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網絡視野下的國內產業集群透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產業集群存在的合理性
產業集群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企業可以創造出比單獨存在時更多的收益。產業集群是一種企業邊界模糊的組織方式。集群內的企業既各自為政,又通過上下游等合作競爭關系相連。企業并沒有為了節約交易成本而擴大企業邊界對上下游企業進行吞并,而是彼此形成了一種長期穩定的契約關系。在這種長期的生產組織形式下,企業通過節約成本和提高收入來創造大于單獨存在時的收益。
(二)產業集群存在的基礎
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之間的關系是維系集群存在,并且創造出高于平均水平收益的關鍵所在。關于產業集群如何節約成本和提高收入的文獻非常豐富。韋伯的要素稟賦理論中闡述了運費在工業集聚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總結了集群存在的四個重要因素,其中最關鍵的是要素和需求。馬歇爾和克魯格曼都認為外部性和產業集群的發展密切相關。威廉姆森認為市場形態從企業內部的等級制度到自由的市場的分層并不是簡單割裂開的,而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在企業和市場這兩種狀態之間還存在很多既非市場,也非企業的中間形式。并把這些介于市場和企業之間的形式稱為網絡組織。這是產業集群的網絡特性的起源。格蘭諾維特提出的根植性理論是產業集群的社會網絡研究視角的基礎,他認為人類的經濟活動只有內嵌于當地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網絡之中,才能保持長期的效率。
本文以威廉姆森和格蘭諾維特的網絡視角為基礎,認為前述總結的要素、需求、外部性等產業集群賴以存在的重要因素都是基于社會網絡而產生和發展的。要素的流動、需求的傳遞和外部性的表達都要以企業和企業的關系、企業和個人的關系、個人和個人的關系為依托。由于集群內存在多種密切和頻繁的關系,例如交換關系、親屬關系、情感關系和權利關系等,才使得產業集群這種組織生產方式和企業單獨存在形成了差別,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不同于相同數量的企業獨立存在的形式。各種關系的集合是產業集群具有的重要特征,也是集群的高效率和高競爭力的主要來源。
(三)產業集群的特性
產業集群中的關系呈現網絡性和根植性的特征。網絡性主要指產業集群中各主體之間的關系不是單一的、線性的,而是多維的、交錯的,以多種內容和形式存在的。根植性是指這種關系的存在是以社會背景為依托的,不是簡單的在任何空間都可以達成的地理集聚,而是具有地方屬性的,是根植于當地的社會關系、制度結構和文化之中的,顯現出親緣地緣的地理特征;同時,根植性也表現在產業集群和地方政府的關系上,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的引導和制約,體現著政府的執政意愿。
我國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
(一)歷史性因素導致我國產業集群缺乏網絡穩定性
承接全球性產業轉移是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契機,以此為歷史背景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多為出口依賴型。一方面以低端生產為主,缺乏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主要依托國外市場,抵抗國際經濟環境風險的能力差。這兩方面因素共同導致了我國的產業集群在與國外市場建立關系的時候,連接穩定性較差。其中任何一個因素出現了問題,例如:隨著我國土地、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其他一些國家的生產要素更具有價格優勢,可替代的生產方式導致外資快速轉移,使得我國在生產和產品市場迅速失去國際競爭力;或者,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萎縮,悲觀的市場預期迫使市場減少生產和消費,對出口市場的單一依賴使產業集群成為國際風險的直接受害者;或者其他相關因素的變動都會直接迅速的影響我國產業集群的穩定性(見圖2)。
1、難以抵御國際競爭
我國東南沿海產業集群主要是來料加工、來樣加工和來件裝配的“三來一補”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的主要特點是研發核心技術和市場營銷在國外,簡單的重復性生產在國內。這在客觀上決定了以此發展起來的產業很難有制定行業標準的話語權和核心技術的開發權,也很難突破低端價值鏈的瓶頸。而這種瓶頸又被勞動力價格優勢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鎖定,形成惡性循環。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我國產業集群可替代性強,難以抵御國際競爭。如果一旦有其他國家或地區有更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或者更優惠的政策條件,那么國際資本就會帶著他們可簡單復制的生產方式轉移。
2、難以抵御國際風險
我國的產業集群主要靠外資起步,產品市場也多數集中在國外。2010年,我國貨物出口額15812億美元,貨物出口總量已經連續第二年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出口國。從貨物出口額占全球的比例也能看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貨物出口量占全球的份額一直顯著增加,到2011年已經達到10.57%的比例。我國的出口市場在全球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依賴也越來越強。一旦全球經濟出現動蕩,導致世界產品市場的需求萎縮,這種影響將很容易通過我國產業集群的對外單一網絡鏈接傳導,影響產業集群的穩定性。產業集群的產品市場主要集中在國外,也就是說通過單一的關系和國外市場建立連接,這種網絡結構本身就存在不穩定性。與此同時,由于歷史性因素導致了我國產業集群難以抵御國際競爭和國際風險,進一步印證了這種不穩定性導致系統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很大。
(二)制度性因素導致我國產業集群主體行為和關系混亂
從產業集群行為主體的構成和關系來看,主體應包括生產商企業、生產者服務商企業、促進行為主體合作的行業協會、提供知識和技術的科研機構和提供政策引導、制度保障的政府等,他們之間應形成良性的、穩定的互動以此促成集群的融合和發展。
1、政府錯位
從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情況來看,政府和產業集群的幾乎所有企業都因為各種聯系形成連接。如果集群是自發形成的,政府在前期和集群內企業的連接較為松散。但隨著產業集群規模的擴大,在地方經濟總量中占有足夠的比重,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顯著作用的時候,政府必然更加關注產業集群的發展,隨之和企業之間的連接就會逐步增強。如果是政府引導形成的產業集群,那么這種連接會從集群形成開始時就非常密切。因此,政府節點在產業集群的網絡中的中心度較高,構成了關鍵節點。政府的行為最為直接的影響網絡的功能和效率。
由于我國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以GDP為主,造成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政績,不計成本的謀求經濟發展的短期效益,打造產業集群成了他們屢試不爽的靈丹妙藥,也成了他們謀求自身利益的手段。在缺乏對產業集群內涵的認識的情況下,拋開地區的比較優勢,盲目的求新求大,引入不符合競爭優勢和缺乏市場承載力的產業,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企業集聚。最終導致產業集群完全成為了依靠政府扶持的、缺乏自生能力的擺設。關鍵節點本身就對集群的功能和效率產生最直接最明顯的影響,但一些地方政府作為關鍵節點,不但沒有執行正確的功能,反而由于錯誤的行為放大了對產業集群的過多干預造成了不良影響,降低了集群的功能和效率。
同時,政府由于體制性因素擁有較大的權利,并掌握更多的社會資源,擔負著為網絡中其他節點提供土地、資本等稀缺要素的任務。一方面,集群中的企業在爭取土地、稅收等要素的時候,政府具有單方面決定結果的權利,使網絡中各節點的關系不再平等。另一方面,集群中的企業之間需要互相聯系建立連接時,很有可能需要政府的協調。因此,政府作為資源的擁有者在扮演第三方中介人的角色時,使網絡形成了結構洞,存在腐敗的可能性。由此帶來了集群的福利損失,降低了集群的效率。
2、企業缺位
政府盲目和功利的執行了錯誤的網絡功能,導致一群不相干的企業通過優惠政策硬性引導成地理集聚,企業之間很少形成上下游的網絡互通關系。因此,政府的行為使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其他產業集群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不緊密,甚至造成很多產業集群的主體結構缺失。政府對外部企業的引入缺乏明確的考核和監管機制,使一些看中了優惠的土地和稅收政策的外來企業得到可乘之機,想基于此謀求暴利之后就一走了之,從未想過給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什么貢獻。資本從四面八方涌入的背后并不是有序良性的地理集聚和網絡連接。
綜合來看,我國產業集群發展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主要來自于網絡與外部連接的單一性和網絡自身主體之間的關系混亂。單一的依賴方式使集群的不穩定增加。同時,這種產品輸出的方式本身已經存在了諸如國際競爭和國際風險的安全隱患,更加劇了這種不穩定。政府的拔苗助長使產業集群內部本來應該平等自發建立起來的聯系具有了外生的屬性,產業集群也成為了形式大于內容的流于表面的一種所謂的高級生產方式。政府作為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反而以更大的破壞力阻礙了集群的發展。
促進產業集群穩步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提高產業集群的活性
一是加強產業集群內部企業之間的聯系。產業集群的活性和集群內的企業數量沒有直接的相關關系,而是取決于企業之間關系集聚的程度。要抓住產業內在的發展規律,明確產業的上下游生產關系,多樣化產業集群的企業屬性,使集群內的各節點之間形成長期穩定的良性需求關系,最終形成具有活性的網絡體系。
二是適當引入外部企業。為產業集群引入符合集群生產和銷售屬性的不同成長背景的企業,有利于產業集群的穩定成長。對外部企業引入的評判標準,不應拘泥于企業的規模大小、上市與否等條件,而要全面考慮該企業涉及的行業是否符合產業集群的發展特征和屬性,是否能夠融入產業網絡之中,提高產業集群的密集性和效率。具體而言,一方面的考量標準是外來的企業能否增加產業集群的節點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不簡單的指企業、研究機構、中介服務等企業性質的多樣性,而傾向于節點背景的多樣性。另一方面,要考量外來的企業是否能夠減少產業集群的網絡閉合性。區域集聚的集群在相互信任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產生排他性,阻礙網絡的對外適應性和成長。新進入的節點如果存在一定數量的外部連接,將對保持網絡的開放性起到一定作用。
(二)增強產業集群的根植性
產業集群的內部各節點在相互溝通信息流的同時,這個系統也一定內嵌于一個更大的社會系統中。增加集群與整個社會網絡的交流方式,有利于提高產業集群的根植性。應著力增加集群企業員工正式和非正式的溝通交流機會,包括組織培訓、參觀學習等。在頻繁的接觸中,這些員工會逐步建立起更多的聯系,形成更多信息流動的渠道。豐富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產生歸屬感,并逐步融入到社會網絡中。
(三)提高產業集群的穩定性
產業集群與外部的連接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將使得網絡不再依靠一條單一的路徑與外部發生連接,避免由單一連接帶來的風險造成網絡的不穩定,提高集群的自生能力。要拓寬產業集群產品的國內市場,逐步減少低端產品對國外市場的過分依賴。同時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網絡與國外市場連接的穩定程度,促進產業集群穩定健康發展。
(四)完善產業集群發展的保障機制
一是明確宏觀產業集群發展指導方向。中央政府應充分利用宏觀的有效信息,制定全國的產業發展布局規劃和指向性的政策,指導和協助地方政府選擇符合國家規劃和適宜當地發展的產業來培育產業集群。避免跟風上大項目、上新項目,避免形成遠遠超出市場承載力的生產規模。對管轄已經形成規模并產生較大經濟效益的產業集群的地方政府進行監管,防止因盲目的追求短期利益而采取的不當行為干擾了集群的自身發展,破壞了市場的調節功能。
二是明確地方政府在產業集群發展中的定位。首先必須肯定政府在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沒有政府參與的產業集群才是高效健康的。但是政府必須明確自身的定位,不能不作為,也不能越位和非理性地作為。地方政府在形成初始決策時,要根據宏觀規劃和區域自身的比較優勢理性客觀的培育適合發展的產業集群。同時應創造集群內部和區域內外的企業、大學等科研機構的溝通和交流,形成正式或者非正式的信息流通渠道。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政策給予傾斜。但不能越俎代庖地參與企業的決策,干擾其做出理性的市場預期和判斷。
作者:單丹丹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