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建筑比例的概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建筑設計、黃金比例、傳統建筑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建筑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同時它也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它不僅記錄了人類對藝術和美的追求,同時也記錄了人類建筑技術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居住環境及居住條件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同時住宅美學設計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建筑學的基礎研究對一個國家的建筑設計水平是至關重要的。建筑美學雖然是一個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它依然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人們創造美的建筑就必須得遵循美的規律。如統一、均衡、穩定、對比、韻律、比例等等。這些都是美的規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國度、乃至不同的民族,盡管他們對美的理解不盡相同。但是基本法則都是一致的。這同時也讓建筑設計中的美具有普遍性。
奧利斯・布隆斯泰特(1906~1979,以下簡稱布隆)是芬蘭現代建筑最杰出的導師,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芬蘭建筑師之一。他曾說過,“建筑師生活在一個充滿關系、比例和尺度的世界。”“如果你希望創造新的事物,你必須尋找那些最古老的。”奧利斯布隆斯泰特在他的學報里寫道。建筑的比例和尺度在建筑中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在建筑美學中,比例是指:長、寬、高三個方向之間的大小關系。無論是整體和局部還是局部和整體,或者是局部與局部之前都存在著比例關系。良好的比例給人產生美感,相反,不良的比例不但無法給人產生美的感覺,相反還會影響人們的心情。
在我國的歷史上也曾有過關于建筑的比例的論述,但是這些論述都是大多集中在西方的建筑上面。相反對于我國古代建筑的研究相對較少。當然,這與建筑的歷史與中國現當代的發展也不是毫無關系的。我國解放初期受到外來建筑設計理念的影響,西方的各種流派各種建筑風格如潮水般涌過來。這極大的吸引了我國設計師的眼球,因此這我國的建筑設計在不經意間出現盲目的追風逐流。建筑師不僅對中國的傳統建筑的比例表現出冷淡,甚至將中國的傳統經典的建筑設計比例拋到腦后。這些東西方不同建筑比例的觀念在現在得到融合,于是就形成了各種相對獨立的比例尺度體系。如:①經典的建筑比例,比如黃金分割比;②異形的建筑比例,比如完全的最求藝術形態無明確比例關系的建筑;③中國傳統的空間比例關系。
二、傳統建筑的比例應用:
早在原始社會,我國就出現了關于數字觀念的記述。這說明早在遠古社會,我國的原始居民就已經產生了一定的數字觀念。這樣的數字觀念對我國的建筑設計產生了極大的并且十分深遠的影響。
公園前2100年,中國的夏商朝出現了象征吉祥的“縱橫圖”。即圖中每行、每列,有時甚至對角線上的數字之和加起來相同。這是現在認為的最早的組合數學,它影響了我國的建筑設的比例設計。這說明中國傳統建筑的比例觀念是通過傳說演變而來的,它具有一定的宗教意義。
元代安西王府舊址出土的幻方就有縱橫圖的思想。該建筑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的上上品,其技術之精湛,藝術之品第均堪稱我國的第一。從該建筑可以看出,數字上面的均衡觀念和折中觀念,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產生了。關于均衡和折中觀念在中國古代建筑比例上面的運用有許多的例子: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基本尺度數據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它的一層面闊(柱頭間距)為,330+347+465+430+330=1992;
它的一層面闊(柱腳間距)為,387+430+448+430+389=2140;
它的平坐面闊(柱頭間距)為,297.5+440+462+430+299.5=1935;
它的平坐面闊(柱腳間距)為,300+435+461+434+300=1930;
它的二層面闊(柱頭間距)為,294+430+455+430+294=1903;
參照以上的數據同時結合對觀音閣平面及立體的分析可以發現一定的數學幾何關系。從立體方面分析,可以看出一層的柱高,等于鋪作層和體層屋面高之和。二層由于客觀原因需要調整,鋪作層和柱高受到影響。為協調整體比例關系,我們找到 了1:0.618的黃金分割比例。另外從平面方面分析,該建筑分為上下兩層,兩層樓的重心連線剛好構成一個正方形;上下兩層樓到中心梁柱的連線剛好構成兩個疊加的等腰三角形。最后從觀音閣的上下兩層樓的大小關系上面來看,可以看出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可以影射出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和世界觀。綜上所述,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的各種比例關系可以看出以下比例關系:①根號2矩形;②黃金分割比例;③正圓形及正三角形的折中關系比例④等腰直角三角形比例。其中前兩種在西方的建筑中運用的比較廣泛。而后兩種較常見于中國古代的建筑中,它較好的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師傳統的宇宙觀和數字觀。
從上述的事實可以看出一種數字上的均衡觀念及折中觀念。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的尺寸具備了“縱橫圖”的思想。同時他也是均衡觀念的很好的運用。我國建筑文獻《周禮考工記》也迎合了九宮圖的均衡觀念及擇中的觀念。
不僅中國的傳統建筑含有建筑比例的觀念,國外的一些古老傳統建筑同樣有與中國比例觀念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比例概念。阿爾伯蒂・科昂納・巴蒂斯塔是繼布魯內列斯奇之后的早期文藝復興的意大利偉大建筑師。他的著作《建筑論》極大的推動了人們對人文藝術進行的大量的投資。文化的大發展反映在建筑上面就是社會中出現了建筑師個行業.建筑師的出現。也為當時社會的思潮和將文化融入建筑找到了一個切入點。阿爾伯蒂・科昂納・巴蒂斯塔建筑作品的特點就是將宗教與藝術實現完美的結合。阿爾貝蒂認為,建筑是由數學規則和比例支配的,并由此產生和諧。一座好的建筑,如果你改變任何地方,你將毀掉整個和諧。“全部建筑藝術在于設計和結構。全部設計要點和規則在于正確和精到的線和角的匹配和組合,而這些線和角構成了建筑物的表面……在阿爾貝蒂看來。建筑中的簡明的數量和幾何關系,無疑是取得和諧的比例的手段之一。
三、結語:
建筑設計師應該合理的運用人文主義的思想,在建筑設計中將人文主義的設計思想植于設計之中。建筑設計中的比例在以往的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同時也獲得了人們的贊同。建筑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不能照搬一些規律。如果照搬照抄規律會給人死板的感覺。因此必須靈活的運用建筑設計中的比例。這樣才能設計出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還能滿足人們的贊審美需求的建筑物。中國的建筑設計師要有自己的建筑比例的美學觀念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建筑美學,只有這樣中國的傳統建筑美學才得以延續和發展。關于建筑設計中的比例運用,這值得建筑設計師們在使用的過程中好好的推敲并合理運用。
參考資料:
[1]趙飛.胡建國.試論房屋建筑設計中的美學規律.大慶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黑龍汪大慶建筑工程.238
[2]李雨紅.方 海.人、尺度和比例――芬蘭設計大師布隆斯泰特與畢達哥拉斯式和諧的傳統華中建筑.2006(08)
1問題的提出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居環境城市化的加速,人們對建筑空間尺度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和明晰。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準確而全面的關于建筑空間尺度概念的描述,普遍存在著對尺度概念的某些模糊認識。所以,有必要對建筑空間尺度概念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予以拓廣。
2對現有尺度概念的分析
維特魯威在其《建筑十書》中,曾以很多篇幅具體論述比例問題,但對于尺度本身的性質卻很少提及。托伯特•哈姆林在其編著的《20世紀建筑的功能與形式》的第二卷《構圖原理》中,把尺度問題單獨提出來加以研究。該書把比例和尺度作為兩個并列題目,且尺度列于比例之后。也許是由于哈姆林建筑理論的權威性,自此以后,幾部有影響的建筑理論著作中關于尺度與比例的論述都維持了這一順序。實際上,比例和尺度不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并列概念,比例應是尺度范圍內的從屬概念,將尺度置于比例之下,屬于主從關系顛倒,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誤導作用,影響了人們對尺度概念的正確認識。沈福煦在《美學》一書中,認為尺度是“在建筑設計中以人高為衡量建筑物或構筑物大小規模的標準,亦指建筑物或構筑物本身各構件間大小相比的合理性。”這個概念亦較模糊,容易使人們對尺度概念產生誤解。清華大學田學哲主編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與人體之間的大小關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間的大小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大小感。”“建筑中有一些構件是人經常接觸或使用的,人們熟悉它們的大小,如門扇一般高為2~2.5m,窗臺或欄桿一般高為90cm等等。這些構件就象懸掛在建筑物上的尺子一樣,人們會習慣地通過它們來衡量建筑物的大小。”前一段話是對尺度概念的定義,后一段話是對尺度概念的解釋,通俗易懂。這種以常規部件為基準使建筑獲得尺度感的方法,一直作為現在建筑理論中關于建筑尺度的基本內容。可以說,這是基于視覺的形式尺度或形象尺度。國際建筑師協會第20次大會制定的《北京》提出了廣義建筑學的概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整個人居環境來研究建筑空間的尺度問題,就會感到《建筑初步》中的定義雖然簡明、準確,但有待拓廣。在拓廣建筑空間尺度概念的時候,應力求簡明、準確、全面。
3廣義建筑空間尺度的概念
人居環境的不同空間范圍包括地球、大城市、小城鎮、廣場公園、居住小區、景觀、單體建筑、室內、家具等。人們在建筑環境中的生存活動對建筑的體驗,并不是簡單生理需要的舒適感和視覺美感,而是整個身心體驗的感受,故有環境心理學和心理空間的概念,這表明存在著心理空間尺度。例如,我們初次到某一校園參觀,比起后來在該校園生活了較長時間來說,前者感到該校園要大得多。又如,我們到一個從未去過的地點去,去的時候比回的時候感覺到路程要長。所以,廣義建筑空間尺度的概念應是:在人居環境的不同空間范圍內,人們在其中生存活動,并用身心來體驗建筑整體環境空間所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對該空間大小的綜合感覺。這需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3.1尺度的字義所謂“尺度”,按中國漢字組詞方法來顧名思義:“尺”是尺寸的尺,是衡量線面體空間大小的基本標準單位,是絕對大小的量;“度”是度量,是用尺來量取線面體空間的行為過程,是動詞;“度”又是程度,包含著等級差別的意義,它是量與量之間的關系的比較而產生的相對大小的量,這與比例概念相近;俗話說,“凡事都要有個度”,這個“度”是無過之無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是中國傳統為人處世的原則,卻也表達了一種審美觀。中國古代建筑理論中的“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就表達了一種尺度概念。所以,建筑學領域中的“尺度”,其概念雖與真實大小的尺寸有關,但本質上是表達人們對建筑空間比例的大小關系的一種綜合感覺。
3.2尺寸是絕對的不變量,尺度是相對的可變量經過設計建造構筑的人居環境空間都屬于建筑的范疇。由于高科技的航天、通訊和交通設施的迅猛發展,地球給人的感覺已變得越來越小,故有地球村的說法。宇航空間站上的宇航員看地球,就是一個“小小寰球”,飄浮在黑暗一片的宇宙中,是貨真價實的“彈丸”之地。這表明地球的尺度已變得越來越小。再如,雖然大城市中的高層建筑和立體交通與通訊系統使城市面積擴大了好幾倍,但城市給人的感覺反而小了,即城市的尺度變小了。現代人來看中世紀的一些城市,也會感覺馬車時代的交通廣場尺度相當小。實際上,中世紀時期的人會感覺到這個廣場的尺度夠大。所以,尺寸是絕對的不變量,尺度是相對的可變量,是隨人類活動范圍和人的移動速度而變的量。
3.3比例是不變量,尺度是人感覺的量,是可變量比例是對象自身內部的絕對尺寸關系,它不受周圍對象的影響。尺度是人們體驗對象之間相對關系的感覺,它直接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尺度在衡量建筑的美感上也和比例一樣,是為了建立和諧的秩序關系。即比例要達成建筑物本身的和諧關系,而尺度要達成建筑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寫作論文及建筑物與人的融洽關系。一般設計手冊上稱的“人體的尺度”,嚴格來說,應該是“人體的比例”。之所以對尺度和比例概念產生這樣的模糊認識,原因可能是對《建筑初步》中尺度概念的片面理解,只抓住了“建筑與人體之間的大小關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間的大小關系”,忽略了這種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大小感”。超級秘書網
3.4比例是影響尺度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的行為習慣和舒適性為標準來看比例,則建筑的整體、局部、細部間的相互比例關系能對尺度感產生影響。而且,建筑實體與空間虛空的這一對虛實的量的比例關系也影響尺度感。例如,在城市的一個區域中,當幾幢體量很大的建筑處于相互之間距離很大的環境中,它們的尺度感并不很大。
3.5視覺的尺度感仍然是決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以往對尺度感的研究,很大部分都屬于視覺尺度感。另外還有聽覺、嗅覺、觸覺等尺度感的存在。但視覺尺度感仍然是決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4結語
隨著人們對建筑空間尺度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明晰,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拓廣建筑空間尺度的概念和應用,必將對人居環境的廣義建筑學的設計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田學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第2版).
1問題的提出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居環境城市化的加速,人們對建筑空間尺度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和明晰
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準確而全面的關于建筑空間尺度概念的描述,普遍存在著對尺度概念的某些模糊認識。所以,有必要對建筑空間尺度概念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予以拓廣。
2對現有尺度概念的分析維特魯威在其《建筑十書》中,曾以很多篇幅具體論述比例問題,但對于尺度本身的性質卻很少提及
托伯特•哈姆林在其編著的《20世紀建筑的功能與形式》的第二卷《構圖原理》中,把尺度問題單獨提出來加以研究。該書把比例和尺度作為兩個并列題目,且尺度列于比例之后。也許是由于哈姆林建筑理論的權威性,自此以后,幾部有影響的建筑理論著作中關于尺度與比例的論述都維持了這一順序。實際上,比例和尺度不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并列概念,比例應是尺度范圍內的從屬概念,將尺度置于比例之下,屬于主從關系顛倒,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誤導作用,影響了人們對尺度概念的正確認識。沈福煦在《美學》一書中,認為尺度是“在建筑設計中以人高為衡量建筑物或構筑物大小規模的標準,亦指建筑物或構筑物本身各構件間大小相比的合理性。”這個概念亦較模糊,容易使人們對尺度概念產生誤解。清華大學田學哲主編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與人體之間的大小關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間的大小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大小感。”“建筑中有一些構件是人經常接觸或使用的,人們熟悉它們的大小,如門扇一般高為2~2.5m,窗臺或欄桿一般高為90cm等等。這些構件就象懸掛在建筑物上的尺子一樣,人們會習慣地通過它們來衡量建筑物的大小。”前一段話是對尺度概念的定義,后一段話是對尺度概念的解釋,通俗易懂。這種以常規部件為基準使建筑獲得尺度感的方法,一直作為現在建筑理論中關于建筑尺度的基本內容。可以說,這是基于視覺的形式尺度或形象尺度。國際建筑師協會第20次大會制定的《北京》提出了廣義建筑學的概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整個人居環境來研究建筑空間的尺度問題,就會感到《建筑初步》中的定義雖然簡明、準確,但有待拓廣。在拓廣建筑空間尺度概念的時候,應力求簡明、準確、全面。
3廣義建筑空間尺度的概念人居環境的不同空間范圍包括地球、大城市、小城鎮、廣場公園、居住小區、景觀、單體建筑、室內、家具等
人們在建筑環境中的生存活動對建筑的體驗,并不是簡單生理需要的舒適感和視覺美感,而是整個身心體驗的感受,故有環境心理學和心理空間的概念,這表明存在著心理空間尺度。例如,我們初次到某一校園參觀,比起后來在該校園生活了較長時間來說,前者感到該校園要大得多。又如,我們到一個從未去過的地點去,去的時候比回的時候感覺到路程要長。所以,廣義建筑空間尺度的概念應是:在人居環境的不同空間范圍內,人們在其中生存活動,并用身心來體驗建筑整體環境空間所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對該空間大小的綜合感覺。這需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3.1尺度的字義所謂“尺度”,按中國漢字組詞方法來顧名思義:“尺”是尺寸的尺,是衡量線面體空間大小的基本標準單位,是絕對大小的量;“度”是度量,是用尺來量取線面體空間的行為過程,是動詞;“度”又是程度,包含著等級差別的意義,它是量與量之間的關系的比較而產生的相對大小的量,這與比例概念相近;俗話說,“凡事都要有個度”,這個“度”是無過之無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處,這是中國傳統為人處世的原則,卻也表達了一種審美觀。中國古代建筑理論中的“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就表達了一種尺度概念。所以,建筑學領域中的“尺度”,其概念雖與真實大小的尺寸有關,但本質上是表達人們對建筑空間比例的大小關系的一種綜合感覺。
3.2尺寸是絕對的不變量,尺度是相對的可變量經過設計建造構筑的人居環境空間都屬于建筑的范疇。由于高科技的航天、通訊和交通設施的迅猛發展,地球給人的感覺已變得越來越小,故有地球村的說法。宇航空間站上的宇航員看地球,就是一個“小小寰球”,飄浮在黑暗一片的宇宙中,是貨真價實的“彈丸”之地。這表明地球的尺度已變得越來越小。再如,雖然大城市中的高層建筑和立體交通與通訊系統使城市面積擴大了好幾倍,但城市給人的感覺反而小了,即城市的尺度變小了。現代人來看中世紀的一些城市,也會感覺馬車時代的交通廣場尺度相當小。實際上,中世紀時期的人會感覺到這個廣場的尺度夠大。所以,尺寸是絕對的不變量,尺度是相對的可變量,是隨人類活動范圍和人的移動速度而變的量。
3.3比例是不變量,尺度是人感覺的量,是可變量比例是對象自身內部的絕對尺寸關系,它不受周圍對象的影響。尺度是人們體驗對象之間相對關系的感覺,它直接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尺度在衡量建筑的美感上也和比例一樣,是為了建立和諧的秩序關系。即比例要達成建筑物本身的和諧關系,而尺度要達成建筑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以寫作論文及建筑物與人的融洽關系。一般設計手冊上稱的“人體的尺度”,嚴格來說,應該是“人體的比例”。之所以對尺度和比例概念產生這樣的模糊認識,原因可能是對《建筑初步》中尺度概念的片面理解,只抓住了“建筑與人體之間的大小關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間的大小關系”,忽略了這種關系“而形成的一種大小感”。超級秘書網
3.4比例是影響尺度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的行為習慣和舒適性為標準來看比例,則建筑的整體、局部、細部間的相互比例關系能對尺度感產生影響。而且,建筑實體與空間虛空的這一對虛實的量的比例關系也影響尺度感。例如,在城市的一個區域中,當幾幢體量很大的建筑處于相互之間距離很大的環境中,它們的尺度感并不很大。
3.5視覺的尺度感仍然是決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以往對尺度感的研究,很大部分都屬于視覺尺度感。另外還有聽覺、嗅覺、觸覺等尺度感的存在。但視覺尺度感仍然是決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4結語
隨著人們對建筑空間尺度認識的不斷深入和明晰,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拓廣建筑空間尺度的概念和應用,必將對人居環境的廣義建筑學的設計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田學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