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程施工區域定位系統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定位消除安全事故的基本思路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發生是一種多隱患并存下的突變破壞,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發展結果。通過施工現場區域定位方式將分為兩個層面來解決安全事故的這幾個特性:第一個是管理層面,即通過規劃、檢查、整改等管理手段降低安全隱患的種類、數目及危害性;第二個是技術層面,即要采取技術手段及時警示突變破壞,確保事故發生前警示的即時性和有效性。圖1是兩個層面解決方案的基本內容示意圖。
2.施工現場區域定位系統模型設計隨著建筑行業現代化及工業化水平的逐步提高,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BIM、物聯網等高新技術得到逐步推廣和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施工現場區域定位系統模型的初步設計方案,該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有總控子系統、邊界子系統、定位監測子系統、資源子系統,如圖2所示。總控子系統是聯系各子系統的重要核心,包含系統設定、數據輸入輸出、數據存儲、施工進度同步、報表輸出等功能;邊界子系統是進行區域定位的基礎,是借助施工現場平面布置位置相對穩定的特點進行設計,在平面布置圖的基礎上開發具備空間多屬性的邊界集,并根據施工的不同階段進行邊界范圍和邊界屬性的適時調整;定位監測子系統是在邊界子系統的基礎上集定位、監測和報警于一體的安全監控系統,采用無線網絡、Zigbee技術、RFID、GPS、可視監控、NFC等現代信息技術及精確定位算法來進行位置定位和安全防護;資源子系統是對施工現場人、材料、機械等多種資源進行定義、分類、安全屬性設定、安全位置規劃、進出場記錄的系統,是區域定位系統的管理對象。這4個子系統共同支撐起施工現場區域定位系統的運行,并能根據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形狀的調整、自然環境的變化、現場施工步驟的要求進行安全設防。
3.施工現場區域定位系統模型的運行流程因環境的多變性和施工現場的復雜性,施工現場區域定位的流程和所需設備有所不同。本文以物料堆積、車輛防撞及洞口防墜為例,分別模擬區域定位系統模型的運行流程。1)物料堆積。首先通過邊界子系統界定物料進場前的動態變化情況,劃定不同的重力承載區域,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物料進場過程預演;其次是在預演成功后進行物料進場、裝卸、堆積,在施工過程中,根據傳感系統收集的數據觀測并預測未來天氣、應力、位移等方面的變化,進而自動計算承載能力和后續工序要求,給出物料移位、覆蓋等建議,以供決策。2)車輛防撞。首先通過資源子系統設定人、車輛、機械的身份,配發并在資源的合理位置安裝身份識別裝備。配備身份識別裝備的車輛在施工場地內進行施工活動時,區域定位系統將實時獲取該車輛的具體位置,并記錄形成車輛行為軌跡。在車輛靠近承載力不足邊界范圍時通過車內外燈光和警示信息進行提醒。在安全區域內,發生車與車、人與車距離過近時也對雙方進行類似提醒,防止碰撞事故的發生。一旦持續警示時間超出范圍,將自動報警以便安全管理人員檢查和排除現場險情,如若事故發生,將根據資源行為軌跡快速確認責任方并進行事故處理工作。3)洞口防墜。首先通過邊界子系統同步過來的施工進度信息設定該施工平面內的孔洞位置及警示范圍,其次形成針對孔洞的安全防范計劃并同步給施工管理控制部門實時跟蹤防范措施的完成情況。在施工人員靠近洞口時,通過安全防范步驟中臨時安裝的紅外感應及其他定位裝置準確捕捉人員位置,并在其進入警戒范圍后給出燈光及聲音警示。一旦施工人員仍因其他因素不慎落入孔洞,定位系統將根據其進入危險區域的軌跡自動報警,減少事故發現及救援的時間,盡可能減少事故損失。以上3種情況均包含及時的邊界界定、安全防范措施實施和突變破壞前預警等功能,能盡最大可能降低安全隱患的數目和危害性,并通過各種手段消減突變破壞發生的可能性。
二、施工現場區域定位系統的關鍵技術
在圖2所示的系統模型中,每個子系統都是整個系統的關鍵一環,要在這些重要環節中使其功能性得到充分的運轉,則需要利用和解決好以下幾個關鍵技術問題。1)邊界界定。準確的邊界范圍劃定和邊界屬性定義是實現有效安全防護的基礎。在邊界界定中需要在工程CAD施工圖所示范圍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結合施工工序、現場進度安排、邊界范圍內承載力、危險源位置、安全范圍等屬性進行定義,在區域定位系統中形成可視化、動態化、即時化的有效邊界。2)精確定位。建筑施工現場不同于采礦巷道或隧道施工,屬于線面綜合定位,對位置的精確性和準確性要求較高。根據施工現場建造區和建造輔助區的空間特點來看,精確定位技術需要進行室內外的單獨劃分。室外重點要通過定位預防碰撞、坍塌等安全事故,用到的是以無線定位、GPS定位、實時定位(RTLS)和射頻識別(RFID)為主的技術;室內重點要通過定位預防高空墜落等事故,用到的是以紅外感應、實時定位(RTLS)、射頻識別(RFID)為主的技術。精確定位技術對定位設備、基站布置和定位算法等有較高要求。3)傳感監測。施工現場安全事故的隱患多重性體現在個人意識、自然環境、機械故障、管理失控等方面,因此在應對圖1所示隱患和突變破壞的時候要充分利用傳感監測技術降低隱患數目及危害,并預警突變破壞。因此,溫度、濕度、光照、位移、壓力、流量、物位等傳感器的應用及其對施工現場安全的有效預警和管控等方面需要進行系統化設計。4)網絡通信。根據區域定位成本及安全監控效率來看,可對施工現場安全定位進行級別劃定,相應也影響網絡通信技術的選擇和應用,包括數據通信介質、調制解調技術、計算機協議、以太網、局域網、開關技術等。5)安全預警。在上述關鍵技術的基礎上,安全預警工作需要綜合考慮效率和成本的關系,根據施工現場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從安全預警技術的角度來看,要做好安全性評估、即時預警、動態監控等關鍵技術的設計、研發和實施工作,形成培訓、監測、預警、防范、調整一體化的安全預警體系。
三、施工現場區域定位系統的保障措施
1)安全投入要合理。目前國內建筑工程項目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依舊是以管理手段為主,安全信息化及數據化程度較低,安全投入比較少。這種情況與當前建筑市場招投標制度、項目實施及安全管理技術水平密切相關。隨著安全管理制度和技術的逐步改進,勢必要科學設定建筑工程項目安全投入的比例和數額,合理控制安全風險成本。同時,在安全技術的研發上要跟上現代化步伐,加強新技術的研發、測試和推廣使用。2)研發力量要加強。從施工現場區域定位系統所涉及的關鍵技術來看,種類較多,效果明顯,體系化設計需求明顯。因此,需要轉變以往僅從數據信息化的角度來加強管理的安全管理模式,深入系統地研發本文所提及的和其他必需的安全管理技術,提高安全管理的技術含量和管理效率,降低事故率和傷亡人數。3)管理模式要規范。管理是實現技術要求、發揮技術效能的推動力。在本文所設計的施工現場區域定位系統中,技術要求較高,各環節間的配合和實施關聯性較強,這就對施工現場的管理模式提出一定的要求,即要通過規范化、信息化、數據化和經濟化管理模式來科學合理地做好新技術的準備、實施、監控、檢查、整改和普及工作。
四、結束語
在中外建筑行業安全事故的調查時發現,因高空墜落和坍塌造成工作傷亡的比例非常高。以高空墜落為例,我國2008—2012年5年間因該原因死亡人數占同期整個建筑行業死亡人數的47%,合計1817人;美國2003—2012年10年間的該項比率為35%,合計3508人。本文根據對施工現場特點及事故規律進行的研究發現做好施工現場區域定位工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安全預警、評估等相關工作,將有利于降低安全事故隱患的數目和危害程度,同時還能預防突變破壞的發生。但在施工現場區域定位系統模型的設計中,也提出需要對邊界界定、精確定位、傳感監測、網絡通信、安全預警等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發設計。從當前其他行業對上述安全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情況來看,本文設計的區域定位系統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較好地經濟型,后續需加強對定位系統和安全管理的整合研發工作。
作者:牛天勇景維立朱華軍單位:北方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