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路升級改造生態環保調查評價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以某市濱海公路升級改造工程為例,根據國家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要求,結合公路建設項目特點,制訂工程項目生態環保驗收調查方案進行實地驗收調查,對項目施工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和采取的生態環保措施進行全面評價。
關鍵詞:工程管理;公路;環保驗收;調查與評價
對建設項目進行竣工環保驗收調查是行政主管部門應履行的監督管理職能,是對項目建設過程中建設單位是否遵循國家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是否落實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及相關行政審批意見的核實,也是對建設項目正式生產或運用后對環境產生的實際影響的調查。公路項目的建設周期長、線路走向變化大,建設中會占用大量土地,其中永久性占地對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不利影響,對占地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是以生態環境影響為主的建設項目,必須對公路項目建設進行生態環保驗收調查和評價。該文以某市濱海公路升級改造工程為例,對環保驗收中涉及的生態環境影響及應對措施是否有效進行調查和評價。
1工程概況
該升級改造工程全長14.71km,新建24.5m整體式路基斷面5.80km、12.5m右幅加寬路段7.45km、雙側加寬路段1.46km。設計等級為一級公路,雙向四車道。全線共設置分離立交1處、中橋1座、小橋9座、涵洞48道、平面交叉52處。橋涵與路基同寬,均為24.5m,橋涵設計汽車荷載等級為公路-Ⅰ級,設計速度80km/h。工程概算投資為32728.07萬元。
2自然生態影響調查
2.1工程占地情況與影響分析
2.1.1工程永久用地情況該項目新增永久占地51.861hm2,主要為耕地、林地、荒草地、蝦池等。環評中永久占地50.733hm2,實際永久征地比環評階段增加1.128hm2,占地類型基本與環評一致。由當地政府負責所有征地拆遷工作。
2.1.2施工期臨時占地情況該項目設置3處取土場,已恢復綠化;設置2處路基路面綜合施工場地,布置材料加工區、臨時材料堆放區,占地3.56hm2,已全部綠化;新建便道5.76km,占地2.62hm2;設置臨時孔徑0.75m的便涵6道,長度33m。
2.1.3土地利用與農業影響分析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地占用土地,永久改變這些土地的利用方式,且具有不可逆性。永久占地可能會導致被占用土地的農民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對其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因此,項目征地除需依據相關政策給予相應補償外,還應做好土地被征群眾的工作,使他們的長遠生計得到保障。用地單位應協調當地政府為失去土地村民重新分配土地或提供其他就業機會,盡量將對土地資源和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施工期間,取土場等也要占用一部分土地,但這種占地是臨時性的,工程結束后經過清理、整治基本上可恢復其原有功能或改造為其他可利用土地,且對臨時用地會依據政策給予足額補償,故臨時占用土地對土地利用和經濟的不良影響十分有限。公路建成后,由于交通便利,充分保證了農產品生產運輸所需的交通和基礎設施條件,且未利用的土地得到開發,進而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完成土地資源利用方式轉換。該項目占用土地對沿線土地利用格局及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但可通過征地補償、土地調整、再就業等措施予以緩解;同時項目建成后良好的交通條件可刺激當地經濟發展,彌補一部分由于征地導致的經濟損失。
2.2植被影響調查
工程建設將對沿線植物產生直接破壞,導致部分植物個體失去生存環境,使群落局部的生物多樣性降低。根據工程沿線植被分布調查結果,受到直接影響的類型主要有農田、林地、荒草地等,受影響較大的栽培植物種類是玉米。該項目沿線附近無受保護的特殊物種,對沿線區域野生植物和植被的影響很小。
2.3野生動植物影響
調查項目所在地區有頻繁的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加上自然生態類型簡單,不適于野生動物棲息,區域內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都很少。沿線野生動物群主要為農田動物群(包括村落動物)如鼠類及村棲型鳥類及沿線灘涂地的小型貝殼類動物等,無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施工期人類活動增加,縮小了野生動物的棲息空間并影響其繁殖。但由于該項目沿線兩側有許多動物生存的替代環境,動物比較容易找到新的棲息場所,且施工范圍小,對動物影響的范圍不大。公路運營后沿線野生動物逐漸適應環境,恢復正常生活,其數量可恢復到原來水平。
2.4濕地影響調查
該項目建設將永久占用部分濕地,主要為荒草濕地,施工作業可能對濕地生物的棲息環境有所影響。但由于占用數量較少,且這些濕地構成簡單,少有重要的濕地動植物棲息于此,故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很小。該項目主要在原有基礎上擴建,同時布設了多處橋梁、涵洞,充分保證了濕地的連通性,不會對原有濕地帶來影響。
2.5水土流失影響調
土石方作業是公路建設的基礎項目,作業中施工取土和處理不良地質路段會改變局部沿線地形地貌,損害地表植被,還會削弱表層土的抗腐蝕能力。由于土層結構疏松,孔隙度大,很可能導致水土流失,且在運營初期并不能迅速恢復到未施工時的狀態,因而在短期內會加重沿線水土流失。施工中采取在施工場地設置污水沉淀池、泥漿沉淀池等臨時措施減少水土流失,同時施工完成后建設護坡防護及排水工程,可有效避免運營期的水土流失。
3路基邊坡防護調查
3.1綠化工程調查
綠化工程包括邊坡植物防護綠化,播撒草種,種植喬木、灌木和攀緣植物,布置景觀石和種植箱等。該工程選擇地區鄉土植物種類進行綠化。由于要在彎道內側留出一定視距,不宜種植高大喬木,選擇灌、草結合的綠化方式,實現公路與生態景觀、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該工程種植草皮13510m2,人工種植喬木(法桐、雪松、大龍柏、黑松等)3970棵,人工種植灌木(紫薇、西府海棠、連翹、紅葉石楠、小龍柏、蜀檜等)39766棵,人工種植攀援植物(五葉地錦)808株,布置景觀石4塊、種植箱9個。整體綠化效果顯著,為互通景觀營造與防治路域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礎。
3.2邊坡防護工程調查
路基邊坡防護充分考慮路容景觀,力求與沿線自然景觀協調,填方路段邊坡盡量采用表面植物防護,采用當地植被進行綠化,對填方較高的路段考慮邊坡沖刷的影響采用漿砌片石拱防護;路塹段為避免大段落的砌石防護對周邊環境的視覺破壞,在巖石結構穩定的地段采取消減山體坡度,采用栽植綠植進行遮擋的方式,而不采取砌石防護。該工程全線防護工程護坡17465.6m,植草24968m2,起到了保持路基邊坡穩定、防止邊坡坍塌的作用。目前路基邊坡防護體系較完善,植物覆蓋率較高,坡面本出現水土流失和裸露沖蝕等現象(見圖1)。
3.3綜合排水工程調查
為確保路基穩定,防止路基被沖刷和水毀,對路基、路面、中央分隔帶排水進行綜合設計,通過設置邊溝、截水溝、橫向排水管、下滲溝及集水井等排水設施排除地表水和路面水。在填方段路基坡腳處設2.0m寬護坡道(填土高度小于6m時為1.0m),外側設底寬0.8m、深度不小于0.6m的排水溝,采用7.5號漿砌片石加固,將水流導流進自然溝渠。挖方路基設底寬0.8m、深度不小于1.0m的矩形邊溝,將路基、路面排水與當地現有排水灌溉系統相結合,既滿足路面、路基排水需要,也不會影響業已形成的水利系統(見圖2)。該項目共設置填方梯形邊溝23531.7m、挖方矩形邊溝4573.5m、梯形截水溝1560m、中央分隔帶排水設施14435.4m、集水井81處、挖基283.5m3,路基、路面排水系統健全,可將路面積水及時排入邊溝,不會產生積水。完善的排水設施確保了排水通暢,路基、路面穩定,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
4臨時工程影響調查
4.1土石方平衡情況調查
工程建設中實際動用土石方總量為91.3462萬m3,其中挖方24.1636萬m3,填方67.1826萬m3,借方40.213萬m3。環評報告書中土石方總量為90.225萬m3,土石方數量基本和環評階段一致。為使道路線形美觀、通行方便,路線方案布設中充分考慮地形因素,略微增加了路基工程土石方數量。
4.2取、棄土場恢復情況
該項目填方量大于挖方量,且挖方都進行了綜合利用,故未設置棄土場。設置取土場3處,均為荒草地,在取土完畢后均對其進行了恢復,2處開發為海水養殖場,1處恢復綠化,與當地環境融為一體。
4.3施工場地及施工便道恢復情況
該工程設置2處路基路面綜合施工場地,已全部恢復并綠化。新修建的3條施工便道均保留為地方道路。
5景觀協調性調查
該項目設計中遵循綠色交通理念,將立交造型、綠化覆蓋與當地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關注駕駛人的動態視覺感受,通過立交造型、綠色覆蓋的方法避免各匝道之間、各匝道與主線之間不必要的相互通視,使人們產生行駛在自然環境當中之感。橋梁方案設計中,依據橋位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和地形條件靈活、合理地布設橋孔,追求與地形、環境的協調統一,體現“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設計理念。
6結語
該項目建設過程中實施了大量保護及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路域整體綠化效果顯著,降低了對沿線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緩解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設置了完善的排水設施,確保了排水通暢,路基、路面穩定,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參考文獻:
[1]劉殊.公路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調查有效性分析[J].中國環境監測,2007,23(2).
[2]譚練武,顏可珍.公路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環境影響的多級模糊綜合評價[J].安全與環境學報,2011,11(6).
[3]龍雪琴,關宏志,趙昕,等.基于土地利用和出行鏈的出行分布量預測方法[J].中國公路學報,2014,27(1).
[4]賀金生,陳偉烈.陸地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梯度變化特征[J].生態學報,1997,17(1).
[5]馬世震,陳桂琛,彭敏,等.青藏公路取土場高寒草原植被的恢復進程[J].中國環境科學,2004,24(2).
[6]凡星.彎道內側植樹應注意視線[J].中國公路,1995(6).
[7]蔣忠信.路塹高邊坡的工程和環境問題及對策[J].鐵道工程學報,2005,22(5).
[8]胡圣能,許金良,楊宏志,等.高速公路景觀視覺協調性的評價[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10,34(6).
[9]楊明,余杰,許張亮.談談公路建設中的環境保護[J].公路與汽運,2010(6).
[10]張軍艷,岳衛民.公路建設項目聲環境影響評價及處理措施[J].公路與汽運,2013(1).
[11]鄭純宇,張乾,李冬雪,等.我國道路工程濕地生態影響評價:以東北地區公路項目為例[J].公路交通科技,2017,34(9).
[12]陳會東,金輝虎,蔣揚.港口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中水生生態影響調查[J].水道港口,2010(5).
作者:冉德欽 孔令菡 盧林果 黨廣彬 李軼然 尚勇 單位: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