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文化產業的特點范文

文化產業的特點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化產業的特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文化產業的特點

第1篇

[關鍵詞]文化 文化產業 文化產品 服務

文化產業是一個綜合的概念。西方國家自20世紀起就將文化產業納入國民經濟體系,通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文化產業已逐步躍升為各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舉世公認,目前美國文化產業的商業程度最高,日本自戰后開始重視發展娛樂觀光業,韓國則通過文化軟實力來提高國際競爭力;可以毫不夸張的地說,沒有興旺發達的文化產業作支撐的國家,就不可能成為未來世界的強國。

文化產業在當今中國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也是涉及領域廣泛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還很小,但發展勢頭迅猛,前景極為光明。因此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當今中國將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潮流性趨勢。

首先,要想了解文化產業的概念,就必須先分別了解“文化”和“產業”的概念?!拔幕币辉~最早出現在《易經》中的“人文化成”,含義是用人文來教育感化百姓、來治理天下;現代意義上的“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的財富總和,后者則專指創造出來的精神上的東西,即精神財富。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就是后者。

我們再來分析 “產業”,它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而產生的,由利益相關的各個行業所組成的經濟活動的集合,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的內涵在不斷完善,外延也不斷擴展。綜上所述,文化產業是第三產業,屬于經濟范疇,而不是一個文化概念。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文化產業的一些特點

一、文化產業的產生

我們知道,文化的作用不僅可以使人們獲得有用知識、獲取重要信息,還可以滿足人們精神上的某些需要,例如陶冶情操、觀光娛樂。如今的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后一種功能,它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文化產業應運而生。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產生與發展。

二、文化產業的結構特點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整體與各產業部門之間,各產業部門相互之間的關系、數量比例以及空間關系。因此對于文化產業,由于它是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內部要素,所以它也有自己的結構。

1、與國民經濟的關系:按照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社會再生產包括物質資料、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再生產,而文化產業的產出屬于消費資料的生產,它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消費,同時在消費過程中又給人們以影響,如愉悅身心、振奮精神、增加勞動熱情等。一方面,任何社會的生產都包括物質和文化兩方面,而文化生產在國民經濟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和其他物質部門的生產一樣可以創造很高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可以促進生活方式和社會觀念的轉變,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有推動作用。即我們現在強調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發展經濟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見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整體之間關系十分密切。

2、文化產業的布局:即文化產業內部之間以及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分布和比例數量等。首先、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因為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只重視物質部門的生產,以提高生產力、發展經濟為中心。但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社會的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滿足人們精神消費需求且能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產業形式,越來越被國內外所重視,甚至有的國家提出“文化立國”的口號,將其調整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作為戰略重點來發展;其次、文化產業內部各類別之間的配置比例應均衡,比如在天津市,不僅要發展電影、戲劇等娛樂項目,也要有書、報刊出版發行等服務項目。所有文化產業的門類應當齊全,比例適當。這個布局的調整,在我國不僅要遵循市場規律,還需要政府鼓勵與支持。因為文化產業在我國還沒有徹底走向市場,因此還有不少是要靠行政手段來實現的。

三、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具備的條件

1、發展需要的文明程度: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要受到社會觀念、文明程度、道德標準及風俗習慣的制約。例如在改革開放之初,一些歌舞廳在某些城市的出現,雖然是新生事物,但在最開始并沒有被大眾所接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相聲藝術家高英培在《跳舞風波》中塑造的主人公,因沉迷跳舞導致妻離子散、家庭破裂。雖然顯得有些夸張,但當時在人們心目中普遍存在著“好人不跳舞”的觀念。這就是社會開放程度影響文化產業最真實的寫照。正是落后思想觀念的嚴重影響,才使得像歌舞廳、音樂茶座等娛樂產業的發展變得緩慢,但隨著人們觀念的不斷提高,一些娛樂產業的發展開始駛入快車道。

2、發展需要的政策支持:某一個產業要想獲得發展,必須獲得政策上的支持,這其中包括資金投入、稅收獎勵、宏觀調控及激勵機制等諸方面。近幾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獲得快速發展就是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央還把文化提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上加以重視。但是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由于相關政策的不健全,在整體上文化產業發展的還不均衡,且實力不強,因此需要有健全一個相對寬松、提振士氣的長效機制,以促進其發展。

3、發展需要的物質基礎:首先文化產業是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即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只有這樣,人們才有時間與精力,并且有意愿在精神生活方面進行較高層次的文化消費。試想一個人在溫飽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怎么會走到影院,以一種閑適的心情去看進口大片呢。

4、發展需要的區域因素:文化產業要想獲得發展,需要有一定數量的人口進行文化消費,并且這個群體已經是解決了“后顧之憂”的,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交通、通訊等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經濟比較發達,因此有利于文化產業的規模發展。如在人口稀少的偏遠山區,則不可能僅為幾戶甚至幾十戶的人家,去修建電影院、歌舞廳等設施,文化產業也就無從發展了。

最后、我們看一下文化產業的分類,由于各國對于文化產業的理解及定義不同,因此各國將文化產業也就分成不同種類,例如:日本將文化產業看做是娛樂觀光業,可分為3類產業,即時尚、休閑、和內容產業。

美國將文化產業通常視為版權產業,包括核心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交叉版權產業、邊緣支撐產業,共計4項,具體為旅行及旅游產業、電子傳媒業、出版業、印刷業及娛樂業等。

澳大利亞、英國及香港都將文化產業視作創意產業,其中英國將其分為13類:即工業設計、電影和錄像、表演藝術、建筑、廣告、音樂、出版、手工藝品、藝術品和古董交易市場、時裝設計、電腦軟件及電腦游戲、廣播電視、互動性娛樂軟件;澳大利亞將其分為7類:即批發與銷售(音樂或書籍銷售)、休閑服務、制造(出版、印刷等)、公共管理與國防、財務資產與商務(建筑、廣告及其商務)、社區服務、其他產業;而香港則將其分為11類:建筑、出版、軟件與資訊服務業、音樂、廣告、古董與藝術品、數碼娛樂、表演藝術、電視與電臺、設計、電影。

韓國將文化產業分為17類,共包括:多媒體影像軟件、美術、傳統食品、廣播、出版印刷、廣告、文物市場、游戲、網絡、卡通形象、影視、動畫、音像、傳統工藝品、創意性設計、演出、傳統復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產業包括文化產品和服務。首先是以工業為標準,進行精細化生產和再生產,繼而進行流通和大眾消費。共分為4個層次,第一是文化商品核心層,第二是文化商品相關層,第三是文化服務核心層,第四是文化服務相關層。其中第一層包括音樂和表演藝術、文化遺產、視聽媒介、視覺藝術及印刷品等5各方面,第二層由廣告、電視和收音機、新型媒介、影院和攝影、音樂、建筑和設計幾個方面組成。第三層包括特許使用稅和許可費、文化和運動服務、視聽及相關服務、個人服務及娛樂等幾方面。第四層由市民研究和民意調查、工程和其他技術服務、廣告、新聞機構服務及建筑等幾個方面組成。

綜上所述,中國的文化產業,是在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基礎上,通過工業化生產和市場化運作,形成了產業化的規模,如今開始獲得高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偉.西方文化產業理論與文化產業概念初探[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3(3):145-146.

第2篇

文■范志杰

摘要: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發展文化產業要從它的經濟特點出發,它是一種以意識形態為精神內核、以創造力為核心的創意型產業,是一種需要借助特定傳播載體才能實現交換價值的中介性產業,是一種與現代科學技術伴生融合的長波周期性產業,是一種建立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和消費水平之上的需求制約型產業,是一種需要供給培育需求的引致性產業。

關鍵詞:文化產業 創意 供給 需求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內容,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為目標,而進行的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活動。它主要以第三產業的形態出現,代表著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具有不同于其他產業形態的鮮明特點。

一、文化產業是一種以意識形態為精神內核、以創造力為核心的創意型產業

文化產業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與一般產業相比,他們都需要消耗必要的社會勞動時間,通過勞動生產出來,在市場經濟體系中,都要受到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約束,需要通過生產、交換、消費,實現價值,獲得利潤,實現再生產的良性循環。因此,如果文化產業違背了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律,就無法可持續發展。

但是,作為一種提供精神產品的產業,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又明顯不同,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是一種特殊的產業形態,具有明顯的原創性。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研究和發明的過程,除了注重商品性外,還要注重與藝術性、意識性的有機統一。因而,它的消費受價值規律和文藝規律的雙重支配,不但能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享受和文化需求,而且能起到教育和引導作用,提高消費者的整體綜合素質。因此,文化產業的本質特征以“原創性”的精神活動為根本,以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為主要內容的產業,意識形態是它的精神內核,創造力是它的核心內容。

二、文化產業是一種需要借助特定傳播載體才能實現交換價值的中介性產業

文化產業提供的是精神消費,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往往就是文化產業人力資本的擁有者,因而,文化生產者的素質和能力對于文化產品的價值至關重要。不同的文化生產者創作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具有不同的特定,具有不可重復性和替代性的特點。在市場經濟中,這些由生產者素質和能力決定的,凝結在文化產品中的生產者的原創性腦力勞動,只有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但是,作為一種精神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一般不能直接交換,它往往是需要物化在一定的物體或者借助一定的傳播載體,方能完成交換過程。文化產業的各個門類幾乎都是同一定的傳播渠道聯系在一起的。如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一般要物化在圖書、報紙、期刊等印刷品或者互聯網上,并經過出版物發行流通渠道,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廣播、電影、電視等影視作品往往要物化在光盤、磁帶、硬盤等傳播介質,或經過無線、有線、互聯網、影院(院線)等傳播渠道,才能被消費者所消費。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經過傳播的文化產品嚴格意義上講,它不是文化商品,形成不了產業,文化產業是一種價值實現受制于傳播載體或渠道的中介性產業。

三、文化產業是一種與現代科學技術伴生融合的長波周期性產業

科技創新始終貫穿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脈絡之中,文化產業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產生而發展繁榮的。激光照排技術、衛星傳版技術、計算機新聞采編系統等技術開創了全新的數字出版印刷時代。電影誕生起至今,從技術、形式上已經出現過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從2D到3D的四次重大變革。電視也已經歷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標清到高清等重大變革。計算機、網絡、手機等新文化載體的技術進步更是日新月異,影響深刻。縱觀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每一次重大技術的變革,都會帶來一次文化產業的飛躍??萍疾粌H推動了經濟的波動起伏發展,也推動了文化產業的波動起伏發展,文化科技發展周期與文化產業發展周期呈現明顯的對應關系,顯現出明顯的周期特征。

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已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文化產業領域,使得文化產品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文化娛樂方式不斷變換、文化新形態不斷出現??萍家呀洺蔀槲幕a業發展的先導,并日益決定著文化產業的發展走向,特別是隨著現代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化產品數字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如數字出版已經在深刻改變傳統出版行業,廣播影視正逐步實現整體數字化。科技正越來越深刻地開發和制造人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進入與現代科技相伴而生并融合發展的長波周期。

四、文化產業是一種建立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和消費水平之上的需求制約型產業

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經歷了農業、工業、服務業三次產業形態的演變過程,即第一、二、三產業的演變發展規律。這種規律揭示了產業結構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引發社會需求產生新的變化,這些變化產生新的拉力,推動產業結構重心和產值比重逐漸轉移的變動規律。即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人們對生存資料的需求已經達到或接近飽和狀態之后,勢必把消費目標擴大到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上。文化產業為社會提供文化消費,它所提供的文化產品是一種重要的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順應了這一發展需求。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形態,在一、二產業穩步發展以及對文化娛樂產品的旺盛需求和科技進步的帶動下,借助各種技術手段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文化產業異軍突起,率先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歐美國家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并創造出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即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會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會出現“井噴”。

因此,文化產業是一種寄生產業,它的大規模發展必須以農業、工業的發展為基礎,必須以消費者的旺盛需求為前提,是一種必須建立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和消費水平基礎之上的需求制約性產業,它的規?;l展是通過對滿足消費者精神訴求和人文需要的文化產品的批量生產實現的。

五、文化產業是一種需要培育供給和需求的引致性產業

普通商品的消費一般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隨著一個消費過程的結束而結束,但精神文化產品在消費的過程中、甚至在完成消費后都會深入人的內心,影響人的精神世界。一般而言,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和物質產品的需求相同,遵循需求法則,受收入、價格、政策等制約,但它的消費除受這些一般需求因素影響外,還受到產品質量、生產者和消費者素質、文化消費觀念等的影響,需要接受道德、價值等精神標準的考量,而這些標準又是直接受國家的公共文化政策和公共文化產品影響的,并隨著文化教育的普及從而達成的不同社會文化共識而變動的。也就是說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是受國家的公共文化供給影響的,文化消費的傾向、類別、數量、質量是需要公共文化供給來引導和培育的。如,文化消費嚴重依賴消費者自身文化素質和各種文化基礎設施條件,自身文化素質是文化消費的前提,文化基礎設施是文化消費的物質條件,這些方面都嚴重依賴于政府的公共文化供給。

從市場的角度,一般商品的生產可以比較明確的預測消費對象,進而明確消費的數量和品種,甚至可以照單生產,以銷定產。而文化產品在被生產出來之前,市場對此的需求往往是難以判斷的,因而往往是通過文化產品或服務的供給來試探、引導的,并在供給與需求的不斷適應和協調中,最終形成一種合理的文化消費結構。因此,無論是從精神消費的角度還是市場需求的角度,文化消費都不同于一般消費,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支出、文化市場的發展都是需要通過公共供給來引導和培育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化產業是一種供給培育需求的引致產業?!?/p>

參考文獻:

[1]尤芬,胡惠林.論技術長波理論與文化產業成長周期[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08(7)

[2]韓順法,李向民.文化產業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0(12)

[3]單世聯.技術與文化產業的興起.中國文化產業評論[J],2012(15)

第3篇

{關鍵詞}文化產業;產業化;市場化

黨的十六大以后,文化產業在我國獲得迅猛發展,不僅成為國家文化的基本形態之一,而且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已經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一、文化產業的內涵及其特征

首先提出文化產業概念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他們首次提出文化產業的概念。此后有關文化產業的內涵和界定,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對于文化產業的界定,國內學術界不同學者的看法側重點有所不同。我國在2002年出版的《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將文化產業定義為“按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存儲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聯合國將文化產業定義為:“通過創造、生產與商品化的方式將無形的文化內容產品化或服務化的產業,這些文化內容往往受著作權的保護但又能以產品或服務的方式體現?!笔聦嵣?,不同歷史時代的文化產業有自己獨特的產品生產方式,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

首先,文化產業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長,文化消費日益普及。廣泛的社會需求為文化產業化提供了市場基礎,而生產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原有文化產品生產方式,提高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力水平和產品的供給能力,使文化產品的規模生產成為可能。一旦文化產品能夠采取工業的模式進行大規模批量化生產,它的主要消費群體將是社會普通民眾。規模化生產的高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使文化生產企業有能力向社會普通民眾提供他們能夠承受的價格水平。文化的產業化,是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巨大變化,它改變了文化產品的服務對象,最大限度擴大了文化的服務范圍,它是精英文化的市場化、平民化、通俗化、大眾化,使原屬于上層社會的精英文化經過通俗化能夠為社會普通民眾所接受。一旦文化產品能夠像工業一樣進行規?;?,按同一的標準進行批量生產,這也就是文化產品的通俗化,其產品也就不再不具有傳統精英文化意義上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而是根據市場需求,作為市場上普通商品來生產和銷售,滿足消費者日常消費需求。所以,嚴格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必須是能夠按工業標準,即按標準化進行大批量生產。

二、文化產業大批量生產的特點

文化作為產業,文化產品的大批量制作就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創作而是生產。產業化下的文化產品是通過企業采取工業的生產方式,在嚴格組織下按標準大批量進行的,生產的規?;蜆藴驶?,徹底改變了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降低文化勞動的復雜程度,因此,文化產業化伴隨的是文化產品生產過程的簡單化。它不僅降低了對勞動者個人技術的要求,而且還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文化產品價格,打開了普通大眾的消費市場。

產業化需要生產過程的簡單化、產品的大眾化。文化產業化不僅需要面向社會大眾,而且還要有文化產品生產過程技術工藝的相應改變。正是由于生產技術工藝的進步,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才有可能用藝人、畫工,培訓師等取代藝術家、畫家、學者,由藝人、畫工、培訓師使文化產品由原來精英階層走進尋常百姓家。文化產品也由此轉變成為普通商品,逐漸降低減少其產品的文化藝術價值。

三、文化產品市場化改造:思想性與娛樂性的統一

現代社會,文化產業之所以能夠獲得快速發展,得益于社會對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和文化產品生產方式的改變。文化產業尋找發展突破,首先需要突破文化產品生產的傳統方式,適應現代社會廣大民眾對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文化產品的商業化經營,受市場規律的制約,其發展已經不是嚴格遵循文化自身內在的發展邏輯,它是通過文化的世俗化,大眾化,以開拓市場。所以,文化產業化的路徑不在于苛求文化產品在思想、藝術或學術等方面的價值,相反,它往往更強調文化的消遣娛樂。所以,我們會看到在文化產業化、市場化過程中,嚴謹的理論、深邃的思想讓位給通俗作品,強調文化的思想、學術、藝術通常只能局限在特定范圍,而社會普通民眾所接受的往往都是通俗化的作品。所以,精英文化術雖然也有一定的市場,但市場需求畢竟十分有限,通常需要政府財政的支持,屬于文化事業而不是文化產業的范圍,依靠市場難以維持其健康發展。

文化產業化成功與否,取決于生產者能否創造性地將文化與市場的結合,充分挖掘文化精神所具有的市場價值。美國的好萊塢電影主要是以票房的好壞為最終創作目標,與傳統的藝術活動相去甚遠。然而,好萊塢電影創造的個人價值必須服從于大眾心理,在某種程度上,這一特點卻使好萊塢電影更多成為一種大眾文化,成功開拓了國內外市場。

文化產業化是從文化內涵深入挖掘其所存在的商業價值。雖然文化產業化按工業模式通過挖掘文化的市場價值,改造產品文化內涵,使其符合大眾市場需要,但畢竟文化產品不同于工業品生產,文化產品必須有基本的文化內涵,否則就不能作為文化產品而存在。實際上,文化產業商業化、市場化過程,只是對文化內涵進行商業化改造,通過這種改造,增加文化內涵的娛樂效果,使其適應市場的需求。如果由于市場化使得該產品完成失去文化的內涵,那該產品就只能作為普通商品,而與其他工業品沒有什么區別,也就不能成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所以文化產品離不開文化,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都存在文化的內涵,需要借助文化因素開拓市場,因此,文化產品在產業化進程中,需要保持文化內涵與市場需求之間的有機平衡,實現文化內涵與商業化的良性互動。所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充分挖掘文化的商業價值同時,需要尋求文化思想內涵與商業化、娛樂化之間的和諧,實現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產業化由于面向社會大眾市場,因此,其產品的文化思想所反映價值觀必須為社會大眾所接受,要反映社會大眾價值觀及其倫理取向,提倡大眾共同價值標準,只有這樣產品才有可能獲得市場認可。文化產業對社會大眾價值標準的提倡,就這點而言,與人類基本價值觀并不存在本質上的矛盾。人類基本價值觀具有社會普適性,這些價值準則和倫理規范,促使文化產品大都提倡公平正義、自由平等,懲惡揚善,除暴安良,人性善良、骨肉親情等社會普遍推崇的價值觀和倫理準則。人類基本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到大眾文化的發展方向,這使得文化產業才有可能具有最充分、最廣泛的文化市場和大眾消費群體,而且可以使文化產業與國家政治和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一定的距離,獲得相對對立的發展空間。

文化產業市場化發展模式,經濟規律對文化產品生產的調節作用,雖然降低了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力,但人類社會所倡導的社會基本價值觀,卻通過產業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我國作為社會主義社會,政治思想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社會存在本質上的差別,但這并不否認在人類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一致。正因如此,產業化的文化產品才可能在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開拓其市場,為具有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們所接受。過去,我們由于不能正確區分文化產業發展過程政治意識形態與人類社會基本價值觀之間的關系,過分注重政治意識形態在文化產業化中的作用,甚至為了強調政治意識形態而忽視人類普遍價值標準,由此設計出的產品自然不能為消費者所接受,也就沒有相應的市場需求。所以,作為社會核心價值重要組成部分的人類社會基本價值,倫理標準,在文化產業化進程中不僅不會削弱,而且還會通過優秀的文化產品得到廣泛傳播,從而有助于社會核心價值的形成和鞏固。因此,推定我國文化產業化發展,需要不斷挖掘人類基本價值觀的市場價值,大力培育通過市場渠道宏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能力,以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惠林,關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的思考,《東岳論叢》,2009年0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蜜桃成熟时2005|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男小 | 四虎精品在线视频| h片在线免费看|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香港三的极不| 亚洲啪啪av无码片| 波多野结衣大战5个黑人| 北条麻妃一区二区三区av高清| 青春禁区视频在线观看8下载 | 久久精品无码aV| 欧美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精品蜜臀久久久久99网站| 国产麻豆精品免费密入口 |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播放| 国内露脸中年夫妇交换视频| 一级一级女人真片| 日批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欧美巨大黑人hd|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依人在在线观看高|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爽天天躁|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专区| 日本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2021|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 男女交性高清全过程无遮挡| 同学的嫩苞13p| 五月天国产视频|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成年人性生活片|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 欧美视频免费在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小说| 久久99精品九九九久久婷婷| 日韩精品高清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