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本土化工業設計教學內容的引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世紀初,隨著中國工業發展方式的轉向,設計界強調設計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能力。與此對應的是在現代設計教育中注重藝術設計教育的本土人文內涵的培養便成了設計教育的主導思想。著名作家馮驥才指出:“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民族都日益重視自己的民族民間文化。世界文化的大走向是本土化。這是因為民間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情感的載體,是民族凝聚力與親和力的所在,是民族特征與個性最鮮明的表現,是民族文化的根基與源頭。”[1]要打造本土的工業設計教育,首先本土文化資源必須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地方大學重視本土資源的開發利用,不但可以加強教師和學生對腳踏之地的文化認同感,還可以增進民族自豪感,這對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也能體現大學為社會培養綜合性人才的差異性。
1.找準位置,揚長避短
四川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工業設計與沿海和北方地區相比較在國際交流中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縛和制約。在制造業方面,四川輕工企業的數量不及沿海地區,也就導致了工業設計行業的發展遠沒有沿海地區那樣的如火如荼。在工業設計教育的發展方面與南方、北方相比還不是十分成熟,依然處于借鑒和探索的階段。這些弊端對四川工業設計教育的發展雖然有一定的影響,但卻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其關鍵問題則在于如何做到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縱觀全國的教育發展,在當國際文化來襲之時,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包括四川在內的很多大學教育變得急功近利起來,工業設計教育中更多的是注重學生在形式上的創新和電腦技法的表現,對于地方設計文化的應用幾乎算得上是一片空白。大學承擔著文化傳承的義務,對于人才的培養應該建立在多元的文化體系之中,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對本土文化的發揚和創新。這既是高校的育人模式,也是各地方院校存在著差異的教學特色的所在。在中國的北方、南方,甚至是西南方向的云南,在設計教育領域,本土資源已經被列入課程,目的是要以此推動和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其中如“滿族剪紙課程”——教學中將中國剪紙與瑪雅文物紋樣進行比較;“云南民族民間文化”——展現云南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具有的方方面面的文化積淀[2]。四川地廣人多,廣袤的土地孕育著多民族的文化、民間藝術和厚重的人文歷史,自然資源的豐富、文化底蘊的醇厚,充分挖掘本土可利用的資源特色,以此就能夠找到四川工業設計教育的方向與位置。
2.形成合理機制,營造濃厚的科研、教學氛圍
川內很多高校在本土資源的利用上還沒有真正讓師生從教學實體轉變為教學主體,產、學、研脫節,缺乏設計教育直接服務于社會的功能。工業設計教育與本土資源的結合,離不開人、財、物等物質因素的投入,也需要政策、制度、環境來發揮保障性的作用。有了制度和機制,社會上各個方面的資源就會被有效地調動和利用,教育活動才能順利展開[3]。為有能力的教師提供良好的科研平臺,調動創新的積極性,發揮創造力,這樣,學校的教育將會更為有效地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從而促進工業設計教育的特色化發展和四川本土資源的有效傳承及運用。目前,四川一些高校立足于本土,發揚區域文化,傳承民族傳統,申報了研究基地,如四川師范大學的巴蜀文化中心、西昌學院的彝族文化研究中心、宜賓學院的思想家研究中心;形成以旅游產品為研發特色的學校有: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的旅游產品研究所、四川師范大學的旅游產品設計研究所、成都大學美術學院的旅游藝術科研教學基地……學校有了這樣的科研方向或基地,有了本土資源開發利用的平臺,對于學校教師的教學或是科研積極性的調動都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教育具有傳遞、活化乃至更新文化的功能,本土文化正是通過教育而得到了保存和發展。工業設計教學的本土化實施,力求使本土資源與高校教育優勢互補,共同促進。在教學引導中培養學生對待本土資源良好的認識方式、研究方式和思維方式,拓展視野的廣度深度,以便今后進入設計崗位之后,能夠重視對各民族各地區的本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創新。從教學內容的引導層面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將本土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
工業設計教育的本土化構建最終的落實環節還是在教學內容上。教學內容引入對本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求學生認真對待本土資源的時候以培養其良好的認知方式、研究方式與思維方式,以便拓展他們視野的深度和廣度。當然這種熏陶是潛移默化式的,需要貫穿于基礎課、專業課,乃至選修課程之中,不是某一個專題課就可以實現的。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各個學科的授課教師相互溝通,密切聯系,在開發、利用本土資源的課程中形成科學的教學體系,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4]。
(1)深入實地,去粗取精。從廣義上講,本土資源包括了人、物、風俗、歷史等傳承性文化以及自然資源,這些資源悠久而獨特,但是需要我們對其發掘、開發并加以提煉和利用。一直在藝術設計教學中都有的寫生、采風課程,要擴大其內涵,要在教學上改變傳統單一的封閉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本土文化因地域、習俗而生,只有在考察的過程中,對當地所有情況有著深入的了解,才能深刻體會到本土文化的真正意蘊。四川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文遺產厚重、民俗文化豐富……在考察的時候,需要做到去粗取精,抓住既能反映本土特色又適宜工業設計教育教學特點的內容,其記錄則可以根據當時、當地的情況而使用多維的方式:通過影像記錄一些傳統工藝的制作流程,通過筆記記錄當時的一些個人感受,通過描繪記錄一些細節特征,通過錄音記錄現場訪談——以便今后在材料整理和利用方面有著更為豐富的素材作為參考。
(2)集思廣益,建立資源庫。首先,是對資源進行分類。分類的方法不但有利于我們有計劃、有條理和有針對性地進行考察,更有利于建立本土教學的資源庫。如從歷史古跡上看,就可以分為古鎮文化、民居建筑文化、金沙遺址文化、三星堆遺址文化、杜甫草堂等;從民族文化上看,有川北的藏羌文化、川西南的彝族文化、川南的苗族文化等。每一類中還可以用樹狀圖或列表的形式再細分成若干個小類。其次,對采集的元素進行提取。包括造型元素、裝飾元素、色彩元素、材質等最能體現該文化特征的形式,并記錄下來。如能體現古鎮特色的青石板、小巷,金沙遺址中的太陽神鳥紋飾、金黃的色彩等。將本土文化的特色歸納集結,構建能夠為設計提供參考元素的本土文化資源庫,同時也能為教學提供不可或缺的資料。而形式則包括在深入的實踐活動中所采集到的聲音、圖片、文字等相關元素,都可以匯聚在一起,便于今后再利用的時候對當時當地的采集情況有著更為生動的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參與,學生的互動,既豐富了教學資料,又能使教師與學生走出課堂,得到了實踐和鍛煉的機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能力、分析能力和鑒賞能力。
2.將本土資源轉化為設計資源
建立了本土設計的知識與符號體系,提煉出適當的文化符號之后,如何讓其獲得重生,繼而與實際生活再度融合,得到市場的認可,這不但是中國工業設計行業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工業設計教育教學探索的方向。在課程教學中,結合課程的內容和方向,指導學生從采集到的元素之中尋找靈感和創作源泉,是工業設計教學探索的方向。洞察其價值,從中體會文化的內在精神與意涵,以現代的審美觀和造物觀進行再認識、再研究、再創造,設計出真正符合本土文化內涵與滿足生活需求的產品。涵括四川在內的本土文化資源既具有個性,又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方面和不同的層面對其進行綜合的利用。
(1)從本土藝術形象出發,賦予其特定的功能。將平面的藝術改造成以產品為載體,轉化成紀念性或旅游性產品,便可以滿足人們對該地區文化或習俗的認同感與尊重感,就能使產品更具藝術魅力。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頭像”,是遙遠的古蜀國文化、工藝的代表,根據其歷史背景,設計者將這一元素使用在書簽上,并以銅質材料制成,使其內涵、功能、材質很好地融為一體,充分傳達了地域文化的特征。作為產品,達到了誘發人們購買的欲望(見圖1)。針對年輕消費者對趣味性、個性化的追求,在手機鏈、包墜、鑰匙扣等小產品設計中,將具有本土藝術形態的圖飾融入其中,就能夠形成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如將四川戲曲藝術臉譜應用于U盤(見圖2)、四川民居形狀的掛墜等。
(2)從本土特有的物種出發,運用情感化的設計方式通過產品的形式語言體現出來,或是從工藝制作上加以運用,以滿足人們某種情感的需要。“人的情感分為兩種,一種是生活情感,一種是審美情感。傳統的一些元素符號常常賦予其材質、和現代的造型手段被制造出來另作它用,成為一種有紀念價值的懷舊用品?!盵5]四川本土元素中的辣椒、熊貓,都先后被設計師作為產品造型的原型而加以體現。辣椒形的燈飾,熊貓狀的儲物盒……成了既有本土特色,又具有實用功能的現代化產品,同時還具有情感傳遞與鄉情寄托的意義。有一套奶杯組件(見圖3),將熊貓憨態可掬的頭像作為產品情趣化的體現方式,而使產品獨具特色卻又趣味十足。在四川,茶館遍布大街小巷。在茶館喝茶、玩麻將,或是小憩,談生意,拉家常都是四川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受此啟發,設計師在茶具組件設計時利用了四川常見的竹材和具有特色的竹編工藝(見圖4),因此擁有了良好的裝飾效果,同時還能具有隔熱和保溫的作用。這套茶具組件將獨具四川特色的“茶館”文化和特色工藝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組合,淋漓盡致地凸顯了四川的本土文化。
三、本土化工業設計教學的課程實施方式
工業設計教育是社會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存在、運行、發展與本地經濟、政治、歷史和文化等條件的綜合運用密切相關。因此,需要利用各方面的力量來促進工業設計教學本土化的發展,為本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再創造以及教學成果的推廣提供有力的保障。由于四川地域范圍廣闊,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川南、川北、川西、川東也就存在著文化和資源的差異,形成了各自典型的地域、人文、資源特色,利用這些差異性,結合當地政府大力宣傳、打造的地區特色,將其納入課程內容之中。組織學生參與搜集、拍攝、繪制和整理的一系列本地的人文資源,為相關部門或民藝工作坊提供資源再利用的設計方案。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也與工業設計教育的本土化資源開發利用實現了有機的統一。另外,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將教學成果、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起到推廣本土文化的作用。在與業界的交流中,學校除了參與其產品設計項目外,還可以以主動的姿態,推介學生優秀的創意,盡可能地轉化為批量化生產的產業效應,這既是一種對學校人才資源的利用和推廣,也有利于發揮高校在工業設計領域中的引領作用。例如四川的家具制造業在中國家具廠商數量上位居前列,是中國最大的板式家具生產基地,如何在全國家具行業中獨樹一幟,利用本土資源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四川傳統漆器工藝和雕刻藝術在家具工藝上的應用,在彰顯四川本土文化藝術的同時,又提高了本土企業的競爭力。
工業設計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本土化工業設計教學是多元化工業設計教育的實現方式,是工業設計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體現。它離不開對本土資源的利用,這就需要我們對本土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物質資源、社會資源等都有著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時工業設計教育教學既要服務于產業也要服務于生活,我們必須將工業設計教育教學探索的重點放在與當地各種可以利用的資源的緊密結合的基礎之上,將強化設計人才的本土文化傳承觀念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這才能走出一條具有地方設計教育特色和中國設計特色的工業強國的道路。(本文作者:廖梅單位:攀枝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