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近十年來,數字科技不僅改變了科研、生產、生活、娛樂的方方面面,而且對于傳統的高校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藝術媒介的變化和基于數字手段的內容整合,使得以數字科技、藝術設計和新媒體研究相統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為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指導思想。如何培養出能夠橫跨科學和藝術領域的“兩棲型”藝術設計人才,這是信息化社會的發展對大學藝術教育提出的重大課題,因此,對于數字媒體藝術理論的探索也成為高校相關專業所日益關注的重要課題。為此,清華大學出版社規劃出版了“高等學校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系列教材”,《數字媒體藝術概論》(ISBN:9787302139560,李四達編著)就是其中的重要理論指導教材之一。自出版以來,該書先后被評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和“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成為國內眾多數字媒體或數字藝術專業的首選教材和重點參考書,成為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一朵奇葩。
《數字媒體藝術概論》由我國數字藝術資深研究學者、北京服裝學院藝術學院數字媒體設計專業副教授李四達編著,該書是作者在數字媒體藝術領域多年研究和教學經驗的結晶。該書從科學和藝術發展的角度,對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數字媒體藝術理論、范疇、實踐方法和應用領域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和系統的闡述。特別是該教材通過案例分析闡明了數字媒體藝術的來龍去脈和發展現狀,探索了數字媒體藝術與其他相關領域的聯系和區別,使得讀者能夠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加深對數字藝術、數字媒體和信息設計本質的了解。文字生動、深入淺出、圖文并茂,適合作為高等院校教材,也可作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愛好者的自學用書。
該書也獲得了業內專家的一致好評。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副院長兼動畫系主任張駿教授,中國圖象圖形學會常務理事兼數碼藝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福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兼數字媒體藝術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余輪教授,著名圖形圖像研究專家、華南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王小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導、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數字媒體研究所所長旅美博士肖永亮等均對該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王小銘教授認為:“這是一本非常適合于高等院校本專科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入門基礎課教材,也是一本供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人士,包括藝術設計、影視、動漫、網絡游戲、媒體內容創作和廣告等從業人員或愛好者自學的好書。我誠摯地向大家推薦這本書”。肖永亮先生更進一步指出:“該書無疑是一本填補目前數字媒體藝術概論出版空缺之作。作者有從事數字媒體相關專業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寶貴經驗,又進一步在理論上對數字媒體藝術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和藝術作品,提出了許多獨到的個人見解,顯而易見作者花費了大量的心血,該書是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相信每一位讀者都能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受益匪淺。”從上述專家的評述中,不難看出該書對于我國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材建設的重要影響。
此外,清華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了與該書配套的《數字媒體藝術史》(ISBN:9787302181927)、《迪斯尼動畫藝術史》(ISBN:9787302193265)、《FLASH游戲編程教程》(ISBN:9787302178637)等一系列教材,為我國數字媒體和新媒體藝術教育貢獻了更好的精神食糧。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數字媒體藝術;新媒體;教育
移動互聯網思維的出現為很多領域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機會,移動互聯網思維具有靈活性和碎片化等特點,用戶對于較為松散零碎的時間能夠通過移動互聯網利用起來產生一定的價值。移動互聯網思維主導的產品也相對臉頰和小型,這符合當前大多數人的消費觀念和習慣。移動互聯網思維深入各個人群,使得更多的人參與創作,產生了獨特的互聯網產品。
一、移動互聯網思維環境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育方式和內容與移動互聯網的聯系不緊密
我國的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目前仍然以傳統的授課模式為主,從這種模式的特點來看,更多的是強調教師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除此之外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也影響到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規劃,經常出現課程的設置不符合當下移動互聯網思維環境的情況。這些問題存在而得不到解決直接導致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適應社會,他們的競爭力較低,無法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2.學生缺乏創新能力
移動互聯網思維環境下的教育應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為目標,縱觀當前我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情況不難發現,很多教師仍然選擇傳統的模式傳授知識,學生在課堂上無法獲得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知識,這對于他們發現新的東西并創造新的東西起著消極影響。不僅如此,一些學校由于師資力量或者自身的認識不足,使接受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學生沒有實踐的機會,加之教師在課堂上不夠重視利用活動鍛煉他們的合作能力,導致這些學生無法與其他的學生建立起協作關系,這對于他們真正進入社會實踐非常不利。
3.缺乏師資力量
移動互聯網目前仍然屬于新的技術,許多學校已經引進新的技術支持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但是存在技術應用滯后的問題,即在實踐中沒有激發出這些新的技術的價值。計算機與互聯網之間的聯系可想而知,這兩種技術對于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影響非常大,如果學校的師資力量儲備有限,那么可能產生的問題是教師始終堅持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學生卻已經身在移動互聯網的世界當中,這就使得兩者之間發生沖突,不利于學生吸收理論知識,也不利于他們挖掘并利用新的技術。專業的教師隊伍長期缺乏,對于學校自身的發展也非常不利。
二、移動互聯網思維環境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策略
1.形成科學的課程體系
移動互聯網思維下的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首先要從課程體系的完善和調整入手,結合當前移動互聯網的快捷靈活以及草根化特點,在數字藝術媒體教育中融入與此相關的內容,合理調整那些與移動互聯網技術以及思維脫離的課程。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推動學校的發展和進步,還可以提高學生對這門專業的興趣。具體來講,應用移動互聯網思維需要從市場調研入手,將其與數字媒體藝術教育聯系起來,鼓勵學生研究諸如“粉絲”這一類的群體,從研究的過程中探討受眾的需求以及受眾在現代社會代表的意義。
2.開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就數字媒體藝術這門專業而言,實踐非常重要,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基礎能力,還可以使其發現自己學科上的不足,產生更多更廣闊的探索欲望。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校企合作幫助學生建立起團隊合作意識,使其參與到合作交流中,逐漸養成探索觀察這個社會和世界的習慣,有助于他們吸收和接受新的技術和觀點。學校要在日常的教學當中鼓勵學生自己主動尋找實踐的機會,激發他們與這個社會接觸的興趣,使得數字媒體藝術的理論知識轉化到具體的實踐當中,為自己形成更多的個人價值。
3.引進新技術
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目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的環境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保持活力和先進性能夠為社會培養一批優秀的人才,這對于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中應當引進新的技術以及新的教學理念,通過豐富學校的媒體藝術教學設施設備,讓學生可以在日常的學習生活變將所學的知識加以應用。以此提高學生適應這個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的社會的能力,最終也才能夠讓學生的精力一直集中在藝術作用的創作上。
一、當代藝術觀念的植入
當代藝術觀念的植入是對學生開發藝術思維和思想能力的建立總要的一個環節。在我國我們發現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的藝術教育基本上到畢加索為止,對于學生來說博伊斯,安迪沃霍是誰,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藝術的發展,同樣是離不開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藝術從早期的古典藝術發展到印象派,再到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或者現在常聽到的一個詞當代藝術。藝術已經發展到后現代了,其表現也越來越呈現個性化和多元化。而當代藝術觀念的植入更是培養藝術創新人才的開門之路。何為人人都是藝術家,就是每個人的思維不一樣。藝術教育不是要工廠化的加工。而大多數院校中的藝術教育同樣不能還停留在古典藝術或者到印象派教育為止,與我們現在生活息息相關的當代藝術一筆帶過,更是忽略了藝術人才的個性化培養。從數字媒體藝術發展史來看,其起源應該是20世紀60年代的VIDEOART,這也是后現代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藝術觀念的植入不僅可以使學生對藝術史有個完整和全面的認識,更能為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的培養提供完整的藝術理論和個性化、創新化的人才基礎。打破傳統的藝術觀念,使藝術變得天馬行空、無孔不入,完完全全地介入我們的生活中去。從而建立起個人的、獨立的、創新的思維方式。由于目前國內中學階段的藝術普及教育還非常保守,所以即使是進入美院的學生也普遍缺乏對當代藝術的了解。因此在專業教學的第一階段重點強調的就是印象派之后的藝術史梳理,讓學生們能夠以藝術史作為一個標尺,對當代藝術、新媒體藝術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同時也對自身的創作有一個基本的定位。
二、跨學科知識的介入
跨學科知識的介入,其本質就是打破專業之分,看國外的藝術教育,數字媒體藝術的核心是聲電光在藝術中的運用和傳播。其專業方向和覆蓋應該為:網絡藝術,聲音藝術、互動裝置、肢體語言、錄像藝術、動畫等相關課程和與生物工程等學科的相互交叉。單一化、平面化的動畫只能成為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國內的學院教育普遍缺乏的就是學科間的交叉。學科與學科、專業與專業之間常常相互孤立,而學生們也被限制在各自專業內研究和探索中,只顧眼前能看到的東西,這樣一來視野始終是非常狹窄,從長遠上看不利于個人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藝術創作也很受局限。數字媒體作為一種十分靈活的媒介運用手段要求藝術家對多種學科,多種技術有非常寬泛的涉獵,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本專業知識介紹的同時還需要讓學生去了解,思考,諸如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電子信息等其他學科的內容。國外不同于國內的情況是招生對象來自非藝術專業,如生物、醫學、文學、音樂等等其他領域的學生,使得學科上有極強的交叉性和思維的開闊性,因此對于當代藝術的研究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更開拓了數字媒體藝術在各個領域的課題延展和深入研究。
三、社會生活感受力的培養
現在進入學院的學生們大多有著類似的成長經歷和生存環境,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們中大多數人在面對生活的時候缺乏較為獨特的個人感受,可以說沒有能夠震動自己的個人感受也就談不上有創作的沖動,所以在學校的每一個課程中對社會生活感受力的培養始終是核心環節,既有限定宏觀主題的考察式教學,也有鼓勵尋找微觀視角的個體探索。學生需要交流,教師要引導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逐步確立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藝術觀。大多數人也缺乏對生活的提煉和再加工的意識,活在這個社會的表層上,忽略其價值的表現。國外學生大部分是來自于已有多種社會工作經歷,對于社會生活的了解較多,所以反映在創作的觀點也是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