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法律倫理案例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摘要題】檔案鑒定
【關鍵詞】檔案鑒定理論/發展規律/鑒定標準
【正文】
檔案鑒定理論是20世紀發展最快的、而且最受檔案界關注的檔案學特色理論之一,這一理論所涉及的一些概念——價值、利用、鑒定、精簡、效益,本身就完全能反映出檔案工作的目標。對檔案價值鑒定理論的歷史回顧,我們不難發現檔案鑒定理論發展史中所呈現的特點和規律,研究這些規律,將有助于我們更透徹地理解檔案鑒定理論,并為探索新的理論模式奠定基礎。
一、檔案學兩大特色理論——來源原則與鑒定理論的緊密結合
從20世紀初至今的檔案鑒定理論的發展趨勢來看,來源原則在檔案鑒定領域的應用成為其一個顯著的特點。
來源原則,即“按照文件的形成機構劃分和管理檔案”,它起源于1841年法國提出的“尊重全宗原則”,百余年來,歷久彌新,其應用價值日益拓寬。它反映到檔案價值領域就是依據檔案形成者及其職能鑒定檔案的保存價值。(注:晉平:檔案價值鑒定的來源原則及其應用》,2000年第2期《檔案學通訊》。)
從檔案鑒定理論和方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來源原則的指導作用不容忽視。邁斯奈爾提出的鑒定體系中,第二條標準就是以來源原則為基礎的。他認為不能把案卷作為零碎的材料孤立地分別單獨評判,而應該以它們固有的行政關系為具體背景進行鑒定,即在鑒定時,應該考慮各行政單位在政府機構中所處的地位,其活動性質,以及這種活動與上下級行政單位活動的關系。此后,卡林斯基的職能鑒定論主張按照機關在政府體系中的地位和職能的重要性來確定文件的價值和保管期限的做法,也是奠基于來源原則之上的。當然,此時的來源是文件的狹義來源,主要指文件的形成機關。但是,來源鑒定的標準使檔案價值鑒定開始擺脫純經驗操作階段,鑒定工作有了指導思想和鑒定標準。來源原則也影響了謝倫伯格的理論。20世紀50年代,謝倫伯格在他的代表作《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一書中提出“公共文件具有對產生文件的原機構的原始價值,以及對于其他機構和非政府使用者的從屬價值”,因而在判定文件價值時必須知道文件是怎樣產生的,如果對文件“產生于什么樣的政府行政單位或特定的來源不明,它的作用和意義也可能就難以確定。”(注:(美)謝倫伯格.《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黃坤坊等譯,檔案出版社,1983年版,P153。)這些論斷體現了檔案的來源特征對其價值鑒定的影響,也是謝倫伯格對檔案鑒定理論的新貢獻。
【關鍵詞】法律 教學 案例 特點 環節 法律課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法律法規的概念比較抽象,法律原理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應用性,不易于學生認識和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到學習內容枯燥乏味,因此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理解并掌握法律知識的精髓。而案例教學最鮮明的特征就是使用案例,圍繞著具體的法律案例來組織教學,從而使得抽象的法律規則變得具體化,枯燥的法律條文變得生動化,符合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符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教學規律,因而法律課教學的目標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法律知識的層面,更要注重法律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方法顯得十分必要。
一、案例教學方法的特點
案例教學方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由于教學內容是生動、形象、直觀、具體的實例,可以使學生置身于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傳統教學方法所帶來的抽象和枯燥,從而使抽象的法理變得形象,使枯燥的法律條文變得生動,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的調動起來。二是,可以發展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模擬真實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促使學生對教學案例進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促使其思維的不斷深化,進而探索所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內在聯系,得出結論并解決實際問題。三是,重視師生的雙向交流,有助于教學相長,可以有效克服傳統教學過程中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枯燥局面,同時也可以擺脫教學效果難以掌握的不利局面,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學生鍛煉交流溝通能力和合作意識。同時也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工作態度及教學責任心提出了比傳統授課方法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學質量。
二、合適案例的選擇
案例是案例教學的主要載體,也是案例教學有別于其它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因此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是案例式教學的第一步,案例選擇是否恰當,直接關系到整個教學活動是否能夠順利進行,關系到教學培養目標能否實現,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好的案例意味著案例教學成功的一半,它不僅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而且可以讓同學們記憶深刻。案例的選擇首先要具有典型性和真實性,要貼近生活,使學生更好地融入案情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選擇的案例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使學生通過討論加深對課程中重點難點內容的理解。第三,必須根據時事的變化選擇具有針對性和沖突性的案例。
三、案例導入教學的時機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將案例與理論知識講授融合在一起。教師可以在講授知識前先引入案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自主尋求答案,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先講授知識點后引入案例,讓學生們分組討論,互相辯論,加深學生對抽象化法律條文的理解。案例引入的方式可以通過發放事先準備好的文字材料,便于學生掌握案情;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其優點是圖文并茂,形象直觀。案例教學法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引入案例,著重引導學生們去分析,加強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向周圍事物質疑。在案例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注重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精心組織課堂討論環節
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是很明顯,教師的角色主要是信息的傳遞者,學生則處于信息接受者的位置,師生間的互動主要表現為老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態或是師生間的問答來實現,而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所傳遞的信息可能會多于老師,老師從以講為主轉變為以聽為主,但這并不能否定老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1]課堂討論是案例教學的關鍵環節,可將同學們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討論結束后,由各組選派代表發言,抓住問題關鍵進行辯論。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巧妙的提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將關鍵性發言引向深入,充分尊重學生的分析。同時教師事先要做好準備,防止討論主題漫無目的地擴散,合理引導討論主題,嚴格控制討論時間,并且適時地給發言學生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有效地控制好討論的主題和節奏。[2]教師在講解、分析和歸納案例討論意見時,要語言精煉、要點明晰、重點突出,并將案例分析與所涉及的理論知識融合起來,使學生能夠通過案例分析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熟練運用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3]對學生的表現要給予積極評價,以激勵他下次更好地參與討論分析。
五、案例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在高職法律教學中,教師高度重視案例教學法,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但實踐中需注意以下問題,以糾正錯誤傾向,切實發揮案例教學法的優勢。要合理分配和控制課堂時間,同時營造出一種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運用激勵機制,對學生發言中的閃光點給予贊揚和肯定,對學生的言論誤區則要及時加以糾正,但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發言積極性。[4]善于分析和歸納學生的觀點,抓住學生討論的矛盾點,并結合教學內容啟發學生的思考,最終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深入展開討論。案例教學不是舉例教學,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案例教學法與舉例教學法都要通過事例來說明一定的法學理論或法律規定,但二者具有明顯的不同,舉例教學是教師在運用講授法講授法學理論時為方便學生理解而列舉有關事例,屬于教師的單方行為,學生很少參與討論和互動,是課堂講授的一種輔助方法,居于次要地位。案例教學法在高職法律教學中作用顯著,但其不應成為法律教學中唯一的方法,不能忽視講授法及其他教學方法。法律課程理論性較強,對于大量的法學理論和法律規定僅靠案例教學無法完成,需要通過任課教師深入淺出、恰如其分的講解才能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許靈霞.案例教學在《計算機基礎實訓》課中的應用[J].科
技信息,2010,(35).
[2]呂保利.案例教學在課堂中的運用和探索[J].河南農業,
2010,(16).
[3]方麗.普通話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河南農業,2010,(16).
1.試驗因素
由于本試驗測試的是教學方法對教學成果的影響,以對照組與試驗組的試驗方式進行,因此除兩組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外,其余的測試題、問卷、進度、課時、教學內容、授課教師等均相同。
對照組:使用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為教學主體,按照教材對課程內容進行講授,對課程內容中的問題進行提問,并在課程結束時進行總結歸納。
實驗組:使用案例教學法,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教學主體,使用在課前精選的經典案例,采用小組探討的方式,讓學生分組對案例進行提問、分析和總結,然后再以小組為單位發言,并提出本組的觀點,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與點評。
在試驗進行時,需要注意幾點:
第一、案例準備需全面。衛生法律法規課程各個章節中的內容是不同的,實驗組的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結合教師的經驗、知識以及學生特點,對案例材料進行精心準備,在準備時,應以課堂教學內容為前提,為案例準備思考題與相關問題。
第二、課堂實施需標準化。在進行案例教學法時,應對教學的流程進行制定,以實現試驗的對比效果。首先進行理論教學,之后進行案例展示,通過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探討,使學生了解衛生相關的法律理論與法規常識,分組對案例進行分析探討,各抒己見,并以小組為單位總結談論結果,提出問題與解決方法,并將其想班級全體成員公布,成員可對其進行補充,最后有教師進行點評,并給予指導。
第三、布置課后案例練習作業。要求學生對課后案例作業獨立完成,對案例進行獨立分析,并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運用法律知識將其完成。
2.評價方法
評價結果是衡量與對比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所采用的評價方法包括教學滿意度調查與成績考核兩方面。結束課程后,使用統一的教學滿意度調查統計表對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共發放512份,回收512分,有效率100%。在課程結束后,還需對兩組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考核,以統一的試卷、統一的考試時間對學生的案例分析與理論知識進行閉卷考核。
3.數據統計
為比較兩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需要對兩種教學所得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由于是對組間差異進行比較,所以針對計量數據資料,統計分析方法選用t檢驗法;針對計數數據資料,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為卡方檢驗,P<0.05,處理方式使用SPSS1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二、試驗結果
對兩組學生的教學方法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為:對照組人數為256人,實驗組人數為256人,在激發學習興趣方面,實驗組滿意者占90.6%,不滿意者占9.4%,對照組滿意者占71.9%,不滿意者占28.1%;在提高自學能力方面,實驗組滿意者占85.9%,不滿意者占14.1%,對照組滿意者占68.8%,不滿意者占31.2%;在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方面,實驗組滿意者占81.3%,不滿意者占18.7%,對照組滿意者占64.1%,不滿意者占35.9%;在提高解決問題能力方面,實驗組滿意者占82.8%,不滿意者占17.2%,對照組滿意者占67.2%,不滿意者占32.8%。使用卡方檢驗分析,差異顯著。
三、討論
1.案例教學法的優勢
案例教學法,以實際的經典案例為學生展現出了具體、生動、直觀的衛生法律法規現實,是學生對相關方面規范、概念、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確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案例教學法在衛生法律法規教學中的應用
在案例教學法的應用中,需要注意案例的切入點,正確、合理、適時地切入案例,是案例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技巧,通過將案例與衛生法律法規理論的結合,打破了原有的枯燥抽象的教學模式,使教學具體化,易于理解和記憶。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