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法律思考論文范文

法律思考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法律思考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法律思考論文

第1篇

近年來,全市“148”法律服務工作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充分發揮了職能作用,在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推進基層民主法制建設和維護基層社會穩定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些縣區工作開展得很有特色,如贛榆縣司法局將“148”服務向基層延伸,在35個鄉鎮設立了“148”工作站,并于去年設立了全省第一家海上“148”,拓展了它的覆蓋面,方便人民群眾。但是從目前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司法行政工作的要求來看,我市的“148”法律服務工作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認識不到位。近年來,“148”法律服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其應有的職能作用,但也存在對“148”法律服務工作重要性認識不足的現象,有的縣區對開展“148”法律服務工作思想上存在畏難情緒,行動上存有等、靠、應付等行為,弱化了“148”法律服務職能,導致“148”只作為解答法律咨詢的一般電話在使用,沒有充分發揮“148”在調解糾紛、維護穩定、替政府分憂、為群眾解難等方面的協調聯動作用。

二是宣傳不到位。“148”統一改為“12348”熱線以后,有些縣區“12348”沒有開通,仍沿用原有電話號碼,致使有些群眾不知道怎樣打法律咨詢電話。另外,有些地區對“148”熱線整體宣傳不到位,對上不主動匯報,對下不積極宣傳,大眾知曉度不高,“148”沒有產生應有的社會影響。

三是管理不到位。全市七個縣區因編制等原因至今沒有單獨設立“148”管理機構,而是與法律援助合署辦公。工作人員多數忙于案件,沒有專人接聽熱線電話。負責接待咨詢的工作人員散雜,有的沒有相應的專業知識,甚至有的縣區把“148”作為安置即將退休人員的機構,致使答復咨詢的質量不高,服務態度不盡人意。

四是保障不到位。由于縣區局經費比較緊張等原因,有的縣區幾個部門合用一部電話,不能及時有效的為人民群眾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詢,工作效率低。“148”開通時配制的電腦或嚴重老化,或被挪作他用,無法更新法規庫,七個縣區中除灌南的電腦能上網運行外,其他基本不能適應正常工作需要,這些狀況嚴重制約著“148”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思考與對策

(一)主動爭取領導的重視。“148”是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也是司法行政機關對外宣傳自己,全面提升形象,切實履行服務職能的一種形式。發展和完善“148”法律服務工作從某種意義上就是為司法行政機關提高社會知名度,樹立良好形象的有效手段。因此,需要從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維護社會穩定、服務經濟發展的高度,強化對“148”法律服務工作的認識,積極主動向黨委政府匯報工作,及時反映社情民意,爭取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為開展好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建立和完善“148”管理機制。要針對“148”運作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不斷充實完善各項制度和程序,如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跟蹤督查制,以及上崗值班制度、服務監督制度、咨詢接待登記制度等,形成一整套完整、科學的運行體系,使“148”各項工作都按規范化進行操作,確保“148”工作人員能認真熱情地接待群眾的來電、來訪,準確、及時地解答法律問題。

(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確保“148”法律服務以快捷、便利的服務優勢普及法律知識,及時化解民間糾紛,密切黨群、政群的關系,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黨委、政府的重視。首先應選派有一定法律知識并了解政策法規的、責任心強的專職人員接聽“148”熱線電話,做到專機專用,休息時間設錄音電話。其次要強化服務意識,樹立良好的“窗口”形象。“148”工作人員在解答法律咨詢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態度熱情,認真負責地聽取當事人的陳述,忌有不耐煩的言語和態度。三是要有維護大局、維護穩定的意識和觀念。對一些群眾反映的重大問題,除應及時向領導匯報外,同時要耐心做疏導工作,做到能調解的直接調解,需要分流的及時分流,并將跟蹤調查情況及時反饋給當事人,預防矛盾或糾紛激化,引導群眾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使民間易激化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讓人民群眾感受到黨委和政府的關心,從而為維護社會穩定,共創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第2篇

1、地方人民政府;

2、地方人民政府的國土行政主管部門;

3、專門設立的土地儲備機構。

那么,誰應當是合法的土地儲備的主體呢?

在沒有行政授權之前,土地儲備的主體應當是各級國土行政主管部門,在有行政授權時,應當是行政授權的土地儲備機構。

【關鍵詞】土地土地管理土地儲備土地儲備機構土地儲備的主體行政授權行政委托城市拆遷訴訟救濟沈陽市皇姑區城市建設局

【正文】

目前,土地儲備不是法律概念。在我國的法律規范中還沒有土地儲備的法律規定。土地儲備制度的建立尚屬探索階段,有關省市地方政府制定了相關的地方政府規章,試圖規范行政。

一、土地儲備的定義

什么是土地儲備?較規范的定義是,土地儲備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律規定,運用市場機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對通過收回、收購、置換和征收等方式取得的土地進行前期開發、整理后,予以儲存,以供應和調控城市各類建設用地需求的和種經營管理制度(來源:深圳國土房產網)。

還有人認為,城市土地儲備指由城市政府委托或授權的機構通過征收、收購、置換、到期回收、土地整理等方式,將城市規劃用地或分散在用地者手中的城市土地集中起來,并由政府授權或由政府委托的機構完成其房屋拆遷等土地整治與開發等一系列前期開發工作后,再根據城市土地年度供應計劃,有計劃地將其儲備后的城市土地重新投入市場的制度安排(見《淺析土地儲備制度運行的程序》作者李凌云)。

最簡單的定義是:國有土地儲備是指政府根據市場需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要求,對依法征用、收回、收購、置換的土地進儲存的行為。(駐馬店市土地儲備中心網站)

地方政府規章中的定義也是不盡相同,例如:

1、《沈陽市土地儲備辦法》第三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土地儲備,是指市人民政府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要求,對國有土地依法收回、收購,對集體土地依法征用后予以儲存的行為。

2、《南京市土地儲備辦法》第三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土地儲備,是指經市政府批準,市國土行政主管部門代表政府依法采用收回和收購等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納入政府土地儲備庫并進行土地整理,形成可供應建設用地的行為。

3、《深圳市土地儲備管理辦法》第三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土地儲備,是指市土地儲備機構依照本辦法的規定,將政府依法通過征收、轉地、收回、收購、置換等方式取得的土地予以儲存,并進行必要的整理和日常管理,再按照年度土地供應計劃交付供地的行為。

4、《上海市土地儲備辦法》第三條規定:本辦法所稱的土地儲備,是指市、區(縣)政府委托土地儲備機構,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儲備計劃,對依法征用、收回、收購或者圍墾的土地,先通過實施征地補償安置、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或者必要的基礎性建設等予以存儲,再按照土地供應計劃交付供地的行為。

5、《山東省國有土地儲備辦法》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國有土地儲備,是指縣(市)以上人民政府對依法收回、收購、征用的土地進行儲存,以備向社會供應各類建設用地的行為。

二、目前,規章行政授權土地儲備主體規定混亂

仍以上述規章為例:

1、《沈陽市土地儲備辦法》第四條規定: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是本市土地儲備的行政主管部門。市土地儲備機構具體負責土地儲備工作。市計劃、城建、房產、財政等部門按各自職責,做好土地儲備的相關工作。

2、《南京市土地儲備辦法》第四條規定:市國土資源局是全市土地儲備的行政主管部門,市土地儲備中心負責具體實施土地儲備工作。發展和改革、經濟、規劃、房產、建設、財政、物價等有關部門以及儲備土地所在區政府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國土行政主管部門做好土地儲備工作。

3、《深圳市土地儲備管理辦法》第五條規定:市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是市土地儲備工作的主管部門(以下簡稱主管部門)。第六條又規定:市土地儲備機構是市土地儲備的承辦機構,履行職責。

4、《上海市土地儲備辦法》第四條(管理部門)規定:市土地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審核批準本市土地儲備計劃,協調解決土地儲備中的重大問題。

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以下簡稱市房地資源局)負責本市土地儲備計劃的組織編制和執行情況的監督管理;區(縣)土地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土地儲備計劃執行情況的日常監督管理。

市和區(縣)投資、規劃、土地、建設等管理部門按照本辦法的規定,履行土地儲備項目的相關審批職責。

第五條(儲備機構)又規定:市土地儲備中心是市政府設立的土地儲備機構,在本市區域范圍內實施土地儲備,負責儲備地塊的前期開發,承辦儲備地塊按計劃供應的前期準備工作。

各區(縣)政府設立一個土地儲備機構,在本區(縣)區域范圍內實施土地儲備。

經市政府批準,其他的專門機構可以在特定區域范圍內實施土地儲備。

5、《山東省國有土地儲備辦法(2004年修正)》第四條規定:縣(市)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有土地儲備管理工作,同級人民政府設立的土地儲備機構具體承擔本行政區域內的國有土地儲備工作。計劃、財政、建設、城市規劃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做好國有土地儲備管理工作。

綜合以上定義和具體規定,可以看出,目前,土地儲備的主體大致有以下三個部門:

1、地方人民政府;

2、地方人民政府的國土行政主管部門;

3、專門設立的土地儲備機構。

地方規章規定的如此混亂,必然造成管理的混亂。出現以上混亂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對法律授權審批人、國土行政主管部門、和法律授權的承辦機構之間的法律關系沒有區分清楚。

那么,誰是合法的土地儲備的主體呢?

三、在沒有行政授權之前,土地儲備的主體應當是各級國土行政主管部門

土地管理權屬于行政管理權范疇,行政管理權的取得應當由法律賦予,這是依法行政的要求。那么,我國法律對土地管理權是怎樣規定呢?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國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第五條又規定,國務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全國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設置及其職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確定。各地方性法規均做出授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土地管理。例如:《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第四條規定: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本省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市、縣(含縣級市、下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同時,法律法規又特別規定了應當由人民政府管理和應當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報地方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批準的情形。

有關土地儲備的管理,可以從儲備土地的來源分析如下:

對于土地收回的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八條規定了由有關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報經原批準用地的人民政府或者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可以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

對于土地征收的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了國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

對于土地收購、置換的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沒有特別規定,所以適用普通規定。

由此可知,現行法律將國有土地的儲備管理權,除征收外,授權給各級土地管理部門,土地管理部門代表國家行使國有土地管理權。

政府批準行為不是外部行政行為,它不直接作用于管理相對人。所以政府不是直接的土地儲備主體。

四、在有行政授權之后,新設立的土地儲備機構屬于規章授權組織,應當是合法的土地儲備主體

新設立的土地儲備機構,各地叫法不一,有的稱土地儲備中心,有的稱土地儲備交易中心,有的稱土地整理儲備中心,有的稱土地收購儲備交易中心等等。這些機構行使土地儲備職權時,有的依據政府委托,有的依據行政授權。

在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授權條款的情況下,土地儲備機構依據政府委托行使土地儲備時,屬于行政委托行為,其行政主體是政府,土地儲備機構本身不是行政主體,它只是被委托人,它不具有獨立的行政主體資格。

依據行政授權行使土地儲備時,土地儲備機構本身是行政主體。所謂行政授權,是指法律、法規和規章將某項或某一方面的行政職權的一部分或全部,通過法定方式授予某個組織的法律行為。土地儲備機構,依據授權條款的規定,以自己的名義獨立行使管理權。

行政授權與行政委托是不同的法律概念,有著嚴格的區別。行政委托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將部分行政管理權委托給行政機關以外的組織行使的法律制度。和行政授權不同,行政授權必須有法律、法規、規章的授權條款;而行政委托的直接依據卻是行政機關與受委托人達成的行政委托協議。將沒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情形下的政府委托說成政府授權,是對法律的錯誤認識,是錯誤使用概念。

五、在有行政授權的情況下,政府仍然委托其它組織從事土地儲備,屬于濫用行政職權

在以上的規章中,例如《沈陽市土地儲備辦法》規定:“市土地儲備機構具體負責土地儲備工作”,這就是行政授權,它用規章的形式,將土地儲備權授予給沈陽市土地儲備中心,所以,沈陽市土地儲備中心具有土地儲備的主體資格。并且,只有沈陽市土地儲備中心才具有土地儲備的主體資格,其它組織、個人無權土地儲備。

具報道,2007年9月,沈陽市政府批準沈陽市皇姑區城市建設局對北陵大街東等地塊進行土地儲備。于是沈陽市皇姑區城市建設局搶在《物權法》實施之前取得批件后,開始大面積的城市拆遷。發生了政府與老百姓對抗的局面,各住宅小區自發組織起來,把住小區大門,阻止拆遷辦進入。有的住宅小區發生了拆遷辦采取強制手段毆打老百姓進入小區,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

既然地方規章已經作出行政授權,那么,政府必須遵守才是依法行政。如果政府可以隨意委托,還制定法規干什么?

在城市土地儲備工作中,土地儲備與城市拆遷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取得土地使用權是二者的相同點。

不同點是:一是土地儲備是以土地征收、土地回收、土地置換和土地購買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而拆遷人是以土地出讓的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權。二是土地儲備機構取得土地之后,要進行前期開發和經營管理;而拆遷人取得土地使用權之后要搞開發建設。三是土地儲備機構以儲備的土地進行土地供應,有計劃地統一向用地單位供應土地,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給開發商;而拆遷人沒有此權力。

土地儲備機構取得土地使用權之后,同時需要征收、收購地上建筑物,需要將地上建筑物拆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42條的規定,“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所以,對于被拆遷人來說,無論是土地儲備拆遷,還是開發商拆遷區別不大,都是搬家走人。區別有二點,一是補償標準不同,依土地儲備征收住宅時,僅僅保證居住條件。而開發商拆遷時以評估和協商確定。二是強制力不同,土地儲備的征收是政府作出的行政決定,具有強制性;而開發商的拆遷不具有強制性。

所以,只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組織才能完成土地儲備的全部工作,以保證土地一級市場的穩定,才能帶來社會的和諧。城市建設局沒有土地征收、土地回收、土地置換和土地購買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權利和能力、沒有進行前期開發和經營管理的能力、沒有以儲備的土地進行土地供應,有計劃地統一向用地單位供應土地,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的職權和能力。

出現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的原因就是利益驅動,現在的土地增值很快,但是,老百姓也知道這個道理,與民爭利的政府,人民是不能擁護的。

六、對違法土地儲備行為的訴訟救濟

1、房屋拆遷主管部門發放拆遷許可證行為是可訴的。

被拆遷人是拆遷行政許可的有利害關系的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規定,行政許可行為不得損害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利,利害關系人有權提出聽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也規定,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2、政府委托城建局土地儲備的行為是可訴的。

依據《沈陽市土地儲備辦法》的規定,沈陽市城區內的土地儲備由沈陽市土地儲備中心負責,區城建局沒有土地儲備的職權。政府將土地儲備權委托給城建局屬于,侵害了被拆遷人的合法利益。

3、政府收回土地的行為是可訴的。

第3篇

在人類社會歷史的長河中,哪里有法的思索,哪里就有對權利的反思;哪里有社會的進步,哪里就有權利的足跡。[1](p147)權利內容的演變是社會進化的見證人。古今中外,由于“權利”一詞本身所包容的特殊的個人自由強勢主義的因子,不可避免地成為法學領域中爭議最持久、最廣泛、最激烈的話題。在一個法律社會里,如何看待法律權利的實質是認識這個國度中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個體與政府之間關系的晴雨表。

在對法律權利考量之前,我們先行梳理國內學者對權利認識的代表性表述:

(一)權利指的是在一定的法律關系之中,法律關系的一方對另一方所享有的可以要求做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并為法律規范所認可的一種資格;[2](p137)

(二)權利是規定或隱含在法律規范中,實現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

(三)權利是具有正當性、合法性、可強制執行的主張;

(四)權利是法律承認和保障的利益;

(五)權利是法律規范規定的有權人做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為的可能性以及請求國家強制力量給予協助的可能性;

(六)權利是在特定的人際關系中,法律規則承認一個人的選擇或意志優越于他人的選擇或意志。[3](p85)

從上述之中可以看出,權利在我國理論界的表述是以法律關系的存在為背景的,因此導致了權利與法律權利在一定場合中的同義,無論是在社會生活中抑或在理論教科書上。權利并非天然的就是法律權利,尤其是我們今天所提到的法律權利,它具有自己獨特的品格。

二、法律權利的特征

理解法律權利的進路是厘清它的特征。

(一)真實性。真實性,是指法律權利是能夠真實享受的,不是飄渺的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及。古希臘詩人海希奧德認為,法律乃是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一種和平秩序,它迫使人們戒除暴力,并把爭議提交給仲裁者裁斷。而其日后的詭辯論者則從自然界里大魚吃小魚的事實中推出一種弱肉強食的權利。[4](p4)弱肉強食是一種權利,這不能不讓我們的回憶追溯到那個野蠻歷史時期。強者的能力――吃掉別人,生存自己的能力就是權利。這個觀點的內容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不謀而合。筆者認為這大概是從法律的角度對權利本質的原初解釋――權利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從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事實中推導出來的。對法律的期望和法律建立之后的作用受到懷疑,其實質就是對法律權利的疑惑。但是從反面論證了法律權利必須具有真實性。

(二)特殊性。特殊性是指法律權利是法律規范劃定的權利。詭辯論者安堤弗認為,任何人只要違反自然法則就必定會受到懲罰。但是如果一個人違反國家的法律而未被發現,那么他就不會受到懲罰也不會喪失名譽。這里面從中隱含著人們所約定的慣例,實際上只是對自然“權利”設定的一種桎梏的假設。[4](p5)不言而喻,法律權利的設定是對人天生擁有的自然權利的分割,是自然權利的一部分,并受到法律的制約。

(三)正當性。與安堤弗同時期的斯拉雪麥格相信,法律乃是握權在手的人們和群體為了增進他們自制的利益而制定的。柏拉圖在其<共和國>一書中寫道:“我斷言正義不外是對強者有利的東西。”權利是強者的產物,法律權利是強者對自己為所欲為的一種利用正義掩蓋的為了增進他們自身的利益而給予的愛稱。正如同斯拉雪麥格認為:“如果非正義到足夠程度,那么就會比正義更有力,更自由,更高明。”毋寧用“權利”代替句中的“正義”,我們解構出這么一個語意:“一旦法律規定的非權利戰勝了應然的權利,這種不該被強者擁有的非權利比應該擁有的權利更有力,更自由,更高明。”法律權利的非正當性,表明了法律權利的存在失去了法律具有的公平的內在機理。

(四)法定性。作為權利的一部分,非法律權利和法律權利共同組合成權利的集合,只有權利被法律明確隱含或明示在規則中,才能是法律權利。作為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充分理解他的老師在取得西西里島冒險的慘痛經驗以后所認識到的“如果某人管理人類事務可以不承擔責任,那么就必然產生傲慢和非正義。”[6](p10)他宣稱:“人在達到完善境界時是最優秀的動物,然而一旦脫離了法律和正義,他就是最惡劣的動物。”晚年的柏拉圖意識到只所以產生傲慢和非正義,就是因為某人享用的法律給予的權利太多了,以至于管理人類事務可以不承擔責任。亞里士多德認為權利不僅而且應該受法律的支配。由放任的自然權利升華到法律權利,這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要求。不用規則規制的權利,必將導致每個人都沒有權利。法律權利是權利中的一部分的法律化。英國思想家托馬斯?霍布斯認為人在本質上是自私自利的,充滿惡意的,野蠻殘忍的和富于攻擊的。在自然狀態中,每個人都始終與他人處于戰爭狀態之中。在這種狀態之中,每個人都具有同樣的力量。因為,即使是最弱者也能殺死最強者。在這種自然狀態中,不存在道德上或法律上的是非問題。每個人都有權利對任何東西提出主張,而利益則是唯一合法的尺度。每個人都有盡力使自己的生命和肢體免遭他人侵犯的“自然權利”。霍布斯認為自然狀態下的人類處于戰爭狀態,其起因在于每個人都有把利益作為唯一尺度標準為依據的權利,而對任何東西都能提出主張。霍布斯認為要想解決這個爭端,找到和平,人們必須遵守一些共同的法則,彼此之間達成一項契約。權利必須由某種規則固定,只有把權利法律化,才能消除令人類社會混亂不堪的自由放縱因素。

(五)應當性。為了全社會的和平與穩定,為了兼顧不同層次的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到作為一名成員應該擁有的權利,權利必須有一部分要用法律固定,以保障每個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契約的優益。此處的應當性是從被動的意義而言。即權利應該由法律明確限定。以確保社會的正常運轉。中世紀在神學和哲學領域達到登峰造極的圣?托馬斯?阿奎那認為:一種習慣,依據這種習慣,一個人根據一種永恒不變的意志使每個人獲得其應得的東西[7](p31)――法律應該賦予每個人一部分權利,而這部分權利盡管是權利總和的一部分,但社會成員希望由法律明確以斯獲得享受的根據,光明正大、不受他人指使的實現自己的利益。

(六)依托性。與托馬斯?霍布斯同時期的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人受欲望和權力意志支配的程度要高于受理性支配的程度。在自然狀態下個人權利的范圍取決于他的力量之大小。每個人都有為其所能為的最高之權利;換言之,個人之權利達于他的力量的極限,而這也是他的權利的限制條件。那么就應當竭力保護其自由,只考慮自己而不顧其他,這就是自然的最高法律和權利……斯賓諾莎在認同人的自然權利的同時,從人的心理角度出發勾畫了法律權利的實現要以強大力量作為后盾的歷史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源于各人對自己權利保護的渴求。而這種權利又當在法律規則中體現。政府的職能不僅僅是代表人民管理國家,而是給予并充分保護社會成員應該擁有的不被他人侵犯的法律權利。法律權利的實現必須以既能保障法律權利的行使又能懲治侵犯他人合法的法律權利的其他社會分子的強大的國家為依托。

三、法律權利的含義

德國法學家普芬道夫曾經給出了法律權利的三層含義:一是維護自己;二是不能對他人施加壓力;三是能夠適當地控訴侵犯其平等權利的行為。簡潔的含義為我們揭開了認識現代社會中法律權利的面紗。

(一)法律權利是社會成員享受特定權利的法律依據。權利帶有鮮明的個性,行使權利的活動總是追求一定的利益。恩格斯說:“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的,而法律不過是經濟關系的一種遮掩而已。”[8](p307)德國法學家耶林認為權利就是被保護的利益。法律權利意味著個體的這種謀求自身利益的行為是得到法律認可的,受到法律的保護。盡管行使權利是以維護個人私利為目的,但這種權利的實現并不影響社會中其他個體行使同樣的權利,因為每個人既然是向全體奉獻出自己,那么他實際上并沒有向任何人奉獻出自己;而且,既然從任何一個結合者那里,人們都可以獲得自己本身讓渡給他人的同樣的權利,所以人們也就得到了自己所失去的一切東西的等價物,而且也得到了更大的力量來保全自己已有的東西。法律權利標志著法律對部分權利的認可和支持,同時更是社會全體成員實現這部分權利的保障依據。

(二)法律權利是限制范圍內的自由的為與不為。決不能損害他人,甚至為了實現法律權利,而對他人施加壓力。在這種狀態下,法律權利的運轉已走入病態。法律權利一方面賦予社會成員依法享有實現自己法定利益的權利,另一方面,又對此進行規制。法律權利概念本身就體現了這個矛盾。個體在享受法律權利的同時必須去遵守一定層次的規則約束,“遵守”二字是實現法律權利進程中的義務。法律權利表明每個個體可以自由地行使或放棄,其付出的成本是不得對他人的權利造成侵害。法律規定了法律權利的合法性,但正是這種合法性卻又給每個人標明了享受權利的界限與尺度。

(三)法律權利通過法律手段救濟的必要性。法律權利表明任何個體依法所擁有的權利不受他人侵害,受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來獲得補救,以此恢復原初的狀態。被侵害人之所以能夠獲得法律救助,其原因在于,一旦某人的行為具有了法律權利的屬性,同時也就具有了對抗他人和群體的社會力量。從本質上看,法律權利是個體與整體這個關系中所處的自主地位的一種標志,形式上則表現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系構造。一個人行使享受權利的活動不可避免地將對他人、乃至社會、集體產生某種“影響”,法律權利的影響力始終是在秩序范圍內的;法律限定主體權利的范圍和程度;確定了他人和其他主體應采取的相應行為,意味著必要時國家機關強制性參與活動的可能性以保證權利的實現。

四、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關系

緊隨著格老秀斯把國家定義為“一群自由的人為享受權利和他們的共同利益而結合起來的完整的聯合體。”之后,德國法學家普芬道夫闡釋說:每個人都應當積極地維護自己以使人類社會不受紛擾,同時他又從自然法的原則中推出:“任何人都不能對他人施加壓力,從而使他人能在其訴訟中適當地控訴侵犯其平等權利的行為。”這兩個觀點一方面表明了普芬道夫強調法律上的平等原則,另一方面表明法律權利的主體的獨立性及法律權利遭受侵犯時可通過控訴得到補救。普芬道夫的推論加上沃爾夫的觀點――在一個完全自由的狀態中不可能實現人的自我完善,那么馬克思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的光輝論斷更加說明了在法律層面上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的統一關系。

康德指出,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僅把他人作為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每個個人都應當永遠被視為目的本身。黑格爾認為,自由并不意味著一個人具有為所欲為的權利。告誡人們要過一種受理性支配的生活,而理性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權利。到了康德、黑格爾時代,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潛在的關系已經躍然紙上了。即便是法律權利,也要受到相關法律的調整,而不是隨意受個人理性的自由支配。而這種支配與服從就是法律規定的義務。享受權利就要付出義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毛片特级毛片国产|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两个人看的视频播放www| 婷婷激情综合网|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豆| 欧美午夜伦理片|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www.九色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eeuss影影院www在线播放| 成年人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麻豆| 欧美va亚洲va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性网站| 男人j桶进女人p| 午夜a级成人免费毛片| 色屁屁www影院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足恋玩丝袜脚视频免费网站| 国语free性xxxxxhd| tubesex69| 局长的又长又粗慧芳| 中文字幕无码乱人伦| 日本日本熟妇中文在线视频| 九九热视频精品| 欧美一级特黄啪啪片免费看| 亚洲欧美一级视频| 波多野结衣被强女教师系列| 免费在线观看a级毛片|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33| 野花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最新 |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正在播放国产美人|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男人j桶进女人j的视频| 免费无码国产V片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啊轻点灬大ji巴太粗太长了情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