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徑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傳統道德教育;途徑;缺陷
中圖分類號:G40-0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3)03-0069-05
立本明道、化民成俗、自修自得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3個基本途徑,法紀不明則是它的根本缺陷。
一
孝悌一端連著血緣親情,一端連著仁愛精神,通過以孝悌為核心的日常道德行為規范的訓練從小養成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是小學階段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
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有子提出君子最根本的德性是孝悌。
孝悌是根本首先因為家庭倫理關系是一個人最先形成的道德關系,孝悌是溝通自我生命與他人生命的紐帶。孔子認為人性是由“命”和“仁”組成的。命是人生來所具有的本性,“天命之謂性”(《中庸》);而仁則是后天所形成的德性和情感。如何從“命”出發達到“仁”呢?有一種情感是與生俱來的,具有自然的、命的特征,但又不完全屬于命,這種情感就是孝和悌。家庭成員之間有天然的血緣關系,血親之間的情感關系是與生俱來的,割舍不了的。人不能直接從愛自己生發出愛他人的情感,但可以從生命中本有的愛父母,愛兄弟姐妹之心生發出愛他人之心。從愛自己的父母兄弟推及愛他人的父母兄弟,孝悌的根本上就生長出了仁愛。李澤厚認為,仁的結構包括4個因素,第一個因素就是“血緣基礎”,孝和悌通過血緣從縱橫兩個方面把氏族關系和等級制度構建起來 [1 ]。“孝悌”一端聯系著“命”,一端聯系著“仁”,是溝通命與仁的道德情感,是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本。
其次,“以孝治天下”是中國古代一個基本的政治理念。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祖祖輩輩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在7 000年以前,半坡人就有了穩固的家的概念。孝的文化不是從孔子的時候開始的,傳說中的堯帝就是一個很孝順的人,他的母親去世以后,他守孝3年。以孝著名的是舜帝。正因為舜很孝順,才被堯帝選中做了帝位的繼承人。中國文化是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文化,孝悌是中華美德的根本。
因此古代的道德教育在小學階段就是孔子所說的“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而親仁”(《論語·學而》)的家庭倫理道德和日常交往道德規范的教育。這是立本的教育。《周禮·地官·司徒》里說:“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朱熹深得周代小學教育思想的精髓,親手編定《小學》和《童蒙須知》等小學教材。他在《小學書題》中寫道:“古者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親愛、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捍格不勝之患也。”
一個社會,到了父子成仇、兄弟相殘、夫妻反目、朋友成仇的地步,道德的根本就徹底動搖了,道德就徹底墮落了。“”中,孝悌謹信被認為是必須鏟除的封建道德,這對我們國家的道德教育傷害極大,傷到了根本。那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間相互揭發,人倫關系被徹底撕裂。1978年以后撥亂反正,但無論從道德教育的目標到道德教育的內容,都沒有把孝悌放在第一位,孝悌只在1988年頒布的《小學道德教育綱要》中在“愛人民”的主項下提到。五千年“孝悌為根本,以孝治天下”的道德教育傳統斷絕了!根本動搖了,我們怎么可以期待學校的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小學的道德教育要樹立孝悌、謹信、親仁的根本,大學的道德教育則要教育學生明道。小學的道德教育是道德行為和道德情感的教育,大學的道德教育則是道德理性的教育。
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禮記·王制》)“鄉三物”是行,“四術”是文,是經典。六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培養人的和諧品格。《禮記·經解》云:“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孔子以六經教弟子,是要培養弟子溫柔敦厚、疏通知遠、廣博易良、潔靜精微、恭儉莊敬、屬辭比事的品性。
中國古代的經典十分豐富,六經之外還有諸子百家、正史野史、文人文集、佛藏道藏,可謂汗牛充棟。如此巨大的寶藏蘊藏了數千年中華文明的偉大智慧,為學生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智慧提供了無限選擇的空間。在西方也是這樣,自由教育、通識教育的提倡者都主張用經典名著培養學生的理性。在美國最早提倡通識教育的赫欽斯發起了一場名著閱讀運動 [2 ],對二戰以后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我們的大學里,學生學習的主要是科學技術知識,很少接觸探討人生和人類社會的人文經典。作為必修課的人文社會知識只是西方某家某派的思想。
中小學階段缺少孝悌、謹信、親仁的行為訓練,大學階段沒有明道修身的經典名著教育,做人沒有根本,做人缺乏理智,怎么可以期待我們的學生有良好的道德風尚呢?
二
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這是中國古代禮教的精義,通過禮儀和節俗教化百姓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徑。
中國是一個崇尚禮樂文明的國家。余英時說:“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現在禮樂傳統上面,也可以單以‘禮’之一字概括之。” [3 ]中國文化是一種不同于宗教文化的禮樂文化。禮教與宗教的最大區別是:它沒有對唯一神的崇拜,只有對天地鬼神的敬畏以及對尊者長者的恭敬;沒有神秘的宗教儀軌,只有在婚喪嫁娶、節日慶典和日常交往中的一整套禮儀;沒有至高無上的宗教經典,只有《詩》《書》《禮》《樂》等世俗的文化經典。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禮教的作用在于建立和諧的內心秩序和社會秩序。其化民成俗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家庭和學校的道德教育。應該說,禮教比宗教更加理性化和人文化。人的道德行為禮儀化、習俗化之后,也就真正地社會化和理性化了。一個人的道德行為符合他所生活的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風俗習慣,他才是真正屬于這個國家和民族的人。夷夏之辨不在膚色,而在文化。被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所化的人才真正屬于中華民族。禮樂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歷代都有移風易俗,唐與漢的風俗就很不一樣,但無論怎么變,禮樂文化所體現的仁愛精神不會變。在禮樂文化中,存在于教育關系中的仁愛精神具體表現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師愛生”。這是一種有差等的愛,既維護了父兄師長的尊嚴,又要求父兄師長以一種仁慈、友好、關愛的態度對待晚輩、弟妹和學生。
比如大學的開學典禮。《學記》里說:“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天子派官員祭先圣先師,祭典上穿白色的皮弁服,祭芹藻之類的蔬菜,質樸簡素,表示學生在先圣先師面前謙遜恭敬。先圣先師原就是志存高遠,簞食瓢飲不改其志的人,死后也不會接受奢華盛大的宴請,祭祀時獻上一把芹菜就行,他們仍在教育后來的學子,要淡泊,要謙遜,要敬重先圣先師之道。遠古的祖先茹毛飲血,篳路藍縷,所以要穿白色的素淡的皮弁服。這也是在教育學生要艱苦卓絕,質樸無華。《宵雅》即《詩經》里的《小雅》。開學即要學習《小雅》中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這三篇是君臣宴飲的音樂,鄭玄說這是為了勉勵學生做官,并且要做上下和厚的官 [4 ]。在鼓聲中打開書篋,是警醒學生收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學業上來,告誡學生對待學業要恭順謙遜。夏楚二物則是告誡學生,如果有誰違反禮儀就要受罰,目的是收攝學生的驕縱散漫,教育他們專心學習。
禮儀活動之所以有重大的教育意義,是因為禮儀活動將圣人的思想情境化和情感化了。受教育者身臨其境,親感其情,在不知不覺中自然而然地被感化。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這是中國古代禮教的精義。
再比如中國的節俗。節日里家人要團圓,要吃特定的食品。“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離家多遠,到了春節,在外的游子就是想回家。孝悌不只是一種道德觀念,更重要的它是親人之間的一種深厚情感,沒有節俗,親情不會那么濃烈地被體驗到。故鄉的黃花麥果,那么讓人回味無窮,是因為清明節里,存有古風的人家要用它作供的。
所以無論怎么把傳統節日當成“四舊”批判,節日中的情感依舊流淌在中國人的血液中,不是那么容易被革命的洪流沖刷干凈的。現在一些傳統節日又有了假期,但節俗慢慢被人們遺忘了。還有人用黃花麥果作供嗎?那蠶繭般大小的點心到底是什么味道?
美好的心靈是從小在醇美的習俗中浸染出來的。課堂上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傳授道德知識,道德情感的培養離不開風俗習慣和日常禮儀的浸染。如何在新時代里創造性地復興傳統的禮樂文化,是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大事。
三
個人私德要自修自得,用統一的、很高的私德標準要求每一個人,是對個體生命和個性的不尊重。用統一的、很高的私德標準要求每一個人,這是道德理想主義。道德理想主義的做法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道德理想主義只會傷害道德教育。但每個人自己則要持之以恒地、不懈地追求完美的人格。過有德性的生活,才能找到人生的幸福。
社會公德要有統一的要求,是因為社會公德所規定的行為是每一個有行為能力的人在正常的情況下都能做到的。個人的私德則不同,有忠道,有恕道。“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恕道,是做人的底線,做人的底線是不害人。做人的上線是忠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要幫助別人,為他人謀利益。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實就是在忠與恕之間行走。超過了恕道,就會是己所不欲亦施于人,坑蒙拐騙,專門害人。超過了忠道,就會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坑蒙拐騙的人是壞人,其實超過了忠道也不見得都是什么好人,很可能也是坑蒙拐騙。過猶不及嘛。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論語·述而》)孔子說,圣人我是沒有見過的,能見到君子就不錯了;善人我也沒見過,能夠見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不錯了。仁、善、君子、圣人都是一些理想的目標,通過努力可以無限接近它,但要持之以恒。孔子并不是理想主義者、完美主義者,他覺得能持久追求就很不錯了。能持之以恒地追求也很難,因為人有許多弱點。這些弱點概括起來都是虛榮心在作怪。本來沒有,卻裝作有;本來空虛,卻裝作充足;本來窮困潦倒,卻裝作富有得很。人很容易被虛榮心蒙蔽,不再追求更高的境界。人既有虛榮心,還有諸多的缺點與無賴,如果推行理想主義的教育,很容易把人培養成為虛偽之徒。
儒家的中庸之道,子思表達得最準確。《中庸》里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人有“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個性是千差萬別的。“率性之謂道”,只有根據每個人的本性率性而為,才是符合人道的。我們每一個人,包括父母和老師,都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包括自己的孩子和學生,在私德方面按照我們自己的愿望去做人。教育部門更沒有權利在私德方面對學生提出統一的要求。“修道之謂教”,教育只能對率性之道作些修整。一是使每個人所具有的善良本性擴充壯大,二是制定公共的生活準則,避免每個人因個性的不同而引起的沖突。小學階段的行為訓練主要是公共行為規范的訓練。而大學階段則要自覺地養成中庸之德。“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情感沒有發出是“中”,發出來而不過分是“和”。“致中和”就是修得一顆平常心。人有一顆平常心,不憑個人的喜怒哀樂干預他人,天地萬物才會處在其本來的位置上,按照各自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生長發育。許多人因為有偏愛或偏恨喪失了自己的本性,干預了他人的自由。大愛無痕。天地無私,萬物生長。致中和,其情足以容物,故其功足以成物。中庸之德,是為大德。特別是在網絡時代,更應該對他人的私德保持一顆平常寬容的心,因為網絡很容易將一種情緒放大,讓個人承受強大的輿論壓力。
在這個問題上之所以要反復申論,是因為有很多的歷史教訓。
在中國的教育發展歷史中,從容中道的理想有時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道德主義和理想主義的色彩在某些時候部分教育思想家的思想中表現得非常濃厚,義與利的矛盾難以調和,個人的情感和需要難以取得應有的地位,尤其是在兩漢和宋元明清時期。教育應有止于至善的最高理想,但這樣的理想成為一種普遍要求之后,只能導獎虛偽,因為沒有人能止于至善,至善僅僅是一個人類永遠追求而永遠達不到的理想目標。道德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教育一方面導致文質彬彬、“不愧于屋漏”的真君子圣人一般高高在上,不可企及,另一方面導致天下率以為偽而不知恥,見不到人真實鮮活的一面,而人的欲望卻又在陰暗之處表現得淋漓盡致或在內心糾結成陰險毒辣,最終使教育走向了理想的反面 [5 ]。中國文化最要警惕的是理想主義。一要警惕理想主義的偽裝,二要警惕理想主義的浪漫。
其實,我們日常的道德格言中就包含了這樣的智慧。對待他人,要隱惡揚善:“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朱子家訓》)不要揭人家的短,而要多多夸獎他人的善言善行:“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弟子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與人為善,寬以待人”。
但對于自己,我們則要持之以恒地不斷追求完美的人格。這叫“嚴于律己”。大學階段明道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追求理性完美的過程。在中國,個人自我修養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儒家、道家、佛家都提出了許許多多的修養方法。儒家的修養方法有:安貧樂道;反身而誠;推己及人;動心忍性;保其赤子;持志養氣;懲忿窒欲;格物致知;戒慎恐懼;以物觀物;識得東風;民胞物與等等。道家的修養方法有:致虛守靜;見素抱樸;柔弱勝剛強;后其身而身先;無為而無不為;齊物;逍遙;材與不材之間;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等等。佛家的修養方法有: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凈觀;不凈觀;破差別智;破執著等等。孔子告誡學生,不要畫地為牢。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佛家說:“人皆有佛性。”自修自得,時或不至,曾經努力過,不愧此生;一旦豁然開朗,成就人生,則不枉過此生。
四
社會風氣容易被金錢和權力敗壞。一旦社會風氣敗壞,家庭和學校的道德教育有所不能。做人的底線要靠法律和制度來維護,教育只能在人的道德完善的過程中錦上添花。
一個法度廢弛的國家,無論怎樣加強道德教育都是徒勞的。因為道德教育是導人向善的,法律制度是阻止人為惡的。貪污腐化、違法亂紀、坑蒙拐騙、欺行霸市,這些行為已經不只是道德問題,而是法制問題,法律和制度懲處不了這些為非作歹的行為,由政府主導的道德教育就具有虛偽性和欺騙性,由學校主導的道德教育也會因無法解釋理想和現實的荒謬反差而缺乏合理性和說服力。“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社會生活缺乏正義,老百姓的價值信仰就會動搖,產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的疑問和沖天怨氣 [6 ]。一旦價值信仰出現危機,就沒有了必須要這樣做和一定不能這樣的事情,叢林法則就會取代道德準則。當叢林法則盛行時,受苦受難的總是普通老百姓。他們既沒有權力也沒有可以收買權力的金錢,總是在無序的競爭中失敗。而那些在叢林法則中取勝的人,他們的日子也并不好過。在叢林法則中失敗的人會因為不公平引起的失敗而產生仇恨,一個被多數人仇恨的人沒有尊嚴和安全感,總是擔心仇恨的火焰會燃燒到自己的頭上,只能在醉生夢死中麻痹自己的靈魂。“千夫所指,無病而死。”眾目所視,眾手所指,其嚴乎!而最終的結果是,被壓迫的老百姓起來造反,腐敗的政權,重新建立新的秩序。中國的歷史就是這樣在一治一亂的循環中發展過來的。沒有哪個腐敗的政府最終不被。
在這一問題上,儒家“仁義”皆內的思想是存在缺陷的。孔子做過魯司寇,抓的是魯國的法制,但他并不主張“道之以政,齊之以刑”,認為這樣會“民免而”,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因為這樣老百姓就會“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在西周,“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分別用兩套制度來管理貴族和平民。到春秋時期,貴族統治開始衰落,孔子主張用禮來整齊老百姓,將禮樂文化推廣到所有的人身上,這是一個進步。但孔子把更多的熱情傾注到了仁政和德治上,并沒有同等重要地強調刑政的作用。子思明確提出仁內義外,主張內外雙修,但他的這一思想并沒有得到他的繼承者孟子的認同。孟子明確提出仁義皆內的觀點,認為人的道德修養,盡其心知其性就夠了。儒家中,荀子最為重視外在法規和制度對人的規范作用,但他的學生直接轉向了法家,他自己也被排除在正統儒家之外。中國古代始終沒有建立起西方那樣的完備的法律和制度,總是訴求于內在的良心,正義的原則常常遭到踐踏,一個朝代到了后期整個社會的制度體系和道德體系崩潰,以至有千千萬萬竇娥那樣的感天動地的奇冤。人作不了主,最后只能是天來做主。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始終是正統,其實,中國古代的盛世都是因為在推行儒家思想的同時加強了制度建設。秦代的一整套法制被漢代繼承,漢家的傳家寶是“霸王道雜之”。北魏和隋朝有很多的制度建設,這些制度也悉數被唐代繼承,包括教育制度史上著名的科舉制度。禮樂與刑政,同為國之大寶,不可偏廢。
做人的底線是不犯法,做人的底線當然要靠法制來維持。道德的底線是遵守公共道德,道德的底線同樣需要法制來維護。作為道德的底線,確立公共道德的原則是不損害公眾的利益,所定的公共道德的條款是每一個有行為能力的人都能做到的。公共道德要從小培養,但在未成年之前,對違反公共道德的行為主要是進行批評教育。而對于已經成年的人,發生違反公共道德的行為就應該給予嚴厲的處罰,這是文明國家維護公共道德的通行做法。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農村生活的公共空間很大,個人的行為能影響的人很少,沒有城市生活那么多的公共行為準則。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很多在農村養成的不良習慣帶到了城市。此外,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暴露出的問題很多,城市管理者無暇顧及那些公共道德行為。再加上家長對孩子的公共行為習慣的培養不力,使中國人的市民素質出了名的差。解決問題的辦法除了大力宣傳外,恐怕只有加大處罰力度了。
今天的中國,如果我們希望國民的道德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單靠加強道德教育很難取得更大的成績,只有首先加強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建設,同時繼承傳統,加強立本明道的道德教育和敦風化俗的禮樂文化建設,在個人私德上讓人自修自得,文明的中國才是可以期望的。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上)[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2]赫欽斯.美國高等教育[M].汪利兵,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關鍵詞:中學 語文教學 道德教育 基本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3(b)-0-01
當前,社會經濟、政治、道德、文化以及精神等領域正經歷著深刻變化,在這種變化下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青少年新時代的道德意識,顯得尤為重要。語文教學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以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現實中中學語文教學德育功能的發揮受到較大影響,主要表現為單純的語文知識教育,道德教育的政治化,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等等。因此,該文對中學語文學科進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進行了探析,有利于語文學科中道德教育的
發展。
1 當今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及要求
1.1 學校道德教育的內容
正確深入理解學校道德教育內涵,是開展好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道德教育。當今,中學道德教育中,要著重突出弘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傳統,開展以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美德教育。其次,進行理想教育。對中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是學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理想教育過程中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信心。再次,幸福觀教育。當今的青少年普遍享受著豐富的物質生活,對于幸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由于社會的影響,當今社會存有一些不健康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因此,應加強以人生觀、價值觀為內容的幸福觀教育。同時,進行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開展生命道德教育,有效改善學生對于生命認知的不足,這是促進青年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除此之外,對中學生要進行挫折教育,使中學生獲得對挫折的正確認識和態度,提高對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讓學生具備堅強的意志品質。
1.2 道德教育的要求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學德育對學生提出了具體的道德要求。就語文學科來說,首先,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語文教材因而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新理念,這是促進道德教育目標在語文教學中得以落實的重要保證,也為今后中學語文教學中更好地開展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其次,以中學德育目標為指南。中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祖國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引導他們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成為社會主義未來的接班人。因此,語文學科教學應結合本學科特點,寓德育于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認真落實本學科的德育任務要求,也要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再次,學校必須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并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學校應完善和落實《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各項要求,使課堂教育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從而全方位地開展和落實好中學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2 道德教育對中學語文教師素養的要求
2.1 學識素養的要求
現代語文教育對教師的學識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要更新觀念,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首先,要認真學習教育學和教學論,從中獲得教書育人的理論指導。其次,運用心理學基本原理研究語文教學,不斷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再次,加強實踐性能力的修煉,提高自身備課、組織教學、教學表達以及教學應變等能力。
2.2 心理素養的要求
語文教師要在自己工作實踐中正確地認識自己,做到自信、樂觀,角色定位正確。建立起積極的自我意向,對待學生友善。其次,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加強這方面的修養,以自己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去影響和教育學生。再次,教師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較強的自控能力。尤其不應在學生面前流露出因生活與工作上的困難與挫折而產生的消極的情緒。除此之外,在現代語文教育中,具備高尚的道德風范,才能為學生樹立堪稱表率的楷模,以自己的示范喚起對真、善、美的追求。
2.3 道德素養的要求
首先,強化教師意識,教師要熱愛教師職業,要有法制觀念,自覺地法律法規。其次,強化改革意識。當前,語文教師要可持續發展,要變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再次,強化實踐意識。教師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寶貴的情感體驗,才能不斷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標,才能錘煉意志,使自己的修養意志逐步堅強起來。
3 中學語文學科進行道德教育的基本
途徑
3.1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語文教師應在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學生在獲取知識同時,逐漸形成正確的的道德情操。首先,通過學習學習作品,學習作者的偉大人格。如學習魯迅的《孔乙己》、《阿Q正傳》等文章,讓學生體會作者疾惡如仇的品格。其次,中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如通過學習《荷塘月色》可對學生迸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學習《背影》、《紀念白求恩》等文章,都可以對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3.2 重視語言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通過多樣內容的語言教育不斷強化學生的道德意識。比如,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文中的字、詞、句,使學生意識到祖國語言無可比擬的表現力,感受到語言的豐富多姿。同時,加強語文教學中書法教育。在語言教育中,書法教育是重要的內容之一,進行書法教育本身就是傳承傳統文化,它在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3 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
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情感品質和情感的教育活動。語文學科具有突出的情感性,即強調語文教育的人格特征。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需要。語文學科的情感因素主要體現在語文教材中。比如,以“母愛”題材為例的作品,就在于情感真切濃郁,以情育人,使學生受到作品中所流溢的崇高情感的熏陶。
3.4 加強語文課外活動
首先,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活動,如書法比賽、演講比賽、討論、辯論會等。其次,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智力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閱讀有著重要的德育意義。比如,閱讀《史記》等名著可以傳承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文化;閱讀《讀者》等可以對提高學生的情操具有積極的作用。再次,重視傳統文化傳播。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內涵,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振興中華的堅定信念。
參考文獻
[1] 周慶元.中學語文教育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一是努力改革和創新經濟學教學管理制度,使之與國際接軌。中國目前的經濟學教育管理制度,還保留著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一定程度上還不能適應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作模式。而要加快中國經濟學教學管理制度改革,必須努力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監控制度和激勵機制,如規范課程提綱,細化課程要求;引進先進教材,傳授前沿知識;規范成績考核,實施全程式培養;采用助教制度,提高教學效果;強化教學考核,規定硬性指標等等。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部門共同參與方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是大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教師隊伍。一方面應著力引進在國外受過經濟學系統訓練的優秀學者,并為其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氛圍,努力打造一支熟悉現代經濟學、具有國際視野的經濟學師資隊伍,提升中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整體實力。另一方面,積極培養國內受教育和訓練的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盡可能為其創造到國外研究型機構繼續深造的機會,并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國際學術合作與競爭,努力提高其業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也是提高中國經濟學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重要途徑。
三是充分利用國際學術資源開展合作辦學。教育資源是開發和發展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條件。發達國家與地區有著豐富的教育和學術資源,而且大多都有國際化的需求和愿望,應該在互利雙贏的基礎上,抓住全球化條件下物質、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國界流動所提供的機會,積極探索各種形式的合作,最大限度的爭取和利用國際教育資源(如資金、設備、教師、師資等)為我服務,彌補我國高校經濟學科資源的不足,加快促進我國經濟學教育的發展。
經濟學教育的本土化
隨著西方經濟學的傳播和海外博士的大量回國,人們對經濟學教育和研究國際化意義的認識越來越趨于一致,但隨著經濟學教育和研究國際化進程中所出現的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問題的大量出現。國際化并非經濟學教育現代化的全部內容,要實現中國經濟學教育的現代化,還必須強調本土化,要使國際化和本土化相結合,其中國際化是基礎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歸宿,兩者之間應該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關系。
強調本土化是由我國國情的特殊性決定的。現代西方經濟學形成的社會環境與我國的現實有著很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經濟學理論不僅不能解決中國現實問題而且還可能引入誤區,而本土化就是要從中國的發展階段和實際出發來破解中國的現實問題。本土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在經濟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現實,從現象的背后中歸納、抽象出能夠解釋中國的理論。只有把這些東西教給學生,才能培養出學生獨立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推進本土化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經濟學研究的本土化
我國經濟學國際化最重要的目標便是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經濟學方法,來分析中國的現實問題,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經濟學,為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指導,為經濟學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為世界經濟學的發展做出貢獻。因此,在努力實現經濟學研究國際化的進程中,不能忽視中國經濟學研究的獨特性,只有這樣,才不會在國際化進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世界經濟學領域彰顯中國經濟學的魅力。
(二)經濟學教育的本土化
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西方經濟學理論的案例和習題,要盡可能地挖掘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素材,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采用現代經濟學方法來分析中國實際問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