special classes Park,and combining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it expatiated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easures with campus greening as the carrier.
Key words:Campus greening;Carrier;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Suqian college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生存和發展中形成的、為其多數成員所共同遵守的信念、價值觀念體系以及行為方式、物質表現的總稱,積極健康的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約束功能、輻射功能等多種功能[1]。校園綠化所指的不僅僅是綠化,早已從單純的花草樹木的種植和管理擴展為整個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管理,包含了校園內除建筑物、構筑物和地下設施以外的所有校園植物和景觀設施,如花草樹木、道路建設、雕塑小品、噴泉水景、假山石景、燈光夜景等,甚至還包括校園的環境衛生[2]。校園環境和綠化風貌代表著一個學校的形象,也最直接地反映出一個學校的發展歷史、地域特色、辦學實力、建設管理水平和精神風貌,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有機組分。
1 宿遷學院校園綠化現狀分析
高校的校園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其建立、建設與發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與影響。這種滲透和熏陶影響為大學校園文化打上地域特色的烙印,使得大學校園文化帶有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更為顯著[3]。宿遷學院作為蘇北地區“園林之鄉”的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其校園綠化一直很受學院的重視,曾先后幾次對校園環境進行局部改造,但因學院前身(宿遷職業技術學校)無規劃基礎,且綠化面積較大,區域分散,校園綠化存在局部“綠化有余,美化不足”的問題,難以有效發揮其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載體作用。
1.1 植物種類較少 我院校園綠化面積約45萬m2,現有園林植物種類140余種,其中喬木或小喬木種類約占50%以上,灌木約占30%,草本植物種類約占15%,藤本植物占5%左右;在校園綠化中應用較多的植物只有70余種,其余只有零星栽培;其中常綠植物約有30種,其余的均為落葉植物;具觀花價值的植物不足30種,且多為小喬木;行道樹種僅有12種,其中香樟、雪松、桂花、女貞為常綠樹種;草本植物中大部分為草坪草,少有觀花植物,綠化有余,美化不足;地被植物應用較少,樹陰下草皮枯死,出現黃土露天現象。
1.2 植物配置局部不合理,空間利用效果不理想 行道樹中,懸鈴木氣勢磅礴、香樟瀟灑飄逸,二者作為校院綠化中的主體植物,可謂點睛之筆。然而在校園中的其它地方又大量布置香樟,重復感較強,景觀效果欠佳;銀杏因低溫導致葉綠素含量降低,在深秋時葉色變黃,給人以四季輪回、自然親切之嘆,然而作為行道樹時,單列栽培,難以形成秋意融融的氛圍;行政樓后面的“桃李園”樹種過多,大小不一,顯得雜亂無章,且病蟲害嚴重,生長不良;另外,建筑物之間的部分間隔區域,只有簡單的幾種喬木與草坪植物栽培,對建筑空間的填充和連接不科學,也未考慮植物配置是否有層次感和藝術效果;有些區域草坪與道路之間沒有界限,學生隨意踐踏,導致地面板結。
1.3 景觀整體過于統一,缺乏變化,主題感不強 整個校園景觀與宿遷市城區綠化大同小異,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校園內植物景觀色彩單一,基本上是綠色調,彩葉植物少,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不明顯,代表“秋意”的紅楓、銀杏等和代表“冬季”的臘梅等樹種的價值沒能得到足夠的發揮;在空間上,不同的綠化區域景觀重復較多,植物隨意布置,景觀“主題”特色不明顯,連續性不強。如校園中梅的分布不集中,春天萌芽開花時,整體效果不佳,難以體現“暗香浮動”的景觀藝術效果,臘梅數量較少,也不能表現“凌寒獨自開”的意境。棕櫚栽植分散,難以勾起“熱帶風光”的聯想。
1.4 綠化形式單一,文化意境體現不夠 校園中大多是簡單的栽樹植草綠化校園,較少考慮將植物與其它元素相結合,體現不出學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美學內涵。如每一種植物都有其文化背景和傳說典故,可以考慮將植物與假山、石凳、石桌、石刻、雕塑相結合,挖掘其文化價值。綠化中較多地強調“水”的靈動,而缺少對“山”的思考,導致整個校園景觀缺乏“穩定感”和亮點。觀賞性綠地較多,而亭廊、游園、休閑椅、庭蔭凳等的布置較少,缺乏學生課間學習、交流、休憩的圍和、半圍和的滯留空間。
1.5 管理較粗放,行業規范執行不夠 校園綠化養護僅靠一些農民工進行一些簡單的拔草、修剪、栽植、除蟲工作,缺乏專業技術指導,養護制度沒有或不完善,行業規范執行不夠。我院栽培土壤為細砂土,偏堿性、養分含量低,有鹽堿反應,易板結,加上冬季低溫,如不對土壤進行大面積改良,最終會導致部分樹種(如香樟、桂花、玉蘭、梅等)生長不良,甚至死亡。養護過程也缺乏正常的土肥水管理,植物靠天生存,使有些喬木因供水不足、土壤板結或養分缺乏而紛紛枯黃,甚至死去。不同樹種修剪方式和要求不同,我院大量的樹種如懸鈴木、香樟、桃、海棠、紫葉李、女貞、櫻花、梅、銀杏等因修剪不當,導致樹形雜亂,不美觀。有些植物(紫葉李與女貞)的體量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斷變大,因幾年前的株行距過小而出現相互擠壓現象,影響美觀。
2 以校園綠化為載體的校園文化建設措施
校園綠化作為校園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有機組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我院現行的綠化養護制度,結合目前的綠化基礎,匯合各相關部門,共同制定宿遷學院校園綠化改造建設規劃和相對完善的綠化養護制度,通過對栽培土壤、植物種類、植物景觀營造和建筑小品等方面進行規劃設計與改造,建設具有“園林之鄉”地域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校園文化。
2.1 改良栽培土壤 要改良校園綠化的土壤環境,土質太差的要進行換土,去除建筑垃圾,每年定期施用適量有機肥料和酸性肥料。
2.2 豐富植物種類,彰顯地域特色 在現有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引進適合本地區生境條件的其它植物種類。一般把常綠、生長緩慢、比較珍稀名貴的高大喬木作為學校主樓及圖書館等大型公共設施處及小游園、小廣場處的首選樹種,隨著歲月的延續,這些樹成長起來,其相對長的壽命和高大的主干可用以顯現學校歷史的悠久和滄桑;重點考慮抗性強的灌木及多年生草本花卉類,其中宿根花卉應占草本花卉類總量的50%~60%,既能節省成本及人工費用,還容易根據它們的莖稈高度、顏色、花期等因素進行合理配置;一年生草本花卉可占40%左右,盡量選擇花色明度高的暖色花卉,給人以熱烈歡迎的感受。在配置方式方面,充分利用其花瓣鮮艷的特點,配合草坪,在廣場、花壇、校園入口、樓外入口、小游園等處點綴布置;也可根據花期,以盆栽的形式在規定的時期內進行擺放,等到花謝時再更換其它種類;或者在節日期間(如清明、五一、七一、十一、元旦等),以花壇形式體現中國傳統文化。
2.3 調整區域植物景觀,凸顯生態效益 校園環境綠化是在學校的建筑群中展開的,這就形成了校園既是整體、又被相應分割的布局,每幢教學樓與其周圍的空間構成了綠化環境的小單元,這樣綠化設計也就有了相對的靈活性,使小布局的設計可以有與教學樓風格相適應的特色,形成一樓一景的布局風格,而從整體上觀賞又不失和諧。如宿舍區需要提供一個安靜、相對封閉的環境,利于師生的休息;教室、圖書館周圍的綠地需開闊,為師生長時間的閱讀提供一個調節視力、消除疲勞的綠化環境。對部分空間利用不合理的區域,進行有計劃的調整,與學生團體開展文化活動相結合,空間擁擠的要去除過密的植物,空間不連續或植物種類單一的,要填充其它的植物種類、假山或景觀小品;選取一個區域,以假山為主景(如個園的四季假山、江南的“四大名石”),結合其它元素,形成區域性主體景觀。在人造景觀的同時,注重自然生態景觀的保護與改造,減少人工草坪的數量,增加抗弱光的自然地被植物種類,以喬、灌、草相互搭配,保證物種多樣性,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和食物資源,利于抑制有害生物入侵,控制病蟲害發生,提高群落自循環能力,營造自然圍合植物群落。也可以水體為主,植物為輔,營造生態濕地景觀,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2.4 建立植物專類園,形成“主題文化” 在空間允許的條件下,建設或改良不同類型的植物專類園,如梅園、海棠園、桃李園、竹園、枇杷園、桂花園、牡丹園、萬花園、植物雕塑園、花港觀魚等,再加入其它的園林要素如假山、石凳、石桌、石刻、亭臺、水榭等,使之各有特色,相互連通,步移景異,四季分明,渾然一體。
2.5 結合其它要素,營造校園文化景觀 與歷史、文學、書法等要素緊密結合,營造校園文化景觀。在學校主要綠化地中(如大門口)通過置石并刻上校訓,可以讓人領略到園林式校園的奇石與書法的渾然結合之美,也可以讓人對學校的穩如磐石的校訓有一種信念上的認可;還可將植物或其它園林要素與詩詞、傳說典故相結合,營造一個文化景觀區域,如紅樓夢的“石頭記”、揚州疊石名家石濤的“片石山房”、米芾的“拜石記”、描寫海棠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描寫梅的“零落成坭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等;也可仿照歐式景觀營造風格,建設“英語角”,形成東西方文化交流區域。
2.6 校園綠化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校園綠化養護管理與園林、園藝專業教學相結合,將綠化養護管理納入專業實踐教學的一個環節。一來使我院的綠化管理有了專業技術指導,二來使學生有了較多的實踐機會,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同時,要求每屆學生對主要的樹木種類精心設計標識牌,注明植物品種、拉丁文、科屬和植物主要習性等,起到科普推廣作用,并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校園環境是集自然與人文、物質條件與文化氛圍于一體的學術生態空間,良好的校園綠化景觀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能給人一種精神感召,陶冶人的情操,構成一種和諧舒適的育人氣氛,為廣大師生的工作、學習、生活提供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使大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通過一種理性精神和文化底蘊得以揭示、弘揚和延續。
參考文獻
[1]王洪凱,和睛.社會轉型期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5(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