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教師德育的培養范文

教師德育的培養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教師德育的培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師德育的培養

第1篇

[關鍵詞]師范教育 師德 德育 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1-0070-02

每每看到網上報道某地區某校某教師侵犯小學生,某教師懲罰學生方式不妥致學生受到傷害, 某地區學校學生食物中毒或學生自殺的新聞事件……作為一名培養小學教師的地方師范院校教師,我的心在滴血。雖然我痛恨網上報道的這些負面的新聞事件,但這畢竟是令人痛心的事實。

因為工作的需要,我有幸到國內一所重點高等師范院校進修。在進修期間,進修學校的一名學生不小心把我的腳燙傷了,可是,在我治療期間這名學生居然對我不聞不問……更令我吃驚、傷心的是,這個燙傷了我的腳的學生對我說的那一番話:“我們這一代就是這么自私,我精神上也有很大的壓力,我顧不了你的感受,這是100塊錢,這個夠你后期治療的了,你也不用擔心有什么后遺癥……”要知道,這名學生可是國內重點、一流師范大學培養的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啊!

“師范教育好比工業之中的重工業,機器中的工作母機,它是國家教育建設的根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師范教育作為實現普及教育和培養建設人才的工作母機,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這名國內重點師范院校的碩士研究生所說的、所做的不得不引起本人對教師教育的思考,尤其是師范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對小學教師的培養,以及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道德培養與建設。因為小學是兒童養成習慣、打好基礎的階段,小學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的作用是極為重要的,所以本人認為對于小學教師的職前教育――德育培養與建設,師范院校起著基礎的、不容忽視的作用。

由于我國小學教育專業的迅速發展,高等院校創辦的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的大專學歷、本科學歷乃至研究生學歷的小學師資,對不斷提高小學教師隊伍的學歷層次、優化小學的教師隊伍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雖然每所高校都把德育看得很重,還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但是德育的現狀仍然不容樂觀。

本人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部分職前教師品德低下的現象,是因為我們的德育有些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理解范圍,有些甚至是“假、大、空、遠”,這種現象在中小學或大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容易形成各種不良習慣,最終影響了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從而導致他們在為人處世時會表現出不盡如人意的一面,這又導致了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質疑和不滿。我們的德育應該是真實的,而不是空喊口號,應該是在“愛自己”的基礎上,從“小事”“簡單的事”來體現的,是處處可見、時時滲透的,它需要榜樣人物的引導,需要每個人以道德為準則,以法律為約束,以身作則來要求自己。本人根據親身經歷及工作的經驗,試從小學教育專業建設方面談談自己關于小學教師職前師德培養的建議或想法。

一、優化小學教育專業師資隊伍

教師是高校辦學的主體,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高等院校的生存之本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高校首先應該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教學水平,并熱愛教師職業、熱愛學生的教師隊伍。高校的教師,尤其是師范院校的教師要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未來的教師。

二、以實踐為導向,構建實踐教學模式

現在有的師范院校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建設及教學模式做得特別好,如東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但有些院校還有待改進。這里本人提出一些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想法。

如在開學之初的兩周軍事訓練后用2-3天時間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請來小學校長、名師、專家學者,介紹小學教育教學現狀、經驗、教改與發展及對未來師資要求,使學生產生專業向往,并樹立以優秀教師為榜樣,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責任感,為養成良好師德奠定基礎。

學生進入大學的第一至第四學期,通識課與基礎課課時較多,這一時期主要學習理論課與專業基礎課。有些理論課理論性比較強,要適當地與實踐結合,如聘請小學校長、名師做講座,或聘請小學校長、名師到大學任教,還可以組織學生教學技能大賽、參觀名校教學展示活動、地區教學名師的學科教學競賽等,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理論的重要性,感受到基礎課的實用性,從而使學生熱愛學習,熱愛自己將來的職業,為將來成為教師打下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及職業道德基礎。

第五至第六學期主要以見習為主,第七學期以實習為主,專業課和基礎課相對較少,課程主要開設教學論、課堂管理等,為學生的見習和實習做準備。在見習或實習時大學要與小學共同進行。這期間要有專業的帶隊教師和優秀的小學指導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學校生活,參加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教研工作,參與學校及班級的其他活動。在見習和實習期間,專業的帶隊教師和小學指導教師要以身作則,讓學生們看到榜樣的作用,看到在真實的學校及常態課下,我們的教師如何關愛學生,而學生是如何可愛,如何地對知識充滿渴求,他們是多么地需要教師的指導與點撥,由此培養了師范生對自己專業的愛、對教師職業的愛、對學生的愛,這也就對他們的職業道德產生了影響。因此,大學的帶隊教師和小學的指導教師要用行動使我們的師范生感受到教師的職責與榮譽,從而養成良好的師德。所以在見習和實習時,一定要挑選富有責任心、愛心和職業道德的教師來擔當帶隊教師。

三、師范院校加強與小學合作

眾所周知,小學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基地,一方面小學教學需要來自大學的學術支持和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小學是小學教師職前培養的重要基地,承擔著與大學共同培養和指導師范生專業成長的職責。因此,師范院校應加強與小學合作,建立自己的學校基地,加強彼此的了解和互動,實現資源和信息共享。在這一方面有的師范院校做得比較成功,如東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但對于一些地方院校來說,與小學合作仍存在各種困難,還有待于改進。本人認為在建立學校基地時要選擇一些條件艱苦的小學,當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去這些條件艱苦的小學見習、實習的時候,以現實的案例教育那些即將為人師表的學生,使他們的心靈有所震撼,從而培養他們的師德。同時,師范院校的教師也可以在這些小學參與教師研討活動,組織實習生討論,或根據實際需要在小學的課堂中執教或支教,一方面為這些學校的小學教師帶去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實現教育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改善了這些學校的辦學條件;另一方面也把這些小學教育教學的各種問題反饋到大學,加強大學對這些小學真實教育問題的研究和反思,改進教學策略。此外, 呼吁國家和相關部門關注這些條件艱苦的小學,呼吁我們的大學生為了國家的未來、為了艱苦地區的孩子到這些學校去支教。在此過程中,還可以磨煉大學教師的意志,提高大學教師的師德。同時,這些學校優秀的小學教師也可以在大學選修課程,更新知識和觀念,參與大學教師的科研課題,以研究者的眼光來審視并反思教學,使自己處于持續不斷的專業發展過程中,甚至可以將優秀的小學教師聘為大學的兼職教師,將生動的教學實踐經驗帶入大學課堂。這能夠讓小學教師看到希望,得到更多的尊重,他們的職業感也會更強,從而也間接地培養了他們的師德。在校的大學生可以感受到優秀教師的風采,同時也可感受到只要熱愛教師這個職業,熱愛學生,努力工作,最終就會得到認同并有所收獲,獲得精神上的快樂,從而也就培養了學生的職前德育,為形成良好的師德打下基礎。

總之,德育是處處滲透的,不是一兩門課、一兩節課就能解決的,不是一個榜樣、兩個榜樣就能起到作用的,它需要教師的努力,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同時也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約束。“在其位,謀其政”,讓我們每個教師都熱愛工作,熱愛生活,從點滴做起,從我做起,為我們的社會、為我們的孩子做點有意義的事吧!

[ 參 考 文 獻 ]

[1] 胡艷.建國以來師范教育發展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教育學報,2005(5).

[2] 王雪光.高師院校應建立小學教師定向培養基地[J].現代教育科學,2009(9).

[3] 韓法寶.欠發達地區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存在的問題與對策[D].魯東大學碩士論文,2012.

[4] 袁美榮.論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實施[J].大學教育,2012(1).

第2篇

【關鍵詞】培養;小學教師;德育;人才

培養小學教師優良的德育教育人才;重視德育教育發展,培養小學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著力進行德育系列的建設:如制定全面系統的具體德育目標,合理安排智育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形成多種德育途徑相結合的合力網絡,優化德育環境,建設校園文化,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基礎。

1 合理利用教育資源是提高學校德育的源泉

教育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隨時地把握教育的時機,使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1)寓德育于各科教育及活動之中,把德育目標和任務滲透到教學過程中。(2)把活動作為德育工作的載體,盡可能使每一個活動都能使學生心靈受到感動、震撼和啟迪。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鍛煉、體驗。(3)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創設優美的校園環境,讓學校內的一草一木都成為教育的陣地,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質。只有教育思想正確,把學校德育擺在重要位置,才能把我們學校真正辦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基地。

2 發揮主渠道作用,增強育人效應

我們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就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對此,多年來,我校牢牢抓住教學這一中心工作,開展教材教法的研討,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與智育為一體,形成教學特色,提高學生全面素質,具體有以下認識:

2.1 提高認識,確立觀念,完善德育工作機制。眾所周知,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是學校教育中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學生成長各個過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復合營養”,主要是通過課堂來提供,課堂教學中的德育也是最豐富的教育,因為課堂教學能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集中傳遞古今中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多種多樣的精神文明的內容。因此,課堂教學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礎、最豐富的特征,伴隨學生在校階段的始終,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課堂教學是由各科教師來進行的,沒有各科教師的參與配合和明確的責任感,發揮各學科德育功能就成為一句空話。為此,抓師德教育,增強教師育人觀念是關鍵,強調學校教職員工人人都成為德育工作者,人人結合教學工作,把課堂教學作為德育主渠道。同時,抓提高認識,注重制度、網絡建設,保證使課堂教學發揮德育功能并轉向規范化、科學化,建立健全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的德育常規制度,做到定期檢查、定期考核。

2.2 立足教材,找準結合點,讓德育貫穿于教學過程中。課堂是德育的主陣地,各學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徑。對此要求各科任課教師立足課本,掌握自身所任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學科優勢,將學科中可以發掘出的德育內涵寓于本學科教學過程的始終,使德育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

3 發揮家庭教育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個性及其發展是社會環境的產物,社會環境因素構成一個人教育影響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會環境中最主要的一種社會基本群體,是組成社會的分子。古往今來,家庭不僅是其子女賴以生存的場所,也是學生接觸最早、受影響最深的教育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日趨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斷擴大和增強。

現在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庭,在現實生活中,一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不能與學校德育工作協調一致,對子女百依百順,嬌生慣養,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務也包辦代替,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拔苗助長,過分溺愛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寶座”,甚至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學優品劣”的學生。所有這些現象,為學校德育工作的正常開展增添了一定的難度。由此可見,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作用,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勢在必行,我們做了如下工作:

3.1 知——讓家長認識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實上,家長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學兼優,辦事能力強,更希望他們出色成才。這些想法是與學校德育工作目標一致的,學校只要在教育活動中與家長們建立信息溝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現“雙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異,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終收效甚微”的現象。為了讓家長認識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長們普遍關心的重點、熱點和難點的基礎上,利用家長座談會向家長介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意義,使家長充分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與學生健康專長的密切關系。同時也使家長明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使家長在思想上真正與學校取得共知,積極配合學校開展工作。同時還發揮學生自身的作用,通過學生與家長的交流,讓家長把對子女的愛融入到對學校的德育工作中。

3.2 助——請家長參與和協助學校的德育活動。在具體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調動家長們積極參與和協助的重要性,要正確地引導家長配合學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結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巨大潛力。

第一,為適應學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我校采取了邀請家長走進校園,與家長共同做好學生德育工作。首先,請家長到校參加觀摩活動,讓家長們在觀看活動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子女的優缺點,從而引起重視,增強育人的責任感。我校的“財會專業學生珠算比賽”和“97級鉗工學生技能操作競賽”,吸引了很多家長。通過比較,家長們找到了差距,懂得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的競爭很激烈”和“山外有山”的道理,認識到必須教給孩子生存的本領、獨立的能力。其次,教師與家長彼此之間的接觸,有利于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識,形成合力。借活動機會交流學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現,從中相互溝通,共同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為教育的成功創造條件。

第3篇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教師德育勝任力;轉向;培養路徑

隨著教育信息化、“互聯網+”行動的不斷推進和數字校園建設、“三通兩平臺”工程的精準實施,教育也正式邁入了以網絡為平臺、數據爆炸式增長為標志、云計算為支撐的大數據時代[1]。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整個教育系統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也必將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與個人發展帶來新的挑戰[2],對教師的德育勝任力提出新的要求。在大數據時代,海量信息和優質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削弱了教師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權威;網絡化生存中的人機互動更加凸顯出了師生間面對面交流和溝通的重要性;多維多變的價值觀念和學生復雜的價值訴求使得教師的價值引領作用在當下顯得更為沉重[3];慕課和翻轉課堂雖然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但卻對教師在學生的思想引領、價值型塑、人格感化和情感陶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總之,在新形勢下,教師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使命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教育作為鑲嵌在社會系統中的子系統,其發展必須與時代潮流相適應。這種適應雖然表現在調整課程內容和結構、革新教學模式和方法、應用新興設備和技術等多個方面,但最關鍵的還是在于教師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觀念,優化知識結構,提升專業水平。教師若想在大數據這股浪潮中游刃有余,就必須以自信的姿態、主動的精神和切實的行動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那么,在大數據時代,教師德育勝任力的內涵應如何界定?它有哪些特征?教師德育勝任力又需實現哪些轉向?我們該采取哪些措施來培養教師的德育勝任力?這些問題都是當前德育研究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大數據時代的教師德育勝任力

勝任力研究雖有將近百年歷史,但真正進入教育領域卻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研究主題聚焦在教育管理者的勝任力培養上,如美國中學校長協會構建了校長勝任力指標體系,以此來指導校長選聘和職業發展工作[4]。在我國,關于教師勝任力研究的最早文獻是2003年的《未來教師勝任力測評:原理和技術》一文,該文認為,“教師勝任力指教師個體所具備的、與實施成功教學有關的一種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價值觀”[5]。迄今為止,我國教師勝任力研究已走過15個年頭,并取得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學者們從概念界定、模型構建、研究方法、勝任力測評及具體應用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在整個教師勝任力研究中,雖然有部分學者對教師德育能力、教師德育素養(素質)、教師德育專業化展開了相關研究,如檀傳寶教授認為,教師的德育素養結構由道德與文化素養、學科專業素養和教育專業素養三部分構成[6]。但目前尚未有人提出“教師德育勝任力”這一概念并對其進行研究,更沒有人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來闡述教師的德育勝任力。進入大數據時代,傳統的德育環境不復存在,教育對象在不斷發生變化,教師德育勝任力的概念也需重新定義。在批判借鑒國內外學界關于勝任力、教師勝任力及教師德育能力(素養、素質)等概念的基礎上,并結合當前時展和社會環境對教師德育能力提出的特殊要求,我們認為:大數據時代的教師德育勝任力是指大數據時代下每個教師能夠成功實施德育工作需要具備的一系列顯著的個體特征;這些特征主要包括高尚的道德修養、先進的德育理念、豐富的專業知識、高超的德育能力和良好的數據素養。上述概念具有五個主要特征:一是全員性。由于“沒有離開教育的教學,也沒有離開教學的教育”[7],所以“教師即人師”,每位教師都應承擔起教書育人的使命。二是相對獨立性。雖然教師勝任力、教學勝任力、德育勝任力三者有重疊和交叉,但德育勝任力應該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三是綜合性。教師德育勝任力是由知識、態度、能力和價值觀等多種因素構成的整體。四是時代性。教師德育勝任力是一個隨時展的動態概念,不僅傳統的德育素養不可或缺,而且教師還要“加強對時展的了解,與時俱進地進行道德學習,從媒介素養到國際理解,不斷增強自身的價值敏感性和價值選擇力”[3]。五是個性化。教師除了要具備通用的德育勝任力之外,還應彰顯出卡里斯瑪特質,表現出與眾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大數據時代教師德育勝任力的轉向

整體而言,大數據進入教育領域,既是一場革命,也是一種挑戰;既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機遇,也是一種無法回避的負擔。大數據在給學校德育的改革創新與轉型發展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對教師德育勝任力提出了全新挑戰,需要所有教師的主動適應與積極作為,但在付諸行動之前,我們有必要弄清楚大數據時代下的教師德育勝任力究竟面臨著何種挑戰,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轉向。1.德育思維由經驗式思維轉向數據式思維大數據不僅是一種信息資源和技術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即讓數據開口說話,讓數據成為人類思考問題、做出行為決策的基本出發點”[8]。思維方式上的變革是置身于大數據時代的教師遭遇到的最大挑戰。這是因為,在教育領域,教師長期以來已經習慣于依靠自身的常識、直覺、經驗或有限理性進行思考和決策,而很少去傾聽身邊數字所發出的聲音[9]。然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得這種經驗式的德育思維難以為繼,教師的德育決策需要基于數據分析而制定。大數據具有的相關性、開放性、個性化和前瞻性思維可以幫助教師采集到有關學生品德發展的海量數據,通過數據挖掘和關聯分析,就能夠比較全面而準確地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征、思想動態、價值取向和行為趨勢等重要信息,教師就可以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個性化教育服務。顯然,這種數據式的德育思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不僅可以為教師的德育工作打開新的思路,而且還能增強學校德育的實效性,因而也對傳統的德育思維造成了巨大沖擊。如今,當教師在德育實踐中遇到棘手的德育難題時,優先考慮的應該是嘗試著從數據視角去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沿襲傳統思維。2.德育重心由集體式教育轉向個性化服務由于師資力量、技術手段和思維習慣等因素的共同影響,當前的學校德育基本上是根據學生的平均水平和總體特征而實施的同質化教育,這使得我國古已有之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始終難以落到實處。然而,有了大數據的支持,教師就能夠觀察和收集到每個學生的品德發展數據。這些數據為教師讀懂千差萬別的學生打開了一扇窗戶,也將促使德育重心從宏觀的群體教育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服務。在大數據時代,學生道德需求的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勢日漸凸顯,教師就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品德發展水平和獨特的學習風格,選擇合適的德育資源組織德育教學及相關活動,其工作重心“從知識傳授逐漸演變為開展教學評估,根據學生學習節奏、進度和效果,為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和方案,與學生就學習效果、學習方法和學習計劃等進行有效溝通”[10]。此外,學生每一種品德的形成,其知、情、意、行四個要素的發展方向和水平也不盡一致,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相關數據識別出學生品德發展結構中的短板或不足,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補救。當然,大數據只是為個性化德育服務提供了條件支持和技術可能,若要真正實現,還需要教師付出果敢的努力和行動,不斷提升自身的德育素養。3.專業能力由傳統素養轉向數據素養大數據雖然為教師能夠勝任德育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同時也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從傳統素養向數據素養轉變。首先,教師要具有強烈的數據意識,能夠敏銳地察覺到海量數據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并能快速而準確地捕捉到這些信息。其次,教師要具備篩選和清洗數據的能力。大數據的海量性和復雜性特征導致了數據的價值密度離散、容錯率增大,如何通過強大的機器算法實現數據的去冗降噪和價值提純,是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再次,教師要擁有較強的數據解讀和分析能力,能夠挖掘出數據背后的隱藏價值,賦予數據特定背景,使其成為信息,再對信息進行歸納總結,使其升華為教育智慧。譬如,在一次百以內加減運算的數學考試中,甲、乙二人的成績分別為100分和98分,如何看待這一微弱差距,不同的教師會表現出不一樣的行為。數據解讀能力強的教師會結合二人的知識基礎、學習習慣、性格特征等相關數據,客觀而準確地分析其中原因,進而在接下來的教育教學中為乙同學提供精準的個性化服務,如鞏固已學知識或克服粗心毛病。反之,數據解讀能力弱的教師可能會將這一差距僅僅看成是數字間的不同,出現解讀不夠或解讀過度的現象。前者認為二者間沒有本質差別而不問不顧,后者夸大二者間的差距而引發暈輪效應,這兩種做法都會為乙同學的發展埋下禍根。最后,教師還要具備對大數據德育應用進行倫理審視的能力,謹防大數據在德育應用中出現侵犯學生隱私、踐踏教育倫理、限制學生自由和阻礙學生發展等倫理風險。

三、大數據時代教師德育勝任力的培養路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直接观看黄网站免费视频| 97视频久久久|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波多野结衣办公室在线观看| 国产91精品在线| 国产日本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中文字幕|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九九精品99久久久香蕉|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在线|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在线播放| a毛片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精品一区| 久久久香蕉视频|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专区欧美专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播放|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国产一级做a爱片久久毛片a|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在线观看xxx| 国产色a在线观看|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好爽…又高潮了毛片免费看| 一级黄色毛片播放| 成人高清毛片a| 丰满爆乳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视频网站在线www色|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杨幂下面好紧好湿好爽| 亚洲乱人伦精品图片| 欧美成人影院在线观看三级| 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