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然實驗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的“教師要盡可能地啟發學生自行探求和應用知識”的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善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觀察、實驗等學習活動中去,親自感知實驗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和變化。提高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我們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實驗在自然科學知識學習中的功能和作用,啟發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實驗,達到自行探求和應用知識的目的。結合自身教學,實驗中做了以下的工作:
一、讓學生自己準備器材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電路》這一課時,我打破舊框框,采取讓學生自己先準備,教師"填空"配合的方法,課前讓學生搜集器材在上課時展示。我發現有的小組器材不僅齊全,而且種類多,如:導線、開關有幾種不同型號,甚至有的開關、燈座是自制的,電池也有大有小。我對器材準備齊全的小組進行了表揚,課堂氣氛熱烈,激起了他們濃厚的興趣,教學帷幕也就這樣悄悄地拉開。
二、實驗導入,激發興趣
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動機大都取決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強,求知欲旺,遇到感興趣的問題總要弄個究竟,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這一特點,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實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的同時,進而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自覺地投入本節課的學習中去。如學習《熱空氣》一課時,教師在導入新課階段,出示一盞自制的走馬燈,在走馬燈下面點燃酒精燈后,走馬燈轉動起來??吹竭@種現象后,學生的興趣頓時高漲,對走馬燈不停地轉動產生濃厚的興趣,議論紛紛。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提問:“通過這種現象你們想到什么問題?”問題一提出,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靜止的走馬燈在點燃酒精燈后為什么能轉動?”“是什么力量讓走馬燈轉起來的?”“走馬燈轉動與什么有關系呢?”……通過觀察、討論,喚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激發了學生質疑的興趣,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索未知的活動
三、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
一切創造都源于實踐。學生是自然課堂的主人,是自然探究活動的主體。因此,在自然教學中教師不僅讓學生親手操作實驗器材,用各種器官去感知實驗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而且要鼓勵他們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就是他們想的過程,也是多種思維綜合的過程。只有讓學生從頭到尾經歷實驗的全過程,他們的創造性潛能才能得到開發,創造精神才會得到培養。如教學《物體的熱脹冷縮》時,學生為研究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在研究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的基礎上,提出了多種實驗的方案。有的認為可以在燒瓶上塞上細玻璃管的塞子,將管口倒插入水中,觀察水中的氣泡或水槽里的水進入玻璃管的情況;有的認為可以在管口涂上肥皂液,觀察肥皂液的變化;有的認為可以在燒瓶上套上氣球,觀察氣球脹癟現象。其次,在加熱方法上也不盡相同,有的用熱水泡、有的用手捂等。無論哪種設想,我們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驗材料,讓他們去設計,自己去嘗試探索,結果學生的創造精神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養。
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師教育觀念的改變。在以實驗為主要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自然教學中,如果一味地按照“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讓學生怎樣實驗,學生只得照辦”的傳統方法進行教學,不僅限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礙于學生思維的訓練和發展。因此,自然教師要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啟發引導他們動口、動手、動腦、親身經歷科學發現的全過程,按照“發現問題,提出假想——設計實驗,反復研究——歸納概括,得出結論——驗證假想,聯系實際”的教學模式自行獲取自然科學知識,并且不斷地提高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以適應終身學習和探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