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鐵車站基坑監測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水平位移監測
1.1.1水平位移監測方法受現場條件限制,為盡可能方便地觀測邊坡及冠梁頂水平位移,減少多次設站帶來的系統誤差,將基準點設于西側距離基坑約50m的邊坡坡頂,并在基準點以西、以北兩側約120m處分別設置穩定的東西、南北向后視點,以分別校正基準點坐標變化。采用獨立自由坐標系,為方便計算,同時考慮到基準點A與東西向后視點B的連線垂直于基坑,故每次監測時首先設定AB方向的坐標方位角為0°,由此測得B點坐標以及南北向后視點C的坐標,根據以上兩個穩定后視點的坐標變化來校正設站點A的坐標。根據已校正后的基準點坐標,后視B點定向(后視點B點坐標始終不變),采用極坐標的方法,測得各個位移測點的位移量。
1.1.2水平位移監測布置與結果分析由于基坑西側放坡較緩,而東側放坡較陡,水土壓力相對較大,在東側邊坡及東西兩側基坑冠梁頂設置水平位移監測點,如圖1所示。實測基坑開挖至底板澆筑完成,基準點A的位移量達13mm,方向向東(坑內);東、西側冠梁頂累計最大位移量分別達13mm(W1測點)、19mm(W3測點),東側一級、二級邊坡最大位移量分別達45.7mm(Y6測點)、41.5mm(Y10測點),位移方向均為向西。分析監測數據及現場工況不難發現,基坑東、西兩側水土壓力差導致基坑冠梁統一向西側位移,東側邊坡放坡較陡,位移比西側較大。
1.2深層水平位移監測限于篇幅,本文只討論圍護結構深層水平位移變化情況。在東西側灌注樁內均勻布設測斜孔,測點位置與圖1中冠梁頂位移測點一致。計算中采用測斜孔口為起算點,由上至下計算位移量,孔口位移數據采用3.1中冠梁頂位移量。實測基坑開挖至底板澆筑完成5個月時間內,西側圍護樁累計最大位移量達20.4mm(W7位置處),東側圍護樁累計最大位移量達20.0mm(W4位置處),位移變化曲線分別如圖2a)和圖2b)所示(位移為正表示向坑內位移,反之為向坑外位移)。分析位移曲線可以看出,由于只設置首道鋼支撐,樁體位移較為明顯,位移影響深度較大。實際開挖施工中,由于基坑暴露時間較久,由此時空效應影響也導致了位移量的進一步增大。
1.3支撐應力監測本工程中采用左右間距1.3m、直徑800mm的雙拼鋼支撐與冠梁錨固的支護方式,每對鋼支撐間距3.5m。為測得支撐應力變化,每對鋼支撐選取其中一根安置鋼弦式表面應變計,同時監測鋼支撐上、下表皮的軸向與橫向應力,布設與支撐東西端頭距冠梁約50cm位置處。實測開挖過程中鋼支撐軸向應力最大值達80MPa左右,橫向應力最大值在20MPa左右,已超過本基坑變形控制標準,最大值測點位于基坑中部附近。
1.4支撐撓曲監測本基坑凈寬達27m,支撐端頭與冠梁錨固,因此支撐撓曲為重點監測項目。為精確測定支撐撓曲量,在支撐中部鋼支撐連接端頭處布設反射片,采用TCA1800全站儀以及三角高程測量方法。實測支撐撓曲最大值為+40mm,超出報警值(30mm),發生在基坑中部偏南側約8m位置處NQ8測點。該測點處坑內設有積水井,開挖深度略深,基坑暴露時間相對較長。結合現場施工工況可以看出,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支撐撓曲量持續增加,在5月20日~7月10日這段時間內,由于基坑持續下挖至坑底標高,撓曲變化速率最大,在7月份底板澆筑完成后,變化速率較為平穩。
2結語
1)本基坑采用東西側放坡處理,對于基坑冠梁頂及邊坡坡頂水平位移監測尤為重要,實測冠梁頂最大水平位移量接近20mm。在場地條件不佳,施工影響范圍較廣的基坑周邊布設位移基準點,需適時校正基準點坐標,防止系統性偏差。2)本基坑采用灌注樁圍護結構,坑內滿堂高壓旋噴加固,坑外設立重力式擋墻,只設置首道鋼支撐,開挖深度10m,樁體深層水平位移量在20mm左右,滿足基坑變形控制標準。3)對于超寬基坑,錨固型鋼支撐撓曲變形量較為明顯,本基坑雖然將雙拼支撐與冠梁和重力式擋墻的壓頂板一起整澆施工,以控制變形,但實測數據顯示,支撐撓曲變形量仍然超出變形控制值。
作者:胡雷鳴單位: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