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發展觀演變與社會管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以人為核心的發展觀早在“14世紀-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學者提出以人為核心的思想,要求提高人的地位,維護人的尊嚴,肯定人的現世幸福生活,尊重人的意志。”197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發展觀,開始把人的發展放在第一位,這在發展觀史上是一次非常重大的轉變。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以人為核心的發展觀把人看作發展的目標,其它的不過都是發展的條件和手段。事實上,的確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了人,沒有了人的發展,其它發展根本就沒有什么意義,所以一個社會的發展程度到底有多高有多好,還是要通過人的發展來衡量。但是人的發展并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歷史時期的人的發展,而是要考慮整個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只關注當代人的發展,而不關心后代人的發展,那么這個以人為核心的發展觀是片面的,不是真正的以人為核心。鑒于此,在以人為核心的發展觀的基礎之上,又提出了可持續發展觀。
1.2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強調既要保證當代人的發展,也要考慮子孫后代的發展,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使人類社會發展中斷。同時可持續發展觀特別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工業主義的指導思想,使人類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給環境帶來的破壞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氣污染、水資源污染、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等等,這些無不給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如果再不控制人類這種無節制的不合理的開發資源、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遲早有一天會給人類帶來滅頂的災難。而可持續發展觀正是針對這些不合理行為提出來的,可持續發展“是在明確的未來價值目標導引下,自我選擇發展道路、自我設計發展模式、自我調控發展秩序、自我規范發展行為的自覺的發展。這種發展是一種有約束、有節制、有評價、有規范的發展。”所以,這種發展對人類社會發展是有利的。目前除了大肆開采資源、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之外,人類的社會環境也受到了破壞,比如現在的衣食住行都存在不少顯在和潛在的威脅或危險,如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交通安全問題、房子裝修的有毒物超標問題等等。因此,可持續發展觀的貫徹和落實還面臨很多困難,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
1.3自由發展觀自由發展觀的提出者是阿瑪蒂亞森,他在《以自由看待發展》(developmentasfreedom)中強調人應該享有實質自由的自由發展觀。“阿瑪蒂亞森提出的發展觀,是克服了傳統的‘以物為中心’的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新發展觀。強調要以個人實質性自由的獲取來看待發展,發展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的實質性自由,而不僅僅是GDP的增長。”自由發展觀認為,人的發展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自由的生活權利,其次便是作為一個正常人所應享有的參與政治的政治權利,在失業窮困時也應得到幫助和救助的權利。阿瑪蒂亞森認為,一個國家人民的福利與經濟增長沒有必然聯系,因為把蛋糕做大是一回事,而能否把蛋糕切好則是另外一回事,他還認為外在的東西,諸如財富并不是人所追求的全部,人要追求的更多是與自身發展有關的實質自由,如人的健康權利、教育權利應該得到自由實現,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心聲,自由實現自己的權利。另外,阿瑪蒂亞森還注重教育在人的自由發展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在實現人的自由發展中的作用和責任,他認為一個社會要保證人實現自由發展,離不開市場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市場機制的競爭性是為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而社會保障機制則是要體現出社會的人文性與社會的協調平衡性。
1.4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社會發展經驗的科學總結,同時也吸取了國內外發展的先進理念,所以科學發展觀不僅是中國當下最重要的發展指導思想,而且幾乎可以說,科學發展觀是當今世界發展觀中一個較為完善和成熟的發展理論。“建立在‘中國經驗’基礎上的科學發展觀,意味著中國決心走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道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走有社會活力的共同富裕道路,堅決防止經濟、社會、自然的重大失調,堅決防止一切權貴資本主義的趨向。”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時間是2003年,其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可以說,科學發展觀幾乎考慮到當下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是中國當下最好的發展指導思想,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良性運行,離不開科學發展觀的指導。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把發展放在第一位,把人的發展作為核心,因為在任何時候,不管談論什么發展思想,其最終的落腳點依然是人,沒有人的發展,其它發展都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同時,科學發展觀注重發展的全面性、持續性、協調性以及方法選擇的科學性,這表明科學發展觀不僅是一種指導理論,更是一種可以操作并能夠實現的發展目標。
2發展觀指導下的社會管理
社會管理重點的變化與發展觀的演變可以說是相互照應的,有什么樣的發展觀作指導,就必然在社會發展過程當中,注重哪些方面的發展。社會管理側重點的變化,不僅是社會發展要求使然,更能體現出發展觀的要求。具體來講,隨著發展觀的演變,社會管理的側重點也在發生變化,在不同發展觀的指導下,社會管理側重點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2.1經濟管理社會管理之所以側重經濟管理,是因為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無論什么樣的社會,在任何時候經濟發展都是第一位的,即便是經濟已經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經濟發展仍然是第一位的,因為沒有了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就喪失了發展基礎。對于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就更是如此,所以在許多國家面對落后的社會狀況時,側重經濟增長的經濟增長觀便成為最重要的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然而,并不是只有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才把經濟增長放在第一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發達國家也未嘗不是如此,因為經濟的基礎性地位和決定性作用是不能夠動搖的,如果動搖了經濟的基礎性地位,那么有什么樣的經濟發展狀況,就必然決定著有什么樣的社會發展狀況。要注意的是,經濟增長的片面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能輕視,所以在經濟增長發展觀的指導下,很多國家片面發展經濟,只看經濟增長,而忽略了經濟的真正發展,最終導致社會產生了很多問題,所以經濟增長并不等于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并不等于社會發展,因為社會發展是綜合性的、多方面的。
2.2綜合管理社會管理不再局限于經濟管理,而開始實行綜合管理,就在于經濟管理并沒有取得原先預想的期望,反而產生了很多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最終返回來制約經濟增長,影響經濟發展,繼而使社會出現很多不良現象和問題,甚至使社會處于失序狀態。因此,在對經濟管理進行反思的時候,發現社會管理應該從多個方面進行管理,不僅要管理好經濟,也要管理好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其它方面,因為組成社會的各個部分,諸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它們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哪一方面的問題處理不好,解決不好,都會影響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以,綜合管理的全面性,必然決定著其要比單方面的經濟管理具有很多優越性,這些優越性,不僅促使綜合管理取代經濟管理,而且可以反映出社會的進步,因為是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呼喚著綜合管理的出現。綜合管理雖然有很多優越性,但它追求的依然是外在條件的管理,對于人的關注程度還是偏低的,而人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所以社會管理的方向必然走向人性化。
2.3人性管理社會管理開始關注人,以人為核心,這是社會管理的一次非常重大的進步,因為社會管理無非是要社會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而社會能否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不是靠其它方面,而是靠人的作為。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沒有人的發展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所以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有效的發展之后,就必須開始關注人的發展,要以人為本,要讓每一個人都享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如果這些外在條件的發展成果沒有用到人的身上,或者沒有用到大多數人的身上,那么這個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甚至是沒有發展。一個社會是否進步和發展,不完全是拿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程度來衡量,而是要看社會對人的關愛程度,看社會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是否真地有利于人的進步和發展,所以社會越是發展,就越人性化,越注重社會的人文性和科學性。
2.4可持續管理可持續管理在人文社會科學當中提得并不是很多,這里暫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管理來說明社會管理的可持續性。“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管理是一種面向目標的管理,相對于傳統的具有時間滯后性的面向問題的管理,具有較大的優越性。”而目前所倡導的可持續管理其實就需要這種面向目標的優越性。可持續管理是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所采用的社會管理模式。社會管理注重可持續性,其目的就不再是為了眼前利益和當代人的發展,而是要全面考慮長遠利益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果只為眼前利益和當代人的生活,一味破壞環境,浪費資源和能源,不加任何節制,長此發展下去,則會使人類面臨滅頂之災,因為后代人無法生活則無法延續人類這樣一個高級物種。可持續管理正是看到了資源和能源的有限性,才要求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使人類社會能夠永遠發展下去。但可悲的是,人類為了所謂的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顧一切破壞環境,大肆開采不可再生性資源和能源,使資源和能源使用面臨枯竭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必須節約資源和能源,減少浪費,保護環境;另一方面,則必須開發新的可再生的清潔資源和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的資源和能源。然而開發新的可再生的的清潔資源和能源,難度非常大,有技術不成熟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有些新開發的清潔資源和能源根本無法代替傳統的不可再生資源和能源,所以一定要堅持節約原則,走可持續管理道路。
2.5拓展管理拓展管理是指社會管理的范圍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擴大,因為社會在向前發展,人的需求也在增加和提高,如果不拓展社會管理范圍,則會使很多社會事業無法滿足人的需求。阿瑪蒂亞森認為,人的自由是一個不斷拓展的過程,這個自由拓展過程其實就是人的需求在增加和提高的過程,所以社會管理也必須拓展其范圍,從原先注重經濟管理,之后注重政治管理、文化管理等,到現在注重社會管理,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另外,拓展管理的范圍要與社會發展程度相適應,而人的自由發展也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即人的自由發展也是有條件的,且拓展管理也要與人的自由發展相適應。拓展管理的范圍過大則會超過社會的承受力,給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相反,如果拓展管理的范圍太小,則無法滿足人的需求。因此,拓展管理的范圍度要把握好,即拓展管理范圍要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與人的需求相適應。
2.6科學管理一提到科學管理,所能想到的第一個人便是泰勒,這里的科學管理不能說與泰勒的科學管理一點關系都沒有,因為“科學管理原理是科學精神在人類管理行為上的反映,是現代產業文明的哲學基礎和行動原則。”但是這二者之間的聯系并不是很密切,因為泰勒的科學管理并不是針對社會的,所以泰勒的科學管理的管理面相對較窄,而這里所說的科學管理更多是科學發展觀的應用、貫徹和落實。科學管理是社會管理比較高的層面,在當下可以說是最高層面的社會管理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管理方法和模式必須科學化,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社會在經歷30多年的改革開放之后,取得了飛速發展,成績非常突出,但是改革開放也給中國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諸如農民工問題、就業問題、貧富分化問題、價值信仰問題,改革開放取得成果的保持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凸顯對于中國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很多不利影響。因此,針對社會發展現狀和社會出現的問題,中共和國家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黨全國按照科學的模式和方法進行發展,使社會管理科學化、人性化。科學管理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保證社會能夠有條不紊的和諧發展、良性發展和運行,如果社會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不科學或不全面,也許在短時間內可以對社會各方面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但是時間久了不僅不會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會制約社會發展。也正是因為其它社會管理模式和方法存在問題,要么其立足點就有問題,要么不全面,所以中國共產黨才結合國內外發展經驗,結合本國國情,提出了科學發展觀,要求社會管理不僅要全面,更要科學。科學發展觀自提出以來,全黨全國都在貫徹和落實,而社會發展和社會建設所取得的成績,恰好證明了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科學管理的正確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所以要繼續堅持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它的科學管理模式和方法,用科學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做好中國的社會建設。
3結語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觀的演變情況,可以看出社會管理的側重點也在發生變化,從經濟管理到綜合管理,再到人性管理,直至今天的科學管理。無論什么樣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也無論社會管理的側重點是什么,它都體現著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同時社會管理的范圍也在擴大,越來越全面,而且社會管理越來越人性化和科學化。今天所堅持貫徹和落實的科學發展觀,它不僅是一種指導社會發展的思想,更是一種科學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對于符合發展要求的科學發展觀,要不斷堅持貫徹和落實,把科學發展觀所包含的科學管理模式和方法運用到中國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繼而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作者:高志奇單位:延安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