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信息工作要點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2020年在黨的建設、運維保障、技術服務、信息安全等方面工作扎實有力,圍繞院工作中心、服務大局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升。對于2021年工作:
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服務大局,圍繞院的主責主業,謀劃好2021年發展思路,強化問題導向,為實現2021年工作良好開局打下基礎。
二是要找準方向謀劃思路。在軟硬件運維服務上做優做細,提升服務質量,為整個院的穩定運作提供技術保障;在技術上要做探索,研究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加強技術儲備,推動服務工作高質量發展。
三是信息安全工作要抓實,結合保密責任制度的完善與技術軟件的升級做實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保障院工作系統的正常運轉;
四是要明確任務落實責任。要做到思想統一、認識到位、步調一致,強化溝通協調,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嚴格按照任務分解清單,責任落實到人,逐項狠抓落實,確保各項工作落實落細。
1、環保部、省廳配發的設備一定要保證安全存放、專機專用、專人管理,保證部、省、市、縣(區)聯網暢通;
2、做好各單位局域網與環保專網的融合,按照蘇環函[2013]44號文《關于做好全省環境監察機構環保專網聯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縣(區)5月底前完成環境監察機構辦公網絡與環保專網的融合。5月份開始,環境監察各類報表必須從專網上傳,7月1日起各縣(區)環境監察部門須通過專網訪問市級平臺實施排污收費全程信息化管理軟件試運行,2014年全面實施,具體工作要求見蘇環辦[2013]13號文《省環保廳轉發環保部辦公廳關于推行排污費征收全程信息化管理的通知》;
3、按照蘇環辦[2013]60號文《關于正式啟用省生態環境監控系統的通知》要求,做好“1831”平臺正式啟用系統的用戶注冊與數字證書的辦理工作;
4、各縣(區)環境信息部門要及時做好單位內部系統使用人員的技術培訓。
二、加強政務信息報送,提高環保網站建設管理水平,充分發揮網站功能,宣傳生態文明建設
1、加強各縣區環保網站建設,提高網站信息更新頻率,同時,積極向省、市環保網站投稿,要求各縣(區)全年向市環保網站報送并被采用的信息不少于50篇;
2、按照縣(區)級環保網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要求,建設管理網站,積極參加全省環保網站績效評估,要求各縣(區)在省廳開展的網站綜合評比中不低于70分。
三、切實做好網絡運行維護工作,加強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局域網與各專網網絡安全
1、加強網絡安全組織體系與管理制度建設,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制,制定網絡安全長效管理制度和安全運行機制,切實做好日常網絡運行維護工作;
2、加強網絡安全基礎設施建設,配備必要的防火墻和網絡殺毒軟件;對于U盤等外接存儲設備的使用要嚴格管理;對于辦公人員的操作行為進行合理限制。
四、加強人員技術培訓,提高信息服務能力
制定詳細的人員培訓計劃,定期開展學習、研討和交流活動,探索符合本單位特點的培訓方式、方法和途徑,注重培訓實效,切實提高技術人員的整體素質。
五、做好數字化城管環保案件處置(各區)
1、確保全年平臺派遣案件處置率、按時處置率、結案率、按時結案率、一次完成率均達100%;
1政務專網全面應用。按照“積極穩妥、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原則。將部分單位業務應用系統的線路整合進政務專網。重點推進部門內部辦公無紙化,逐步實現文件簽發、發送和接收、辦理的全程電子化。未接入政務專網的單位要積極主動與縣信息化辦和電信局聯系,按要求盡快做好接入工作,提高政務專網的應用率。
2門戶網站群建設再上新臺階。按照《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圍繞信息公開、線辦事、公眾參與、網上監察,積極開展各類在線查詢、咨詢、投訴和審批等便民性項目,實現在線申請受理、資料查詢、問題咨詢、審查審批和結果反饋,努力提高網站應用程度。同時,針對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探索設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和氣象、農產品市場信息、災害防治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益性項目。依托門戶網站群,整合信息資源,推進各鄉鎮、各部門子網站建設,實行政務信息公開。選擇有條件的行政村建設子網站,初步構建縣鄉村三級網上虛擬電子政府。
3應用門戶網站群積極穩妥的開展網上服務。選擇與公眾關系密切、實施難度小的1-3個單位,開展網上行政事項審批試點,逐步推進公眾、企業事務的網上辦理。探索網上舉報、網上等業務在互聯網方面的應用。開發醫保低保、中高考成績等面向公眾的信息查詢系統。
4制定《縣電子政務績效考核辦法》對全縣公務員電子政務辦公個人行為,政務信息的流轉、處理、存儲、共享,電子郵件的使用等操作進行規范。
5積極進行無紙化會議的探索。對縣委、縣政府、紫荊賓館等全縣性會議召開的場所進行改造,安裝投影、LED等設備,為進行無紙化環保會議奠定基礎。鼓勵縣直部門應用信息化技術召開行業會議。
二、大力推進農村信息化
1進一步抓好農民信息之家的管理、應用和延伸。
2豐富涉農信息資源服務。以信息化鄉鎮、信息化村建設為重點,積極開發、整合涉農信息資源,以門戶網站“三農服務”窗口為平臺,大力推介特色產業,不斷加大農產品網上交易份額。
3積極利用廣播、電視、短信、信息服務熱線等多種形式,為農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信息服務。
4加快建設參合農民健康信息系統平臺,推進縣、鄉、村三級農民健康檔案電子信息化管理和使用建設。
三、著力加強教育信息化
1依托門戶網站群,建設教育頻道,引進和整合縣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全縣各類教育資源的高度共享,形成教師的互幫互教和家長互動及學生成績的網上查詢。
2加快學校網絡接入步伐,以教育頻道建設為重點,鼓勵中小學依托教育頻道建設學校網站,開展教育系統網站評比、中小學信息化應用評估和優秀課件比賽活動。
3加強信息化培訓,年內培訓教師1000人以上;抓好學校現有各類信息化設備的應用。
四、努力推進城鎮管理信息化
推進以縣城為重點的區域信息化建設,逐步建立城市規劃、建設、交通、房產、市政、市容、社區管理、小區服務等業務信息系統和信息資源庫。
五、引導推進商務信息化
1引導和支持企業運用信息化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充分發揮信息化在節能減排中的特殊作用。
2依托門戶網站群建設商務頻道,編制電子版企業黃頁,鼓勵縣內商戶建立網站或網頁,助推我縣商戶上網和利用互聯網進行商務活動,積極開展電子商務。
六、切實加快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1進一步提高通信網絡的規模容量、技術層次和服務水平,加大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對對外互聯網帶寬提速,推進“寬帶通村”工程,不斷擴大我縣信息網絡覆蓋范圍。
2移動、電信、聯通等通訊行業要加快3G網絡建設步伐,積極探索下一代互聯網基礎環境的部署。
七、不斷加強信息資源整合開發
1依托門戶網站群的軟硬件設施,整合縣內信息資源,建設縣互聯網數據中心,實現各類政務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與公開。原則上不充許黨政單位建設游離于門戶網站群之外的互聯網信息系統。
2加快社會公共領域信息資源開發,依托“”門戶網站群,建設文化頻道,推動面向公眾的文化信息資源開發,積極發揮全國文化示范縣的帶動作用。
3扶持和引導以信息資源開發為主的信息服務業,加快信息資源開發的市場化進程。
4加強信息化應急預案建設,強化固定、移動以及衛星通信在各類應急事件中的支撐作用。
5積極開展“網上創業”培訓活動。挖掘互聯網的優勢和潛力,組織C2CB2C等電子商務企業和相關社會機構,重點對下崗人員、殘疾人、農民等就業困難人群開展電子商務培訓和指導,提高信息化能力,協助就業困難人群利用電子商務途徑實現創業和再就業。
6依托政務專網建設醫保低保管理系統,發行醫療卡,基本實現城鎮居民就醫實時報銷。
八、搞好信息化典型宣傳和教育培訓
1加大全縣信息化工作典型的宣傳挖掘力度,力爭推出一批在省內有影響的信息化典型,創辦《電子政務在》電子刊物。
2加強公務員政務信息化應用培訓,圍繞門戶網站群和政務專網辦好全縣信息化業務應用培訓班。
3加快機關、學校和家庭網絡接入步伐,開展“萬戶家庭上網”行動,舉辦全縣計算機網絡及信息化知識大賽。
九、加強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體系建設
加強網絡與信息安全監管工作,建立健全門戶網站和黨政單位網絡及政務專網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開展安全檢查,落實安全責任,保證縣內計算機網絡的安全運行;建立完善全縣病毒預警體系和重大網絡信息安全事件應急處理機制。
十、進一步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
1建立信息化與電子政務工作績效考核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