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金融資產分析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般情況下,企業為了更好的利用資金創造價值,往往會選擇把閑置的資金投放于各類金融資產,以期獲得更高的收益。金融資產的分類和金融資產的計量密切相關,不同類別的金融資產,其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都存在著巨大的差別。金融資產在初始確認時劃分為以下四類:(1)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2)持有至到期投資;(3)貸款和應收款項;(4)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包括可供出售債務工具和可供出售權益工具。
對于在活躍市場有報價的金融資產,即可以將其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也可以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就某一項具體的在活躍市場有報價的金融資產而言,不同的企業可能把它劃分為不同類別的金融資產,企業最終把該項金融資產劃分為哪一類的金融資產,主要取決于企業管理層的風險管理和投資決策等因素,金融資產的分類是管理層的管理目的的真實體現。
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作為企業兩類重要的金融資產在企業的會計處理中由許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著諸多不同,在會計處理過程中很容易混淆。本文主要就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會計處理中的異同做簡要的對比和分析。
一、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會計處理上的相同之處
(一)兩類金融資產的初始計量屬性相同。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初始確認時都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公允價值是確認和計量這兩類金融資產的關鍵。以公允價值作為這兩類金融資產的計量屬性,主要是為了反應該類金融資產相關市場變量變化對其價值的影響,把該類金融資產和市場緊密的結合。
(二)從兩類金融資產的初始入賬金額來看,均不包含已到期尚未領取的利息和已宣告發放的現金股利。企業在取得以上兩類金融資產所支付的價款中如果包含已到付息日但尚未領取的債券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發放的現金股利,應單獨確認為應收款項,作為企業的一項資產處理。
(三)從資產負債表日來看,兩類金融資產都應當根據公允價值的變動調整相關資產的賬面價值。在資產負債表日,兩類金融資產都要按照公允價值且不扣除將來處置該金融資產時可能發生的交易費用來計量。企業應當根據公允價值的變動調整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當公允價值大于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時,企業應當調增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反之,則應減少該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企業根據公允價值的變動調整相關資產的賬面價值主要是為了把金融資產更加緊密的和市場結合起來。
(四)從處置這兩類金融資產來看,都應將取得的價款與該項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的差額計入投資收益,同時還應當把原來由于公允價值變化形成的累計變動額轉出為投資收益
企業在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應將取得的價款與該項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比較,并將其差額作為投資收益,同時還應當把原來在資產負債表日由于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而形成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入投資收益;企業在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時,應將取得的價款與該項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比較,并將其差額計入投資收益,同時還應將原來由于公允價值變動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變動累計額計入投資收益。
二、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會計處理上的不同之處
(一)取得兩類金融資產時相關的交易費用的處理有所不同
交易費用是指可直接歸屬于購買、發行或處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費用。新增的外部費用是指企業不購買、發行或處置金融工具就不會發生的費用,這里所指的交易費用一定是與取得金融資產相關的、新增的費用。交易性金融資產在取得時發生的交易費用應當直接計入當期損益,不作為該類金融資產初始入賬金額的一部分。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取得時發生的相關交易費用應當作為初始入賬金額。
(二)企業在持有這兩類金融資產期間取得的利息或現金股利收入應當計入投資收益,但這兩類金融資產在會計處理上仍有區別。就企業擁有的權益類金融資產來看,無論是交易性金融資產還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都應當在被投資單位宣告發放股利時計入當期的投資收益。但企業擁有的債券類金融資產在計息日的會計處理方法有所不同。交易性金融資產應按債券的票面利率計算應收利息,同時確認為企業的投資收益;但企業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則應當按照實際利率法來確認企業當期的投資收益。
(三)在資產負債表日,兩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發生變化時具體的會計處理方式不同。當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發生變化時,該變動計入所有者權益和還是當期損益,關鍵是要看金融資產所屬的分類,不同類別的金融資產有不同的處理方式。企業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發生變化時,應將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和損失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當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時,就形成企業的當期收益;反之,則形成企業當期的一項損失。企業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發生變動幅度較小或暫時性變化時,企業應當認為該項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是在正常范圍的變動,應將其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除減值損失和外幣性金融資產形成的匯兌差額外,將其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四)金融資產發生減值時處理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企業應當在資產負債表日對其擁有的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檢查,有客觀證據表明金融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有影響且該影響能夠可靠計量,我們就認為該金融資產發生了減值,應當計提減值準備。然而企業卻不需要對其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這主要是因為此類金融資產的價值變動已經計入當期損益,其中公允價值變動造成的損失和減值的會計處理在實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更加客觀的反應企業擁有的金融資產的價值。在資產負債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發生了較大幅度的下降或下降趨勢為非暫時性時,我們就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了減值損失,應確認減值損失和計提減值準備。可供出售債務工具的減值損失在以后的會計期間可以通過損益轉回,但可供出售的權益工具一旦確認即使在以后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金融資產的價值已恢復,原確認的減值準備也不能通過損益轉回。
一、交易性金融資產占用水平分析
分析交易性金融資產占用水平,通過計算交易性金融資產占用率來實現。交易性金融資產占用率是交易性金融資產占現金的比率或流動資產或總資產的比率。計算公式如下:
交易性金融資產占用率
我國上市公司2009―2012年交易性金融資產占用率計算過程見表1。
從表1計算結果可見,我國上市公司2009―2011年三年累計交易性金融資產占現金的比率為0.58%,交易性金融資產占流動資產的比率為0.18%,交易性金融資占總資產的比率為0.08%。即我國上市公司將很少的資金用于交易性金融資產投向。
二、交易性金融資產收益率分析
(一)交易性權益投資收益率分析
交易性權益投資收益率是交易性股票、基金、權證取得的投資凈收益與交易性權益投資余額的比率。交易性權益投資凈收益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在交納所得稅后進行分紅取得的收益。由于這種收益是稅后收益,取得紅利的一方不需要交納所得稅,紅利就是凈收益;二是交易性權益資產處置損益,它是交易性權益資產本身價值變動產生的增值或減值。如為增值要交納所得稅,為減值不交所得稅,直接作為投資損失處理。因此,交易性權益投資收益率計算公式如下:
全年交易性權益投資收益率
以上公式按全年數據計算。其中,交易性權益投資平均余額采用簡化的方式計算:即先用各月初余額加各月末余額除以2求出各月平均余額,再將各月平均余額加總除以12得出全年平均余額(下同)。需要說明的是,企業各月末如果要計算交易性權益投資收益率,就要將從年初累計到計算期末的投資凈收益換算成全年數據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月末交易性權益投資收益率
(二)交易性債權投資收益率分析
交易性債權投資收益率多指交易性債券投資收益率。企業購買債券,包括國庫券、金融債券、企業債券等,均要按期計算應得利息作為“投資收益”入賬。這些應得利息,除了國庫券利息免交所得稅外,其余利息收入是債券發行單位在所得稅前付息,則取得利息收入的單位要交納所得稅。因此,交易性債權投資收益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全年交易性債權投資收益率
月末交易性債權投資收益率
(三)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總收益率的計算
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總收益率以個別投資收益率為基礎,考慮個別投資比重而確定。其中,個別投資比重是各項投資平均余額占交易性金融資產平均余額的比例。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總收益率的計算公式如下:
交易性金融資產投資總收益率=∑(個別投資收益率×個別投資比重)
(四)交易性金融資產收益率分析舉例
Abstract: The bubble is divided into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bubble from the concept of stock market bubble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obtains China's stock market exists more irrational bubbles through analysis,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istence of China's stock market bubble.
關鍵詞: 泡沫;金融資產;股票價格泡沫
Key words: bubble;financial assets;stock price bubbles
中圖分類號:F83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1-0145-02
0引言
2007年5月30號,股票交易印花稅上調前,滬深股市大盤指數一路上揚,關于中國市是否存在泡沫的爭議又開始甚囂塵上,有關我國股市是否存在泡沫一直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本文將從股市泡沫的概念出發,探討股市泡沫的成因,同時聯系我國股市的實際探討股市泡沫的成因及其表現。
1文獻回顧
唐納德?魯瑟福德主編的《經濟學詞典》認為:“金融資產是能夠證明其持有者獲利息或紅利的憑證。在過去,金融資產主要是公司股票和政府債券。近年來,由于金融市場的創新,產生了一些更加復雜的品種,包括各種債權和股權。”
根據《新帕爾格雷夫貨幣與金融大辭典》(1992)對泡沫的定義,泡沫是指在一個連續金融運作中,一種或一系列資產價格突然上升,隨著最初的價格上升,人們產生遠期價格繼續上升的預期,從而吸引新的買者。最為常見的兩種泡沫是房地產價格泡沫和股票價格泡沫。本文著重討論股票價格泡沫問題。從經濟學角度看,股市泡沫就是股票價格超出了其實際價值,即股票的內在價值。
泡沫問題由來已久,早在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事件以及美國1929年股市暴跌時就已經引起了人們對泡沫問題的重視。對股市泡沫的生成機理可以用理性泡沫和非理性泡沫兩個角度來分析。理性泡沫的解釋是建立在理和理性預期理論的基礎上,而非理性泡沫更多通過對投資者的投資和投機行為動因來解釋。
1.1 理性泡沫Blanchard和waston(1982)首次提出理性泡沫模型,其中泡沫Bt與基本價格P*t無關聯。他們提出以下泡沫過程,描述泡沫的生成和破滅:
Bt+1=-概率為πα0 概率為(1-π)
在上式中,泡沫的成長因素恰好足以補償如果泡沫以(1-π)的概率破滅且回到初始值α0時投資者承擔的風險。
Santoni(1987)指出了理論泡沫的三個特征:第一,理論泡沫具有連續性;第二,理論泡沫連續的膨脹性;第三,理論泡沫不可能出現負值,即基礎價值的增長速度永遠低于實際股價的增長速度。Allen和Corton(1993)建立理論模型,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分析了基金管理者個體的理也會導致泡沫。
盡管理性泡沫理論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研究框架,以理論為依托分析現實中的實證方法也相對完善。但是,近幾十年來,由于該理論建立的前提假設基礎越來越受到質疑,使得狂熱泡沫理論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1.2 狂熱泡沫理論股票市場的價格劇烈波動往往超過理性泡沫模型可以解釋的范圍,表現出非理性的一面,非理性泡沫的形成及其迅速膨脹和收縮很難用數學模型來表達,更多的要出股票市場參與者的投資或者投機行為來解釋。關于股市泡沫的成因可以從信息不對稱、反饋理論和從眾行為等來解釋。
在證券市場上,信息是有時效性的,而信息不對稱導致先得到信息的投資者根據信息優勢來交易,后獲得信息的投資者不可能再根據信息進行股票買賣的理性投資,這部分投資者即是非理性投資者。非理性投資者往往對先獲得信息的投資者的交易行為有一種過度的預期,這種過度的預期會加大股價波動的幅度。Allen和Gale(2000)認為:由于投資者和銀行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投資者會把風險轉嫁給銀行。這樣,促使投資者都有風險偏好的傾向,競相哄抬風險資產的價格,導致資產價格嚴重偏離其內在價值,從而導致泡沫的產生。
反饋理論通常也被稱為惡性循環或者自我實現預言。對反饋理論的一種解釋建立在適應性預期的基礎上,認為發生反饋是由于過去的價格增長產生了價格會進一步增長的預期,反之亦然。在證券交易中,反饋理論表現為正反饋策略,即通常所說的追漲殺跌。正反饋交易策略的使用使價格變動趨勢加強,價格的變動幅度增大。
從眾行為也是導致非理性泡沫產生的另一個原因。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從眾行為是由于在群體一致性的壓力下,個體尋求的試圖接觸自身與群體之間沖突,增強安全感的手段,實際存在的和頭腦中想象的壓力會使個人產生符合社會或者團體要求的行為和態度,即從眾行為。導致從眾行為的還有消息傳播、市場人氣等因素。從眾行為可以被看作一種信號的放大機制,市場上一條不很重要的消息就可能通過這種放大機制在投資者中間產生很大的影響,從而造成價格的劇烈波動。這和證券市場中消息、政策往往引起較大的股價波動的情況是比較吻合的。
2我國股票市場泡沫成因分析及其表現
目前,我國眾多的股票價格的走勢嚴重偏離其內在價值,股票市場確實存在泡沫。股市走勢由于政策和莊家操縱市場的意愿忽高忽低,因此泡沫更多的表現為非理性泡沫。股市投資者特別是中小股民在選股時往往不是建立在對公司內在價值的理性判斷和理性預期的基礎上,其行為更多的表現為跟莊、追捧等從眾行為。另外,上市公司或機構投資者和中小股民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占有大量信息的大投資者往往利用信息優勢操縱股票價格,獲取超額利潤,使得股票市場價格無法起到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在研究我國股市泡沫問題時,有兩種研究方法可以對我國股市的泡沫問題進行研究,一是主要利用宏觀經濟變量中的貨幣供應量作為參數,來確定的股市基礎。二是根據股市自身表現情況進行分析,利用每股收益和市場價格的變動情況來確定我國股市是否存在泡沫。
2.1 從貨幣供應量上看從1998年以來,貨幣供應量大致是呈增長趨勢。而較多的貨幣流向商品市場,導致普通市場價格上漲,構成通貨膨脹壓力;流向資本市場,則會導致金融資產價格上漲,形成資產泡沫。另外,在資本國際間流動日益頻繁的情況下,國際游資的流入也會股市泡沫起到一定的作用。
2.2 從每股收益、市場價格的變動情況來看理論上說,股票的基礎價值是未來股息流的折現值。因此,與股票的每股盈利、股息應該是高度相關的。但在現實中,兩者經常背離或步調不一致。股價取決于市場需求,即變相取決于投資者對以下各項的期望:①企業的最近表現和未來發展前景;②新推出的產品或服務;③該行業的前景。其余影響股價的因素還包括市場氣氛、新興行業熱潮等。
市盈率表示該公司需要累積多少年的盈利才能達到目前的市價水平,所以市盈率指標數值越低越小越好,越小說明投資回收期越短,風險越小,投資價值一般就越高;倍數大則意味著翻本期長,風險大。一般來說,市盈率水平為:0-13:即價值被低估;14-20:即正常水平;21-28:即價值被高估;28+:反映股市出現投機性泡沫。美國從1891年到1991年的一百年間,市盈率一般在10~20倍,日本常在60~70倍之間,我國股市曾有過成千上萬倍的個股,但目前多在20~30倍左右。而2006年上證綜指的平均PE是33.33,2007年是59.24。雖然說觀察市盈率不能絕對化,僅憑一個指標下結論,但是股票市盈率高低,大致能反映市場熱鬧程度。還可以參照市凈率(PB),股東回報率(ROE)等指標。2009年的動態PE最高達23倍,而A股業績很難支撐這一估值水平,泡沫化現象日趨明顯,但是全面化泡沫尚未形成。
我國的資本市場只有股票、債券的現貨市場,缺少相應的金融衍生品,資本市場只有做多機制而沒有做空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資本市場的優勢,加大了風險。隨著融資融券的試點推行,創業板及股指期貨的上市等措施,將會逐漸指引市場向著良性的態勢發展。
參考文獻:
[1]廖湘岳.泡沫經濟生成機理與防范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
[2]《證券導刊》.2009,(5).
[3]吳世農等.股市泡沫的生成機理和度量[J].財經科學,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