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業重點工作計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農村三次產業收入分別達到42.4億元、24.3億元和21.7億元,分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0%、28%和22%,同比分別增長12%、13%和14%。全市農村縣域內從業人員達到8.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和18%。從農民收入構成上看,一產業收入1243元,二三產業收入1348元,勞務收入641元,分別占農民純收入的38%、42%和20%。農民收入巳逐步擺脫主要依靠種養業的單一傳統模式,二三產業和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和主要途徑;糧食生產形勢繼續向好。全市投入備春耕生產資金10.7億元,落實發放農民“四項嚴補貼資金3.6億元,農資入戶進程較去年同期快5天左右。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505萬畝,其中糧食作物450萬畝(玉米275萬畝、水稻145方畝、其他30萬畝),優質特用糧食430萬畝,同比增加12萬畝,占糧食作物的96%。全市糧油高產創建活動深入開展,通過農業技術集成組裝應用,促進糧食穩產高產。目前,全市農業生產有序進行,各種作物長勢良好;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百村示范、全面提升”工程深入開展,申報省級示范村建設項目115個,預計可爭取專項資金2500萬元。農民收入巳逐步擺脫主要依靠種養業的單一傳統模式,二三產業和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和主要途徑;產業化經營和鄉鎮企業發展步伐加快。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產值185億元、銷售收入180億元、加工量92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5%、15%和2%。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8戶,新晉升省級產業化龍頭企業6戶,新認定市級重點龍頭企業34戶,總數分別達到49戶和139戶。益盛平地栽參擴建、康美新開河人參GAP種植、萬通藥業生物產業基地建設項目、百泉參業林蛙加工和保健品生產等20個超千萬元產業化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億元。鄉鎮企業加快發展,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82億元、增加值60億元、稅金6.5億元,同比均分別增長18%;園藝特產業加速發展。全市特產業實現產值51億元,同比增長25%。人參產業加快推進,產值達到17億元,同比增長30%。上半年,全市蔬菜面積達到33萬畝,棚膜蔬菜發展到6.3萬畝。圍繞鴨綠江河谷葡萄產業園區建設,實施山葡萄優質高產工程,打造高端優質山葡萄基地。切實加大7個超千畝種植基地建設力度,全市釀造葡萄發展到5.2萬畝;農業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圍繞“五個一批”、“十大工程”目標任務,全力開展農業農村科技效益年活動,不斷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全市農機總動力發展到148萬千瓦,完成機械化作業面積650萬畝。農民教育層面和范圍不斷擴大,目前已培訓52萬人次。落實五大糧食增產技術面積413萬畝,農業科技的增產作用穩步增強。綠色食品產業持續發展,12個“三品”。品種開發認證任務落實到位, “三品一標”規范用標檢查工作全面完成;農村改革和管理不斷深化。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到95萬畝,占家庭承包地總面積的31%。農業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拓寬,全市參保面積196萬畝,占二輪土地承包面積的67%。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功能不斷增強,累計建立各類合作社1726個,帶動農戶10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30%。農民負擔、農資打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
下半年,通化市將立足實標,切實抓好糧食高產創建、農業重點項目建設、農產品加工業推進、·高效園藝特產業發展等項工作,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和管理,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全力確保年度農業農村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一是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產量達到或超過34億斤。
二是抓好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加工量達到21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70億元。
三是抓好新農村建設,省級示范村全部達到標兵村標準,其余行政村的40%達到先進村標準。
(一)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奮力建設一流戰斗堡壘。一是加強黨委班子建設,提高鎮黨委科學化水平;二是加強農村支部建設,打造一流戰斗堡壘;三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切實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素質。四是加大農村黨員培訓和發展力度,改善農村黨員結構。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特色產業發展20xx年鄉鎮年度重點工作計劃20xx年鄉鎮年度重點工作計劃。一是加大道路建設力度和水利設施建設力度,硬化通村公路3.5公里,新建便民路10公里;清淤水渠6公里,整治山平塘5座。二是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加強特色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油橄欖、鴨鵝養殖、生豬規模化養殖、無公害蔬菜種植等產業。20xx年完成油橄欖基地補植補栽1000畝,全面建成萬畝油橄欖長廊。新建綜合養殖小區1個,三是突出抓好特色農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大力培育優質李子、梨子、桃子、無公害蔬菜、林木花卉等特色產業。
(三)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加強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著力引進有發展后勁的企業,壯大方家溝工業園區、門坎坡輔助園區規模;繼續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每位干部、每個單位引企業、引項目,形成全民招商、人人參與招商的良好氛圍
提前謀劃,廣泛聽取意見
根據常委會工作安排,研究室從2012年10月下旬就啟動了常委會2013年度監督計劃制定工作,在集體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2013年度監督計劃編制方案,并就監督計劃的建議議題向各委員會征求意見。各委員會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加強與分工聯系部門的溝通,并根據黨的十和市第十次黨代會的精神提出了2013年監督建議項目。研究室根據反饋情況,匯總形成監督工作計劃征求意見稿,提請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84次黨組會議討論。會后,研究室根據黨組會議提出的意見對監督工作計劃作相應修改,吸收了向社會公開征集監督議題的建議,并征求了各委員會意見。在此基礎上,形成送審稿提請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1次黨組會議討論,黨組會議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見。春節后,研究室結合市人大常委會黨組領導與“一府兩院”黨組領導溝通交流會的精神,以及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代表議案和書面意見的要求,在同相關委員會溝通的基礎上,再次對部分項目作了調整。經2月20日第2次主任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人大常委會2013年度監督工作計劃最終出臺。
內容充實,更好服務大局
2013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也是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履職的第一年,市人大常委會服務全市工作大局的任務更艱巨,責任更重大。市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全市工作大局,按照“五個著力”的要求安排全年監督工作,督促和支持“一府兩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圍繞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和深化改革開放,安排聽取本市“十二五”規劃綱要實施情況中期評估的報告,重點監督“十二五”規劃中影響本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點領域、產業和區域的規劃完成情況,以及規劃中設定的約束性指標的完成情況;開展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執法檢查,推進本市中小企業發展的服務體系、融資環境和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圍繞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安排聽取本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的報告,重點監督本市農業科技創新情況,農業科技推廣與應用情況,農業人才培養與教育培訓情況以及農業科技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情況。圍繞民生改善和加強社會管理,安排聽取教育經費預算安排、使用情況的報告,促進教育經費使用進一步合理化,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圍繞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安排聽取2013年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重點監督當前社會各方普遍關注的環保熱點問題和重點工作等等。
除常委會層面的監督項目外,各委員會還將自主開展監督調研,圍繞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推進節能降耗、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續建回民公墓、強化非政府組織活動管理等多項工作開展監督調研,把工作進一步做深做實。
回應關切,充分發揮代表主體作用
當前,上海處于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人民群眾希望上海更好地發展,期盼能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發展成果。人大代表來自群眾,對民情體察最直接,對實際問題最了解。因此,市人大常委會在安排年度監督工作過程中十分注重吸納代表提出的意見建議,確保常委會的工作能切實貼近群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市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市人大代表共提交議案102件(主席團確認為正式議案的為37件),提出書面意見732件,提出了許多關系上海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
代表們對黃浦江蘇州河沿岸舊區改造的呼聲最為集中和強烈。李貽民、蔣建華等173名來自黃浦、虹口、閘北、楊浦和嘉定的代表分別提交了6份議案,呼吁加快蘇州河沿岸舊區改造步伐,希望政府能制定舊區改造的詳細計劃,加快開發建設,加快舊區改造動遷安置房和相關配套建設,早日改善部分中低收入群眾的居住環境。這是繼2012年市人代會134名代表提出關于重視蘇州河北四區改造建設的議案之后,再次聯名提出議案。市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積極和市政府進行溝通,特別增加了關于舊區改造工作情況的監督工作項目,重點監督舊房改造、郊區舊城改造等工作情況及下一步工作舉措,希望能全面推進舊區改造,讓舊區居民共享上海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