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護理法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作為護理管理者,順應時代醫療改革的需要,提高護理工作質量成為當前護理管理工作的重點。分層管理法根據護士的處理能力、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水平合理安排,護士的職位規范化,達到人盡其才的目的,使其在不同的層次發揮不同的作用。
常規護理管理模式不能人盡其材,所有護士的工作任務大致相同,主要是圍繞醫囑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5,6],從護理效果看,還不能真正發揮整體護理的效果。分層管理法的目的是逐級管理,明確各崗位職能,充分發揮護士的才能,通過競爭,激發護士的進取精神,有利于護士積極參加業務學習,分層管理也是對護士管理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另一方面分層管理后,護士與患者相對固定,有利于護患溝通,增進了護士與患者之間的相互了解,對提高護理滿意度,減少護患糾紛具有積極的作用[7]。
塵肺病區實行分層管理后護理質量有了全面的提高,基礎護理、專科護理、病歷書寫、服務質量、病區管理五個方面評分均明顯高于綜合病區,兩個科室護理質量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分層管理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
通過對分層管理前后患者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兩組病房衛生滿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在護理態度、操作水平、健康教育滿意度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分層管理的實施,責任護士參與查房和醫療,并上傳下達,及時溝通患者信息,及時解決患者的各種需求,提高了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同時也確保了醫囑的跟進和落實。
分層管理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效果,主要是分層管理法能調動護士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在分層管理中,層層負責,護士人人參與管理[8-10],從根本上督促了護士各司其職。更為重要的是分層管理法健全了監督機制,可促進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
1.1追蹤管理法及品管圈活動
1.1.1追蹤管理團隊組成與培訓追蹤管理團隊包括科室護理質量管理組和院級護理質量管理組。科室護理質量管理組由病區護士長、6名護士和2名醫師組成,院級護理質量管理組由護理部具有副主任護師以上職稱及豐富臨床護理管理經驗的護理管理人員組成。所有成員均參加追蹤方法學和品管圈管理工具理論及實踐培訓,熟練掌握追蹤方法學和品管圈活動的流程與方法,由培訓專家從病例選擇到個案追蹤進行全程演練,讓團隊成員能充分理解并熟練掌握追蹤方法學的實際操作,最終經護理部考核合格后入選組成追蹤管理團隊。
1.1.2追蹤方法
1.1.2.1目標患者選擇追蹤目標患者的標準:住院超過1個月的患者,經急診收入院的患者,急危重癥患者,轉科治療的住院患者。
1.1.2.2追蹤技巧(1)個案追蹤。①看或問患者,跟隨患者及家屬辦理入院手續、標本采集、接受檢查和治療的全過程,以評價各項護理項目的執行情況,如入院評估、安全核對、專科護理、健康教育等的實施。②看或問護士,針對追蹤時發現的問題,隨機抽取2~3名護士提問,并抽取責任護士現場操作,以評價護士對護理工作制度、流程和規范的掌握與落實情況,以及實施的規范性等。③評估的重點項目,包括重要的護理工作是否達標和落實,護理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和問題,跨部門交接過程中的安全情況及配合協調情況。④反饋、分析和建議,追蹤管理團隊定期對前一階段檢查涉及的相關項目進行評價,分析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并提出整改建議。⑤持續推動護理質量改進,追蹤管理團隊繼續追蹤整改建議的落實情況,并定期對建議整改的問題實施第2次追蹤檢查,推動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直至達標。(2)系統追蹤。①重點關注內容包括標本采集、危急值報告、健康教育、院內感染控制等。②追蹤方式包括與醫護人員座談,了解其在上述重點關注內容的執行情況;與患者或家屬座談,了解其對標本采集重要性的認識、醫護人員配合是否協調、護士健康教育與指導是否到位等。③為評估同一標準在不同人員實施過程中的具體執行情況以及制度與流程中存在的紕漏,追蹤管理團隊定期以會議形式對相關條款進行評價,對存在疑問的問題進一步調查和分析,促進問題不斷整改。④追蹤管理團隊定期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第2次追蹤檢查,推動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直至達標。
1.1.3追蹤問題統計設立追蹤問題記錄本,針對追蹤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詳細描述,并將檢查發現的各類問題總結為基礎護理、急重癥護理、護理安全、病區管理、藥物儀器管理、護理文書、醫院感染、管道護理、健康教育和服務禮儀十大類,并定期進行統計。
1.1.4品管圈活動統計后將發生率高的重要問題作為品管圈改進的備選項目。品管圈成員根據上級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和圈能力對備選項目進行評分,評分最高的問題作為品管圈的重點改進項目。品管圈成員根據品管圈9個步驟對所選改進項目進行持續分析、改進和追蹤。本研究追蹤檢查的過程中發現腎內科患者尿量統計出錯率高為品管圈的重點改進項目,并對其進行重點改進。改進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全面評估患者,包括患者的病情、意識狀態、患者排尿情況及排尿方式、文化程度、溝通、理解力及合作能力。(2)根據評估情況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及指導,告知患者記尿量的目的及配合方法。(3)統一測量工具,指導患者或家屬購買標準刻度尿壺。(4)發量統計及監測記錄表,并教會患者和家屬使用。(5)患者、家屬或護士將每次測得的數值按時間順序記錄在表格上。(6)護士按表格上的記錄,每班進行統計,通過的就劃掉,避免多統或漏統。(7)由大夜班護士進行24h總結,異常時通知醫師。最后采用柏拉圖評估改進前后的實施效果,改進有顯著成效并通過院級護理質量管理組審核后即形成標準化規范和制度,改進效果不明顯者重新進行新一輪整改活動。
1.2評價方法比較追蹤管理法實施前(2013年1~3月)和實施后(2013年10~12月)的護理質量評分,包括基礎護理、急重癥護理、護理安全、病區管理、藥物儀器管理、護理文書、醫院感染、管道護理、健康教育、服務禮儀共10個項目,每項10分,滿分100分,由院級護理質量管理組對25名護理人員進行評分,并于追蹤管理法實施前后各隨機選取100次患者尿量統計,比較尿量統計出錯情況。
1.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或χ2c檢驗和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
2討論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產科進行實習的護生50名為對照組,應用傳統帶教模式進行帶教,年齡18~22歲,平均(19.2±3.1)歲。另選擇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產科進行實習的護生50名為觀察組,應用目標管理法進行帶教,年齡18~23歲,平均(19.5±2.2)歲。兩組入選護生的年齡、文化程度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模式進行帶教,護生進入產科后,帶教老師向其介紹病區環境、物品放置、規章制度、注意事項、各班職責、工作流程、實習教學內容。觀察組在上述帶教的基礎上應用目標管理法進行帶教。統一培訓:對產科的帶教老師對目標管理法的內容進行培訓。制定具體的目標:結合產科的的總體教學目標、實習生的大綱要求及實習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包括理論目標、操作技能目標、服務目標等內容。其中理論目標指掌握產科的基本護理理論、護理常規、熟悉專科護理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目標包括會陰沖洗、按摩、產后子宮恢復、惡露的觀察等常規護理、母乳喂養指導。對在產科行手術的患者能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胎兒宮內監測、產程觀察、新生兒護理等。掌握剖宮產、高危產婦的護理及各產程中的觀察重點。產婦的急危重癥多,發病急驟,病情進展快,有些患者入院時病情就很緊急。例如胎盤早剝、先兆子宮破裂、急性DIC、子癇、新生兒窒息等,一旦發病,需要立刻進行搶救處理。因此,教會學生如何觀察病情,如何正確使用各種急救儀器,如何正確掌握急救藥品的使用方法及如何對危重患者進行妥善護理尤為重要。設立每個實習月分別要達到的預定目標,分別適合本科生、大專生、中專生的教學目標。服務目標包括組織紀律、工作態度、責任心、職業道德、醫德醫風、服務意識等。根據目標擬定帶教方案:帶教老師根據《實習生管理手冊》的要求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確定護理實習生掌握程度的要求,并制定出一份進度表格發給每位護理實習生,掌握實習生實習的掌握進度,使實習的目標具有可行性和可預測性。帶教老師的選擇:根據目標選擇有豐富臨床經驗和高學歷、責任心強的護師,且對帶教老師也要進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擔任臨床帶教工作。
1.3評價指標
采用試卷的形式考核護生的理論知識達標情況,滿分100分,最低0分,60分為及格;操作技能目標考核采用多名帶教教師進行抽簽考核的方式進行考核,每個細節的評分均提前進行指定,然后進行綜合評分,滿分100分,最低0分,60分為及格。服務目標方面設計調查問卷表,從組織紀律、工作態度、責任心和職業道德、醫德醫風、服務意識方面進行評價。上述評價結果匯總進行綜合評價,結果分為良好、一般及較差。良好:上述三項目標達標均在80分以上;一般:上述三項目標達標均在60~80分間;較差:上述三項目標達標均在60分以下。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各項目標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理論目標、操作技能目標、服務目標各項評分分別為(88.12±6.45)分、(85.42±7.32)分、(83.72±8.4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綜合評價效果比較
對兩組護生的理論目標、操作技能目標、服務目標綜合評價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綜合評價良好率達8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6.0%,而觀察組患者綜合評價較差率僅4.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護理實習實現了臨床實踐與理論相接軌的過程,也是護理學生從課堂學習轉化到臨床實踐的階段。護生臨床帶教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在大綱規定的教學范圍內,由帶教老師指導學生完成的一項復雜的教學任務。有效的帶教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為日后護理帶教的發展提供參考依據。本研究對照組的主要教學方式為灌輸式教學,多由帶教教師根據已設定的教學計劃進行講授,或以教師為主體進行查房,護生處于被動地位。本研究觀察組由帶教老師從臨床實習項目的背景、目的、方法、預期目標等方面進行講解,為達到預期目標,圍繞預期目標因材施教,采用護生喜歡的教學模式,如床邊教學、模擬教學、興趣教學等,使護生產生興趣,在整個帶教過程中鼓勵多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該種教學方式更加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注重護生專業技能在實際工作中的正確運用。對于操作過程中發現的問題,由教師及時進行指導糾正,最大限度幫助護生避免今后工作中可能產生的失誤。同時運用目標管理法,可以讓實習護生找準自己的位置,明確工作方向。在護理學生進科后,帶教老師需要制定一個完整的學習計劃,如產科中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常規護理、護理操作技能操作等。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及明確的學習目標,使帶教老師與護理學生都有學習的方向感。通過制定目標,也使護生能掌握標準化、系統化及規范化的護理流程,實現產科護理管理正規化;同時目標管理法也大大提高了實習護士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帶教效率,消除被動性。帶教老師通過目標管理法每周有計劃有目標地帶領學生進行理論學習和強化技能訓練,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短期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觀察組患者的理論目標、操作技能目標、服務目標各項評分分別為(88.12±6.45)分、(85.42±7.32)分、(83.72±8.4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目標管理法可以使護生明確護理服務目標,取得較好的帶教效果,從而使護理服務質量和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鐘小潔將120名實習護生分為兩組,每組60名,對照組按常規實綱給予帶教指導,實驗組根據實綱制定明確的完成目標,采用目標管理法進行護理帶教。兩組實習時間4周,結果證實,觀察組實習護生理論知識考核優秀或良好率達91.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實習護生操作技能考核情況優秀或良好率達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實習護生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率達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顯著(P<0.05),提示應用目標管理法可提高實習護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帶教老師的帶教水平。王蓉將2007~2009年在婦產科實習的45名護生作為對照組,將2010~2012年43名實習護生作為觀察組。對照組按傳統帶教法帶教,觀察組按目標管理教學法帶教,實習結束后對兩組患者的成績進行評價,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生的理論成績、操作成績、綜合考評成績及對帶教老師的評價明顯高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將目標管理運用于婦產科護生的臨床帶教,有利于護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完成實習任務,提高帶教老師的帶教水平。徐全能將96例實習護士分為兩組,其中觀察組根據實綱制定明確的完成目標,應用目標管理法進行護理帶教,對照組按常規實綱給予帶教指導,結果顯示,觀察組實習護士的專科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健康教育知識得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在產科護理帶教中,應用目標管理法可提高實習護士的主觀能動性及護理質量,也提高了帶教老師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李素琴等將產科實習的40名護理學生分為研究組與參照組,其中參照組護生依據實綱中的內容進行常規的帶教模式,而研究組護生在此基礎上實施目標管理進行帶教工作,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學生的考核成績(95%)、健康教育掌握情況(95%)及對帶教老師的滿意度(90%)分別優于參照組,進一步證實在產科的護理帶教中,實施目標管理調動了護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研究對兩組護生的理論目標、操作技能目標、服務目標綜合評價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生的綜合評價良好率達8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6.0%,觀察組護生綜合評價較差率僅4.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凌婭婭報道的結果一致。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