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鄉村農業發展現狀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1總體發展概況。1.1.1福州市農業經濟穩步發展,農業、漁業占主體。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區生產總值5618.10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4.74億元,增長4.0%。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64.87億元,增長4.0%,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結構為28.1:2.9:9.9:56.0:3.1。可見,當前福州市鄉村農業經濟處于穩步發展階段,海陸兼備的區位優勢使得福州市農業和漁業發展占主體地位。1.1.2農產品結構發生實質性變化。從圖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農產品產量主要以水產品和糧食為主,兩者占農產品總量的82.63%,接著是園林水果和肉類,分別占農產品總量的7.62%和7.48%。2015年,雖然各類農產品產量都有所增長,但農產品結構已經發生實質性變化。蔬菜和水產品是主要的農產品產量,兩者占農產品總量的78.80%。糧食產量的比重大幅下降,從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類產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從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統計的農產品種類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兩類種類,少了甘蔗這一種類。因此,在福州市鄉村農業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農產品的結構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圖12000~2015年福州市農產品產量結構變化1.1.3農業產業化、科技化發展較好。2015年,福州市擁有239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包括53家掛牌院士(專家)工作站企業和7家被認定為“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的企業。此外,福州市還擁有57個現代農業技術創新基地,13個國家級及42個省、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可見福州市農業產業化、科技化已有較好的開端。1.1.4休閑農業發展態勢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種休閑農場和農家樂分別達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長7.4%和9.2%。休閑農場、農家樂接待的國內外游客數量達到890萬人,并帶動了9600人就業。可見休閑農業在福州市已帶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2各縣(市)農業經濟轉型發展現狀。1.2.1農業經濟穩步發展,但發展水平不一。從圖2可看出,2015年,連江縣的第一產業GDP總值最大,達到119.93億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縣(市)第一產業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長。其中,連江縣增長幅度最大,增長了356%;其次是永泰縣,增長了297%。圖22000~2015年福州市各縣(市)第一產業GDP發展1.2.2農產品產量結構各不同,地區特色明顯。從圖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縣(市)農產品總產量差異較大。其中,福清市的農產品總產量最大,達到145.69萬t,其次是連江縣和閩侯縣。羅源縣的農產品總產量最小,達到40.39萬t,僅占福清市農產品總產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縣(市)農產品結構也各不相同,地區特色明顯。沿海縣(市)如平潭縣、連江縣、福清市、羅源縣、長樂市、福州市區等,水產品的產量較大,比重也較高。其中,連江縣的水產品總量最大,達到94.68萬t,占連江縣農產品總產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縣,水產品產量達到44.15萬t,占平潭縣農產品總產量的79.08%。結合圖2可得,農產品產量高,經濟效益不一定好。因此應積極引導農民生產高經濟效益的農產品。
2福州市鄉村農業經濟轉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2.1存在問題。2.1.1鄉村農業經濟發展參差不齊,農產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福州市整體農業經濟穩步發展,但各縣(市)之間的農業經濟發展參差不齊。很多鄉村農業經濟仍相對滯后,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從事農業活動人員較少,農田荒廢現象嚴重。應積極引導農民從事高經濟效益的農產品生產活動,進一步優化農產品結構,提高農民積極性。2.1.2鄉村農業企業發展不完善。雖然福州市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現代化、規模化發展,但鄉村農業相關企業發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業技術創新支持企業。主要表現在:龍頭企業產業鏈條短,產業帶動能力弱;特色產業小而散,規模效益不明顯。2.1.3新型農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急需加大發展步伐。盡管福州市休閑農業發展已呈一定規模,但福州市休閑農業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沒有很好發揮休閑農業的特色效能。創意農業、生態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新型農業發展緩慢。2.2原因分析。2.2.1鄉村未充分合理規劃。很多鄉村缺乏專業的鄉村規劃、農業發展規劃的科學有效引導。具體體現:在鄉村轉型發展過程中缺乏有效科學論證,未充分結合鄉村自身的資源稟賦、地緣環境及產業發展等實際情況,未充分挖掘、凸顯當地自然資源和人文社會資源的優勢,包括山水資源、民俗風情、人文內涵等優勢,規劃的引領作用沒有充分體現。鄉村建設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學規劃,導致了鄉村農業經濟結構不夠優化,農民積極性不高,較多農田荒廢。2.2.2鄉村農業企業產業升級不明顯。鄉村農業企業,由于資金不到位以及企業管理未進行轉型發展等原因,導致鄉村農業企業產業轉型升級不明顯,未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2.2.3宣傳動員不到位,農民積極性未調動。部分鄉村尚未正確擺正政府引導與農民群眾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宣傳動員不到位,沒有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引導和激發農民發展生產、建設美麗家園的有效措施。2.2.4新型農業發展缺乏有效規劃和引導。福州市新型農業發展較緩慢,缺乏有效規劃和引導,往往是“小而散”發展,同質化現象明顯,沒有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規模效應明顯、產業鏈完善的農業發展新形式。
3福州市鄉村農業經濟轉型發展策略
3.1合理規劃,推進農業多功能化轉型,發展山海特色新型農業。要在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之上,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動力,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和加工技術,最大限度提高農業生產率,并積極加入創新元素,提高產品品質,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及農業多功能發展,形成區域特色農業,為福州市第二、三產業的繁榮奠定基礎。福州市是一個臨海靠山的城市,農業的轉型發展應當走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的路徑。山區農業可以集生態治理、種植養殖業、民俗旅游業、觀光農業、休閑養生發展為一體的山區鄉村農業經濟發展新模式,帶動山區經濟發展、農民增收,促進農業經濟加快轉型發展。海洋農業應充分利用綿長的海岸線、豐富的濱海資源和海洋漁業資源,大力發展集濱海休閑旅游、濱海休閑運動、海洋漁業等為一體的藍色休閑農業。3.2完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業綜合體。農業現代服務體系建設是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切入點。應加強對農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衍生產業的支持和建設,大力發展農資連鎖經營、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新型農技服務、農業保險以及農產品現代流通等。農業綜合體是以農業為基礎,融合工業、商貿、旅游、文化、創意、地產、娛樂、康養、會展、博覽等三個以上相關或支持產業為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區域性、創新性的產業綜合體。大力發展農業綜合體,可以充分整合鄉村資源、壯大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效益,從而促進鄉村農業經濟轉型發展。3.3激勵創新農業人才的成長。吸引社會各界參與協作聯動,加強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福建師范大學以及相關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社會的農業創新人才資源,對企業、農民進行定期的培訓,提高企業家及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造就一批有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民。3.4完善農業信息服務網,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以信息和技術為載體,建設、完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積極開展農產品信息、農技信息以及農業相關政策的搜索、咨詢、傳達、解答等服務,確保信息暢通的傳遞。積極引導農民利用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及時獲取政策信息、市場信息,開拓農產品產銷渠道。進一步使用物聯網監控農業安全生產、跟蹤生產過程及銷售過程。借助互聯網平臺,積極發展“互聯網+”農業,為傳統的農業產品創造出新的價值。
4結語
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是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當前福州市鄉村農業經濟處于穩步發展階段,海陸兼備的區位優勢使得福州市農業和漁業發展占主體地位,新型農業已形成初步發展規模。但福州市鄉村農業經濟發展參差不齊,鄉村農業企業以及新型農業仍需加大發展步伐。因此,福州市仍需積極加大鄉村農業經濟轉型發展步伐,合理規劃,積極發展山海特色新型農業、農業綜合體以及“互聯網+”農業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鄉村農業經濟轉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進一步針對鄉村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具體環節或具體農業發展形式進行詳細、專門的分析研究。
作者:林巧鶯 李子蓉 單位:泉州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廖家財.論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轉型之路[J].中外企業家,2015(33):17-18.
[2]李強.國外農業經濟轉型研究[J].世界農業,2013(8):42-44.
[3]楊思思,謝德體,駱云中.生態約束下丘陵山區都市休閑農業發展布局及策略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6(10):103-108.
[4]張雷,何云峰,趙文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試點太谷縣創意農業發展及啟示[J].安徽農業科學,2016(6):248-250.
[5]于法穩.加快生態農業建設的建議[J].中國國情國力,2016(1):13-15.
[6]鄧章源.互聯網農業發展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5(7):19-20.
[7]厲無畏.創意產業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社會科學研究,2012(6):1-5.
[8]厲無畏,王慧敏.創意農業的發展理念與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09(2):11-15+110.
關鍵詞 農業信息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資源;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山西省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97-03
Abstract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farmers′ income,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public utilities,farmers′ quality,etc.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for the″Three Rural Issues″.In recent years,Shanxi Province further promotes the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th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rural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Shanxi Province
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優化資源配置、改造傳統產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手段。農業信息化是指借助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及時、準確地將有關農業發展的信息傳遞到農民手中,大幅度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現代化、市場化水平[1]。現如今,實現農業信息化對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事業發展、提高農民素質具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儼然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與服務”三農”的重要條件。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產業的創新與發展,信息網絡的廣泛普及,信息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并滲透到社會變革的各方面,其推動了產業分工的深化與結構調整,對傳統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形成了挑戰。
1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背景
山西省地處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區,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雖使其很難成為大宗農產品生產基地,但卻孕育了許多特色農產品,是全國知名的小雜糧生產大省,目前已經初步建立了農經牧加協調發展的特色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在以信息化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發展環境下,山西省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折期。如何使山西省農業信息服務系統高效運行,將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廣泛應用到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是信息化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面臨的重要挑戰,其必將成為經濟增長中的源動力與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與此同時,農村經濟逐步面向市場化和知識化,農民、生產經營者對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強,獲取及時準確全面的農業信息,有助于他們掌握科學的生產方法、改善經營管理、了解市場供需信息和機會、規避市場風險、預防自然災害、提高勞動者素質,從而對增加農民收入和改善農村經濟效益有直接積極的影響[2]。
2 國家“金農工程”在山西省的實施狀況
1994年12月,為加速和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提出了建立國家“金農工程”。此工程在“十五”期間開始謀劃,“十一五”期間實施一期工程,“十二五”期間實施二期延伸工程。
截至目前,山西省“金農工程”一期已經竣工通過驗收,依托此工程,全省初步形成了“一個數據中心和三個應用平臺”的農業農村信息化基本框架。“一個數據中心”即山西省農業數據中心,“三個平臺”即農業電子政務平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12316”信息服務平臺)和農業應急視頻指揮平臺,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作為延伸的二期工程建立了一批農業生產經營信息化示范基地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健全全省農業應急指揮平臺,啟動全省農業云計算中心建設,建立共享化農業信息綜合數據庫和網絡化信息服務支持系統,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
3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狀
依托“金農工程”,山西省目前農業信息化基設礎施建設卓有成效。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15年末,山西省農村居民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移動電話201.24部,其中接入互聯網的80.39部,分別比上年增加10.35部和11.92部;擁有計算機31.8臺,其中接入互聯網的22.66臺,分別比上年增加5.76臺和4.17臺。但不難看出,鑒于使用門檻低的原因,手機在農村的普及率高于計算機,農村網民對網絡科技信息使用相對較淺,這與農村網民學歷整體偏低有著密切聯系。
4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資源現狀
4.1 涉農網站
農業信息網站被稱作整個農業信息網絡中間的“節點”,也是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目前,全省各級農業部門建設有農業政務網、特色農業網、農產品電子商務網。除了省農業廳這樣的官方網站外,山西省農業科研部門、高校以及不同涉農行業都根據自身行業特點,相繼加入到網站建設中來,成為農業信息化建設工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既有綜合性的晉農網,還有山西養殖、山西種業等特色專業網站。科研部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省農業科學院主辦的山西農業科技信息網,其面向全省提供農業資訊、成果技術、專家咨詢等服務,并且打造了網上服務平臺,同時實現了與國內各農業網站的聯網,成為省內農業信息化網站建設的代表。2015年8月,山西省首家大型涉農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農芯樂”商城在太原上線,這是山西省特色專業的農業營銷網,該商城以產地直供為主題,為全省11個地市開設網上主題展館,展銷各地特色農產品,將山西省最具代表的地方特產推向全國。
4.2 農業熱線、短信
鑒于山西省農村手機普及率偏高,農業科技部門聯合電信運營企業,在全省開通“12316”助農服務熱線、“1259010”農科熱線、“12582”農信通、“12396”科技服務熱線,為農民提供養殖、種植、市場、農科、勞務等信息。省氣象局開設覆蓋全省的聲訊服務平臺與氣象信息電話答訊系統,為致富信息的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3]。
4.3 農業廣播電視
鑒于山西省農民整體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作為“第四媒體”的網絡信息傳播方式在農村并未大面積普及。傳統信息傳播手段的廣播、電視在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傳播渠道中依舊占據重要地位(占據傳播渠道的35%)。山西新聞聯播面向全市農民傳播生產經營管理信息、農業科技信息、農業市場經濟信息和政策法規信息。最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作為山西省唯一的省級對農廣播,山西農村廣播FM(調頻)100.9開播啟動,播出覆蓋全省11個地市,全天節目播出24 h,在太原、晉中的大部、呂梁、陽泉、忻州的部分地區實現了雙頻覆蓋。山西農村廣播立足于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為城鄉聽眾提供農產品信息、科技知識、經濟法律資訊、政策解釋等節目,同時提供文藝節目,旨在以大眾的視角體察“三農”,以農民的視角觀察社會,以新聞性、權威性、服務性和娛樂性作為節目的根基,努力打造在山西、華北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農村廣播頻率形象。
4.4 農業信息化裝備
作為“十二五”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點,現代通信、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在促進傳統農業轉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業信息化裝備是指在農業生產、管理、銷售等過程中使用的信息化設施、設備與軟件系統,如農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智能溫室、智能養殖、自動化排灌)、農業GIS、質量控制與追溯系統、電子交易系統等。隨著信息技術的成熟,山西省逐步開展了在農業領域的試點應用。目前,物聯網技術已在山西省大田農業、設施農業、果園生產管理中得到了初步應用,實現了聯通生產、儲運、加工、銷售的全過程追溯。
4.5 農家書屋的建設
山西省作為經濟欠發達的內陸省份,由于歷史原因和地域局限,大部分地區發展比較封閉落后,為解決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實際問題,山西省從2007年試點建設農家書屋。據全國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信息管理系統顯示,山西的農家書屋信息填報使用率全國第一。“農家書屋”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榆次從2004年開始試點建立農村圖書流動點,構建一種新的圖書館基層服務網絡模式:縣級圖書館直接服務于鄉村的圖書流動點,直接管理農家書屋的圖書,解決農家書屋的流動問題。晉城市積極探索農家書屋建設管理途徑,每個書屋嚴格按照市縣財政資金4∶3∶5進行足額配套,建立一季一檢查的監督機制。目前,《山西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規劃綱要(2014―2020年)》制訂的2016年行動計劃指出,將啟動實施農村衛星數字農家書屋工程。
4.6 農村信息化人才培養
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要特別重視大力發展對農業信息服務人才信息技術培訓,努力為農業生產一線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為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增加農民收入,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是建設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有效途徑。新絳縣是山西省蔬菜生產大縣,已有鄉級專職管理員和信息員24名,通過農業部認證的農村信息員達到150人,另有1 000余人的農村信息員隊伍和遍及全縣10個鄉鎮180個村莊400農戶的服務網,構成了縣、鄉、村、戶四級信息網絡體系,有效解決了農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問題[4]。
5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發展現狀
5.1 山西省農牧信息中心
山西省農牧信息中心是省農業廳下屬職能部門,負責農業信息化規劃及實施全省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推廣應用農業信息技術,搜集、整理、分析、預測、農業信息,為山西省農業發展提供信息服務。目前它承擔著全省農業“三電一合”和“12306”“三農”熱線建設工作,負責全省“金農工程”的網絡推廣與技術支持,承擔農業廳辦公室自動化系統技術服務工作。
5.2 各級信息服務中心和信息服務站
目前,山西省11個市都建有市、縣(市、區)信息級職能部門,主要職能包括農業信息、建設與管理信息服務平臺、加工處理信息、推廣信息技術、信息咨詢、決策支持等。90%經濟發達地區鄉村建有鄉鎮信息綜合服務站。截至2012年,全省有信息員2.923萬人,行政村覆蓋率為100%。全省所有建制村確保至少有1種手段可及時將涉農綜合信息傳遞給每一戶農戶,實現“多站合一、一站多用”“多網合一、一網多用”“多員合一、一員多用”,切實形成推進現代農業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強大合力。有917個鄉鎮建成綜合信息工作站,有1萬個行政村建成村級綜合信息服務站。
5.3 其他涉農信息機構
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移動為建立起政府、企業與農民共建共享、市場運作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運營機制,搭建了全國最大的“我愛我村”農村信息商務平臺。以省、市、鄉、縣、村五級架構為基本框架,覆蓋山西省全部行政網絡門戶,設定了信息員渠道、中介機構信息渠道、10086呼叫渠道、地方政府渠道、農村經紀人渠道。開設了直接服務農民的農村供求信息、價格行情、遠程教育等欄目[5]。
6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發展與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農村網民規模小,農民家庭電腦擁有率較低,整體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雖然省內涉農網站已經初步形成一定規模體系,但在農業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發展非常不平衡,基層鄉鎮農業網站并未普及;不少農業網站普遍存在缺乏實效性、信息更新緩慢的問題。農業熱線、短息服務雖然很受農民歡迎,但現有用戶規模并不大,其缺乏服務推廣度,內容也需要進一步優化。農業信息化裝備的發展在山西省尚屬于試點、示范階段,由于設備集成體系的成熟度與農民自身的駕馭能力的局限性,大面積推廣的難度很大。在農家書屋的建設中,部分書屋存在重建輕管,缺乏實用信息資源,借閱率低的問題。省內基層農業信息員隊伍非常不穩定且分布不均,高層信息人才緊缺。總體來看,由于目前對農業信息化建設中技術和管理等局限,農業信息資源整合不足,不同農業信息服務平臺、資源服務平臺內容難以實現共享,重復建設且依舊缺乏優質農業信息資源。政府部門與科研院所、電信運營商等共同參與的建設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健全率與服務作用有待進一步提高。全省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整體目前缺乏區域協調性發展,經濟發達地區90%以上的鄉鎮村建立了信息服務站,而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僅為40%[6-8]。
7 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發展方向
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山西省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推進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深度融合。農業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省各級政府部門與各類社會機構共同努力。建議今后山西省農村農業信息化需要繼續推進的工作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政府部門需提高認識,發揮主導作用。各級政府部門和電信運營商加強合作,繼續推進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現有的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裝備;政府可以通過一系列惠農補貼措施促進農民購買電腦等信息化終端,提高其普及率,電信運營商也可針對農村用戶給予一定的扶持,如降低上網等信息服務的成本。同時,政府部門和各類社會機構應加強完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覆蓋與利用。二是農業信息化裝備的發展在山西省尚屬于試點階段,還未能較好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發展需要,應大力發展智能農業、精準農業,加強遠程視頻系統、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和農業物聯網建設。同時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農產品營銷的信息化進程。這首先需要各級政府部門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文化教育和信息技能培訓,加快對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提高山西省農民對信息化利用的素養。三是提高農民獲取信息的意識,深入基層調查了解其對農業信息服務的真實迫切需求并有針對性地提供信息和改進農村信息供給服務。結合農民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傳統與新型的農業信息平臺相結合,有針對性地提供信息服務。不斷完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探索長效服務機制。政府應當根據山西省信息化發展目標與任務,出臺相應扶持政策與資金投入,加強組織協調,同時鼓勵各級涉農機構積極投入農業信息服務,形成政府主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的多元化信息服務新格局。
8 參考文獻
[1] 楊宏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三維審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282.
[2] 黃曉斌.農村實用信息的收集與利用[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9:97.
[3] 藺建霞.山西省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14(6):54.
[4] 郭恩臣.山西省農業信息化問題初探[J].山西農經,2006(2):62.
[5] 李亮道.中國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88.
[6] 阮懷軍,封文杰,唐研,等.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實證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中國農業科學,2014(20):4117-4127.
要:利用調查統計資料,分析評價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并提出問題和發展建議。
關鍵詞:休閑農業;天津;現狀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6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ianjin
ZHANG Lei, SHI Jia-lin, ZHANG Ming-lia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the statist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Tianjin.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 Tianjin; current situation
休閑農業是貫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緊密連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和新型消費業態[1]。鄉村旅游是指發生在鄉村和自然環境中的旅游活動的總和,是以鄉野農村的風光和活動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方面的需求為目的的一種旅游方式[2]。它與休閑農業聯系最為密切,已經成為拓展農業功能和拉動內需的新引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鄉居民對休閑消費需求高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期,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新途徑[3]。
1
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條件
1.1
自然景觀資源
天津自然景觀種類齊全,擁有山、河、湖、海、泉、濕地等豐富的景觀資源。狹長的山地,廣袤的平原,遼闊的海域,構成天津自然景觀的基本面貌。天津既有盤山清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八仙山山高林密、保留著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還有記載古老地質歷史的巨厚的中上元古界地層,以及海退后在濱海平原留下的貝殼堤和濕地景觀。這些都集中體現了天津的自然景觀特色。
山——位于天津北部的薊縣,是集名山、幽林、秀水、雄關、古剎于一地的綠色觀光休閑度假旅游區,擁有被稱作“京東第一山”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盤山、八仙山國家級原始次生林自然保護區、九山頂自然風景區和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與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黃崖關長城風景區和屬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獨樂寺等名勝古跡,共同構成一幅俊秀美麗的山水畫卷。
河——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沖”之稱。流經天津的一級河道有19條,總長度為1 095.1 km。還有子牙新河、獨流減河、馬廠減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還鄉新河6條人工河道,總長度為284.1 km。二級河道有79條,總長度為1 363.4 km;深渠1 061條,總長度為4 578 km。南北運河是著名的御河古道,運河兩岸以悠久的漕運文化而久負盛名。近年來,御河景觀帶的建設,初步實現了景與水相連、人與水相近、水天共一色、林帶飄河邊的河流融入城市的景觀格局。
湖——眾多美麗的湖泊猶如明珠一般鑲嵌在津沽大地上,如薊縣的翠屏湖和環秀湖、靜海的團泊湖、東麗的東麗湖、津南的鴨淀湖等自然風景區,清澈靜謐的湖水風光或與群山溪谷,或與平原綠野,交相輝映,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海——天津緊鄰渤海灣,是渤海西部的淺水海灣,也是京津的海上門戶。作為沿海城市,天津的濱海觀光度假旅游區擁有海濱浴場、東疆人工沙灘海洋、海河外灘公園、中心漁港、北塘漁村等獨特的濱海景觀。
泉——天津淺層地熱能量非常豐富。2011年,天津市與重慶市、福州市一同被國土資源部評選為中國首批溫泉之都。全市18個單位利用地熱資源建成了溫泉康樂項目,全市建成溫泉游泳池面積達2萬m2。東麗湖溫泉度假旅游區被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未來依托京津新城、東麗湖、團泊湖等新城鎮建設,推動地熱開發利用示范工程建設,建設一批以溫泉為特色的理療、休閑、度假等旅游項目,將天津市打造成京津共享的城際型休閑旅游目的地和全國知名的大眾化溫泉旅游目的地。
濕地——天津濕地資源較為豐富,現有4種類型的天然濕地,即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以及沼澤和沼澤化草甸濕地。全市濕地將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里海)、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共4個濕地自然保護區為核心,建設“一南一北”兩片生態濕地連綿帶,將津城“綠肺”進一步保護和擴容。濕地以其獨特的蘆葦沼澤濕地生態景觀和多樣珍貴的野生生物資源,展現出獨具魅力的自然景觀。
1.2
民俗文化資源
天津鄉村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底蘊深厚的特色名鎮、精美絕倫的民間工藝品和特色鮮明的民間文化命脈,構筑起天津鄉村璀璨而厚重的文化根基。
天津具有一些文化底蘊深厚的特色名鎮。西青區楊柳青古鎮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鎮”之一。明清時期,楊柳青即為中國北方民間藝術集散地,有著上千年的歷史。2005年、2008年先后榮膺“中國魅力名鎮”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薊縣漁陽鎮集山川、古城、幽林、奇石于一體,其歷史文化資源是薊縣乃至天津最為久遠、豐富的地區,聚集了漁陽古城、獨樂寺、文廟等旅游資源,東部的翠屏湖、北部山區與鎮中心的歷史古城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的絕佳搭配,構成和諧的景觀資源。薊縣漁陽鎮和西青區楊柳青鎮,均為國家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津南區葛沽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歷史上產生、發展和傳承了鹽業、碼頭、媽祖、科舉、漕運、漁業、農耕、美食、建筑、宗教、民俗、京畿等多種文化,兼收并蓄,海納百川,又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碰撞交融演變升華,從而孕育出多元性的獨有地域性文化。靜海縣西雙塘村形成了以綠色農業、生態休閑、觀光旅游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模式,先后榮獲“全國文化典范村”、“全國民俗文化村”等榮譽稱號,并入選中國十大最有魅力休閑鄉村。
天津鄉村民間工藝品絕美眾多。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楊柳青木版年畫、塘沽版畫、北辰民間繪畫、寶坻農民畫、漢沽飛镲、薊縣皮影雕刻、特種榫槽工藝、摶土藝術以及面塑、木雕、石雕、根雕、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天津民間文化博采眾多、源遠流長。津南、北辰因漕運文化興起的祭祀海神天后娘娘的一系列地方花會,特色鮮明,歷史悠久。以天津皇會為代表,葛沽鎮的“寶輦”花會、咸水沽鎮的“海下文武高蹺”、八里臺鎮的“民間吹奏樂”和北倉鎮的“蟲八蠟廟小車會”、“隨駕獅子會”等均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寶坻評劇和京東大鼓唱腔樸實、自然流暢,深受當地勞動人民的喜愛,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薊縣獨樂寺廟會,規模大、影響力強,在整個京東地區廟會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稱京東廟會縮影,是古老廟會的遺存。
2
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關聯產業發展狀況
2.1
天津特色農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天津都市型現代農業穩步發展。2011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完成349.43億元,比上年增長4.2%。建設高標準設施農業累計達到4萬hm2,建成2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55個養殖示范園區。蔬菜、肉類、禽蛋、奶類和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給率繼續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全市獲得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到293個,農產品質量顯著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 414個,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52個,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發展到320個,進入產業化體系的農戶比重達到90%。
天津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傳統特色農產品和具有地域品牌的農產品:津南小站稻、西青沙窩蘿卜、武清甜水鋪蘿卜、漢沽茶淀葡萄、寶坻三辣、寧河七里海河蟹、大港崔莊冬棗、靜海臺頭西瓜……近年來涌現出名牌農產品:北辰青水源有機蔬菜、西青曹莊花卉、張家窩蝴蝶蘭、凱潤食用菌、東麗傲綠蔬菜、大順花卉、津南八里臺觀賞魚、漢沽三利水產品、靜海林下柴雞蛋、寶坻黃莊大米、武清高村西瓜、薊縣瓦岔莊村山藥、衛青蘿卜[4]、津產大白菜、天津茄子、寧河天祥水產、濱海新區諾恩水產、大港神馳奶牛、北辰夢得奶品等近百個品種。干鮮果品主要有薊縣核桃、板栗、柿子、蘋果、紅果、梨、葡萄等,尤其是盤山柿子、燕山板栗、大棉球紅果、黃崖關蜜梨、野生酸棗和獼猴桃,質優味美,馳名中外,享有盛譽。
2.2
天津鄉村旅游業發展概況
近年來,天津圍繞“近代中國看天津”的核心旅游品牌,著力打造都市博覽游、海河風光游、濱海休閑游、山野名勝游等五大旅游品牌,重點建設大沽煙云、津南小站練兵園、楊柳青古鎮風情區等鄉村主題板塊,薊縣常州村、毛家峪村、郭家溝村、東麗區華明新市鎮、西青區水高莊園、津南區松江鄉村俱樂部、北辰區龍順生態園、濱海新區諾恩漁業生態園、武清區君利現代農業生態園、寶坻區小辛碼頭村、寧河縣七里海生態園、靜海縣西雙塘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點)成為津門鄉村旅游的新亮點。旅游節慶活動異彩紛呈,中國天津媽祖文化旅游節、海河旅游節暨國際大學生龍舟邀請賽、漁陽金秋旅游節、黃崖關長城國際馬拉松賽、溫泉康體旅游節、塘沽開海節、漢沽葡萄文化旅游節、楊柳青民俗文化旅游節、沙窩蘿卜文化節等節慶旅游活動深受游客歡迎。
截至2010年底,全市鄉村旅游總投資額約27.1億元,已經建成游客服務中心和接待服務中心68處,洗滌站3座、污水處理系統3處、垃圾中轉站71處、游覽路80 km、停車場23.5萬m2、路燈400盞,在主干道路上增設標識牌、指示牌100多塊,新建智能溫室大棚100多座、果品采摘園106.7 hm2,新建、改建農家院經營戶800余戶[5]。
3
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3.1
產業規模逐年壯大
天津休閑農業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據天津休閑農業摸底調查統計資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234個,經營面積達到5 200 hm2,直接從業人員2.45萬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1.67萬人,占總人數的68%,帶動農戶3.41萬戶。截至2011年,天津創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8處,即津南國家農業科技園、薊縣下營鎮常州村、塘沽區紅星海上娛樂服務有限公司、西青區第六埠農業開發中心、天津市曹莊花卉之鄉、天津市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天津市孟莊園葡萄釀酒園和薊縣毛家峪長壽度假村。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3處,即天津市東淀都市型現代農業核心區有限公司、諾恩漁業生態園、松江鄉村俱樂部。天津市薊縣被評為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2007年,天津市正式啟動特色旅游村“百村創建、千戶發展、萬人參與”的百千萬工程以來,通過建立旅游特色村專項扶持資金,全力推進旅游特色村(點)發展。截止2010年,天津已建成并推選160個特色旅游村(點),星級鄉村旅游經營戶1 428戶,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達2.08萬人,鄉村旅游受益農民超過15萬人[5]。
3.2
產業效益日益明顯
據天津休閑農業摸底調查統計資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規模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資產總額超過113億元,年營業收入19.27億元,其中農副產品銷售收入約占總收入的30%,年接待游客近1 000萬人次。年利潤總額近4億元,年利稅超過3 000萬元。其中,東麗、西青、津南、北辰、寧河、濱海新區(塘沽)和薊縣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共172個,年營業收入總量均超過1.2億元,最高達到3億~4億元,年利潤總額超過4 000萬元,最高達到8 500萬元,休閑農業效益凸現。
3.3
產業類型豐富多樣
天津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呈現出多種產業形態,主要包括:以大集團、大公司投入為主的莊園休閑度假型產業模式;以當地政府和村民集體投入為主的山水村落型產業模式;以村集體或村民合作組織投入為主的設施農業觀光型產業模式;以一家一戶投入為主的單一經濟體產業模式;以民間資本投入為主的文化傳承與娛樂體驗型產業模式。
據天津休閑農業摸底調查統計資料可知,從天津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構成看:觀光農業園區66個,年營業收入達17億元,占總收入的88.2%,經營面積超過7萬m2;農家樂138個,年營業收入1.5億元,占總收入的7.8%;休閑農莊9個,年營業收入達6 533萬元,占總收入的3.5%,經營面積2 585 m2;民俗村21個,年營業收入956萬元,占總收入的0.5 %,詳見表1。
3.4
發展方式逐步轉變
經過近20年,特別是“十一五”時期的快速發展,天津休閑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功能日益拓展。從蔬菜、花卉等單一產業向農業逐步從城市周邊農園和山區農家院為主的零星分布向區域規模集約發展轉變,從采摘、垂釣等單一功能向農業生產全程展示、各類農業內部種植和養殖等多產業一體化經營轉變,從農民自發發展向政府規劃引導、企業經營模式轉變。
3.5
品牌影響不斷提升
圍繞農業新品種、新設施、名優產品和優良的生態環境,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閑品牌。西青區水高莊園建成了2萬m2的高標準智能溫室,從南方移種成功了泰國的香蕉、老撾的雞蛋花、臺灣的蓮霧等北方罕見的品種在溫室常年種植,并與北辰區龍順生態觀光園、東麗區華明復墾設施農業園、津南區松江農業觀光園成為設施農業休閑觀光的典型代表。西青區第六埠村開展“市民菜園”的都市農業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在該村租種設施蔬菜觀光采摘,并帶動農家旅游發展。以山青、水凈為特色,打造長壽品牌的薊縣毛家峪度假村,是薊縣農家樂的杰出代表。
3.6
區域布局趨于合理
天津休閑農業基本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空間形態,即以中心城區良好的農業基礎設施和區位優勢為依托的環城休閑農業圈,以區域特色農業產業和河湖景觀為依托的中部平原休閑農業點,以北部山區、東部沿海獨特的山水風光為依托的兩大休閑農業板塊,成為天津休閑農業的重點區域。
據天津休閑農業摸底調查統計資料可知,天津休閑農業發展規模最大的經營模式為休閑農業園區,各區縣均有分布,且數量較多,尤其以環城四區分布最為密集,達到30個,占總量的近一半,西青區最多,為13個。休閑農業園區大多以綠色蔬菜、高檔花卉、特色果品、名優觀賞魚等產業為主導,以設施農業、設施漁業為載體,突出體現現代農業高科技、多功能的特征,已逐步形成了集綠色農產品生產、采摘垂釣、餐飲服務、觀光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農業產業集群。休閑農莊在內容上與休閑農業園區相似,但規模較小、功能單一,零星分布在環城四區、濱海新區和薊縣山區[6]。
天津農家樂主要集中在薊縣和濱海新區,其中薊縣農家樂更為突出,其經營主體數量達到104個,占總量的75%。農家樂依托山區和濱海新區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以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體驗農家風情為主要形式。天津民俗村分布在薊縣和靜海,最具代表性的是靜海縣西雙塘村,其余均集中在薊縣,主要依托山區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民俗文化旅游。
4
問題與建議
“十一五”時期,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形勢良好,取得成績顯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問題,如:經營規模普遍較小、產品同質化現象較嚴重、缺乏前期規劃和市場定位、經營特色不鮮明、營銷宣傳力度不夠、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品牌意識薄弱等[7]。
“十二五”期間,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將進一步整合現有資源,完善相關政策扶持,樹立農業與旅游資源深度開發的發展理念,擴大經營規模,提升服務檔次和水平,持續加強農業精品生產與鄉村旅游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選取現代農業展示、市民農事參與、生態旅游觀光、鄉村民俗文化、農家生活體驗、休閑度假娛樂等發展模式,充分挖掘農業特色生產與鄉村旅游的內在聯系與文化內涵,主要以現代農業園區、農業主題公園、農家樂和民俗村等為載體,培育廣泛參與的休閑農業項目,并通過開發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品與服務體系,將休閑農業融入天津旅游業整體發展之中,打造天津外向型經濟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農業部.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EB/OL].[2011-08-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