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境評價的概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改良早期預警評分; 男性危重創傷; 死亡; 預測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22.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24-0009-02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for Different Age Groups Male Patients in Critically Ill Trauma Died/LUO Zhi-qin,HU Tao,WANG Quan-bao.//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4):9-10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and investigate improv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 for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male deaths in critically ill trauma patients predictive value.Method:Clinical dat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men critically ill trauma patients 200 cases admitted in the autho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with reference to the patient’s age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group B,group C,Group D four groups,group A aged 60 years,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CU as a starting point observation(30 d for an observation period),the patient’s renal function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urine,kidneys B ultrasonic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were records,and recorded patients improved early warning scores and dynamic change,and thus the diseases the changes accurately infer,patient death or discharge for endpoint.Result:Group A with group B,group C,group D the cases of MEWS score ≥9 fraction were mo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group D and group B, group C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ales critical trauma; Death; Predictive value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Shaj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Shenzhen 518104,China
ICU病房多為危重患者,其病情變化迅速,且病死率較高,通過對患者病情及時準確的評價有利于穩定患者病情[1],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因此,對危重患者評分已經成為臨床危重事務方面的主要問題[2],同時也是急救工作的主要環節。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普遍的就是改良早期預警評分法,其作為臨床評發主要工具和方法[3],是以體溫、呼吸、脈搏、血壓、意識等生命體征為基本評價指標的快速病情評估系統,能綜合反映患者生命機能的整體情況,有研究稱,其對于危重患者的病情的判斷和死亡預測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和可行性[4]。為進一步研究其對男性不同年齡段危重患者死亡的預測價值,現隨機抽取筆者所在醫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0例男性危重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例危重創傷患者,均來源于筆者所在醫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ICU病房危重患者,均為男性,年齡2~80歲,平均(47.2±3.2)歲。參照其年齡將其分為A組、B組、C組、D組4組,A組年齡為60歲,66例,四組患者疾病類型以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四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通過院前及急診緊急治療與護理,于急診室進行專冊登記[5],例行改良早期預警評分,所有患者均要留ICU病房觀察治療,以四組患者入院ICU病房作為觀察起點,以30 d為一個觀察時間段,在觀察期間對患者的腎功能、尿常規、雙腎B超等進行系統的檢查和監測[6],并一一記錄,并且記錄患者改良早期預警評分以及動態變化,從而對患者疾病的變化情況進行準確的推斷,并且追蹤患者出院時的情況,并將其出院或出現死亡事件作為觀察終點[7]。
1.3 MEWS評分標準
參照MEWS表格(由英國諾福克與諾里奇大學編制),由醫護人員對患者的體溫、心率、呼吸、收縮壓以及意識5個維度展開評分,每個維度分值為0~3分,病情與評分為正比關系,即患者評分越高表明其病越危重。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進行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各組患者的MEWS評分情況比較
A組與B組、C組、D組MEWS評分≥9分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組與B組、C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各組患者的MEWS評分情況比較 例(%)
組別 ≥9分 5~8分 0~4分
A組(n=11) 6(54.5) 3(27.3) 2(18.2)
B組(n=57) 11(19.3) 27(47.4) 19(33.3)
C組(n=66) 13(19.7) 30(45.4) 23(34.8)
D組(n=66) 18(27.3) 32(48.5) 16(24.2)
總計(n=200) 48(24.0) 92(46.0) 60(30.0)
2.2 不同MEWS評分患者的死亡率情況比較
MEWS評分為0~4分的患者死亡率較低,其與評分為5~8分、≥9分者的死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不同MEWS評分患者的死亡率情況比較
MEWS評分 例數(例) 治愈 例(%) 死亡 例(%)
≥9分 48 16(33.3) 32(66.7)
5~8分 92 60(65.2) 32(34.8)*
0~4分 60 54(90.0) 6(10.0)*#
*與MEWS評分≥9分者比較,P
3 討論
危重患者評分已經成為臨床危重事務方面的主要問題,同時也是急救工作的主要環節。危重患者,其病情變化迅速,且病死率較高,通過對患者病情及時準確的評價有利于穩定患者病情,提高搶救成功率,提高病死率。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普遍的就是改良早期預警評分法,其作為臨床評發主要工具和方法,已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不僅評分準確,而且對于危重患者的病情的判斷和死亡預測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和可行性。
有臨床研究結果表明,當患者MEWS評分≥5分時,患者死亡幾率便會大大增加[8],這與本研究結果MEWS評分為≥9分以及5~8分時,患者死亡率分別以66.7%、34.8%明顯高于0~4分的10.0%。此外,男性危重創傷患者不同年齡段的MEWS評分不盡相同,且A組與D組的MEWS評分≥9分率明顯高于B組與C組,考慮與該兩組患者發育尚不完全與機體功能出現退化而使其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故而認為MEWS分值是鑒別患者病死率的重要指標,而針對不同年齡段給予其不同的救治方法,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優化預后[9-10]。
綜上所述,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可幫助醫生對男性不同年齡組危重創傷患者參照其MEWS評分給予相應的救治措施,進而優化醫療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改善預后,臨床預測價值高,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陳朝明,錢傳云,劉榮.改良早期預警評分預測急診患者死亡風險的前瞻性隊列研究[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2,33(11):113-114.
[2] Tamim H,Al Hazzouri A Z,Mahfoud Z,et al.The injury severity score or the 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 for predicting mortality,intensive care unit admission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experience from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Injury,2010,12(28):88-89.
[3]李銀先,葉紅梅,唐明莉,等.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對重癥胰腺炎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4(2):27-28.
[4]阮海林,楊春旭,黃福文,等.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對評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及預后的價值[J].山東醫藥, 2011,51(21):97-98.
[5]朱遠群,阮海林,楊春旭,等.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對院前急性腦血管意外病情及預后的評估[J].廣東醫學, 2011,32(10):1278-1280.
[6]王承輝,楊春旭,阮海林,等.轉院患者的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對轉運過程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9(6):8-9.
[7] Monique B,Jaap D,Helena M D,et al.Criteria for the selective use of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in blunt trauma patients[J].European Radiology,2012,22(8):174-176.
[8] Gardner-Thorpe J,Love N,Wrightson J,et al.The value of Modified Early Waming Score(MEWS)in surgical in-patient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Annal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2013,11(2):50-52.
[9] Subbe C P,Davies R G,Williams E,et al.Effect ofintroducing the 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onclinical outcomes,cardio-pulmonary arrests andintensive care utilization in acute medical admissions[J].Anaesthesia,2012,38(11):111-115.
關鍵詞:交通運輸;戰略環境評價;環境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TE08 文獻標識碼: A
戰略環境評價是一個系統的、綜合的、規范的對政策、法規、計劃、規劃以及其替代方案進行評價的過程,并針對不良環境的影響,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或采取一些補救措施。交通運輸建設往往大量的占用土地、消耗資源,對環境的影響十分嚴重,因此,環境影響評價已經被世界各國應用到交通運輸事業當中,并制定出了戰略環境評價。
1.戰略環境評價概念
戰略環境評價(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簡稱SEA)是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簡稱EIA)在戰略層次上的具體應用[1],它是對包括政策、法律、規劃、計劃、戰略代替方案等任一戰略的環境影響作出綜合、正式、系統的評價過程。環境影響評價在交通運輸這一發展戰略過程中的應用就是交通運輸戰略環境評價(簡稱TSEA),它是一個具體評價、預測交通運輸發展戰略環境影響并指出減緩措施的過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許多國家研究了交通運輸SEA理論,我國政府對該理論也予以了高度重視。
2.TSEA的作用和意義
近年來,一些國外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戰略環境評價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應用,但是國外SEA 理論體系尚未得到統一與完善,存在相關機構的溝通不協調、SEA 程序通用性差、評價方法過于局限等不足之處,全面開展SEA 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約。
我國在法律上對規劃層次上的SEA的加以確認后,戰略環境評價的研究受到了高度的重視,但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歐美國家自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在交通規劃SEA的研究方面,就嘗試從交通規劃和政策上對環境影響進行考慮,進而研究和實踐戰略環境評價,但是很少涉及政策層次的戰略環境,而且在財政和行政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尚且不夠。
我國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以后,對交通運輸發展SEA的研究在基礎和實踐經驗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大多將城市道路交通規劃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的熱點也僅僅是放在技術方法上,所以說我國的交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依然處于起步階段。
3.發展交通SEA需解決的問題
3.1建立TSEA有效實施機制
實踐經驗表明,環境影響評價實施的關鍵就是建議相應的有效保證機制,那么交通運輸戰略環境評價的實施也應當有一套有效的、完善的保障機制。這就需要政府出臺一些相關的政策與保障措施,從而在決策交通運輸計劃、規劃與政策時,能夠使交通運輸SEA獲得一定的地位和權重。
目前歐洲及其他國家的一些地區已經進行了交通發展戰略的一些SEA工作,并且積累了相對豐富的經驗,也初步的研究了如何建立有效保障交通運輸SEA有效實施的機制[2]。我國在建設保障機制時應當與國際上其他國家進行積極的交流,對于好的經驗要學習并傳播、對于各自遇到的問題應加以討論,這樣才能使我國更快的建立交通運輸戰略環境評價保障機制。
3.2研究完善TSEA的理論方法體系
3.2.1理論體系研究
建立和完善技術方法學的基礎就是研究基礎理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主要理論基礎進行研究:交通經濟學理論、交通可持續發展理論、環境經濟學理論、系統工程理論、政策學理論、交通環境學理論等[3]。在這些理論中有一些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發展,但仍需進一步的對完善TSEA的理論體系加以研究。
3.2.2技術方法學研究
研究TSEA的技術方法在整個工作流程中,都必須要有適應各個工作的技術方法,現階段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政策評價法、傳統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的改進、為研究交通運輸戰略環境評價發展的新方法等
3.3其他需要解決的問題
應當在整個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確立TSEA的地位和作用,認識到多個政府與規劃部門之間在不同類型評價時有效協作的重要性。對SEA所需要的各類預測技術進行開發,還應建立有效的數據庫對環境情況進行記錄[4]。一定要高度重視交通預測值中的相關輸入量,其應該有效反映出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具體動態性以及其他相關領域制定的政策與財政對于交通造成的影響。當前,TSEA還僅僅被局限于計劃和規劃的層面上,只有發展政策層面上的SEA才能令可持續發展這一最終目標得以實現。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見交通運輸建設往往大量的占用土地、消耗資源,對環境的影響十分嚴重,而交通運輸不僅是重要的經濟發展基礎,還組成了影響全球環境的重要部分之一,應當將戰略環境評價應用到交通運輸行業中,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總而言之,戰略環境評價是一種對環境進行評價的方法,它是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對于環境問題,能從源頭上加以控制,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馬蔚純,林健枝,陳立民等.戰略環境評價(SEA)及其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 2010(5):22-23.
[2]邵春福.交通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2(2):103-104.
關鍵詞:創業環境;評價模型;回顧比較;研究展望
從研究的視角上看,目前國外學者對創業的研究視角趨于多樣化,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而國內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尚處于介紹和引進階段;從研究的內容上看,大體上逐步經歷了對創業的概念、創業的動因、創業的主體、創業的障礙、創業的教育模式、創業環境等不同的研究階段;從研究方法上看,主要集中于案例實證分析,普遍以思辨為主,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本文試圖通過對國內外創業環境研究成果的梳理,以期總結創業環境的研究現狀、最新成果和該領域的研究方向。
一、創業環境的概念及現實意義
(一)創業環境的概念
學者們對創業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創業環境概念的研究、創業環境模型研究和創業環境評價研究這三個方面。對于創業環境概念的研究,學者們從“平臺論”、“因素論”、“機會論”及其他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廣泛的討論,至今仍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比較典型的有以下三種說法。一是全球創業觀察(GEM)提出的模型將創業環境分為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教育和培訓、研究開發轉移、商業環境和專業基礎設施、國內市場開放程度、實體基礎設施的可得性、文化及社會規范等九個方面。二是Gnyawali和Fogel的五維度模型將創業環境分為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會經濟條件、創業和管理技能、對創業資金支持、對創業的非資金支持五個維度。三是Lundstrom和 Stevenson提出的MOS 模型將創業環境分為創業教育、創業促進、減少進入障礙、啟動支持、啟動融資以及目標群體政策六個維度,建立了創業環境分析框架。關于創業環境包含的要素,學者們的研究主要如下表所示。
筆者認為創業環境是指那些與創業活動相關的所有機會、平臺和因素的集合,包括宏觀環境、行業環境和微觀環境。宏觀環境是指給企業造成市場機會和威脅的主要社會力量,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技術、自然和法律等因素。行業環境是指給企業提供發展平臺的各種因素,主要包括行業周期、發展階段、行業進入與退出障礙、行業需求及競爭狀況、行業的主導技術及其發展趨勢等。微觀環境是指直接影響企業發展的各種因素的集合,主要包括企業的顧客、競爭者、供應鏈、營銷渠道等對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直接影響的各種因素,如下圖所示。
(二)創業環境研究的現實意義
1.把握創業機會,提高創業成功率。創業機會是具有價值的創意,它來自于一定的市場需求和變化。良好的創業環境有助于企業更加科學、快速地識別創業機會,抓住市場需求,提高創業成功率。
2.搭建科學合理的創業服務平臺。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創業工作,先后在企業注冊登記、費用減免、金融貸款、資金扶持、稅收及企業運營保障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并設立了專門服務于創業的機構。研究創業環境有利于黨和政府進一步搭建科學合理的創業服務平臺。
3.優化創業核心因素的組合。伴隨著我國的經濟轉型和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越來越多地加入到創業的隊伍中,科技型創業者所占的比重將越來越大。良好的創業環境能夠更好地把創業機會、創業團隊和創業資源等核心要素組合起來。
二、國內外創業環境評價模型回顧與比較
(一)國外主要創業環境評價模型
目前國際上常采用的三大創業環境概念模型,即GEM(全球創業觀察)模型、五維度模型、MOS 模型,雖然都是對創業環境進行評價的模型,但存在以下不同點。
1.研究的出發點不同。GEM模型重點考察以下三個基本問題:不同國家或地區創業活動的活躍程度是否存在差異?是什么因素影響和決定了差異的存在?創業活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如何?五維度模型從影響創業環境因素角度分析,將創業環境歸結為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會經濟條件、創業和管理技能、對創業資金支持、對創業的非資金支持五個維度。MOS模型以“創業機會論”為基礎,從動機(Motivation)、機會(Opportunity)、技能(Skills)角度提出六維度創業政策框架。
2.研究的理論基礎不同。從GEM模型考察的九大因素可以看出,該理論體系的基礎包含了“平臺論”和“因素論”。五維度模型的評價體系則以“因素論”為基礎,MOS模型以“創業機會論”為基礎。
3.評價的指標體系不同。GEM模型的九個維度框架下包含了若干個子指標。五維度模型共有33個子維度指標。MOS模型共有34個二級指標,優化后有26個二級指標。
4.應用的范圍不同。GEM模型著重于研究創業活動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側重于宏觀創業環境研究。五維度模型以其嚴密的邏輯體系和易于衡量的指標體系更適合于小地區的研究,且在不斷的發展與完善。MOS模型將創業過程分為創業前、創業、創業后三個階段,創業政策圍繞M-O-S而構建并評價,具有系統性,適合評價大學生創業的創業環境。
(二)國內創業環境評價模型回顧與比較
我國創業環境研究起步較晚,但發展比較快。從研究的內容來看,國內對創業環境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創業環境概念的研究(平臺論、因素論、“兩者論”)、創業環境模型的研究、創業環境評價研究。這三個方面又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從實踐上開看,我國對于創業環境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個研究方向。
1.引入或加入國際上較為成熟的評價模型。比較典型的是2002年清華大學作為我國的代表加入了GEM項目的調研工作,相關專家學者引入五維度模型和MOS模型等。
2.引入并改進國際上相關的評價模型。比較典型的有唐海仕、姜國俊以Lundstrom 和Stevenson開發的M-O-S模型為基礎,針對我國大學生這一特殊的創業群體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構建了一套適合評價我國大學生創業環境的評價體系。
3.根據我國的情況重新建立創業環境的評價體系。比較典型的是張玉利、陳立新在Devi R.Gnyawali和Daniel S.Fogel 的創業環境模型的基礎上,把創業環境歸為四大類:金融與非金融支持、社會經濟條件、創業與管理技能、政府政策與工作程序。
我國關于創業環境的研究如下表所示。
從我國學者對于創業環境研究的發展來看,研究的內容是逐步深入的,且大多數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大都是針對創業環境所進行的研究,專門針對創業環境對創業能力和創業機會實現影響的程度做出深入探討的還比較少;對某個完整的地方行政省份的創業環境進行全面評價與比較的研究還不夠。
(三)國內外創業環境評價模型的比較
國外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早,且都為實證研究,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在發展中提出了一些比較經典的構成框架和研究方法。其中,GEM模型適合從宏觀上總體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業環境;五維度模型適合評價小范圍地區的創業環境,其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更好;MOS模型適合將創業過程分為不同的階段來考察創業環境。國內關于創業環境的研究主要是從社會或政府的角度出發,重點研究創業環境的概念,主要有“平臺論”、“因素論”、“兩者論”;關于創業環境模型的研究則側重于模型的構建原則、影響創業環境的因素、創業環境包括的內容等;關于創業環境評價研究,主要是引入國際上發展較為成熟的評價模型或改進模型或從我國某一地區的實際出發構建的創業環境評價模型對某一地區的創業環境做出評價。
三、我國創業環境評價模型未來的研究方向
隨著學者們對創業研究的不斷深入,創業環境越來越受到政府和學者們的重視。對創業環境的研究,需要深入和可選擇的方向有四個方面:一是構建全面的創業環境評價體系,包括我國創業環境的總體評價和完整的地區創業環境的評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二是結合國際上對創業環境評價的模型與我國的實際相結合,分類評價我國的創業環境(按照不同的產業或群體);三是深入研究創業環境對于創業過程及創業的影響程度;四是根據相關研究成果試點優化地區創業環境的可行性方案。
參考文獻:
[1]Gnyawali DeviR,Fogel DanielS.Environments for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s: key dimension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4(04).
[2]陳裕先,郭向榮.新世紀大學生創業環境建設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6(04).
[3]許明,肖強,韋鴻鵬.廣西大學生創業環境現狀與對策研究[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4).
[4]羅良忠.中國大學生創業環境與政策問題研究[J].未來與發展, 2007(07).
[5]吳啟運,張紅.創業環境對大學生創業傾向影響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
[6]姚曉芳,龍丹. 合肥、深圳兩地科技型創業者素質的比較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08(01).
[7]衛,唐根麗,錢麗.安徽省城市創業環境評價及其優化政策設計基于 GEM 框架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 2009(02).
[8]李君,陳寒松.我國創業環境研究的文獻綜述[J].市場周刊,2010(06).
[9]唐海仕,姜國俊.基于MOS模型的大學生創業政策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2(03).
[10]王喜東.濟南市創業環境研究[D].清華大學,2004.
[11]吳佳.浙江省大學生創業環境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 2007.
[12]蘇建國.合肥市創業環境與政策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