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數字孿生與教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一、在學習寫法中體現語文味
關于說明文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給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這正如葉圣陶先生曾說的:“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成功。”教學說明文,首先要把握文體特點,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對文本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明白文章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說明介紹的。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按照什么是克隆、克隆的作用以及克隆的誘人前景這一順序安排材料,讓讀者逐步地、深入地了解克隆這一生物技術。在初讀課文后,可以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有順序的表達方式,上出語文味。葉圣陶先生說:“說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來說話,說明文未嘗不可帶一點風趣。”《神奇的克隆》由《西游記》中“孫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 開頭,一方面巧妙地說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情,另一方面又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還初步體現了克隆的神奇,一舉三得。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討論作者這樣開頭的作用,感受作者寫作手法的高明,體現語文味。
說明文中往往會運用很多說明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方法,體會其妙處,也能上出濃濃的語文味。《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在說明金字塔很高時用了列數字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運用說明方法,通過對比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感受說明方法在說明文中的重要作用,這樣就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課堂就能充滿情趣。
二、在品味詞語中體現語文味
說明文的遣詞造句雖比較樸實,但樸實中也蘊涵著語文味。因為說明文以傳授知識為目的,所以就要求它必須用準確的語言,包括表示時間、空間、數量、范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的詞句,都要準確無誤。說明文的教學就是要抓住這些詞進行咀嚼、對比,讓學生充分感受說明文用詞之藝術。《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中作者就多處使用了“也許”“可能”等表示推測的詞語,充分體現了作者用詞的嚴謹,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細細體會。《神奇的克隆》一文在介紹克隆的作用時,作者用了“可以”“也可以”“還可以”“能夠”等詞語,體現了克隆技術的作用巨大。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扣住這些詞語充分與文本對話,使學生體會到克隆技術可以造福人類。在介紹克隆技術在醫學上的重大意義時,作者用了“制造”“配件”“裝配”等學生易懂的詞語來描述器官移植這一復形的醫學現象,有趣、形象,而且非常生動,這也體現出濃濃的語文味。
三、在體會情感中體現語文味
說明文的教學也需要著力挖掘情感因子,帶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并引領學生通過深層閱讀,展開想象,挖掘文中深藏的意蘊,學生內心被觸動的情感轉化為語言表達出來,就能引起情感上的激蕩。《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作者除了介紹埃及金字塔的外形宏偉、結構精巧之外,還介紹了埃及金字塔的建造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學生與文本三者對話,想象金字塔的建造過程,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學生經歷了情感和智慧的旅程,朗讀起來就會朗朗上口。再如《麋鹿》一文,在教學過程中僅僅讓學生知道關于麋鹿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讓學生讀出文字背后隱藏的情感。這樣一來,說明文的教學就非常富有感染力,就能體現出濃濃的語文味。
四、在遷移運用中體現語文味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說明文教學
說明文作為語文教材中科普面廣、知識性強、應用全面的知識載體,在語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說明文以嚴密規范的科學語言,具有實用性和工具性的特點,學生在嚴謹規范的文章中科學的認識事物的特征屬性。縱觀小學六年語文教材中文章類型比例,科普類說明文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冊書籍中都有知科普性強、知識性強的說明文教學單元,這對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探索科學世界的熱情具有重要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在說明文教學過程中通過閱讀學習,感知說明文的文體特點,了解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充分汲取科學內容知識,促使其準確靈活地運用語言等,教師需充分地了解說明文中所蘊含的科學知識,了解說明文章的內容脈絡,加深對文本知識的理解,拓展課外知識等。由于說明文本身所具有的靜態文體特征,容易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以片面傳遞科學知識、灌輸思想教育、混淆不同文體特征的文章教學方式,從而使得學生的知識差異、關注重點、質疑問難等問題愈演愈烈,教師難以取得預設的教學效果。本文認為在說明文教學中讀、思、行極為關鍵,對提升說明文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讀為基礎
語文知識是在靈活的課堂教學中被學生認知、吸收的,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其閱讀感知能力是教學的關鍵。由于小學生對科普知識具有較大的認知差異,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情況。讀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對于各個學段的教學都極為重要。小學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之文學作品語言客觀嚴謹,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普遍反映科學術語較為拗口,難以理解文章內容,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存在斷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地引導學生通過讀體會規范言語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讀懂科學知識,讀準科學語言,讀透科學感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以多種讀的方式充分認知文本。初讀整體感知文章大致內容,理清文章行文邏輯順序,如質疑―舉例論證―總結,精讀時引導學生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在整體回顧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品味語言準確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窺豹”的表達效果。
如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如何讓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孿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間相似的地方進行比較,以科學證據來肯定科學家的推斷,教師要注意進一步加深其對文本的語言的準確性和內容的生動性,如能否將說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詞語刪去,引導學生說出原因,體會刪去后文本意思的改變,從而加深學生對說明文用詞嚴謹規范性的。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使用,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文中語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說明方法。
二.思為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將說明文知識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或者引導學生直接通過文本閱讀獲得知識,忽視學生在文本感知閱讀過程中的個性化思考,可能進一步導致師生之間的知識落差。“所謂知識落差是指教師傳授的知識量與學生可能接受的知識量之間的比差。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努力優化教學過程,追求課堂教學容量,使學生在聽課中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另一方面要通過客觀分析學生的基礎現狀及接受能力,來確定恰當的知識落差。”[1]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為形象簡明,教師應當在引導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采用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如根據說明文的表達方式的不同,分為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記敘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實用性說明文,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說明文、科普說明文為主,學生通過嚴謹規范的語言獲得對說明形象的認知,學生在品讀具有文學趣味的說明語言的同時,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當學生把握說明語言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對課外知識內容進行重新分解組合,從而提出其他問題,這就是動態教學中教師所面臨的生成問題。說明文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知識背景的差異,容易生成各種臨時性的動態問題,這種問題的生成恰巧是學生個性化思考的結果。教師應當根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及時補充科學知識,與學生進行平等互動的交流,讓學生能將文本教學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師生的思考極為關鍵,教師的思考能夠為預設教學提供基礎,學生的思考能夠為教師的及時總結反思提供基礎,兩者之間互為因果。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當進一步將新課標的理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課堂學習中獲得感性知識,與自身的背景知識進行雙向結合,真正地激發學生自身向往科學、熱愛科學的內部情感。
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地預設說明文教學。關注于傳授科學知識和培養創新技能,有效地聯系三維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的質疑,敢于正面教學目標的落差。另一方面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帶領學生探究說明文中的科學價值,分清主次、重難點教授知識,切勿將說明文文本的字詞篇章知識、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一鍋燴,進而偏離說明文教學的初衷。再者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課堂互動對話的方式,進行平等對話溝通,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在說明文教學中真正地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成為科學知識探究的小主人,教師成為啟發點撥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導教學活動。
三.行為反饋
說明文以科學知識為基本內容,教學時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不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識重點,帶領學生學習表達方法和語言文字,還應當將課內文本知識拓展遷移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掌握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能舉一反三地對同類型的科普文章進行有效地解讀,為自身的寫作技能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轉變已習得的知識為實踐技能,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向壁壘中積極課外觀察、實驗操作、記錄數據、科學反饋的方式,開發利用說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識。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小學說明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性。
在小學語文說明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地變革自身的教學觀念,拓展課堂的多方位多層次的教學,與文本、學生進行合理正確的對話,尋求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方法,把握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學習,創設說明文教學的創新平臺。
注 釋
一、知趣共生――游戲與數學游戲的內涵界定
柏拉圖說,游戲是一切幼子(動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需要而產生的有意識的模擬活動。席勒認為:“人類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束縛,在這些束縛中人會失去理想和自由。于是,人們利用剩余的精神創造一個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戲。這種創造活動,產生于人類的本能。”由此可以看出,游戲是以直接獲得為主要目的,且必須有主體參與互動的活動。它具備兩個最基本的特性:一是以直接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為主要目的;二是活動主體參與互動。主體參與互動是指主體動作、語言、表情等變化與獲得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聯系。“世界通過游戲展現在孩子面前,而人的創造才能常常在游戲中表現出來,沒有游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蘇霍姆林斯基一語道破了游戲之于教育的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講,游戲就是生活,游戲就是他們的天地。瑞士教育家皮亞杰說:“游戲是認識的興趣和情感的興趣之間的一種緩沖地區。”筆者認為,所謂數學游戲就是指把數學內容尤其是重點、難點內容,與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適當安排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
二、兒童立場――小學數學游戲的價值追求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游戲帶來的積極情感體驗,伴隨著兒童數學認知的成長與發展,也促進著數學知識的傳播。它把數學知識與游戲活動結合起來,寓知識于游戲中,實現“娛人”“引人”“迷人”和“育人”的功能。兒童用他們自己的經驗創造自己喜歡的游戲情境,并以主體參與的方式伴隨游戲的發生與演進,從而促進兒童自身的身體、心理、認知與智能等方面的發展。
1.數學游戲促進兒童身心發展
數學游戲中,兒童直接接觸各種物體和材料,通過自己的肌肉運動感覺和認知活動,了解數學知識的概念、性質、應用,認識物體之間的聯系和規律,通過機體動作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因果關系等形成相應的初步概念。如在擺弄物體時,兒童感受并發現球體與圓的區別,也會發現球體可以向任意方向運動。兒童正是在游戲中通過對游戲材料的操作,發展著感覺器官的感受性和感知能力,同時也獲得了運動能力等身體機能的發展。兒童在數學游戲中獲得的這些知識和感覺經驗,可以支持和幫助兒童解決問題。特別是兒童能夠發現自己的動作與物體的變化之間的規律,他可對同一物體做不同動作,對不同物體做同一動作,嘗試進行動作―物體、手段―目的之間的多種聯結,探索解決問題的最佳可能性,這是數學游戲經驗有助于兒童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的重要原因。數學游戲使兒童增進對周圍事物的認識,獲取了數理邏輯知識和社會性知識,并在外部動作操作和內部理解、鞏固的心理活動中,發展了感知覺能力、注意力和記憶力等智力因素。
2.數學游戲促進兒童數學語言發展
數學語言的特點是具有抽象性、嚴密性、邏輯性和規范性。而小學生的思維基本上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語言表達也是以形象語言為主,并時常伴隨著大量日常用語。兒童在與同伴就游戲的交流中可見其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的鍛煉過程。通過語言進行計劃、設計,完成對游戲內容角色、玩具或材料規則、背景的安排。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就在于使兒童有機會以各種方式練習說話,數學游戲就為兒童語言的實踐提供了機會。因為兒童通過模仿學到的往往是簡單的話語,在游戲中他可以運用已經知道的語言的各種關系,并將它們結合起來,以便表達更為復雜的意思和解決問題。數學游戲之所以對兒童口語能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因為兒童并不是簡單地學習語言的,而是學習用組合的方式把語言作為思想和行為的工具。游戲正具有激發一般的語言組合能力的功能,這就使簡單句子變為復雜句子。其次,孩子為了學會用組合的方式談話,似乎必須能夠以貪玩的心理所促成的靈活方式與周圍人交流。游戲就提供了語言表達的環境,游戲伙伴的交流迫使他們相互表白。第三,人類天生就有一種通過游戲練習獲得新技能的沖動,包括語言游戲。另外,通過書面語來建構兒童的智力同樣也可以顯示在游戲中,這樣可以讓孩子們對文字的意義有初步的了解,如數數游戲等。
3.數學游戲促進兒童數學思維發展
學生思維的基本特點是: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時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很強的具體形象性。數學想象不僅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重要性還在于它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成分。不論是數學中的直覺還是靈感,沒有想象的展開是不可能實現的。數學游戲給兒童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如拼圖游戲:教師讓學生剪好一些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半圓形等,然后用這些圖形拼出各種實物圖、圖案。在拼圖的過程中,學生要通過想象構圖,拼出圖案后又可以展開想象把圖案化為具體事物。這種拼圖活動自由度大,可以充分發揮“小設計師”的想象力,是培養創造性想象力的一種好方法。兒童游戲中的創造性想象力的發展,也為兒童創造性、流暢性和靈活性思維品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數學游戲是促進兒童認知內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4.數學游戲提供兒童智力活動安全愉悅的心理氛圍
數學游戲促進兒童智力發展的獨特價值,不僅表現在它促進構成智力的各種心理要素的發展,更表現為它為兒童的智力活動的進行和智力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安全、愉悅的活動環境。數學游戲具有愉悅性、自主性、趣味性等特征,在這樣一種活動中,兒童沒有了緊張、焦慮和不安,其認知覺醒水平處于高度亢奮狀態,智力活動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有了可能。游戲降低了兒童對成功的期望或對失敗的擔憂而形成的壓力,兒童不害怕失敗,承受挫折的能力更強,更有毅力和堅持,這是游戲能夠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心理原因。
三、寓學于玩――小學數學游戲的原則取向
數學游戲是兒童學習數學知識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好的數學游戲,它打破了以往相對靜止的教學授受,以師生或生生互動參與的方式,完成了數學知識的教學。其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激發,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所以,堅持數學知識和游戲因素的巧妙結合,以玩為形,寓學于玩,是設計數學游戲的基本原則。
1.啟發性原則
通過游戲活動,應該讓學生受到直觀或具體場景的啟示,能夠構建從認識事理到認識數理的橋梁。
2.趣味性原則
趣味性是數學游戲教學的生命。一切設計都要注意以有趣的形式出現,從而給游戲增添趣味,使學生躍躍欲試,爭先恐后地搶著答題。
3.活動性原則
馬卡連柯說過:“游戲沒有積極的活動,永遠是不好的游戲。”在設計數學游戲時,要為兒童創設用腦想、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動手做等條件,讓兒童在游戲活動中,吸收游戲的有益因素,成為真正的積極活動者,從而發展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4.競賽性原則
競賽是多數游戲必不可少的因素。如在練習鞏固環節,教師在設計時盡可能運用知識競賽的形式,將學生應該理解的內容,設計成一個個小問題,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比賽,并在黑板上開辟一個記分牌,將每個小組的積分顯示出來。這種競爭性的游戲,會讓全班學生全力以赴,踴躍參加。
5.群體性原則
面向全體學生,盡量調動他們都參加到數學游戲中來,成為游戲的主人。如全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速算比賽、奪紅旗比賽,等等。
6.多樣性原則
數學游戲教學不能總是采取單一的一兩種形式,單調與重復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數學游戲不僅要改進和豐富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而且要注重活動范圍的拓展,它不應局限在課堂,還需要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設計游戲時,要注意充分利用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資源和優勢,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從中獲得知識和教育。
四、回到教育本身――小學數學游戲的實踐舉隅
數學游戲是孩子們學習數學的一種方式,它只是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游戲來承載知識的教學,其終極性的目標指向于回到教育本身,并促進兒童認知的成熟與發展。在小學數學實踐中,我們常將小學數學游戲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喚醒問題意識的情境式游戲
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中,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在愉快而又緊張的氛圍中學會這一抽象的知識。剛上課,我就給學生講一個“猴王分餅”的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喜歡吃猴王做的餅。一天,猴王做了3個大小一樣的餅,先把第一個餅平均分成4塊,給猴甲1塊。猴乙看到說:“太少了,我要2塊。”猴王把第二個餅平均分成8塊,給他2塊。猴丙更貪心,說:“我要3塊。”猴王又拿出第三個餅平均分成12塊,給他3塊。小朋友,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吃得多?”不一會兒,學生都說:“同樣多。”于是,我追問道:“聰明的猴王是用什么辦法來滿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你們想知道嗎?”正當學生聚精會神地聽完故事,又百思不得其要領時,我說:“學了分數的基本性質,你們就知道了!”在學生最佳的心理狀態之下自然地導入了新課,使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轉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在這里,疑問使學生產生了好奇,好奇又轉化成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2.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的兒歌式游戲
如教學“>、、
3.著力知識生長的體驗式游戲
在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時,為了強調“對位”這一重點,教師指定4人,分別給每兩個戴上一頂寫有“十”和“個”字的標志帽,并出示76-53的式題,要學生對照自己的標志帽拿起數字卡,以第一人稱的敘述形式做對位游戲。如學生“十”:我是十,我拿數字7(舉起)表示7個十,我要站在弟弟(個位)的左邊,把右邊的位置留給弟弟。學生“個”:我拿數字6,表示6個一,我永遠站在哥哥(十位)的右邊(靠攏十站好)。又一個學生“十”:我也是“十”,和前面的十是孿生兄弟,我拿著5就表示我是5個十,我們兩個只有對正站好才不犯錯誤(兩個十對正站好)。又一個學生(個)……四個學生對位站好,顯示76-52的豎式形式,其他小組也一一表演,看哪個小組表演得最快最準確。
4.引領深度學習的操作式游戲
如七巧板游戲,游戲過程可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讓學生熟練基本圖形的拼擺,第二步是讓學生進行教師提供的較難動物圖形的拼擺,第三步是啟發學生思考“十四巧板”“四十九巧板”……又能拼擺出哪些圖形呢?北京的天安門你能拼出來嗎?通過這樣由淺入深、帶有挑戰性的動手操作,使學生對數學游戲“欲罷不能”,進而引領孩子進行可持續的深度學習。
5.逼近知識本質的辨析式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