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然保護區的發展意見及保障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調查基礎上,分析了小隴山保護區的資源現狀,有針對性的提出一些保護發展意見和保障措施,對進一步保護管理小隴山保護區的資源,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保護區;意見;措施
小隴山自然保護區是研究暖溫濕潤地帶次生林結構與功能,次生植被演替規律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保護亞熱帶濕潤森林景觀類型,珍稀頻危物種及其棲息的生物物種資源和自然環境,是集動植物與生態保護、水源涵養、科普宣傳、科學研究、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型省級自然保護區。
1自然概況
甘肅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秦嶺山脈西段,嘉陵江上游,1982年甘肅省批復成立天水地區頭二三灘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2月21日,經國辦發[2006]9號文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名為甘肅小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行政區劃屬于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和兩當縣的交界處,地理位置為106°28′50″~106°34″39″E,34°08′40″~34°15′19″N,總面積31938hm2,核心區面積10256hm2;緩沖區面積10158hm2;實驗區11524hm2。土壤主要為褐土和棕壤。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屬暖溫帶氣候類型。年均溫度11.7℃,年降雨量860mm,年日照時數2098.7h。
2資源現狀
小隴山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獨特,屬于暖溫帶南部落葉櫟林亞地帶和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地帶的交匯帶。區內環境條件多樣,動植物種類繁多,具有很強的過渡性和交匯性,是我國的11個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地區。以實地調查和分析,保護區內有動物1928種,其中脊椎動物317種、昆蟲1611種。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3種,Ⅰ級保護動物5種,Ⅱ級保護動物28種。植物1314種,其中藥用植物469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4種,Ⅰ級保護植物2種,Ⅱ級保護植物12種。國家保護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168種,是甘肅及保護區周邊地區保護動植物較為密集的地區,也是我國秦嶺西段甘肅省境內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地區之一。保護區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向暖溫帶過渡地區,四周大山環繞,地勢封閉,區內灘地地勢較平緩,坡度多低于20°,水草肥美,是野生動物良好的棲息地,堪稱“世外桃源”。全區海拔多在2200~2500m,最高峰棺材頂海拔2531.3m,是保護區海拔最高地段,地貌和植被類型多樣,植被覆蓋率達到97%以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因無人為干擾,保持著原始生態系統的基本面貌。區內分布有大量羚牛秦嶺亞種,是目前羚牛秦嶺亞種棲息的最西段。保護區屬于典型的熔巖地貌,局部地段發育大面積喀斯特地貌。山頂發育的喀斯特漏斗,形狀仿佛農家使用的大鍋,當地人謂之“鍋坑”,小的直徑500m左右,大的直徑2000m,彼此連綿成群。“鍋坑”群地貌獨特,屬國內罕見。
3.1保護發展方針
按照“全面保護、生態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出發,堅持以保護區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森林資源為核心,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為目的,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合理利用,建設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宣教和利用于一體的綜合性保護體系,通過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恢復和發展,充分發揮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效益,促進當地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建設和社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把保護區建設成為多功能、多效益的自然保護區。
3.2森林保護措施
為了保持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和穩定性。減少不良因素干擾和影響,為森林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創造良好的生存、生長和繁衍環境。根據保護區的實際情況,主要采取封禁保護、撫育保護等措施。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人工中林進行科學的撫育;對坡度在46°以上、土層較薄、巖石裸露、生態極為脆弱的地段實行封禁保護,禁止人為經營活動。
3.3保護利用意見
3.3.1功能區保護意見核心區屬自然保護區最有價值和最具代表性的資源,應實行嚴格保護,只供觀測研究,除必要的定位觀測、防火隔離帶等設施建設外,不得設置和從事任何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或干擾的設施與活動。核心區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和環境,保持其生態系統和物種不受人為的破壞性干擾,在生態環境優化的狀態下演替和繁衍,保證生態系統的完整和安全。因此,除正常的巡護和監測活動外,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禁止開展任何生產活動。
緩沖區主要是為了保護核心區不受破壞和干擾,形成保護緩沖地帶,緩解外界壓力。該區除正常的巡護和監測活動外,緩沖區一般只允許從事科研及調查觀察活動,其它活動如因需要必須進入,應事先向保護區管理部門提出申請并經批準后方可進入。實驗區是保護區內人為活動相對頻繁的區域,自然生態系統已很不完整,演替過渡的次生生態系統已占較大比例。其主要功能是對核心區起到更大的緩沖作用和與周邊地區的聯系樞紐作用,同時也是探索自然保護區可持續開發與利用的區域,該區以持續恢復、繁育自然資源,改善自然環境為目的。在本區可開展森林綜合培育、珍稀動植物資源的繁育、科普宣傳教育、生態旅游、合理利用和站址建設等活動,以增加保護區科研能力、經濟實力和改善工作、生活條件,使其成為進行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參觀考察的基礎。
3.3.2保護管理意見
3.3.2.1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各種形式,面向社會,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甘肅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報刊、雜志等宣傳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提高廣大民眾對自然保護區的認識,增強保護意識,提高甘肅黑河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知名度。
3.3.2.2改善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管護能力。加強林區道路建設,是加強保護區建設管理的主要措施。由于保護區內道路多年失修,交通不便,為管護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保護區要進一步改善林區的交通條件,提高林區護林防火的反應速度,確保森林資源安全。同時確界立標,設立檢查站、瞭望臺,加強監測、巡護和通訊設施,充分發揮保護區的保護職能。
3.3.2.3立健全科技支撐體系,加強科學研究。一要推廣現有的科技成果和開展科技示范;二要圍繞資源保護和生態工程建設急需的科學和技術問題,特別是對以流域為單元的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的環境保護功能、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模式、流域治理的生態經濟評價、資源計價以及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的經營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三要針對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開展林木良種選育、引種和種質資源保存與利用的關鍵技術研究;四要針對管護中存在的重大森林病蟲害防治、林火管理與控制等科技難題進行攻關;五要抓好林業野外重點觀測站、林業科學數據庫和林業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和健全保護區基礎地理信息動態遙感體系,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和監測系統,為保護區的利用與管理進行有力支撐。
3.3.2.4依法綜合保護。依法保護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制止亂捕、亂獵行為,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行為。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藥、開墾、燒荒、開礦、采石、撈砂以及修建房屋(護林用房除外)、道路(作業路、防火線除外)等活動。切實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加強病蟲害防治。
4保障措施
4.1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各級責任
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劃分,是為了提高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水平,切實做好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自然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更是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各級領導要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把此項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并作為當前林業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抓緊抓好,要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崗位責任制度,落實專職人員,負責各項工作落實,確保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工作順利實施。
4.2依靠科學技術,進行科學管理
自然保護區功能區劃,是一項技術性強的工作,必須尊重科學,在森林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掌握其一系列技術要求,以科技為先導,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科技含量。
作者:徐衛東 單位:甘肅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榆樹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