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家庭教育誤區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經過一個寒假的休整,不少學生已經精神抖擻地做好了開學的準備,但是對于已經上初三的洋洋來說,這個寒假可是一點都沒歇著,放假前,他媽媽就托人到區里的重點中學找了正在教初三的外語、物理、數學老師,給他“開小灶”。
家教從放假第一天準時開始,3門課每周各上兩次,洋洋的寒假縮水為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和初二3天。
一位在20世紀50年代初就擔任小學校長,現在早已離休在家的老教育工作者痛心地說:“現在某些家長,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摧殘孩子,當孩子在自己家里找不到家的感覺時,我們的教育就徹底失敗了。”
不少教育專家也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觸的教育,會影響人的一生,但是很多家長卻把家當成了教室的延伸,把孩子當成了實驗室中的學習機器,“家庭教育的誤區正在傷害著我們的孩子”!
誤區一:只抓學習
父母們每天都說一句相似的話:要好好學習
一位小學老師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小陸在班里學習中等,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學生,最近老師發現她有小偷小摸的習慣。為了更好地教育小陸,老師請來了她的父母,當這對父母聽說小陸偷東西時,沒有太多的反應;而當老師提到,小陸的學習成績這段時間有所下降時,父母一下子急了,說:“小偷小摸的毛病等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改正,但是學習不好可是影響一輩子的大事!”
“我們有一個驚人的發現”,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員孫云曉幽默地說:“雖然全國的父母從來沒有在一起開過會,但是全國的父母每天卻說著非常相似的話:要好好學習,只要學習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孩子教育已經成為現代家庭生活中的首要任務。據報道,2003年北京市人均教育支出達到了上千元,比1997年增長了1.9倍,平均每年遞增19.6%。
但是父母的教育似乎只局限于對孩子學習成績的追求上。孫云曉介紹,很多父母甚至為了保證孩子成績好而放棄了孩子的身體健康,一項剛剛完成的全國城市青少年兒童生活習慣調查顯示,35.5%的父母認為:“孩子的學習是最重要的,有時間才可以做運動”,還有11.3%的父母認為“為了學習,孩子少睡點沒關系”。
“父母的高期望,給孩子帶來的往往是無望”,“知心姐姐”盧勤碰到了不少這樣的家庭悲劇。
一天,一位母親給盧勤打電話:“我女兒只差幾分未被北大錄取,吃了安眠藥,現正在醫院搶救……”這名女孩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一心想上北大。結果錄取通知書發下來才知道,女兒因幾分之差被北京另一所重點大學錄取。雖然這也是一所相當不錯的學校,但這女孩從此便一言不發,借機跑到公園自殺。
她的父母哭著對盧勤說:“我們的心都要碎了。女兒是我們的全部,可女兒的全部是北大……”
“這兩個‘全部’就是問題所在”,盧勤說,“父母除了孩子以外還有事業、生活、社會責任等”,正是由于他們把女兒當作生活的全部,女兒的“全部”才變成了北大,“這太絕對了,人生變成了只有一條道兒,很容易把自己逼上絕路。”
誤區二:事事包辦
家長過度保護會使孩子變得無能
小培老師現在在北京中關村附近一所學校當班主任,她覺得現在帶班越來越難了。
一次,小培看到教室地上有一支鉛筆,就撿起來問是哪位同學的,結果沒有一個同學認領。
“孩子們并不是不想要這支鉛筆,而是他們確實不知道那是不是自己的”,小培老師說,現在幾乎所有的學生每天都是由父母幫助收拾書包,因此,很多孩子根本不清楚自己都有什么“裝備”。小培老師說,現在家長們為了讓孩子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習,事事包辦。
“父母的過度保護已經使孩子越來越無能了。”盧勤介紹,一次,她帶領幾十個城市的孩子到齊齊哈爾市的扎龍自然保護區搞夏令營,第一天早上發雞蛋,一個二年級的小姑娘眼巴巴地盯著一個煮熟的雞蛋,不知怎么下手。一問才知道,每天早上都是媽媽給她把雞蛋剝好了,因此她只見過“白的、軟軟的雞蛋”,不知道“黃的、有硬皮的”也是雞蛋。
家長的這種關照不僅使孩子在生活上變得無能,而且也使他們的思想變得無能。
郭穎小學畢業后就被送到美國,剛到美國時她發現,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國的孩子很有主見而中國的孩子事事都要與老師、同學商量。“這與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關系”。郭穎舉了一個例子,在美國一個孩子生病了,家長帶他上醫院前,先要征求他的意見:有兩種治病的辦法讓孩子選擇,中醫———不打針,但慢;西醫———打針,但快。“其實,美國家長的做法不僅是尊重孩子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學會作決定,同時承擔所作決定的后果,比如打針的‘疼’和不打針的‘慢’”。在這樣的過程中,美國的孩子變得越來越有主見,他們在作決定的同時也清楚地知道這個決定帶來的后果將是什么。但是中國的家長常常事事都為孩子想到了,孩子慢慢地喪失了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即使作了判斷也很難為結果負責。
北京某高校做后勤工作的方老師告訴記者,那些被罩都要等著家長來換的學生,在學校里通常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他們無法在一個集體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這樣的孩子即使大學畢業了,也只能是塊廢才”。
誤區三:無原則的愛
家長的溺愛使孩子變得冷漠、無情
北京某中學的一次學生與家長互動的專題活動上,一位媽媽在錄音中哭著講述了一件事。元旦前的一天,是這位媽媽的生日,媽媽買了一個蛋糕。
兒子幾口就把蛋糕吃了,媽媽看著兒子狼吞虎咽的樣子,高興之余心里多少有些不自在,便對兒子說:“兒子,今天是媽媽的生日。”聽了這話,兒子先是一愣,緊接著說:“這跟我有什么關系?!”
錄音中,媽媽哽咽著說不下去了。
“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未必知道怎么去愛孩子”,盧勤老師說。
去年年底一個刮大風的日子,在輕軌站,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在記者身邊轉悠。記者和他搭話,他告訴記者,他每天在這里等媽媽一起回城北的家。
大約十幾分鐘后,這個男孩兒的媽媽來了,手里拿著一盒外賣的“吉野家”雞肉飯,男孩拿起就吃,快吃完的時候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把飯盒向媽媽面前讓了讓。媽媽卻說:“瞎讓什么,我要吃還不會自己買?”兒子吃完飯就向站臺跑去,臨跑前沒有忘把自己的書包扔給已經背了兩個包的媽媽。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經說過,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愛,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愛,反而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進而變得自私,甚至變得冷漠、無情。
孫云曉老師說:“教育的核心是心育”,對于家庭來說,對孩子的“心”進行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誤區四:不打不罵
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
“鼓勵孩子是對的,批評孩子同樣也是對的。”孫云曉對記者說。
有專家指出,中國的傳統教育是不善于表揚和鼓勵孩子,這使很多孩子缺乏自信,于是有不少教育專家呼吁,要告訴孩子你真棒!
但是,現在又出現了另一種極端:孩子說不得了。
小培老師介紹了這樣一件事:一名女生沒有完成作業,她的班主任簡單地批評了幾句,沒想到中午這名女生就從學校“出走”了,下午班主任和學校領導陪著家長四處找她。
“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在家里很少挨批評,只要有一點兒不順心就受不了,他們太脆弱了。”小培老師說。
據了解,很多家長不僅自己在家里很少批評孩子,孩子在學校里受到批評也不答應。小培老師介紹,家長們經常因為孩子在學校里挨了批評找到學校,而且這些家長根本不問孩子到底有什么問題,只是和老師理論為什么欺負孩子。“越是這樣,孩子們越是聽不得批評”。
【關鍵詞】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
心理誤區即錯誤的理念和錯誤的思維方式。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幼兒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誤區也因而主要指家長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上和偏差與失誤,它往往是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問題的根源。幼兒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誤區主要有如下表現:
一、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心理的具體表現就是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隨心所欲地支配孩子。這種支配不僅表現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還表現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為父母的附屬品。由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是“前喻文化”的產物,孩子就很容易成為父母的私有財產。于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愿望或意見,而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應有的正當要求與合理愿望,這樣就遇到了對孩子全面占有(身體、情感、時間、時間、權利、義務)和孩子作為獨立意義上的社會人的矛盾沖突。在這對矛盾中,父母一方總是占有主導地位,而孩子一方總是處于被動地位,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志辦事,從而導致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的“過度現象”,如過分溺愛、過度保護、過度替代、過度期望、過度教育等不協調的現象。當孩子不愿接受這類過分的要求,并以不同的形式對各種“過度現象”表示反抗時,父母就又會產生一種難以言狀的“失落感”,感到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失去了精神支柱。而為了避免這種“失落”,反過來又強化這一系列的“過度現象”的矛盾斗爭。由于幼兒在年齡與能力上的局限性,他們也就特別容易受到家長全權的、隨意的支配,從而喪失獨立性,養成過分依賴他人的個性。由家長私有心理所導致的這些教育問題會影響到幼兒今后一生的道路。而且家長的私有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他心理誤區產生的基礎。
二、情緒性心理
情緒性心理是由父母情緒、心理波動而導致對幼兒教育的不良影響。情緒作為一種心理活動,人人皆有。人的活動自覺的或不自覺的受到某種情緒的支配,具有不穩定的特點。一般情況下,越是同主體密切的人與事,受情緒因素的支配性也就越大。這就決定了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和教育,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情緒因素的干擾,從而導致家庭教育中的某些問題。父母的情緒有高有低,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父母有節制的情緒流露,會使孩子從中感悟或學習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并有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而父母自由的情感宣泄,則會產生許多教育問題。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兒,由于父母情緒的影響對象只有一個孩子,因而比多子女家庭更為集中,產生的影響也就更為深刻。
三、主觀性心理
主觀性心理具體表現在家長不能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來客觀地評價孩子和要求孩子。家長完全以其主觀的意志選擇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從而導致家庭教育的種種非理智。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無視孩子的興趣特點,不切實際地把孩子看成是音樂家、文學家、演員的料子,盲目地進行智力投資,進行強制性的灌輸教育,使孩子苦不堪言。早在我國古代,明代的教育家王守仁就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子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主張重視兒童興趣。根據現代心理學統計資料表明,兒童持續書寫的時間明顯地受到年齡的限制。6歲兒童僅為5分鐘,7歲為10分鐘,10歲為12分鐘,12歲為20分鐘。而家長往往按其主觀意愿對兒童提出過高的、不理智的要求,這種過度的教育要求很容易造成兒童某種心理障礙。此外,家長不能客觀地評價孩子,則是家長主觀性心理的另一種表現。這種表現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過高估計自己的孩子,放大優點,無視缺點,經常放棄教育,慣寵孩子,養成孩子諸多的不良行為習慣。二是過低地估計自己的孩子,總是指責,批評孩子,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發現孩子有了缺點,就無限夸大,甚至用威嚇、體罰的方法對待孩子,結果造成孩子極大的心理壓力。
四、虛榮性心理
虛榮心理主要表現在把孩子作為一種炫耀的工具,從而滿足自己虛榮性的心理需求。應該說愛子之情,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表現得突出,成為人人夸獎的好孩子,這種心理非常正常。如果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對孩子熱情和科學的教育,從而幫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發展,那么這種舔犢之情無疑會成為家長更理智,更科學,更富有情感地培養孩子的動力。但是,如果這種愛子之情是基于一種炫耀心理和虛榮心理的滿足,就往往會走向反面,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虛榮心,是追求表面光彩,表面炫耀的一種心理活動。雖然虛榮心也可謂人皆有之,但如果把它作為培養孩子的指導思想,那就有害無益。家長的虛榮性心理,對幼兒說,影響更大,首先,容易造成孩子不誠實的行為,從而形成了與他人正常交往的諸多困難。其次,破壞了幼兒的心理平衡,因為他所期望的東西和一個年幼兒童的實際不相符,這樣又會使幼兒經常處于一種掩飾的狀態,當被戳穿后,又會造成幼兒的自卑感,甚至會對自己失去信心。
五、補償性心理
補償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現為許多家長自己感覺失去的太多東西,千方百計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補償,因而很容易使家長失去教育的理智。例如現在的年輕父母,由于歷史的原因,經歷的坎坷,感覺自己失去太多了。一旦當(下轉第106頁)(上接第69頁)了父母,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并希望他們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享受得好,接受教育好,將來工作好等等,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此作為教育的指導思想,一味地給予孩子過度的溺愛,即用這種補償心理來代替家庭教育,必然會導致兒童強烈的物質欲望等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變得更為嚴重。而在幼兒一旦形成了這些教育問題,不僅會對他們現期的發展帶來諸多的不利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
六、僥幸性心理
僥幸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現為不能理智而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時地對孩子進行教育,甚至對孩子放棄教育。明明看到孩子有這樣那樣的錯誤行為,卻會僥幸地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會好的。豈不知人的性格、品德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否則就會貽誤孩子。顏之推在他的《顏氏家訓》里曾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主張及早施教。僥幸心理經常使家長對孩子的現實行為及其發展趨勢缺乏客觀的把握,從而形成一種非客觀心理態度,并且不能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實事求是的教育。
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社會文化的根源,也有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既受到當前社會風氣的影響,也受家長自身素質的限制。具體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1)社會文化根源使幼兒家庭教育確立的是道德取向而非心理取向;(2)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使幼兒家庭教育忽視兒童天性;(3)當前社會風氣的影響使幼兒家庭教育帶上功利色彩;(4)家長自身素質的限制使幼兒家庭教育帶上非理性色彩。全面了解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的真正原因,能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走出誤區。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教育文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關鍵詞】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
心理誤區即錯誤的理念和錯誤的思維方式。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幼兒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誤區也因而主要指家長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上和偏差與失誤,它往往是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問題的根源。幼兒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誤區主要有如下表現:
一、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心理的具體表現就是家長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隨心所欲地支配孩子。這種支配不僅表現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還表現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為父母的附屬品。由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是“前喻文化”的產物,孩子就很容易成為父母的私有財產。于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愿望或意見,而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應有的正當要求與合理愿望,這樣就遇到了對孩子全面占有(身體、情感、時間、時間、權利、義務)和孩子作為獨立意義上的社會人的矛盾沖突。在這對矛盾中,父母一方總是占有主導地位,而孩子一方總是處于被動地位,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志辦事,從而導致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的“過度現象”,如過分溺愛、過度保護、過度替代、過度期望、過度教育等不協調的現象。當孩子不愿接受這類過分的要求,并以不同的形式對各種“過度現象”表示反抗時,父母就又會產生一種難以言狀的“失落感”,感到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失去了精神支柱。而為了避免這種“失落”,反過來又強化這一系列的“過度現象”的矛盾斗爭。由于幼兒在年齡與能力上的局限性,他們也就特別容易受到家長全權的、隨意的支配,從而喪失獨立性,養成過分依賴他人的個性。由家長私有心理所導致的這些教育問題會影響到幼兒今后一生的道路。而且家長的私有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他心理誤區產生的基礎。
二、情緒性心理
情緒性心理是由父母情緒、心理波動而導致對幼兒教育的不良影響。情緒作為一種心理活動,人人皆有。人的活動自覺的或不自覺的受到某種情緒的支配,具有不穩定的特點。一般情況下,越是同主體密切的人與事,受情緒因素的支配性也就越大。這就決定了父母對子女的態度和教育,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情緒因素的干擾,從而導致家庭教育中的某些問題。父母的情緒有高有低,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父母有節制的情緒流露,會使孩子從中感悟或學習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并有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而父母自由的情感宣泄,則會產生許多教育問題。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兒,由于父母情緒的影響對象只有一個孩子,因而比多子女家庭更為集中,產生的影響也就更為深刻。
三、主觀性心理
主觀性心理具體表現在家長不能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來客觀地評價孩子和要求孩子。家長完全以其主觀的意志選擇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從而導致家庭教育的種種非理智。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經常出現無視孩子的興趣特點,不切實際地把孩子看成是音樂家、文學家、演員的料子,盲目地進行智力投資,進行強制性的灌輸教育,使孩子苦不堪言。早在我國古代,明代的教育家王守仁就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子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主張重視兒童興趣。根據現代心理學統計資料表明,兒童持續書寫的時間明顯地受到年齡的限制。6歲兒童僅為5分鐘,7歲為10分鐘,10歲為12分鐘,12歲為20分鐘。而家長往往按其主觀意愿對兒童提出過高的、不理智的要求,這種過度的教育要求很容易造成兒童某種心理障礙。此外,家長不能客觀地評價孩子,則是家長主觀性心理的另一種表現。這種表現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過高估計自己的孩子,放大優點,無視缺點,經常放棄教育,慣寵孩子,養成孩子諸多的不良行為習慣。二是過低地估計自己的孩子,總是指責,批評孩子,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發現孩子有了缺點,就無限夸大,甚至用威嚇、體罰的方法對待孩子,結果造成孩子極大的心理壓力。
四、虛榮性心理
虛榮心理主要表現在把孩子作為一種炫耀的工具,從而滿足自己虛榮性的心理需求。應該說愛子之情,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表現得突出,成為人人夸獎的好孩子,這種心理非常正常。如果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對孩子熱情和科學的教育,從而幫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發展,那么這種舔犢之情無疑會成為家長更理智,更科學,更富有情感地培養孩子的動力。但是,如果這種愛子之情是基于一種炫耀心理和虛榮心理的滿足,就往往會走向反面,產生完全相反的結果。虛榮心,是追求表面光彩,表面炫耀的一種心理活動。雖然虛榮心也可謂人皆有之,但如果把它作為培養孩子的指導思想,那就有害無益。家長的虛榮性心理,對幼兒說,影響更大,首先,容易造成孩子不誠實的行為,從而形成了與他人正常交往的諸多困難。其次,破壞了幼兒的心理平衡,因為他所期望的東西和一個年幼兒童的實際不相符,這樣又會使幼兒經常處于一種掩飾的狀態,當被戳穿后,又會造成幼兒的自卑感,甚至會對自己失去信心。
五、補償性心理
補償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現為許多家長自己感覺失去的太多東西,千方百計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補償,因而很容易使家長失去教育的理智。例如現在的年輕父母,由于歷史的原因,經歷的坎坷,感覺自己失去太多了。一旦當(下轉第106頁)(上接第69頁)了父母,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并希望他們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享受得好,接受教育好,將來工作好等等,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此作為教育的指導思想,一味地給予孩子過度的溺愛,即用這種補償心理來代替家庭教育,必然會導致兒童強烈的物質欲望等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變得更為嚴重。而在幼兒一旦形成了這些教育問題,不僅會對他們現期的發展帶來諸多的不利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
六、僥幸性心理
僥幸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現為不能理智而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時地對孩子進行教育,甚至對孩子放棄教育。明明看到孩子有這樣那樣的錯誤行為,卻會僥幸地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會好的。豈不知人的性格、品德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否則就會貽誤孩子。顏之推在他的《顏氏家訓》里曾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主張及早施教。僥幸心理經常使家長對孩子的現實行為及其發展趨勢缺乏客觀的把握,從而形成一種非客觀心理態度,并且不能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實事求是的教育。
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社會文化的根源,也有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既受到當前社會風氣的影響,也受家長自身素質的限制。具體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1)社會文化根源使幼兒家庭教育確立的是道德取向而非心理取向;(2)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使幼兒家庭教育忽視兒童天性;(3)當前社會風氣的影響使幼兒家庭教育帶上功利色彩;(4)家長自身素質的限制使幼兒家庭教育帶上非理性色彩。全面了解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的真正原因,能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走出誤區。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教育文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